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的聂侯氏:“要不是共产党,哪能享上恁大的福”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李文台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4-12 01:12

  

聂侯氏老人近照。

  

采访组采访陪聂侯氏老人散步。李亚楠 摄

  

聂侯氏老人与邻居聊天。李亚楠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4月的阳光明媚而灿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豫东大地。永城市薛胡镇聂四楼村,104岁的聂侯氏老人刚从集上回来,坐在村头的家门口,望着起伏的青青麦浪,脸上漾出浅浅笑意。看到记者一行人到来,老人利索地站起身,一脸热情:“屋里头坐,快进屋里坐!”声音清朗,吐字清晰。

几乎没人相信老人的岁数,牙齿整齐,一颗不少,头发半黑,走路稳健,耳不聋眼不花,至今能穿针引线,还能走三四里地去赶集,这在当地已令人称奇。

走过了百年岁月,老人算是波澜不惊,面对记者,老人与我们娓娓而谈,对如今生活称心满意。然而一提到过去,心情还是很沉重。

“您都不知道那咋过来的,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老人年少时,正是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国民政府统治腐败,日寇铁蹄践踏华夏,灾荒战乱不断,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那时她一家8口仅有4亩薄田,头茬种麦,二茬种黍。因为养不起牲口,种地全靠人力,不论冬冷夏热,都是全家老小拉梨子拽耙,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一亩地才收个百十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没有办法,人得活下去啊,就去要饭,庄上好多人都逃荒要饭。”“那时候甭管是啥,只要能填肚子,都摘下来吃。我小时候吃过榆树叶,柳树叶,槐树叶,桑树叶,还有萋萋牙、芙芙苗……饿得前胸贴后背,别管是啥,吃到肚子里就不恁难受了。”老人一口气说了一大堆当年的“救命叶”。

艰难的日子里,她嫁的第一个爱人李传续参加了革命,在芒砀山一带带领群众打土豪搞土改。1936年的一天夜里,李传续不幸被国民党抓走,残酷折磨了3天后被敌人活埋。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经历,80多年了,老人始终抹不掉这份记忆。面对记者说起这段经历,一贯乐观的老人禁不住泪水长流。

“解放后就能吃上饭了!”老人回忆,那时候共产党把地主的土地分给了穷人,老百姓从此翻身做了主人。在随后的年月里,老人和亿万中国老百姓一样,满怀激情地投身到家乡生产建设中,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老人没有想到,比这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广袤的田野吹来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又让农民的生活跃上了新台阶。

“不仅有地种了,家家户户还能养个猪羊,喂个鸡鸭。吃上好面馍,又能吃上肉,手里头还能剩俩小钱,这搁以前哪有恁好的事!”“光粮食一亩地都能打个1000多斤,哪像过去一亩地百把几十斤,吃都不够吃,现在好面馍随便吃。”老人补充,兴致盎然。

老人育有二女三男,四世同堂,后代子孙60多人,家丁兴旺。大女儿聂月英今年75岁,二女儿聂秀英68岁,都嫁在了附近村庄,儿孙绕膝,生活幸福,两个女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娘家看望老人。二儿子聂长祥在浙江台州开装载机,和自己子女生活在一起,在当地买房安了家,生活富足。三儿子聂长伟把家安在连云港,俩孩子都是医生,在南京的医院工作。

大儿子聂长正陪伴母亲生活,得知我们采访,长子聂长正从邻村骑电动车赶来。“工地上很忙,还等着我上料呢,你们这得多长时间?”

聂长正现年65岁,身板硬朗,言语简洁。正在邻村帮人建房。谈起自己的家庭,脸上透出几分喜色,“我有4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

聂长正的4个孩子也都在外奋斗中,或在机械厂上班,或从事水电安装,或开装载机,每年4个孩子能收入七八万元。不同的是,因为聂四楼村是采煤塌陷区,不仅村里有孩子们的房子,附近的薛栾新村政府也分了他们每人一套住房。让聂长正更高兴的还有,大孙子15岁,现在永城三中读书,学习努力,成绩骄人。

“我本人的情况也很好啊,在家不出门就能打工搞建筑,一天能挣150,另外我还种了15亩地,一年下来挣个三四万不成问题。”“4个孩子都成家了,我也没啥负担了,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过。现在家里冰箱、电视、洗衣机、电动车啥都有,城里有的咱都有了。”稍停,聂长正又来了一句,“当然差别还是有的,空气比城里清新,交通比城里顺畅!”聂长正幽默里带着自豪。

目睹后代子孙现今的好日子,聂侯氏每天都很开心,自己的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午两顿饭自己做,晚饭喝茶水或豆奶粉,不想做饭了就自己步行三里路到薛胡集,买上3块钱的豆粥、包子,吃得惬意自在。闲暇时就到村里的牌场看人打牌,聊聊天,每隔一段时间就高高兴兴到银行领取高龄补贴和养老金,天天怡然自得。

老人还有一手家传绝技,专门治疗蜘蛛疮(老百姓俗称缠腰蛇)。不仅十里八乡的百姓找她治疮,连更远的夏邑县都有人跑来求治。治病救人,分毫不取,人们对她愈加敬重。

“出门就是水泥路,儿孙们住上了楼房,政府每月还给我发钱……现在真是吃的好,用的好,住的好,以前谁能过上恁好的日子!”“你看现在有多享福,活多大年纪都不想‘走’了。要不是共产党,哪能享上恁大的福!”老人乐呵呵地对大家说,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告别时,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拉住我们。“别走了,搁这住下,我给你们擀面条吃!”发声有力,神情恳切真诚,不顾我们婉拒,老人还起身送了我们好远。

聂侯氏的长寿之道

“新闻1+1”

聂侯氏生于1917年7月,身体硬朗,手脚麻利,言谈清楚自如,牙齿能啃脆骨,外表看起来根本不像百岁老人。

遗传基因:聂侯氏的姥姥活了80多岁,表明家族中有一定的长寿基因。

社会因素:老人用家传绝技为人治病,分文不取,风格高尚,赢得四邻八乡百姓尊崇称颂,符合马斯洛需求论,有助于身心健康。

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自己做饭洗衣服。习惯早睡早起,一般晚上7时上床休息,早上6时起床,中午午休一会;喜欢到牌场看人打牌,但自己不打牌;饭后多散步。

饮食爱好:平常清淡饮食,好喝糖水,不吃大油。早午两餐,以面汤、米汤和馍为主,配一碟素菜。晚上不再吃饭,仅以喝茶或冲豆奶粉代替。

心态处事:性格开朗,实诚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与儿媳相处融洽,与村邻关系友好,一辈子很少生气。到了这个岁数,不多操心子孙的事情,也不再想太多事。 (李文台)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104岁的聂侯氏:“要不是共产党,哪能享上恁大的福”
2021-04-12 01:12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李文台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聂侯氏老人近照。

  

采访组采访陪聂侯氏老人散步。李亚楠 摄

  

聂侯氏老人与邻居聊天。李亚楠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4月的阳光明媚而灿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豫东大地。永城市薛胡镇聂四楼村,104岁的聂侯氏老人刚从集上回来,坐在村头的家门口,望着起伏的青青麦浪,脸上漾出浅浅笑意。看到记者一行人到来,老人利索地站起身,一脸热情:“屋里头坐,快进屋里坐!”声音清朗,吐字清晰。

几乎没人相信老人的岁数,牙齿整齐,一颗不少,头发半黑,走路稳健,耳不聋眼不花,至今能穿针引线,还能走三四里地去赶集,这在当地已令人称奇。

走过了百年岁月,老人算是波澜不惊,面对记者,老人与我们娓娓而谈,对如今生活称心满意。然而一提到过去,心情还是很沉重。

“您都不知道那咋过来的,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老人年少时,正是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国民政府统治腐败,日寇铁蹄践踏华夏,灾荒战乱不断,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那时她一家8口仅有4亩薄田,头茬种麦,二茬种黍。因为养不起牲口,种地全靠人力,不论冬冷夏热,都是全家老小拉梨子拽耙,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一亩地才收个百十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没有办法,人得活下去啊,就去要饭,庄上好多人都逃荒要饭。”“那时候甭管是啥,只要能填肚子,都摘下来吃。我小时候吃过榆树叶,柳树叶,槐树叶,桑树叶,还有萋萋牙、芙芙苗……饿得前胸贴后背,别管是啥,吃到肚子里就不恁难受了。”老人一口气说了一大堆当年的“救命叶”。

艰难的日子里,她嫁的第一个爱人李传续参加了革命,在芒砀山一带带领群众打土豪搞土改。1936年的一天夜里,李传续不幸被国民党抓走,残酷折磨了3天后被敌人活埋。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经历,80多年了,老人始终抹不掉这份记忆。面对记者说起这段经历,一贯乐观的老人禁不住泪水长流。

“解放后就能吃上饭了!”老人回忆,那时候共产党把地主的土地分给了穷人,老百姓从此翻身做了主人。在随后的年月里,老人和亿万中国老百姓一样,满怀激情地投身到家乡生产建设中,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老人没有想到,比这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广袤的田野吹来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又让农民的生活跃上了新台阶。

“不仅有地种了,家家户户还能养个猪羊,喂个鸡鸭。吃上好面馍,又能吃上肉,手里头还能剩俩小钱,这搁以前哪有恁好的事!”“光粮食一亩地都能打个1000多斤,哪像过去一亩地百把几十斤,吃都不够吃,现在好面馍随便吃。”老人补充,兴致盎然。

老人育有二女三男,四世同堂,后代子孙60多人,家丁兴旺。大女儿聂月英今年75岁,二女儿聂秀英68岁,都嫁在了附近村庄,儿孙绕膝,生活幸福,两个女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娘家看望老人。二儿子聂长祥在浙江台州开装载机,和自己子女生活在一起,在当地买房安了家,生活富足。三儿子聂长伟把家安在连云港,俩孩子都是医生,在南京的医院工作。

大儿子聂长正陪伴母亲生活,得知我们采访,长子聂长正从邻村骑电动车赶来。“工地上很忙,还等着我上料呢,你们这得多长时间?”

聂长正现年65岁,身板硬朗,言语简洁。正在邻村帮人建房。谈起自己的家庭,脸上透出几分喜色,“我有4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

聂长正的4个孩子也都在外奋斗中,或在机械厂上班,或从事水电安装,或开装载机,每年4个孩子能收入七八万元。不同的是,因为聂四楼村是采煤塌陷区,不仅村里有孩子们的房子,附近的薛栾新村政府也分了他们每人一套住房。让聂长正更高兴的还有,大孙子15岁,现在永城三中读书,学习努力,成绩骄人。

“我本人的情况也很好啊,在家不出门就能打工搞建筑,一天能挣150,另外我还种了15亩地,一年下来挣个三四万不成问题。”“4个孩子都成家了,我也没啥负担了,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过。现在家里冰箱、电视、洗衣机、电动车啥都有,城里有的咱都有了。”稍停,聂长正又来了一句,“当然差别还是有的,空气比城里清新,交通比城里顺畅!”聂长正幽默里带着自豪。

目睹后代子孙现今的好日子,聂侯氏每天都很开心,自己的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午两顿饭自己做,晚饭喝茶水或豆奶粉,不想做饭了就自己步行三里路到薛胡集,买上3块钱的豆粥、包子,吃得惬意自在。闲暇时就到村里的牌场看人打牌,聊聊天,每隔一段时间就高高兴兴到银行领取高龄补贴和养老金,天天怡然自得。

老人还有一手家传绝技,专门治疗蜘蛛疮(老百姓俗称缠腰蛇)。不仅十里八乡的百姓找她治疮,连更远的夏邑县都有人跑来求治。治病救人,分毫不取,人们对她愈加敬重。

“出门就是水泥路,儿孙们住上了楼房,政府每月还给我发钱……现在真是吃的好,用的好,住的好,以前谁能过上恁好的日子!”“你看现在有多享福,活多大年纪都不想‘走’了。要不是共产党,哪能享上恁大的福!”老人乐呵呵地对大家说,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告别时,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拉住我们。“别走了,搁这住下,我给你们擀面条吃!”发声有力,神情恳切真诚,不顾我们婉拒,老人还起身送了我们好远。

聂侯氏的长寿之道

“新闻1+1”

聂侯氏生于1917年7月,身体硬朗,手脚麻利,言谈清楚自如,牙齿能啃脆骨,外表看起来根本不像百岁老人。

遗传基因:聂侯氏的姥姥活了80多岁,表明家族中有一定的长寿基因。

社会因素:老人用家传绝技为人治病,分文不取,风格高尚,赢得四邻八乡百姓尊崇称颂,符合马斯洛需求论,有助于身心健康。

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自己做饭洗衣服。习惯早睡早起,一般晚上7时上床休息,早上6时起床,中午午休一会;喜欢到牌场看人打牌,但自己不打牌;饭后多散步。

饮食爱好:平常清淡饮食,好喝糖水,不吃大油。早午两餐,以面汤、米汤和馍为主,配一碟素菜。晚上不再吃饭,仅以喝茶或冲豆奶粉代替。

心态处事:性格开朗,实诚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与儿媳相处融洽,与村邻关系友好,一辈子很少生气。到了这个岁数,不多操心子孙的事情,也不再想太多事。 (李文台)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联通公司表示 积极配合居民挪走碍事的电缆柜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活力商丘
101岁的徐广芝:“这...
利民河景观带贯穿睢 ...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技...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