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商汤迁都考

2022-11-25 03:38:57 商丘日报

  商汤是远古五帝之一帝喾之后、先商的最后一个君主,因其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又称成汤。据《史记》《列女传》等史籍记载,帝喾的儿子契被尧、舜封在商地,为远古商国的第一位君主。《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商汤为商国国君后迁都为第八次。商汤为什么要迁都?从哪里迁到了哪里?之前未见有人详细论述。而弄清这些,是研究殷商文化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应该详细探讨一下。

  关于从契到商汤的传序,《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宋书·符瑞上》记载:“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丰下锐上,晰而有髯,句身而扬声,身长九尺,臂有四肘,是曰殷汤。”

  《史记正义》云:“汤继位,都南亳(今商丘),后徙西亳。”天一阁藏《嘉靖归德志》载:“州(指宋州,今商丘)东南四十里(旧志),归德境,商之故都。自帝喾都亳后世皆居焉。此则三亳之一,见《尚书》,又见《史记》。三亳者,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汤始迁于京兆杜县亳亭,再迁于帝喾之故都,故曰‘徙先王居’,且所谓伐夏归亳诸侯率职来朝正南亳也。”这里把商汤迁都的脉络说得比较明确。《商丘县志》也记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

  商汤是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从南亳迁往西亳的?《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有些记载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相符合,后来对其进行研究者颇多。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长期从事中国中古史研究的方诗铭、王修龄编著的《竹书纪年辑证》是目前最完善的《竹书纪年》辑佚本。其中说:夏桀“十五年,商侯履(商汤名履)迁于亳(西亳)。”原注:“成汤元年。”联系到《史记正义》云“汤继位,都南亳,后徙西亳”,可知商汤是继位的第一年从南亳迁往西亳的。

  按常理来说,国君即位头一年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应该迁都的,商汤继位头一年就迁都到西亳去了,一定有特殊原因。其中原因是什么呢?西汉经学家、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回答了这一问题:“自契至汤,诸侯之国而得数迁都者,盖以时王命之使迁。”(《尚书正义·胤征》)由此来看,商汤从南亳迁往西亳是“以时王命”而迁的。自契被尧、舜封于商而建立商国,到商汤为十四世,从夏朝建立后,商国一直是夏朝的方国。《毛诗正义》说,契以“三公”之一的身份被封商国,为夏的方伯之国,“使其民循礼,不得逾越”“契封商国,相土嗣之”“相土居夏后(即夏朝)之世,承契之业,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其威武之盛烈烈然,四海之外率服截尔整齐”。商国国君“常以岁时行朝觐之事,来见君王。我殷王曰:‘勿罔上而行也。’”可见商国是一直忠诚于夏朝的。有关史料显示,即使夏朝在后羿篡位自立为王,多数诸侯见风使舵时,商国仍然是忠于夏朝的。《夏商合传》说:在夏王相被后羿赶出京城之前,“夏后相不能操政,大权悉归于羿”,“惟商国子氏、有邰氏、洪洞陶氏、有仍氏、有鬲氏、斟鄩氏等心忠王室者,各兴隐居,而莫可奈何。”“后相四年丙戌,贼羿既篡位,后相奔出”。相被赶出京城后,想起商国子氏忠于夏朝,便搬到商丘。《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七年,陟。世子相出居商丘”“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商都暂时成了夏朝的帝都。《史记·殷本纪》记载,契的五世孙冥担任夏少康的水正,《国语·鲁语上》载:“冥勤其官而水死。”查史书记载,从契到商汤十四世,商国国君没有不忠诚于夏朝遵从王命的,所以商汤时“王命之使迁”,商汤自然遵从。

  商汤时的“王”是夏朝最后一个帝王夏桀。夏桀为什么要“使”商汤迁往西亳呢?《尚书正义·胤征》云:“伊尹不得叛汤,知汤贡之于桀。必贡之(伊尹)者,汤欲以诚辅桀,冀(希望)其(夏桀)用贤以治……此时未有伐桀之意,故贡伊尹使辅之。”由此来看,商汤当时是忠于夏桀的。查史书记载,“王命之使迁”是因为当时夏朝出现了危机,是让商汤迁往夏朝都城近处辅王的。商汤所迁之西亳,西南距夏都斟鄩约六公里,夏朝如果用兵,调商汤之兵勤王很容易。

  当时夏朝为什么出现危机?出现了怎样的危机呢?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即位不久,便奢侈腐化,昏庸无道,夏桀“三年,筑倾宫(巍峨的宫殿),毁容台(毁行礼之台),畎夷(即犬戎,又称混夷、昆夷,古戎人的一支)入于岐以叛。”《汲冢古文》曰:“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一时民怨四起,诸侯震怒;西方的畎夷叛夏,在歧邑(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东北)起兵向夏王朝进攻。《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古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彬州市)、岐之间。”《古本竹书纪年》又载:“夏桀六年,歧踵戎来宾(岐踵国有一个叫作戎的人前来归顺夏桀)”。这个人品质很恶劣。夏桀身边还有一个叫干辛的大臣也是一个品质很恶劣的人,与“歧踵戎”臭味相投,共同为夏桀出坏主意,促使夏桀腐败,被夏桀视为心腹。《吕氏春秋·当染篇》记载:“桀染于羊辛(干辛)、歧踵戎。”另外,《国语·晋语》记载:“夏桀伐有施氏,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夏桀征伐有施氏,有施氏以美女妺喜献给夏桀,夏桀爱之,与妺喜纵情声色,恣意享乐。据《列女传·夏桀妹喜传》记载,夏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博物志》载:“夏桀之时,为长夜饮,居深宫中。”《帝王世纪》也说,“帝桀淫虐”“为琼室瑶台金柱三千”。可见夏桀非常腐败奢侈。畎夷入居靠近其都城的邠、岐之间,要叛夏而攻之。

  夏桀如此腐败奢侈,荒淫暴虐,诸侯怨愤,欲反叛者愈来愈多。夏桀觉得商汤“诚辅”他,希望利用商汤稳定他的统治,于是“命之使迁”。所以,《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十五年,商侯履迁于亳(西亳)”。商部落都南亳以后,所迁之都都叫亳,所以商汤所迁的偃师因在西而称西亳。

  1984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队在偃师西发现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规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条叫“尸乡”的沟横穿城址。专家经过对考古发掘资料和古文献的研究,断定这座古城址就是商汤所都的西亳遗址。由此来看,商汤迁往西亳不但有史籍记载,而且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明,是实有其事的。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既兴,伐而攘之。”由此来看,当时商汤忠于夏桀,迁往西亳后是为夏桀作出了贡献的。但商汤逐渐发现夏桀腐败透顶,忠臣无不谏劝他改弦更张,夏桀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乱杀进谏的忠臣和无辜百姓。商汤不得不对自己“以诚辅桀”进行反思,认识到夏桀要在腐败的道路上一直走到黑,于是心性仁德的他不能不思考如此下去天下怎么办,因此陷入困惑。当时人们行事是信天意的。为祈求天意,商汤便到洛汭(位于洛水的下游,洛水入黄河处)祭祀上天,以求释解。《宋书·符瑞上》记载:“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沈(沉)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鱼止于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汤当代之。”由此,商汤知道了天命。《竹书纪年辑证》说:“商汤五年,商受命元年。”这里的“受命”即受天命,即是说商汤五年是商汤受天命的元年。南宋郑樵《通志·都邑略·汤都》曰:“成汤受命,始迁于南亳……今南京(宋朝的南京为今商丘)谷熟是也。”《叔夷钟铭》称商汤是“敷(十足的)受天命,剪伐夏嗣”。商汤迁回南亳。也可见商汤在西亳时间为四年左右。《毛诗正义》说:契下传“十四世至汤,则受命伐夏桀。”天一阁藏《嘉靖归德志》载:“汤始迁于京兆杜县亳亭,再迁于帝喾之故都,故曰‘徙先王居’”。

  商汤知天命后,为什么要迁回南亳“徙先王居”呢?查史书记载,南亳是商的发源地、隆兴地,帝喾都亳成就了帝王之业,帝喾的儿子契被尧舜封在商地都亳,建立了商国,之后有十四世的辉煌。可见亳是商族吉祥和辉煌的象征,汤为帝喾的后裔,认为回到南亳创业对天下有极强的号召力,商先公们无不笃信只有南亳才能使他们得到祖先的保佑,使事业能够成功。据《史记》记载,商汤还举行了一个郑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写了《帝诰》,将帝喾的后代们迁都的情况向帝喾的在天之灵作了汇报,告诉先王帝喾:您的后代终于又回到您创业的亳定居了。表示了自己继承先王美德而兴商的决心。

  南亳果然是一个吉祥的地方。商汤迁回南亳后,先得到薛国国君仲虺来辅,商汤任其为左相;接着又得到了有莘国博学多识的隐士伊尹,任其为右相。《孟子·万章上》记载,对于伊尹,“汤三使往聘之”,伊尹“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但商汤心里还存有夏桀能够改邪归正的幻想,把贤能的伊尹推荐给夏桀,希望用伊尹的善谏使夏桀悔悟。《孟子》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往返于夏都和商国之间。

  《韩诗外传》记述伊尹在夏曰:“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群臣皆相持而歌。”《尚书大传·殷传》说:“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盍归于亳?亳亦大矣。’故伊尹退而闲居,深听歌声。是时伊尹在桀。伊尹退而更曰:‘觉(先知的意思)兮较(谓直道)兮,吾大命格兮(是干大事的命),去不善而就善,何不乐兮?’伊尹入告于桀曰:‘大命(国家命运)之亡有日矣。’桀僩(狂妄、自大貌)然叹,哑然笑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也;日有亡哉?日亡,吾乃亡矣。’是以伊尹遂去夏适汤。”多种史料显示,伊尹等人多次劝谏夏桀行仁道,夏桀置若罔闻,而且自称太阳,说太阳不灭他就不会灭亡。伊尹“遂去夏适汤”,告诉商汤夏桀腐败透顶,不听忠谏,终不可辅,夏朝一定会灭亡。商汤更加明白了自己奉天命伐夏救民的重任。《尚书正义·胤征》说:“‘伊尹去亳’之上,是汤将欲为王时事。皆是伐桀前事。”

  伊尹通晓前世诸代帝王兴衰的道理,深明如何治理好当时的天下;仲虺不但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在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商国经济很快发展,并利用商业掏空了夏朝的经济,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夏桀对商汤迁回南亳本来存有疑义,此时认为商国的发展对夏朝构成威胁,《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二十二年,商侯履(商汤名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夏王朝监狱)。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归附)于商。”夏桀囚禁商汤引起了诸侯对夏桀的不满,而且夏桀得了商国的贿赂后释放了商汤,使诸侯更加认识到了夏桀的腐败,因此归附商汤。《孟子·万章上》记载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求取商汤行尧舜之道)”,向商汤“说之以伐夏救民”。至此,商汤才彻底认识到夏桀无可救药,改变“以诚辅桀”而决定“伐夏救民”。

  《孟子》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葛国国君)放而不祀。”葛伯放肆,不祭祀天地祖宗,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尚书正义》说:“《王制》云:‘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黜以爵。’是言不祀必废其土地山川之神祗及宗庙,皆不祀,故汤始征之。汤伐诸侯,伐始于葛(伐夏以伐葛开始)。”据《史记》等多种史籍记载,商汤灭掉葛国后,又灭掉韦、顾、昆吾等夏的诸侯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作《汤誓》征伐夏桀,与夏桀决战于鸣条,最终灭夏。之后返回南亳,三千诸侯来亳朝见商汤。经过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从史书记载来看,商汤因“王命之使迁”,从南亳迁都到西亳,使其亲眼看到了夏桀的腐败使夏朝不可救药,才开始明白“受命伐桀,定天下”的使命;又通过伊尹适夏和自己被囚,了解了夏桀实在不可挽救,最终下定了灭夏的决心,才在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征伐夏桀,以救天下。如果不是迁都到西亳,也许商汤不会那么快就明白替天行道的使命以致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的。

  总之,商汤不但曾从南亳迁都到西亳,而且又从西亳迁回南亳,并且成就了灭夏建商拯救天下的大业。这段历史是殷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