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民俗添年味 欢乐迎新春

2024-02-12 09:39:20 来源:京九晚报

过大年,贴春联,添福气

●红彤彤的灯笼和中国结、香气扑鼻的炒货和水果、漂亮时尚的服装和首饰……龙年春节到来,商丘处处洋溢在喜庆热闹的气氛中。那么,在商丘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红灯高挂迎春晖 扫除尘埃护平安

“不论年前的工作有多忙,我都会抽时间给家里来个大扫除,再用中国结、鲜花装饰一下,干净漂亮地迎接春节。”家住文化路四季港湾小区的居民赵甜甜说。

民谚有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商丘城乡,也有大扫除的年俗。大扫除是迎春节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除旧迎新的心愿。在大扫除的同时,有的家庭还会扔掉一些旧东西,如衣服、鞋子等,再购置一些新东西,营造迎新氛围。

如今,很多人不再仅仅打扫自家卫生,而是纷纷走到街头巷尾,为城市的干净整洁贡献力量。

尽管腊月二十四已经“扫尘土”,但在除夕当天,也有扫尘习俗。旧俗中,在过年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避免把财运扫走。故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倒掉,以示辞旧迎新。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时候,每到大年三十,我就早早起床,与祖父一起贴春联。在春联的背面抹一些糨糊后,贴到门上或者卧室墙上。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非常温馨。”市民吕东春告诉记者,现在每到过年,自己也会贴春联,遇有书法家为居民写春联,他总会上前请几副回去。

在商丘民间,贴春联一般是除夕上午的重要活动,也有人会在前一天晚上把春联贴好。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春联的,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请人代写。每到年关,便是文化人最为风光的时候,他们挥毫泼墨,为前来求春联的乡亲书写春联。

除春联外,有的人家还会贴窗花。窗花用红纸剪成“鲤鱼跳龙门”“童子献寿”“万象更新”等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红红火火过大年。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之一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为春节增添喜庆的气氛,春联多是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再加上各种纹饰,符合新春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渴望。

民间说法,春联有避凶免难的作用。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春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清水漂芙蓉 元宝落玉盘

“对于我们家来说,除夕那天的团圆饭是最重要的。我哥哥在广州,妹妹在山东,每年也只有过年才能回来一趟,但不管再忙,年三十这天中午或晚上,一家人总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市民赵举说,团圆饭非常丰盛,有鸡鸭鱼肉、果蔬美酒等,重头戏便是老母亲包的饺子。常年在外的子女,就爱它的暖心味道。

饺子不仅好吃,而且好看,正所谓“清水漂芙蓉,元宝落玉盘”。关于饺子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一说是医圣张仲景为济世救人“冬至舍药”而发明。当时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让民众食用,以治冻耳。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另据考证:饺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角子”发展而来。

现在,人们过年时除了在自己家做团圆饭、包饺子外,很多饭店也推出年夜饭套餐。不管形式如何,人们期盼幸福、乐享团圆的心情是一样的。

共欢新故岁 迎送一宵中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刻。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去长辈家里或左邻右舍,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万事如意……”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外,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这些春节传统习俗,在商丘广为流传。对孩子们来说,最兴奋的便是收到压岁钱的时刻。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换上崭新的衣裳,跟着家长去给亲友拜年,大家聚在一起,尽情享受新年的温馨与欢乐。



文/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坤 图/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