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应天时评

也谈教育闭环

2024-03-04 02:35:47 来源:商丘日报

  最近,网络上出现一个热词——教育闭环,引起一众共鸣。假期里的一次游玩,使我对“教育闭环”这个话题有种不吐不快的郁结和冲动。

  关于教育闭环,网友对其解释是: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起初你只能理解表层的道理,直到多年后的某个瞬间,你才能真正领悟到书上知识的真谛。此时,教育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

  春节假期,同家人游览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岳阳楼,景点规定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我们一家人来到岳阳楼前,也想集体挑战一把“背记免费登楼”。儿子感慨地说:“背诵《岳阳楼记》可以免门票,知识就是金钱啊!不禁想起小时候你们要求我‘你可要好好学习啊!’的唠叨和劝诫,儿时的我不以为然,现在我也会对女儿说出这句话,‘你可要好好学习啊!’”儿子意识到自己也成为父亲的这一刻,就好像年少因为偷懒,多年后的今天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读书、接受教育?有这样一个段子:之所以要多读书、多接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

  读书、接受教育让人产生心灵共鸣。年少时,我们趁着年轻气盛记住了一些知识,但当时并不完全明白其中道理。随着人生的历练,慢慢会有更多的体会和理解,直到有一天的一个场景,就像梦里曾经出现过的一模一样,骤然产生了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一份难以抑制的感动。“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一刻教育完成了闭环。

  读书、接受教育让人跨越时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又一次带火了中国唐诗,片中人物也出现在了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李白、高适融入百姓过年的热闹场景中,现代人与大诗人隔空饮酒对诗。这说明中华民族作为被古诗词浸染千年的民族,骨子里早已刻满家国情怀的诗意向度;这说明李白这种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与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相契合,使得诗歌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这一晚让国人在完成教育闭环中感慨万千。

  读书、接受教育让人博观而约取。大型纪录片《中国》每集片头都有一扇中间写有“中国”两字的木门缓缓打开,仿佛打开了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大门。该片挖掘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对今日中国产生深远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将浩浩荡荡的中国历史浓缩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里,梳理出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大革新、思想流变和文化变迁。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故事和历史再现,诠释出鲜活、生动的中华文明史,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让我们在重获文化自信与审美愉悦中完成了教育闭环,观者不禁感叹,何以中国?

  读书、接受教育激发人的无限可能。《习近平用典》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政治理论著作,该书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135个历史典故,字字都是精华,句句都饱含中华民族至深至简的追求。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个体内在的潜能,而不仅仅是塑造人的思维和行为。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知识、形成价值观,从而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在你拥有阅历的那一刻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幡然醒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子所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语就体现了这一点。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推动社会一往无前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读书、接受教育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滞后的,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永远也不会从我们的灵魂中褪去。完成教育闭环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为下一个目标、下一个百年而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