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村:扶贫产业“扶”出好日子

本报记者 胡绪全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8-11 07:15

周庄村脱贫户通过养羊促进增收。

周庄村扶贫车间内工人在赶制服装。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未脱贫时日子过得像苦瓜一样苦,现在的日子过得像哈密瓜一样甜。”8月4日,记者到观堂镇周庄村采访,在温室大棚里村民盛敬亮说起话来满面笑容。

盛敬亮是个种植哈密瓜的行家,他家5个温室大棚,占地5亩多,今年全部种植了哈密瓜,今年的哈密瓜已经收获完毕,收入7.5万元。现在他正在整理土地,准备再种一茬蔬菜。他说:“计划种番茄、豆角,一个大棚还能收入四五千元。”盛敬亮勤劳能干,除了种植哈密瓜和蔬菜外,他还返租土地种植山药和辣椒,养殖肉牛十多头。

今年42岁的盛敬亮,和爱人陈爱荣结婚后,因为缺乏技术,再加上家庭负担重,一度生活贫困。在周庄村,因为缺乏技术和因病、因学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有66户187人。这些贫困户在驻村第一书记马犇来到后,生活均出现了转机。

2017年5月,梁园区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的马犇,到周庄村驻村后通过调研,准备带领贫困户种植哈密瓜致富。在村民的印象里,哈密瓜产在新疆,他们疑惑:在豫东地区种植哈密瓜能不能行?原来没有种植哈密瓜的经验,哈密瓜该如何管理?

看到村民犹豫不决,马犇带领盛敬亮等贫困户到王楼乡韩庄村考察,又带他们到山东寿光学习,渐渐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学习回来后,有14户贫困户都想试一试,但是种植哈密瓜需要建温室大棚,一个占地半亩的温室大棚就需要近万元资金投入,很多家庭没有钱来建设大棚。

2018年,马犇为这14户贫困户每户争取到到户增收资金5000元,马犇利用自己在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的优势,找到爱心企业让企业赞助了一部分。这样,这14户贫困户没有花一分钱,每家就有了一个温室大棚,开始种植哈密瓜。

当年夏天哈密瓜成熟了,种植户问马犇和村干部,瓜卖给谁?往哪里卖?马犇说:“这个不用愁,产业集聚区爱心企业早就等着买呢。”周庄村种植的哈密瓜,口感爽脆甘甜,企业家了解情况后,看到贫困户生活不容易,不但全部购买,而且购买的价格还略高于市场价。

半亩哈密瓜一茬收入4000多元,还不愁销路,2019年种植户的积极性更高了,一年种植两茬,一个半亩地的大棚可以收入8000多元。短短两三年,14户贫困户全部通过种植哈密瓜脱了贫。盛敬亮苦心钻研种植技术,他种植的哈密瓜全部用农家肥,不但口感好,而且个头大,所以他赚的钱也最多,他家种植哈密瓜的面积越来越大。

这14户贫困户通过种植哈密瓜过上了甜日子,还有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羊过上了好日子。这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会给村民争取的养殖扶贫产业,养殖户养羊可以得到4000元的到户增收资金。养羊投入少,收益高,技术要求不高,23户贫困户通过养羊脱了贫。

记者采访时,看到村民盛平廊正赶着十几只羊往家走。他告诉记者,他家养了20只羊,其中大部分都是母羊,今年已经卖了9只小羊,挣了8000多元,下半年还要卖一部分,一年下来净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

除了特色种植和养殖外,周庄村的扶贫产业还有个服装加工厂。这个服装加工厂就在村委会对面的扶贫车间里,记者看到近20名留守妇女正在这里忙碌着,有的在认真裁剪制作服装商标,有的在整理服装布料。

“在这里就业的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留守妇女,她们原来都会做针线活,这里的活她们基本都能干。”村党支部书记盛公来说,“这里实行的是计件工资,每人每月虽然只能收入八九百元钱,但是在家门口就业,可以照顾到家里。”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会因地制宜发展的扶贫产业,让村民的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年底,周庄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穷则思富,富则思美。村民家家户户都把自家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建了无公害厕所,不少农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了淋浴房。

“为什么这两年村民纷纷美化自己的小院?因为看到村里的环境太美了,自家院子太破旧,自己住着都感觉不舒服。”马犇说,“现在我们在全村投放300多个垃圾桶,27个保洁员随时打扫公共场所的卫生。村里申请资金对道路进行了硬化,路边安装了路灯,栽植了绿化树。你们看,现在紫薇花、木槿花开得正艳!”

相关链接

周庄村村情

周庄村位于梁园区观堂镇东南3公里处,辖4个村民组,总人口380户1835人,耕地面积1858亩;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187人。目前贫困村已脱贫摘帽,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三年多来,周庄村在区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以“强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精准脱贫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确保与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生活。

截至目前,66户187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且全村建立了预防返贫长效机制,基层党建带动力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扶贫车间发挥了作用,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人居环境和谐宜居,乡村文明,民风朴素,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单保良整理)

编辑: 屠良冀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周庄村:扶贫产业“扶”出好日子
2020-08-11 07:15   本报记者 胡绪全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周庄村脱贫户通过养羊促进增收。

周庄村扶贫车间内工人在赶制服装。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未脱贫时日子过得像苦瓜一样苦,现在的日子过得像哈密瓜一样甜。”8月4日,记者到观堂镇周庄村采访,在温室大棚里村民盛敬亮说起话来满面笑容。

盛敬亮是个种植哈密瓜的行家,他家5个温室大棚,占地5亩多,今年全部种植了哈密瓜,今年的哈密瓜已经收获完毕,收入7.5万元。现在他正在整理土地,准备再种一茬蔬菜。他说:“计划种番茄、豆角,一个大棚还能收入四五千元。”盛敬亮勤劳能干,除了种植哈密瓜和蔬菜外,他还返租土地种植山药和辣椒,养殖肉牛十多头。

今年42岁的盛敬亮,和爱人陈爱荣结婚后,因为缺乏技术,再加上家庭负担重,一度生活贫困。在周庄村,因为缺乏技术和因病、因学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有66户187人。这些贫困户在驻村第一书记马犇来到后,生活均出现了转机。

2017年5月,梁园区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的马犇,到周庄村驻村后通过调研,准备带领贫困户种植哈密瓜致富。在村民的印象里,哈密瓜产在新疆,他们疑惑:在豫东地区种植哈密瓜能不能行?原来没有种植哈密瓜的经验,哈密瓜该如何管理?

看到村民犹豫不决,马犇带领盛敬亮等贫困户到王楼乡韩庄村考察,又带他们到山东寿光学习,渐渐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学习回来后,有14户贫困户都想试一试,但是种植哈密瓜需要建温室大棚,一个占地半亩的温室大棚就需要近万元资金投入,很多家庭没有钱来建设大棚。

2018年,马犇为这14户贫困户每户争取到到户增收资金5000元,马犇利用自己在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的优势,找到爱心企业让企业赞助了一部分。这样,这14户贫困户没有花一分钱,每家就有了一个温室大棚,开始种植哈密瓜。

当年夏天哈密瓜成熟了,种植户问马犇和村干部,瓜卖给谁?往哪里卖?马犇说:“这个不用愁,产业集聚区爱心企业早就等着买呢。”周庄村种植的哈密瓜,口感爽脆甘甜,企业家了解情况后,看到贫困户生活不容易,不但全部购买,而且购买的价格还略高于市场价。

半亩哈密瓜一茬收入4000多元,还不愁销路,2019年种植户的积极性更高了,一年种植两茬,一个半亩地的大棚可以收入8000多元。短短两三年,14户贫困户全部通过种植哈密瓜脱了贫。盛敬亮苦心钻研种植技术,他种植的哈密瓜全部用农家肥,不但口感好,而且个头大,所以他赚的钱也最多,他家种植哈密瓜的面积越来越大。

这14户贫困户通过种植哈密瓜过上了甜日子,还有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羊过上了好日子。这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会给村民争取的养殖扶贫产业,养殖户养羊可以得到4000元的到户增收资金。养羊投入少,收益高,技术要求不高,23户贫困户通过养羊脱了贫。

记者采访时,看到村民盛平廊正赶着十几只羊往家走。他告诉记者,他家养了20只羊,其中大部分都是母羊,今年已经卖了9只小羊,挣了8000多元,下半年还要卖一部分,一年下来净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

除了特色种植和养殖外,周庄村的扶贫产业还有个服装加工厂。这个服装加工厂就在村委会对面的扶贫车间里,记者看到近20名留守妇女正在这里忙碌着,有的在认真裁剪制作服装商标,有的在整理服装布料。

“在这里就业的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留守妇女,她们原来都会做针线活,这里的活她们基本都能干。”村党支部书记盛公来说,“这里实行的是计件工资,每人每月虽然只能收入八九百元钱,但是在家门口就业,可以照顾到家里。”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会因地制宜发展的扶贫产业,让村民的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年底,周庄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穷则思富,富则思美。村民家家户户都把自家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建了无公害厕所,不少农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了淋浴房。

“为什么这两年村民纷纷美化自己的小院?因为看到村里的环境太美了,自家院子太破旧,自己住着都感觉不舒服。”马犇说,“现在我们在全村投放300多个垃圾桶,27个保洁员随时打扫公共场所的卫生。村里申请资金对道路进行了硬化,路边安装了路灯,栽植了绿化树。你们看,现在紫薇花、木槿花开得正艳!”

相关链接

周庄村村情

周庄村位于梁园区观堂镇东南3公里处,辖4个村民组,总人口380户1835人,耕地面积1858亩;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187人。目前贫困村已脱贫摘帽,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三年多来,周庄村在区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以“强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精准脱贫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确保与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生活。

截至目前,66户187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且全村建立了预防返贫长效机制,基层党建带动力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扶贫车间发挥了作用,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人居环境和谐宜居,乡村文明,民风朴素,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单保良整理)

编辑: 屠良冀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木板路升级 成了石板路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哑巴”寻亲记
暴雨中老人被困 消防...
观赏鸵鸟
一城饱览五千年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