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村:金丝线编织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苏强华 张亚光 韩 丰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8-19 03:31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①   

8月13日上午,夏邑县火店镇班集村10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内,机声隆隆,彩带飞舞。宫灯旗穗、无纺布袋、糖果袋等产品在每一条生产线上有序流动,30多名村里务工人员忙着生产。这里生产的小商品畅销义乌、临沂、武汉、成都、西安等批发市场,许多产品再通过这些国内批发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班集村位于夏邑县火店镇最北部。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引领村民脱贫走上致富路。村“两委”办公室的墙上陈列着班集村贫困户帮扶人信息表、脱贫攻坚作战图、精准扶贫工作流程等图表,扶贫工作对象、工作进度和负责人等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原来的班集村脏乱差,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村里只有一条水泥路,其他都是土路,一下雨污水横流,出行不便。居住环境差,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全村共504户18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488人。2013年被定为贫困村。”班集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莉向记者介绍。

李莉是夏邑县住房保障中心的主任,2014年5月到班集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她迅速理出思路,先抓班子建阵地,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抓好党建促脱贫。先后建设了村室,兴建了村文化广场,进行了农网改造,建设了扶贫车间,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全村实施“四步培养法”,一是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党员,三是把党员培养成干部,四是把优秀党员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重点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壮大了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同时推行“1+1+1”模式,即工艺品生产大户+帮扶干部+贫困户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商品的生产在班集村遍地开花,一些发展快的企业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

村支部委员班俊标是村里较早从事旗穗、中国结、糖果袋等小商品生产的人。他致富不忘乡邻,积极向大家传授生产和经营方面的经验。他经营的中国结加工厂是村里的扶贫就业安置点。在他的加工车间里上班的贫困户有30多人,这中间有从事电子缝纫机操作的年轻人,也有年龄稍大从事包装的老年人。熟练的电子缝纫机操作工一天工资高达120元,从事包装的老年人一天也能挣50元。除了每天到厂里打工的工人,本村和周边村的群众还把班俊标厂里的手工活拿到家里干。

在扶贫车间上班的高景云,今年52岁,前几年因为她身体一直不好,家里十分贫困。她也整天闷闷不乐,丈夫又长年在外。3年前,李莉来到她家,动员她到扶贫车间做宫灯穗子、挂件包边,每月能挣1500多元,解决了家里的经济困难。如今在这里,高景云和大家说说笑笑挣工资,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和高景云在同一组干活的刘桂芝提起往事还忍不住流泪。她说,前些年家里贫困,丈夫脑出血不能自理,自己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难,“别人看不起俺家,俺也不想出门不想见人,当时都不想活了。是村干部班俊标几次来俺家,给俺做工作,安排俺来这儿上班。我现在一个月能挣1500多块钱,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日子越过越好了。”

在班集村,像班俊标这样较大的手工艺品加工厂就有9家,大都是党员和村委成员带动。这些加工厂年产值都在300万元以上,安排劳动力近千人。村里现在几乎没有闲人,要么在加工厂里打工,要么拿着手工活在家里做。为了确保大家做的手工艺品不出次品,村支部还专门成立党员先锋队,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到农家进行技术指导。现在全村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加工厂有近百家,从事手工艺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仅工艺品加工这一项,全村年产值就在3000万元以上。2017年12月,该村整体退出贫困村之列。

如今的班集村,道路通畅,干净整洁,环境宜人。在村街道边的树荫下,在路边的农家小院里,支着摊子干活的人随处可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灵巧的手指不停地穿梭着,他们用金色的丝线红色的丝带编织着中国结,编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图①:班集村村民在加工婚庆用品。 本报记者 韩 丰 摄

图②:班集村村民说到每天收入100多元,开心地笑了。本报记者 韩 丰 摄

相关链接

班集村村情

班集村位于夏邑县火店镇北部,辖1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总人口504户1800多人,党员50人。耕地面积2300亩。贫困户162户488人,已脱贫158户481人。2017年12月,该村整体退出贫困村之列。

近年来,班集村紧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形成了支部领,党员帮,家家办工厂,户户忙生产的新局面。村里现在几乎没有一个闲人,要么在加工厂里打工,要么拿着手工活在家里做。工艺品加工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安排劳动力就业近千人。现在全村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加工厂就有近百家,从事手工艺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

(韩 丰 整理)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班集村:金丝线编织美好生活
2020-08-19 03:31   本报记者 苏强华 张亚光 韩 丰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①   

8月13日上午,夏邑县火店镇班集村10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内,机声隆隆,彩带飞舞。宫灯旗穗、无纺布袋、糖果袋等产品在每一条生产线上有序流动,30多名村里务工人员忙着生产。这里生产的小商品畅销义乌、临沂、武汉、成都、西安等批发市场,许多产品再通过这些国内批发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班集村位于夏邑县火店镇最北部。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引领村民脱贫走上致富路。村“两委”办公室的墙上陈列着班集村贫困户帮扶人信息表、脱贫攻坚作战图、精准扶贫工作流程等图表,扶贫工作对象、工作进度和负责人等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原来的班集村脏乱差,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村里只有一条水泥路,其他都是土路,一下雨污水横流,出行不便。居住环境差,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全村共504户18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488人。2013年被定为贫困村。”班集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莉向记者介绍。

李莉是夏邑县住房保障中心的主任,2014年5月到班集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她迅速理出思路,先抓班子建阵地,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抓好党建促脱贫。先后建设了村室,兴建了村文化广场,进行了农网改造,建设了扶贫车间,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全村实施“四步培养法”,一是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党员,三是把党员培养成干部,四是把优秀党员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重点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壮大了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同时推行“1+1+1”模式,即工艺品生产大户+帮扶干部+贫困户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商品的生产在班集村遍地开花,一些发展快的企业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

村支部委员班俊标是村里较早从事旗穗、中国结、糖果袋等小商品生产的人。他致富不忘乡邻,积极向大家传授生产和经营方面的经验。他经营的中国结加工厂是村里的扶贫就业安置点。在他的加工车间里上班的贫困户有30多人,这中间有从事电子缝纫机操作的年轻人,也有年龄稍大从事包装的老年人。熟练的电子缝纫机操作工一天工资高达120元,从事包装的老年人一天也能挣50元。除了每天到厂里打工的工人,本村和周边村的群众还把班俊标厂里的手工活拿到家里干。

在扶贫车间上班的高景云,今年52岁,前几年因为她身体一直不好,家里十分贫困。她也整天闷闷不乐,丈夫又长年在外。3年前,李莉来到她家,动员她到扶贫车间做宫灯穗子、挂件包边,每月能挣1500多元,解决了家里的经济困难。如今在这里,高景云和大家说说笑笑挣工资,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和高景云在同一组干活的刘桂芝提起往事还忍不住流泪。她说,前些年家里贫困,丈夫脑出血不能自理,自己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难,“别人看不起俺家,俺也不想出门不想见人,当时都不想活了。是村干部班俊标几次来俺家,给俺做工作,安排俺来这儿上班。我现在一个月能挣1500多块钱,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日子越过越好了。”

在班集村,像班俊标这样较大的手工艺品加工厂就有9家,大都是党员和村委成员带动。这些加工厂年产值都在300万元以上,安排劳动力近千人。村里现在几乎没有闲人,要么在加工厂里打工,要么拿着手工活在家里做。为了确保大家做的手工艺品不出次品,村支部还专门成立党员先锋队,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到农家进行技术指导。现在全村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加工厂有近百家,从事手工艺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仅工艺品加工这一项,全村年产值就在3000万元以上。2017年12月,该村整体退出贫困村之列。

如今的班集村,道路通畅,干净整洁,环境宜人。在村街道边的树荫下,在路边的农家小院里,支着摊子干活的人随处可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灵巧的手指不停地穿梭着,他们用金色的丝线红色的丝带编织着中国结,编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图①:班集村村民在加工婚庆用品。 本报记者 韩 丰 摄

图②:班集村村民说到每天收入100多元,开心地笑了。本报记者 韩 丰 摄

相关链接

班集村村情

班集村位于夏邑县火店镇北部,辖1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总人口504户1800多人,党员50人。耕地面积2300亩。贫困户162户488人,已脱贫158户481人。2017年12月,该村整体退出贫困村之列。

近年来,班集村紧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形成了支部领,党员帮,家家办工厂,户户忙生产的新局面。村里现在几乎没有一个闲人,要么在加工厂里打工,要么拿着手工活在家里做。工艺品加工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安排劳动力就业近千人。现在全村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加工厂就有近百家,从事手工艺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

(韩 丰 整理)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木板路升级 成了石板路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晚霞满天彩云飞
抢抓“鸡”遇栽秋桐 ...
种植户正在采摘葡萄
建设美好家园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