社会民生> 正文

漆画技艺:流淌在千年时光里的“东方美学”

2024-03-14 02:07:23 京九晚报

  中国是世界漆工艺的发祥地,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从跨湖桥、河姆渡时期的萌芽探索,到战国、秦汉的漆彩繁荣,至宋元明清的百花齐放,数千年来,从日用之器到高奢之礼,漆器一直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华夏文明,与陶瓷、丝绸并称“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三大瑰宝”。

  商丘是漆园吏庄子故里,具有悠久深厚的漆文化传统,古代文献中“宋人善画”“解衣盘礴”的故事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绘画艺术曾经的辉煌。从远古到现代,漆器的制作工艺被代代相传,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在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漆画工作室创始人李娟便是其中的一位。

  3月11日,春光明媚,记者走进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漆画工作室,探访漆器漆画制作技艺,领略时光沉淀下来的绮丽华彩。置身古朴典雅的漆画工作室,满壁的漆画作品、琳琅满目的漆器,让人仿佛进入一个艺术的殿堂。

  古老漆器的绚丽华彩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几千年的光阴并未褪去漆的光彩,反而使其熠熠生辉。

  李娟介绍,考古资料显示,我国较早时候的漆器为8000年前的“漆弓”、7000年前的“朱漆木碗”、6000年前大溪文化的“红漆竹剑杆残件”等,这些新石器时期漆器的出土,都说明漆器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国漆文化源远流长。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姆渡人利用黑朱二色漆装饰食器;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古人利用蚌片、玉石、甲骨装饰漆器;战国时期出现了用金、朱红、石黄、赭红、灰绿等色描绘龙蛇神怪的彩绘漆装饰画。到了汉代,漆树作为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充足的原料供应,使得漆器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中国古代所用的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汁液,经日晒脱水后,即成为可做涂料的熟漆。用它做涂料既可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又可配制出不同色彩,光彩照人。漆器的制作过程烦琐,耗时极长,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装饰纹理、推磨抛光、打磨和阴干等。其中打磨和阴干贯穿于漆器制作的所有步骤,十分考验制作人的耐心。

  以漆为原料进行艺术创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生活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艺术家们以髹、错彩、施金等髹漆技法,将大漆饰于木、麻、石、陶瓷、金属甚至花叶等胎骨上,经过数月的反复髹磨,制成漆器。由天然漆所制成的漆器可以千年不腐,其静寂不喧、沉稳内敛的美学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一脉相承。据了解,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14项漆工艺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漆艺的创新发展

  中国现代漆画,脱胎于传统漆器工艺,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门年轻的画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李芝卿、沈福文等一批漆画开拓者的努力以及传统艺人的不断探索,漆画历经从器皿髹饰到纯绘画形态的转变,实现了观念突破和语言转换,确立了自身的绘画审美理念和造型语言体系。进入新时代,漆画创作呈星火燎原的发展态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质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2004年,我去北京观看第十届全国美展时,第一次看到漆画就被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吸引,感觉真是震撼!”李娟回忆说。10多年前,河南漆画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而厦门大学正好开设了漆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从此李娟就与这个能在校内举办跨海演唱会的学校结缘,考入厦门大学美术学院,师从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主任,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金华学习漆画创作。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李娟回到商丘师范学院任教。2011年在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髹漆课读”——李娟漆画工作室,她以饱含充沛的创作热情与执着的艺术追求投身漆画创作,在认真学习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漆艺文化的同时,以时代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尝试新的材质与媒介,拓展漆语言无限的可能性,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为河南美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漆画工作室不仅成为商丘师院的特色和优势,还成了河南美术的一大亮点、全国漆画界的一匹“黑马”。商丘漆画工作室成立12年来,在漆画界前辈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壮大,共有66名学生入展国家级展览180余人次。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五年一届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师生共入选作品13幅,其中3幅“进京作品”。

  感受漆艺的震撼之美

  无漆不成器,胎为体,漆是魂,从漆到器,从技到艺,漆艺经历了深厚沉积的文化滋养与技艺修磨,在层层的髹漆中,凝聚了虔诚的信仰与匠心。

  “这是我们仿照汉代出土的漆器做出来的耳杯,里面镶嵌了金箔,采用的是龙凤的花纹;这幅六扇屏风,我们以红漆为底,金箔装饰,绘制梅花,画中巧妙融入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的局部,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在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漆画工作室,一边听着李娟的讲解,一边漫步展厅,一幅幅精品佳作色彩明丽绚烂、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寓意深刻美好、技艺高超精湛,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漆画工作室的创始人,李娟与其为代表的漆艺教师团队10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漆画技艺,鼓励、带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喜爱和传承漆艺。多年来,李娟的作品50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奖。《都市状态》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奖,《古陶新韵》《清秋》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三十而立·业》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清风》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并被评为“进京作品”。《三十而立》获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并被评为2021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美术类成果运用作品。多幅作品被民族文化宫、福建美术馆、厦门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海澜美术馆等机构和私人收藏。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等专业核心期刊。

  “不敢说有所成就,只想说不忘初心。”李娟深情地说。正是因为对漆画的初心不改,热情不减,李娟才能与兼具工艺性与艺术性的漆画常相伴,并在漆画这一领域硕果累累。最近,李娟和她的学生正在创作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她说:“这些年,漆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趋势,希望我们可以在保持原有优势基础上,努力开拓漆画创作的新途径、新思路,争取在漆画创作语言与思想纬度上达到新的高度,创作出更具时代特点的优秀漆画作品。”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 岩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贾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