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桥村:能人返乡争当新农民

本报记者 郭文剑 李艾凌 祁博 刘建谠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7-22 06:26

史桥村的扶贫车间。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史桥村的夫妻养鸭场。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一个产业基础薄弱、无集体收入,村小学因校舍年久失修、师生流失而关门,基础设施差、出行都是土路的贫困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7月20日,记者到虞城县杜集镇史桥村采访,寻找答案。

史桥村的蜕变从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开始。村党支部书记田光说:“要想富,必须发展产业。我们村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劳力有500多人,我们就把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放在这些外出的能人上面,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乡创业。”

脱贫攻坚政策就是一把把金钥匙。史桥村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帮助返乡能人申请低息、贴息、无抵押贷款,全面落实各项产业扶贫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出打工的能人回乡发展。

2015年秋,田家荣从江苏丰县返乡创业,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座种鸭养殖大棚。在田家荣的带领下,村里从最初的4000只种鸭发展到目前的近30万只,从一个人干发展到万只以上养殖大户十几户,年产值近亿元。村里100多人直接参与其中,其中贫困户每户月增收3000多元。

村民雍显亮有16座种鸭大棚6万只种鸭,每天可以收蛋5万多枚。问起收入,雍显亮连连摆手道:“不敢说,不敢想。去年行情看好的时候,每枚鸭蛋6元钱,今年因为疫情虽然有些跌落,也能卖两块多,一天就能有一二十万元的进账,说出来恐怕你们都不信。”去年村里的春晚是雍显亮出资承办的。

50多岁的谢永宽于2018年从张家港回村,建起了一家化纤厂,收购周边纺织厂、服装厂的下脚料,再加工纺纱,每年交税十几万元。“在家创业,生活方便、收入更多,还能带着大家致富。”谢永宽说,“厂里十几个工人,都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每人每月收入四五千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史桥村的扶贫车间是一家大型的服装厂,年加工服装十几万件,吸纳务工人员五六十人,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如今,该村的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车间的发展需要,很多周边村,甚至外地乡村的人也来这里打工。

在种植业方面,返乡能人带动了村子发展油芍药、甜玉米、优质大豆、羊肚菌等特色种植业。每年春季,史桥村460亩油芍药花开时节,大片花海成为田间的美丽风景。

记者注意到,史桥村返乡创业队伍中活跃着很多“90后”的身影,他们已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田亚博今年27岁,已经做了4年小老板。他4年前在南京打工时学到制胶带技术,回村办起了胶带厂。生产车间从创业初期的十几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1500平方米,产品也从胶带扩展到包装制品,年产值从20多万元到300万元。“在创业的过程中,我充分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优惠政策,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富裕起来的田亚博,带着其他年轻人一起干。现在,村里已经有包装制品企业三家,田亚博下一步的打算是在村里建立包装制品产业园。

2018年,在苏州打工的26岁的王亮看到村里优越的发展环境,决定回村发展。他利用自家庭院建起养羊场,线上线下销售,年盈利四五十万元。“昨天晚上,我就通过快手直播卖出了11头羊。”王亮说,“现在我的快手有近1万个粉丝,微信群也有好几百人,这些都是精准客户,我每月通过直播销售100多头羊。”

通过网络直播扩展销路的,还有29岁的养牛大户索昆。索昆也是在2018年回村创业,现在已有100多头肉牛的养殖规模,每年出栏两茬,年收入在100万元左右。精干的索昆说:“我的牛,一半以上都是通过网络直播出售的。”

像田亚博、王亮、索昆这样的青年创业者,在史桥村有20多人,涉及养殖、加工、电商产业等。他们回到农村,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扎根在祖辈耕耘的土地上展示着新农民的风采。享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红利”的年轻人富而思源,纷纷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驻村第一书记曹地说:“这些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们是农村致富的生力军,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为新农民的回归创造条件,史桥村小学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从2018年开始恢复招生,如今从幼儿园到小学300多名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4个自然村实现了硬化道路户户通,大街小巷绿树掩映、街灯成行,还有村头文化广场,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赏心悦目。

采访就要结束,在村民孟凡义家门口,记者看到5位大妈围坐一起一边说笑着,一边干着针线活,几个孙子辈的小孩子在她们身边玩耍。原来她们在给服装加工厂做手工,按件计酬。67岁的郭玉芝笑呵呵地说:“我们现在过的就是小康生活,每天鸡蛋和肉不断,粮食蔬菜自己地里种,零花钱花不完,想吃啥吃啥,老了老了还能上抖音吸引粉丝……”一席话,引来笑声一片。

相关链接

史桥村村情

史桥村位于虞城县杜集镇东1.5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2360人,有2940亩耕地,33名党员,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281人,已脱贫127户261人,2016年完成整村脱贫。

2015年前,该村房屋破旧、出入土路、环境脏乱差。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实现了柏油路“户户通”,建设了具有特色的集中安置房、文化广场、百姓礼堂和村小学、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等,“空心村”史楼村民组38户村民实现整村搬迁。

2016年利用到户增收项目建设养鸭大棚62组,一个养殖周期总产值约4000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个,临时就业岗位100多个,近400个贫困户获得分红,辐射带动周边村从事种鸭养殖100余户。建成占地30亩的养牛产业园,带动134个贫困户增收。流转土地1500多亩,发展“油芍一号”特色种植。发展32家手工活发放点,解决了不能外出和年龄较大群众4000余人就业。(刘建谠 整理)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史桥村:能人返乡争当新农民
2020-07-22 06:26   本报记者 郭文剑 李艾凌 祁博 刘建谠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史桥村的扶贫车间。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史桥村的夫妻养鸭场。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一个产业基础薄弱、无集体收入,村小学因校舍年久失修、师生流失而关门,基础设施差、出行都是土路的贫困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7月20日,记者到虞城县杜集镇史桥村采访,寻找答案。

史桥村的蜕变从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开始。村党支部书记田光说:“要想富,必须发展产业。我们村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劳力有500多人,我们就把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放在这些外出的能人上面,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乡创业。”

脱贫攻坚政策就是一把把金钥匙。史桥村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帮助返乡能人申请低息、贴息、无抵押贷款,全面落实各项产业扶贫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出打工的能人回乡发展。

2015年秋,田家荣从江苏丰县返乡创业,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座种鸭养殖大棚。在田家荣的带领下,村里从最初的4000只种鸭发展到目前的近30万只,从一个人干发展到万只以上养殖大户十几户,年产值近亿元。村里100多人直接参与其中,其中贫困户每户月增收3000多元。

村民雍显亮有16座种鸭大棚6万只种鸭,每天可以收蛋5万多枚。问起收入,雍显亮连连摆手道:“不敢说,不敢想。去年行情看好的时候,每枚鸭蛋6元钱,今年因为疫情虽然有些跌落,也能卖两块多,一天就能有一二十万元的进账,说出来恐怕你们都不信。”去年村里的春晚是雍显亮出资承办的。

50多岁的谢永宽于2018年从张家港回村,建起了一家化纤厂,收购周边纺织厂、服装厂的下脚料,再加工纺纱,每年交税十几万元。“在家创业,生活方便、收入更多,还能带着大家致富。”谢永宽说,“厂里十几个工人,都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每人每月收入四五千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史桥村的扶贫车间是一家大型的服装厂,年加工服装十几万件,吸纳务工人员五六十人,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如今,该村的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车间的发展需要,很多周边村,甚至外地乡村的人也来这里打工。

在种植业方面,返乡能人带动了村子发展油芍药、甜玉米、优质大豆、羊肚菌等特色种植业。每年春季,史桥村460亩油芍药花开时节,大片花海成为田间的美丽风景。

记者注意到,史桥村返乡创业队伍中活跃着很多“90后”的身影,他们已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田亚博今年27岁,已经做了4年小老板。他4年前在南京打工时学到制胶带技术,回村办起了胶带厂。生产车间从创业初期的十几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1500平方米,产品也从胶带扩展到包装制品,年产值从20多万元到300万元。“在创业的过程中,我充分享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优惠政策,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富裕起来的田亚博,带着其他年轻人一起干。现在,村里已经有包装制品企业三家,田亚博下一步的打算是在村里建立包装制品产业园。

2018年,在苏州打工的26岁的王亮看到村里优越的发展环境,决定回村发展。他利用自家庭院建起养羊场,线上线下销售,年盈利四五十万元。“昨天晚上,我就通过快手直播卖出了11头羊。”王亮说,“现在我的快手有近1万个粉丝,微信群也有好几百人,这些都是精准客户,我每月通过直播销售100多头羊。”

通过网络直播扩展销路的,还有29岁的养牛大户索昆。索昆也是在2018年回村创业,现在已有100多头肉牛的养殖规模,每年出栏两茬,年收入在100万元左右。精干的索昆说:“我的牛,一半以上都是通过网络直播出售的。”

像田亚博、王亮、索昆这样的青年创业者,在史桥村有20多人,涉及养殖、加工、电商产业等。他们回到农村,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扎根在祖辈耕耘的土地上展示着新农民的风采。享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红利”的年轻人富而思源,纷纷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驻村第一书记曹地说:“这些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们是农村致富的生力军,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为新农民的回归创造条件,史桥村小学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从2018年开始恢复招生,如今从幼儿园到小学300多名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4个自然村实现了硬化道路户户通,大街小巷绿树掩映、街灯成行,还有村头文化广场,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赏心悦目。

采访就要结束,在村民孟凡义家门口,记者看到5位大妈围坐一起一边说笑着,一边干着针线活,几个孙子辈的小孩子在她们身边玩耍。原来她们在给服装加工厂做手工,按件计酬。67岁的郭玉芝笑呵呵地说:“我们现在过的就是小康生活,每天鸡蛋和肉不断,粮食蔬菜自己地里种,零花钱花不完,想吃啥吃啥,老了老了还能上抖音吸引粉丝……”一席话,引来笑声一片。

相关链接

史桥村村情

史桥村位于虞城县杜集镇东1.5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2360人,有2940亩耕地,33名党员,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281人,已脱贫127户261人,2016年完成整村脱贫。

2015年前,该村房屋破旧、出入土路、环境脏乱差。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实现了柏油路“户户通”,建设了具有特色的集中安置房、文化广场、百姓礼堂和村小学、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等,“空心村”史楼村民组38户村民实现整村搬迁。

2016年利用到户增收项目建设养鸭大棚62组,一个养殖周期总产值约4000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个,临时就业岗位100多个,近400个贫困户获得分红,辐射带动周边村从事种鸭养殖100余户。建成占地30亩的养牛产业园,带动134个贫困户增收。流转土地1500多亩,发展“油芍一号”特色种植。发展32家手工活发放点,解决了不能外出和年龄较大群众4000余人就业。(刘建谠 整理)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12345”连下8个工单 损坏一个多月的红绿灯终于复明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商丘市人民公园开园迎宾
帮助百名听障少年游古城
宋破楼村:美丽乡村 ...
小吴屯村:山药产销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