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村:盐碱窝迎来三年巨变

本报记者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8-18 03:29

刘集村昔日的盐碱地,今日变身草莓大棚。

刘集村脱贫致富的典型刘双红给羊喂饲料。本报记者 单保良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秋老虎”威风犹在。8月15日,顶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梁园区李庄乡刘集村采访。几年前,这个村庄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进了刘集村,一路泥水蹚。浅的到脚脖,深的到腰窝。有钱人家少,光棍条子多。”现在这个村又有了新的顺口溜:“来到刘集村,天地一片新。全村水泥路,连着每一户。家家小洋楼,吃穿不发愁。村道有路灯,广场有舞台。昔日盐碱地,大棚建起来!”

今年38岁的刘双红是刘集村四组村民,眼看近不惑之年,身高只有1.2米的他,别看个子“矬”,却是村里有名的致富大能人。“我现在的收入每年不低于6万元。这几年,我养了30多只本地山羊,帮扶工作队给我安置了一个全日制公益岗位,月工资1500元,公路养护员月工资800元,我还担任着村里保洁队队长。”数着一笔一笔的收入,刘双红很自豪。

梁园区委办公室驻刘集村第一书记潘春生介绍:“别看他个子小,可他在村里威望高。经过群众推荐,党员选举,今年7月1日,他经过一年的组织培养,正式转为一名共产党员。”

据了解,三年前,刘双红还是个游手好闲的“浪子”,早年丧父的他6岁那年生了一场病,自从那场病以后,刘双红的身高就停止了生长。30多年,他和母亲靠着3亩半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穷,30多岁还没有人给他说媳妇,他精神萎靡不振,日子得过且过。

2017年5月,市税务局和梁园区委办公室两支帮扶队进驻刘集村,了解到刘双红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在实施整村推进的同时,对刘双红进行重点帮扶。扶贫先扶志,有了精气神,刘双红的干劲来了,不但自己干出了成绩,还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贫困户朱运江家,大门南侧一个新奥燃气的入户表箱悬挂在墙上,偏僻的村庄也用上了天然气。朱运江外出打工了,只有妻子刘爱在家。他家看似平常的三间房子,里面却是精心规划的套房,足有50平方米的客厅两侧设计有4个房间,干净敞亮。院子里是水泥路,院内一棵石榴树结满了石榴。

“俺有两个孩子,还有婆婆,5口人一口锅,我患有几种慢性病,婆婆也是常年吃药,前几年日子过得很拮据。”说起往事,刘爱眼睛湿润了,“帮扶工作队来了以后,给俺办理了大病救助、慢性病卡,政府还给我们代缴了合作医疗费,看病吃药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上学享受了教育补贴,现在我女儿毕业了,在市里一家幼儿园教学,工资也不低。我现在是村里保洁工人,每月有800多元的工资!”说到这儿,刘爱的脸上挂上了笑容。

日头正午,李海龙的妻子张莉萍正在收拾家务,小院子很温馨。门楼下的东墙上,一幅手绘“八骏图”赫然醒目,张莉萍说,丈夫喜欢画画,家里都是他画的画。厨房的门口有一幅“松鹤延年”,堂屋的西墙上有一幅“双鱼戏水”,卧室床头上有一幅水墨山水……

“俺家最难的日子是孩子有病的那几年,因为给孩子看病,我们前后花了25万元,大部分都是借的,多少年都没有还完账,这是俺家致贫的主要原因。”张莉萍两眼泛着泪花。

村支书姚金城说,张莉萍家是因病致贫户,前几年靠种地过日子,李海龙也有病,日子很困难。对他们家的帮扶是应有尽有,家里进行了“六改”,全家人享受着低保、教育、医疗、危改、公益等各种帮扶政策。”

“我今年又租了几亩地,海龙在外边打工,我在家里准备种植大棚草莓。账还完了,再干几年把楼盖起来!”张莉萍眼睛里绽放出希望的光彩。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潘春生是刘集村实现华丽转身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谋划者。他说:“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梁园区委办公室和市税务局带领刘集村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帮助刘集村建起200亩温室草莓大棚,50亩蔬菜大棚,在今年春季疫情的冲击下,刘集村种植的草莓净收入不少于2万元。”

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所到之处都是风景,村中的道路修好了,废弃的坑塘整改了,文化广场建成了,路灯绿化完善了,扶贫车间里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相关链接

刘集村村情

刘集村位于梁园区李庄乡政府西北8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48户1393人。全村现有贫困户26户,贫困人口81人,其中五保贫困户7户7人,低保贫困户19户74人;因病致贫7户26人,因残致贫12户4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21人。

刘集村是梁园区18个贫困村之一,驻村工作队驻村后,采取“传、帮、带、托、管”帮扶方式开展精准帮扶,脱贫攻坚取得实效。驻村工作队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动员15户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草莓大棚及蔬菜大棚。通过入户摸底,将贫困户详细分类,精确制定帮扶措施。协调贫困户公益岗位14个,扶贫工厂就业6名,帮助省外转移就业4人,其他就业5人。(单保良整理)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刘集村:盐碱窝迎来三年巨变
2020-08-18 03:29   本报记者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刘集村昔日的盐碱地,今日变身草莓大棚。

刘集村脱贫致富的典型刘双红给羊喂饲料。本报记者 单保良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秋老虎”威风犹在。8月15日,顶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梁园区李庄乡刘集村采访。几年前,这个村庄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进了刘集村,一路泥水蹚。浅的到脚脖,深的到腰窝。有钱人家少,光棍条子多。”现在这个村又有了新的顺口溜:“来到刘集村,天地一片新。全村水泥路,连着每一户。家家小洋楼,吃穿不发愁。村道有路灯,广场有舞台。昔日盐碱地,大棚建起来!”

今年38岁的刘双红是刘集村四组村民,眼看近不惑之年,身高只有1.2米的他,别看个子“矬”,却是村里有名的致富大能人。“我现在的收入每年不低于6万元。这几年,我养了30多只本地山羊,帮扶工作队给我安置了一个全日制公益岗位,月工资1500元,公路养护员月工资800元,我还担任着村里保洁队队长。”数着一笔一笔的收入,刘双红很自豪。

梁园区委办公室驻刘集村第一书记潘春生介绍:“别看他个子小,可他在村里威望高。经过群众推荐,党员选举,今年7月1日,他经过一年的组织培养,正式转为一名共产党员。”

据了解,三年前,刘双红还是个游手好闲的“浪子”,早年丧父的他6岁那年生了一场病,自从那场病以后,刘双红的身高就停止了生长。30多年,他和母亲靠着3亩半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穷,30多岁还没有人给他说媳妇,他精神萎靡不振,日子得过且过。

2017年5月,市税务局和梁园区委办公室两支帮扶队进驻刘集村,了解到刘双红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在实施整村推进的同时,对刘双红进行重点帮扶。扶贫先扶志,有了精气神,刘双红的干劲来了,不但自己干出了成绩,还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贫困户朱运江家,大门南侧一个新奥燃气的入户表箱悬挂在墙上,偏僻的村庄也用上了天然气。朱运江外出打工了,只有妻子刘爱在家。他家看似平常的三间房子,里面却是精心规划的套房,足有50平方米的客厅两侧设计有4个房间,干净敞亮。院子里是水泥路,院内一棵石榴树结满了石榴。

“俺有两个孩子,还有婆婆,5口人一口锅,我患有几种慢性病,婆婆也是常年吃药,前几年日子过得很拮据。”说起往事,刘爱眼睛湿润了,“帮扶工作队来了以后,给俺办理了大病救助、慢性病卡,政府还给我们代缴了合作医疗费,看病吃药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上学享受了教育补贴,现在我女儿毕业了,在市里一家幼儿园教学,工资也不低。我现在是村里保洁工人,每月有800多元的工资!”说到这儿,刘爱的脸上挂上了笑容。

日头正午,李海龙的妻子张莉萍正在收拾家务,小院子很温馨。门楼下的东墙上,一幅手绘“八骏图”赫然醒目,张莉萍说,丈夫喜欢画画,家里都是他画的画。厨房的门口有一幅“松鹤延年”,堂屋的西墙上有一幅“双鱼戏水”,卧室床头上有一幅水墨山水……

“俺家最难的日子是孩子有病的那几年,因为给孩子看病,我们前后花了25万元,大部分都是借的,多少年都没有还完账,这是俺家致贫的主要原因。”张莉萍两眼泛着泪花。

村支书姚金城说,张莉萍家是因病致贫户,前几年靠种地过日子,李海龙也有病,日子很困难。对他们家的帮扶是应有尽有,家里进行了“六改”,全家人享受着低保、教育、医疗、危改、公益等各种帮扶政策。”

“我今年又租了几亩地,海龙在外边打工,我在家里准备种植大棚草莓。账还完了,再干几年把楼盖起来!”张莉萍眼睛里绽放出希望的光彩。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潘春生是刘集村实现华丽转身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谋划者。他说:“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梁园区委办公室和市税务局带领刘集村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帮助刘集村建起200亩温室草莓大棚,50亩蔬菜大棚,在今年春季疫情的冲击下,刘集村种植的草莓净收入不少于2万元。”

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所到之处都是风景,村中的道路修好了,废弃的坑塘整改了,文化广场建成了,路灯绿化完善了,扶贫车间里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相关链接

刘集村村情

刘集村位于梁园区李庄乡政府西北8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48户1393人。全村现有贫困户26户,贫困人口81人,其中五保贫困户7户7人,低保贫困户19户74人;因病致贫7户26人,因残致贫12户4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21人。

刘集村是梁园区18个贫困村之一,驻村工作队驻村后,采取“传、帮、带、托、管”帮扶方式开展精准帮扶,脱贫攻坚取得实效。驻村工作队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动员15户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草莓大棚及蔬菜大棚。通过入户摸底,将贫困户详细分类,精确制定帮扶措施。协调贫困户公益岗位14个,扶贫工厂就业6名,帮助省外转移就业4人,其他就业5人。(单保良整理)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木板路升级 成了石板路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国家重点调水工程— ...
碱荒村:“蹚水逃荒 ...
马辛庄村:文明新风 ...
全民健身 活力商丘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