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夏邑杨氏家族与“四知传家”

2024-03-08 04:58:35 商丘日报

  在夏邑县住着一支杨氏家族,他们每到春节,都要在大门的门楣上贴上“四知传家”四个字。何谓“四知传家”?又为什么春节将它贴在大门的门楣上?究其原因,还得从这支杨姓的渊源说起。

  原来,居住在这里的这支杨氏家族是“天波杨府”杨大郎延玉公的后裔,祖籍陕西弘农县(今陕西华阴市),世称“弘农杨氏”。自第一始祖杨于(一说杨杼)算起,至今已一百零九世,历时3000多年。

  据《杨氏宗谱》记载:七十三世祖沂中公,因金人之乱,随高宗南迁于临安,不满秦桧奸佞当道,愤辞隐匿于肖砀杨河集之间,带领子孙,农耕立业,后迁居砀城(今砀山县)。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八十六世祖聚公为避黄患,携子女迁至夏邑县东北三十五里夏家道口(今骆集乡夏道口)北头朱庄,后迁居杨河口(今太平镇于楼村杨楼,此处有杨氏宗祠),以农为业,繁衍生息。随着日月更迭,这支杨姓遍布全县乃至全国。

  杨家自古以忠孝传家、诗书继世为家风,为官清正廉洁。“弘农杨氏”二十三世祖杨震“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据《后汉书》记载: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举荐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时,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十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三更半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的呢?”王密听了,便非常惭愧地谢罪而去。

  从此,杨家就以“四知”为堂号,曰“四知堂”。用“四知”作为传家宝,故为“四知传家”。

  杨震担任太尉期间,宦官弄权,为了在天子面前表达“真理”,他竟然选择了“服毒自杀”。弘农杨氏从此名动天下,成为了举国皆认的贤良。基于杨震的言传身教,其后世尽为官宦贤达之士就不足为怪了。

  据《杨氏宗祠碑文》记载:六十七世祖宋代州刺史继业公,智勇兼备,盖世英烈,百战不殆,人称“无敌将军”。惜其忠志未酬,即为奸党所陷,谷口一战,閤门殉国。“天波杨府”满门忠烈。呜呼!千秋志士永抱怨含仇于九泉,不亦悲乎?因之,民间至今流传着根据“杨家将”改编的《百岁挂帅》《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七郎八虎闯幽州》等戏曲经久不衰。

  “弘农杨氏”八十九世祖杨德身居大理寺左寺副,负责审理京畿及十三省布政司的刑名案件。杨德在大理寺任内尽职尽责,小心谨慎,断案公正,政声有目共睹,多次受到朝廷嘉奖,敕赐为“儒林郎”。数年后外调离开京城,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秩满后又升陕西按察使司副使。杨德无论是在京为官还是入职地方,始终兢兢业业。直至致政回到家乡,他仍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干,为家乡做了许多善事,深受父老乡亲的爱戴。故后,当地在夏邑县治西为其立“绍芳坊”一座。

  杨德生五子。其长子杨经,字廷正,登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举人,故后,当地在夏邑县治东为其立“世科坊”一座,与杨德的“绍芳坊”遥相呼应。二子杨纶和三子杨缙皆为岁贡生,四子杨绅也是岁贡生出身,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山东邹县县丞,为知县的佐贰官,正八品。五子杨纪监生出身,正德二年(1507年)任山东阳谷县主簿。其五子谨遵父训,为官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留名青史。

  杨氏家族后人,在明清两朝入庠入仕者不乏其人,其中当数杨绅之子应奇成就最高。杨应奇字时望,号西泉,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科举人,四年后登乙未科进士,殿试金榜三甲第一百九十九名。他初授行人,后选入户科给事中,又转刑科左给事中。他以优秀的才学、清明的政绩,为杨家争得了第五座旌表牌坊,即立于夏邑县治东侧的“谏议坊”。

  纵观“弘农杨氏”宗族,历代不乏清官廉吏,垂名青史。居住在夏邑县的这支“天波杨府”后裔,每到春节,将“四知传家”贴在大门的门楣上的用意不言而喻。他们用这种方式,一则纪念祖上为政清廉、忠孝传家的功德;二则教育子孙后代牢记震公“四知”之廉的美誉,将杨氏的优良家风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