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徐杨村:致富路种下“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 吴 涛 白 鹏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7-23 02:51

郭徐杨村的楸树种植基地占地400亩。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郭徐杨村扶贫车间里,员工在进行钢卷尺加工。  本报记者 吴 涛 摄

7月21日,驱车行驶在柘城县伯岗镇境内通往郭徐杨村的宽阔水泥路上,一幅引人入胜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路两旁,有一种不常见的树种特别引人瞩目:这种树枝干挺拔、树基浑圆,树干在离地面两三米处自然分杈,分成两枝并肩向上生长,每枝都枝繁叶茂,枝头一直往天上冲。

“这叫楸树,民间称不结果的核桃木为‘楸’。楸树集用材、观赏防护、环保、药用等多项功能于一身,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有‘木王’之称,原产地在我国东北地区。”陪同的伯岗镇一位同志很内行。

说话间,车进郭徐杨村。

在村文化广场旁的一户人家门口,57岁的村民杜秀英正和几位老姐妹围坐在一起说笑着干着手工绣扎活。她们在给服装加工厂做手工,按件计酬。杜秀英笑呵呵地说:“这是村里帮俺年纪大的妇女接的外面厂子的活,绣花、扎花,计件工资,没事跟玩儿似的,每天能弄十几二十多块钱。”说起如今的村子和现在的小日子,大家脸上满是骄傲和自豪。这个说:“谁来谁夸,都夸俺村好看、搞得好!”那个说:“俺老百姓现在的日字滋润得很!”

据介绍,郭徐杨村原有贫困户117户336人,2017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已脱贫115户334人。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落后村。

据柘城县政府办驻郭徐杨村第一书记李睿介绍,几年前,村里的面貌与现在相比相差甚远。就拿村民休憩游玩的文化广场来说,以前曾是一块杂草丛生的废闲地。“当时的草得有两米多高!赶进去一头牛就藏里头找不着!”李睿风趣地形容道。

基础设施滞后,怎能为郭徐杨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睿与村“两委”班子根据实际需求,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先后筹集资金1000万元,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项——修村道、改造危房、建村文化广场、新建垃圾池、开挖下水道、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光伏扶贫电站……旧貌换新颜的郭徐杨村,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连接村内外,整修一新的池塘水质清清、蛙声不断,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基础。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郭徐杨村这几年变化大,村里建起了‘绿色银行’。”伯岗镇党委副书记刘磊介绍说。刘磊所说的“绿色银行”是村里建起的“楸树种植基地”,楸树种植产业使很多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村里积极与与柘城县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发展楸树种植产业,建成了楸树种植基地,吸纳7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利用每户4000元的到户增收资金,以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每年以入股资金的10%进行分红。合作社共流转郭徐杨村41户贫困户的土地400亩,每年每亩按1000斤小麦的价格给付租金。

“绿色银行”的发起人名叫路艳霞,是一个出生在柘城县、一直在郑州经商的成功女企业家。她看到故乡柘城县尚有这么多贫困人口,便萌生了要回故乡扶贫、助力故乡经济发展的想法。2015年,她成立了柘城县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楸树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

村民王兰芝一家,原来因缺少技术、缺少资金陷入贫困。她现在把土地托管到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每年可享受合作社租金收益3000多元外,她还在基地负责对楸树进行管理,每年的工资性收入约1.8万元,两者合计每年可收入2万余元,全家实现了脱贫。像王兰芝一样在楸树种植基地里就业的贫困人员有32人,每人日工资50元。

企业家的目标是远大的,路艳霞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一村一镇。在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下,郭徐杨村及周边村已发展楸树种植基地500亩,带动伯岗全镇群众种植楸树2000亩以上。目前,在柘城全县已发展楸树种植近1万亩,在商丘全市已发展楸树种植近2万亩。“楸树是宝树,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目前市场价格是每立方米8000元至1万元,是同规格杨树价格的十几倍,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希望更多乡亲能通过楸树种植走上生态发展的致富路!”路艳霞满怀期待。

一枝独放不是春。种下“绿色银行”,其他产业也得跟上。在郭徐杨村,还有母猪饲养、肉兔饲养、竹柳种植、钢卷尺加工等特色产业,正慢慢鼓起郭徐杨村村民的“钱袋子”。

相关链接

郭徐杨村村情

郭徐杨村位于柘城县伯岗镇东部,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现有人口472户1734人,耕地面积1615亩。

郭徐杨村原有贫困户117户336人,2017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全村已经脱贫115户334人。该村为传统农业村。2017年以来,该村先后通过建立扶贫加工车间和光伏发电、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乡村产业。其中,在2017年春成立的楸树种植合作社,引种的楸树已经实现可观的效益,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蒋友胜 整理)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郭徐杨村:致富路种下“绿色银行”
2020-07-23 02:51   本报记者 吴 涛 白 鹏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郭徐杨村的楸树种植基地占地400亩。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郭徐杨村扶贫车间里,员工在进行钢卷尺加工。  本报记者 吴 涛 摄

7月21日,驱车行驶在柘城县伯岗镇境内通往郭徐杨村的宽阔水泥路上,一幅引人入胜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路两旁,有一种不常见的树种特别引人瞩目:这种树枝干挺拔、树基浑圆,树干在离地面两三米处自然分杈,分成两枝并肩向上生长,每枝都枝繁叶茂,枝头一直往天上冲。

“这叫楸树,民间称不结果的核桃木为‘楸’。楸树集用材、观赏防护、环保、药用等多项功能于一身,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有‘木王’之称,原产地在我国东北地区。”陪同的伯岗镇一位同志很内行。

说话间,车进郭徐杨村。

在村文化广场旁的一户人家门口,57岁的村民杜秀英正和几位老姐妹围坐在一起说笑着干着手工绣扎活。她们在给服装加工厂做手工,按件计酬。杜秀英笑呵呵地说:“这是村里帮俺年纪大的妇女接的外面厂子的活,绣花、扎花,计件工资,没事跟玩儿似的,每天能弄十几二十多块钱。”说起如今的村子和现在的小日子,大家脸上满是骄傲和自豪。这个说:“谁来谁夸,都夸俺村好看、搞得好!”那个说:“俺老百姓现在的日字滋润得很!”

据介绍,郭徐杨村原有贫困户117户336人,2017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已脱贫115户334人。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落后村。

据柘城县政府办驻郭徐杨村第一书记李睿介绍,几年前,村里的面貌与现在相比相差甚远。就拿村民休憩游玩的文化广场来说,以前曾是一块杂草丛生的废闲地。“当时的草得有两米多高!赶进去一头牛就藏里头找不着!”李睿风趣地形容道。

基础设施滞后,怎能为郭徐杨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睿与村“两委”班子根据实际需求,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先后筹集资金1000万元,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项——修村道、改造危房、建村文化广场、新建垃圾池、开挖下水道、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光伏扶贫电站……旧貌换新颜的郭徐杨村,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连接村内外,整修一新的池塘水质清清、蛙声不断,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夯实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基础。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郭徐杨村这几年变化大,村里建起了‘绿色银行’。”伯岗镇党委副书记刘磊介绍说。刘磊所说的“绿色银行”是村里建起的“楸树种植基地”,楸树种植产业使很多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村里积极与与柘城县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发展楸树种植产业,建成了楸树种植基地,吸纳7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利用每户4000元的到户增收资金,以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每年以入股资金的10%进行分红。合作社共流转郭徐杨村41户贫困户的土地400亩,每年每亩按1000斤小麦的价格给付租金。

“绿色银行”的发起人名叫路艳霞,是一个出生在柘城县、一直在郑州经商的成功女企业家。她看到故乡柘城县尚有这么多贫困人口,便萌生了要回故乡扶贫、助力故乡经济发展的想法。2015年,她成立了柘城县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楸树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

村民王兰芝一家,原来因缺少技术、缺少资金陷入贫困。她现在把土地托管到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每年可享受合作社租金收益3000多元外,她还在基地负责对楸树进行管理,每年的工资性收入约1.8万元,两者合计每年可收入2万余元,全家实现了脱贫。像王兰芝一样在楸树种植基地里就业的贫困人员有32人,每人日工资50元。

企业家的目标是远大的,路艳霞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一村一镇。在兴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下,郭徐杨村及周边村已发展楸树种植基地500亩,带动伯岗全镇群众种植楸树2000亩以上。目前,在柘城全县已发展楸树种植近1万亩,在商丘全市已发展楸树种植近2万亩。“楸树是宝树,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目前市场价格是每立方米8000元至1万元,是同规格杨树价格的十几倍,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希望更多乡亲能通过楸树种植走上生态发展的致富路!”路艳霞满怀期待。

一枝独放不是春。种下“绿色银行”,其他产业也得跟上。在郭徐杨村,还有母猪饲养、肉兔饲养、竹柳种植、钢卷尺加工等特色产业,正慢慢鼓起郭徐杨村村民的“钱袋子”。

相关链接

郭徐杨村村情

郭徐杨村位于柘城县伯岗镇东部,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现有人口472户1734人,耕地面积1615亩。

郭徐杨村原有贫困户117户336人,2017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全村已经脱贫115户334人。该村为传统农业村。2017年以来,该村先后通过建立扶贫加工车间和光伏发电、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乡村产业。其中,在2017年春成立的楸树种植合作社,引种的楸树已经实现可观的效益,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蒋友胜 整理)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12345”连下8个工单 损坏一个多月的红绿灯终于复明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我市表彰12名新时代 ...
人民公园“新妆”亮相
史桥村:能人返乡争 ...
杨吕庙村:蛋鸭养殖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