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庄变了样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9-06-27 05:56

航拍小吕集村新貌

张弓镇小吕集村村民在扶贫车间工作

阳驿乡袁庄村发展葡萄种植,全村年收入超千万元

中原彩绘第一村——石桥镇孙迁村

采访团在石桥镇万顷梨园采访

不足10分钟,罗礼荣将孙女从小学接到了村头的扶贫车间。

6月18日17时许,60岁的罗礼荣继续在车间给背包剪线头,八九岁的孙女则到车间内的儿童之家边看书边等奶奶下班回家。多干两个小时,就意味着多收入约10块钱。

自从两年前小吕集村建起产业园,罗礼荣就成了园内470多名工人中的一员。

厂在家门口,一天收入五六十元,她不仅甩掉了穷帽子,如今已摇身变为村合作社的股民和厂里的员工……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罗礼荣,还有宁陵县张弓镇重点贫困村小吕集村。

有着百年村史的小吕集村,5年前还是“一穷二白”,在党的扶贫政策帮扶下,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园落地5个产业,脱贫致富的村民也提升了精气神……

如小吕集村一样,宁陵县14个乡镇的多个特色乡村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是该县打造各具特色又互为融合的生态富民带所激活的一池池春水。

进入新时代,宁陵全面擂响乡村振兴战鼓,厚植“家当”、提升“颜值”、提升“底气”,一个个生态秀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乡村典型渐次绽放。

一变:产业鼓起了钱袋子

乡村振兴靠什么?产业兴旺是主导,党建引领是关键。

休闲背包厂、裕邦服饰、三石精密光学……一个贫困村,5个产业落地,带动470多人就业,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引领全村脱贫增收。

6月18日,大雨过后的小吕集村清洁如新。5个扶贫车间依旧热闹非凡,王新玲正在加紧赶制最后一批美人鱼泳装。

拿起一件成品,裕邦服饰老板刘团结介绍,自2016年返乡创业回小吕集村,他这个欧美的美人鱼泳装订单已生产3年,15万件产品创外汇90多万美元。

与裕邦服饰相邻的志辉背包厂也是一样,订单生产迪卡侬等国际品牌休闲背包,产品直销欧美。

张弓镇党委书记李红旗介绍,该镇积极探索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路径,短短四五年让小吕集村脱胎换骨,一跃成为宁陵县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四项全能”示范村。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

农业更是宁陵农民有奔头的产业。夏季正是桃果飘香的时节。乔楼乡辘轳湾村万亩桃园正值丰收,御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宁强电话一个接一个。今年的白桃每斤3.8元,市场供不应求,每天出货超两万斤。

“今年大丰收,每亩收入八九千元轻轻松松。”谈及收成,辘轳湾村党支部书记马和平难抑内心的激动,今年全村靠桃产业增收保守估计600万元。

桃产业在乔楼乡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宁陵县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强力培育。

近年来,宁陵依托23万亩梨园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种植。乔楼乡陆续免费发放10多万棵桃树苗,引导群众扩大种植面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石桥镇刘花桥村党支部原书记刘静学感叹。

依托梨园生态资源吃“梨饭”,刘静学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4年开始,20多岁的刘静学就开始外出为梨寻销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领村民做“梨商”,将宁陵梨销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刘花桥村成为当时“万元户”最多的村。

时光荏苒。如今,宁陵已发展酥梨种植23万亩,年产酥梨10亿斤、产值超10亿元,梨产业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二变:宜居家园“颜值”高

6月18日,“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在孙迁村举行,紫檀、安与骑兵组合、刘赛、玛丽亚等40多位明星齐聚梨乡。

吸引这些明星眼球的,不仅仅是宁陵的梨树,更有中原彩绘第一村孙迁村的“颜值”。

长颈鹿近在眼前、奶牛呼之欲出、大熊猫形象逼真……每天清晨,年过八旬的高正钦都会绕着村庄转一圈。活了一辈子,他感觉现在的村庄完全变了样,“变得越来越美,比城里还好看”。

变化仅在两三年之间。孙迁村是省文联对口帮扶村,立足打造“中原彩绘第一村”,他们把彩绘墙与古寨文化、葛天文化、梨园文化等元素紧密结合,突出绘画艺术,让孙迁村文化品位迅速提升。

和孙迁村一样,石桥镇刘花桥村梨花小镇、逻岗镇黄老家村花田小镇、刘楼乡陈庄村菊花村……这些村落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变得越发美丽动人。

陈传军是刘楼乡陈庄村支书,他做梦也没想到,土生土长的穷村庄会变成现在房前屋后菊花满村的俏模样。

虽然日头晒得人头晕,陈传军仍坚持在地里指导村民种菊花。今年,全村周边3000多亩菊花规模盛大,美丽资源更催生美丽经济,小菊花成了村民的致富宝。

“选好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让美丽乡村全面开花。”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坦言,乡村振兴的大幕刚刚开启,为让农村美起来,宁陵重塑当地水、路、林、湖、房等美丽乡村画卷,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让农村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夏日清风掠过田野,万顷梨园中的田园综合体梨花小镇正在建设中。挂满枝头的梨果在翠绿的梨叶丛中若隐若现,充满诗意的康养小院令人驻足流连。

梨花小镇,生态康养慢生活。宁陵依托梨园资源,致力于打造中国养生养老基地、国际慢城生态小镇的典范。石桥镇党委书记闫云峰介绍,梨花小镇讲究“小而美”的生态田园、原乡生活,与商丘古城互补共融发展,形成“一城一乡”旅游景区双璧格局。

拿什么留住乡愁?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宁陵注重传统村庄保护与文脉传承,坚决杜绝大拆大建,让乡村增“颜值”、升“价值”、提“气质”,让乡村新家园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三变:文明提升精气神

“一纸村规民约刹住了办酒风,大家没半句怨言。”张弓镇管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明证今年73岁,做了几十年红白事“大总”,现在村民自觉不再大操大办红白事,令他感慨万千。

乡村振兴兴什么?民风民俗要转变,文明向善要实现。

“彩礼六万六、八万八,多则十几万;酒席二三十桌,再加上楼房、小汽车,没四五十万根本结不成婚。”乔楼乡八里曹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亮回忆说。

如何根除“因婚致贫”现象?宁陵打出组合拳:制定制度,成立红白理事会,定红白事操办标准,举办集体婚礼……

“村民一致叫好,都很拥护。”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宁陵探索出了一套村民自治的实践经验。

与八里曹村相隔不远的徐大庄村,红白理事会成立后,第一例“红事”就是副会长徐文江的侄女结婚。男方原本准备了6.6万元礼金,但徐家严格按标准执行,只收两万元。

近年来,宁陵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如今,宁陵364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据统计,如今全县农村操办红白事费用普遍降低1/3。

好风俗形成难,保持更不易。如何从机制上保证不反弹?宁陵通过县乡村三级,树先进、立榜样,以此作为涵养民风的抓手,见到了实效。

去年11月30日,民政部在山东济南市召开全国婚俗改革工作座谈会,宁陵县作为我省唯一市县级代表参会,县长马同和作了典型发言。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则是宁陵提升乡风文明的又一抓手。

每次进出家门,王俊霞都会瞅一眼门上大红的十星户牌。这块牌是她一分一分挣来的,带给了她满满的自豪感。自开评十星农户以来,刘楼乡陈庄村的王俊霞是全县第一个获得10颗星的贫困户。

顺着王俊霞的手势看过去,牌子上的10颗五角星分外鲜红,每颗五角星下分别对应有“户容整洁”“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内容。

宁陵县长马同和说,通过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实现了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施乡村振兴 描绘农村农业发展新蓝图”……行走在宁陵乡村,随处可见的标语、口号,似乎都在昭示着梨乡更加美好的明天。

选题策划、统筹 苏东锋

图片均由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崔坤摄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题采访
我们的村庄变了样
2019-06-27 05:56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航拍小吕集村新貌

张弓镇小吕集村村民在扶贫车间工作

阳驿乡袁庄村发展葡萄种植,全村年收入超千万元

中原彩绘第一村——石桥镇孙迁村

采访团在石桥镇万顷梨园采访

不足10分钟,罗礼荣将孙女从小学接到了村头的扶贫车间。

6月18日17时许,60岁的罗礼荣继续在车间给背包剪线头,八九岁的孙女则到车间内的儿童之家边看书边等奶奶下班回家。多干两个小时,就意味着多收入约10块钱。

自从两年前小吕集村建起产业园,罗礼荣就成了园内470多名工人中的一员。

厂在家门口,一天收入五六十元,她不仅甩掉了穷帽子,如今已摇身变为村合作社的股民和厂里的员工……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罗礼荣,还有宁陵县张弓镇重点贫困村小吕集村。

有着百年村史的小吕集村,5年前还是“一穷二白”,在党的扶贫政策帮扶下,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园落地5个产业,脱贫致富的村民也提升了精气神……

如小吕集村一样,宁陵县14个乡镇的多个特色乡村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是该县打造各具特色又互为融合的生态富民带所激活的一池池春水。

进入新时代,宁陵全面擂响乡村振兴战鼓,厚植“家当”、提升“颜值”、提升“底气”,一个个生态秀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乡村典型渐次绽放。

一变:产业鼓起了钱袋子

乡村振兴靠什么?产业兴旺是主导,党建引领是关键。

休闲背包厂、裕邦服饰、三石精密光学……一个贫困村,5个产业落地,带动470多人就业,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引领全村脱贫增收。

6月18日,大雨过后的小吕集村清洁如新。5个扶贫车间依旧热闹非凡,王新玲正在加紧赶制最后一批美人鱼泳装。

拿起一件成品,裕邦服饰老板刘团结介绍,自2016年返乡创业回小吕集村,他这个欧美的美人鱼泳装订单已生产3年,15万件产品创外汇90多万美元。

与裕邦服饰相邻的志辉背包厂也是一样,订单生产迪卡侬等国际品牌休闲背包,产品直销欧美。

张弓镇党委书记李红旗介绍,该镇积极探索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路径,短短四五年让小吕集村脱胎换骨,一跃成为宁陵县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四项全能”示范村。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

农业更是宁陵农民有奔头的产业。夏季正是桃果飘香的时节。乔楼乡辘轳湾村万亩桃园正值丰收,御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宁强电话一个接一个。今年的白桃每斤3.8元,市场供不应求,每天出货超两万斤。

“今年大丰收,每亩收入八九千元轻轻松松。”谈及收成,辘轳湾村党支部书记马和平难抑内心的激动,今年全村靠桃产业增收保守估计600万元。

桃产业在乔楼乡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宁陵县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强力培育。

近年来,宁陵依托23万亩梨园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种植。乔楼乡陆续免费发放10多万棵桃树苗,引导群众扩大种植面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石桥镇刘花桥村党支部原书记刘静学感叹。

依托梨园生态资源吃“梨饭”,刘静学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4年开始,20多岁的刘静学就开始外出为梨寻销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领村民做“梨商”,将宁陵梨销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刘花桥村成为当时“万元户”最多的村。

时光荏苒。如今,宁陵已发展酥梨种植23万亩,年产酥梨10亿斤、产值超10亿元,梨产业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二变:宜居家园“颜值”高

6月18日,“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在孙迁村举行,紫檀、安与骑兵组合、刘赛、玛丽亚等40多位明星齐聚梨乡。

吸引这些明星眼球的,不仅仅是宁陵的梨树,更有中原彩绘第一村孙迁村的“颜值”。

长颈鹿近在眼前、奶牛呼之欲出、大熊猫形象逼真……每天清晨,年过八旬的高正钦都会绕着村庄转一圈。活了一辈子,他感觉现在的村庄完全变了样,“变得越来越美,比城里还好看”。

变化仅在两三年之间。孙迁村是省文联对口帮扶村,立足打造“中原彩绘第一村”,他们把彩绘墙与古寨文化、葛天文化、梨园文化等元素紧密结合,突出绘画艺术,让孙迁村文化品位迅速提升。

和孙迁村一样,石桥镇刘花桥村梨花小镇、逻岗镇黄老家村花田小镇、刘楼乡陈庄村菊花村……这些村落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变得越发美丽动人。

陈传军是刘楼乡陈庄村支书,他做梦也没想到,土生土长的穷村庄会变成现在房前屋后菊花满村的俏模样。

虽然日头晒得人头晕,陈传军仍坚持在地里指导村民种菊花。今年,全村周边3000多亩菊花规模盛大,美丽资源更催生美丽经济,小菊花成了村民的致富宝。

“选好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让美丽乡村全面开花。”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坦言,乡村振兴的大幕刚刚开启,为让农村美起来,宁陵重塑当地水、路、林、湖、房等美丽乡村画卷,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让农村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夏日清风掠过田野,万顷梨园中的田园综合体梨花小镇正在建设中。挂满枝头的梨果在翠绿的梨叶丛中若隐若现,充满诗意的康养小院令人驻足流连。

梨花小镇,生态康养慢生活。宁陵依托梨园资源,致力于打造中国养生养老基地、国际慢城生态小镇的典范。石桥镇党委书记闫云峰介绍,梨花小镇讲究“小而美”的生态田园、原乡生活,与商丘古城互补共融发展,形成“一城一乡”旅游景区双璧格局。

拿什么留住乡愁?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宁陵注重传统村庄保护与文脉传承,坚决杜绝大拆大建,让乡村增“颜值”、升“价值”、提“气质”,让乡村新家园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三变:文明提升精气神

“一纸村规民约刹住了办酒风,大家没半句怨言。”张弓镇管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明证今年73岁,做了几十年红白事“大总”,现在村民自觉不再大操大办红白事,令他感慨万千。

乡村振兴兴什么?民风民俗要转变,文明向善要实现。

“彩礼六万六、八万八,多则十几万;酒席二三十桌,再加上楼房、小汽车,没四五十万根本结不成婚。”乔楼乡八里曹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亮回忆说。

如何根除“因婚致贫”现象?宁陵打出组合拳:制定制度,成立红白理事会,定红白事操办标准,举办集体婚礼……

“村民一致叫好,都很拥护。”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宁陵探索出了一套村民自治的实践经验。

与八里曹村相隔不远的徐大庄村,红白理事会成立后,第一例“红事”就是副会长徐文江的侄女结婚。男方原本准备了6.6万元礼金,但徐家严格按标准执行,只收两万元。

近年来,宁陵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如今,宁陵364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据统计,如今全县农村操办红白事费用普遍降低1/3。

好风俗形成难,保持更不易。如何从机制上保证不反弹?宁陵通过县乡村三级,树先进、立榜样,以此作为涵养民风的抓手,见到了实效。

去年11月30日,民政部在山东济南市召开全国婚俗改革工作座谈会,宁陵县作为我省唯一市县级代表参会,县长马同和作了典型发言。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则是宁陵提升乡风文明的又一抓手。

每次进出家门,王俊霞都会瞅一眼门上大红的十星户牌。这块牌是她一分一分挣来的,带给了她满满的自豪感。自开评十星农户以来,刘楼乡陈庄村的王俊霞是全县第一个获得10颗星的贫困户。

顺着王俊霞的手势看过去,牌子上的10颗五角星分外鲜红,每颗五角星下分别对应有“户容整洁”“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内容。

宁陵县长马同和说,通过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实现了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施乡村振兴 描绘农村农业发展新蓝图”……行走在宁陵乡村,随处可见的标语、口号,似乎都在昭示着梨乡更加美好的明天。

选题策划、统筹 苏东锋

图片均由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崔坤摄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路面施工为何没有安全防护措施
夜晚大车常碾压 井盖易损存隐患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道...
再造一个新梁园
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
切磋乒乓球技 推进全...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