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马口村:“三驾马车”奔向致富路

本报记者 闫鹏亮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8-07 02:05

常马口村有种植梨树的传统。

生产蛋糕盒的扶贫车间被村民们称为设在家门口的“打工基地”。 本报记者 闫鹏亮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骤雨初歇,天气晴朗,天空像个蒸笼闷热难耐。

8月3日下午3时许,民权县野岗镇常马口村街头游园的凉亭里,几位村民正在纳凉唠嗑。

“贫困户不能光躺在政府怀里吃救济,要是好吃懒做,再咋帮也过不甜日子。”脱贫户林绍军说。

“幸福都是苦干得来的,这两年俺种酥梨、卖梅杏,哪一年不弄个十来万块钱?”村民胡建立接上话茬。

民权县扶贫办驻常马口村第一书记帅智伟介绍说:“这个村的挣钱门路‘野’,‘三驾马车’变原来的‘输血’为‘造血’,眼下全村几乎无闲人。”

帅智伟所说的“三驾马车”,是多元特色种植、乡村建筑队和扶贫车间。

多元的特色种植让薄地生“金”。该村利用148万元的扶贫资金,修建了166座温室大棚种芦荟,能干活的贫困户单独承包大棚干。

在芦荟种植基地,皮肤黝黑的村民李卫国喜上眉梢:“我承包了一座芦荟大棚,年收入5000多块钱。”

68岁的贫困户谢友廷,因脑梗丧失劳动能力,7月20日刚拿到1000元的分红。他高兴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我这样一个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分千把块钱,这天大的好事打着灯笼上哪找啊?”

野岗镇是“全国优质酥梨之乡”,常马口村有种植梨树的传统,加之该村毗邻310国道,销售极为方便。该村发展酥梨500多亩,亩均收益8000元左右。

53岁的胡建立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他种的13亩酥梨全部施用生物菌肥,梨树下种植草坪,他说种草的好处是在果子成熟期能有效降温、保护果子不会出现“日烧”,树下有草还能改变果园小气候,剪草还田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让果子品质更好。

“说起发展梅杏,纯属偶然。”帅智伟说。2015年冬,村里组织一次科技培训会,专家说常马口村的土质适合梅杏种植。帅智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连夜讨论认为:这事能干!第二天,村民“公决”一致赞成:中,管干!当年,他们便在310国道两侧栽植梅杏150亩,两年后挂果。眼下,梅杏已进盛果期,亩产在3000斤以上。“梅杏就是‘金蛋蛋’,我的1.5亩梅杏麦收后上市,价格好,卖了1万多块钱!”胡建立说。

种植月季树是该村今年5月份才引进的一个新项目。田卫东原来在南阳一家月季生产基地务工,掌握到技术和市场销路后返乡创业,在本村承包了10座大棚种植月季,带动了村里七八户村民致富。

乡村建筑队被群众誉为游走的“摇钱树”。“俺村去县外务工的就有500多人,在乡村建筑队干活的也有200多人,一人一天百十块钱。每年这个建筑队也给全村群众挣个200多万元!”村民王顺德夸起了村里的建筑队。

51岁的宁红海是出了名的“瓦刀支书”。2018年,他带领建筑队承揽了全镇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铺彩砖、修门楼、栽植绿化树,用工量大,全村只要能干活的都上阵了。村民王云忠、高广升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出门打工找不到活,就跟着建筑队干,一年干上10个月,两万多块钱稳装腰包。

2018年,通过招商引来的民权县星光包装厂落户常马口村扶贫车间,主要生产蛋糕包装盒,被村民们称为设在家门口的“打工基地”。该企业负责人康宗江介绍说,本村有15名村民长年在车间上班,将近一半是贫困户。脱贫户宁祥云高兴地说:“我们也成了上班一族,出家门进厂门,活也不重,一天8个小时,老板给60块钱!”该企业不仅给镇里带来了税收,而且给村里上交车间租赁费3万元,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

现在的常马口村,不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村2018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而且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眼下,我们正谋划着乡村振兴的‘大盘子’,寻思着如何让老百姓在小康路上过得更幸福、更安康,在文化上、精神上、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上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帅智伟说。

常马口村村情

相关链接

民权县野岗镇常马口村位于野岗镇东部,距民权县城约10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3434人,3800亩耕地,长年在外地务工700余人,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常马口村主导产业为优质小麦、花生,500余亩白皮酥梨为常马口村村民带来丰富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能绿化村内环境。310国道以南,依赖日光大棚种植大棚芦荟,打造了芦荟种植繁育基地,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村建筑队有200多人长年在本土务工,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常马口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为扶贫车间租金收入和光伏电站收益收入,年收入约20多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对贫困户的帮扶、村内基础设施维护等。

(闫鹏亮 整理)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常马口村:“三驾马车”奔向致富路
2020-08-07 02:05   本报记者 闫鹏亮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常马口村有种植梨树的传统。

生产蛋糕盒的扶贫车间被村民们称为设在家门口的“打工基地”。 本报记者 闫鹏亮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骤雨初歇,天气晴朗,天空像个蒸笼闷热难耐。

8月3日下午3时许,民权县野岗镇常马口村街头游园的凉亭里,几位村民正在纳凉唠嗑。

“贫困户不能光躺在政府怀里吃救济,要是好吃懒做,再咋帮也过不甜日子。”脱贫户林绍军说。

“幸福都是苦干得来的,这两年俺种酥梨、卖梅杏,哪一年不弄个十来万块钱?”村民胡建立接上话茬。

民权县扶贫办驻常马口村第一书记帅智伟介绍说:“这个村的挣钱门路‘野’,‘三驾马车’变原来的‘输血’为‘造血’,眼下全村几乎无闲人。”

帅智伟所说的“三驾马车”,是多元特色种植、乡村建筑队和扶贫车间。

多元的特色种植让薄地生“金”。该村利用148万元的扶贫资金,修建了166座温室大棚种芦荟,能干活的贫困户单独承包大棚干。

在芦荟种植基地,皮肤黝黑的村民李卫国喜上眉梢:“我承包了一座芦荟大棚,年收入5000多块钱。”

68岁的贫困户谢友廷,因脑梗丧失劳动能力,7月20日刚拿到1000元的分红。他高兴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我这样一个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分千把块钱,这天大的好事打着灯笼上哪找啊?”

野岗镇是“全国优质酥梨之乡”,常马口村有种植梨树的传统,加之该村毗邻310国道,销售极为方便。该村发展酥梨500多亩,亩均收益8000元左右。

53岁的胡建立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他种的13亩酥梨全部施用生物菌肥,梨树下种植草坪,他说种草的好处是在果子成熟期能有效降温、保护果子不会出现“日烧”,树下有草还能改变果园小气候,剪草还田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让果子品质更好。

“说起发展梅杏,纯属偶然。”帅智伟说。2015年冬,村里组织一次科技培训会,专家说常马口村的土质适合梅杏种植。帅智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连夜讨论认为:这事能干!第二天,村民“公决”一致赞成:中,管干!当年,他们便在310国道两侧栽植梅杏150亩,两年后挂果。眼下,梅杏已进盛果期,亩产在3000斤以上。“梅杏就是‘金蛋蛋’,我的1.5亩梅杏麦收后上市,价格好,卖了1万多块钱!”胡建立说。

种植月季树是该村今年5月份才引进的一个新项目。田卫东原来在南阳一家月季生产基地务工,掌握到技术和市场销路后返乡创业,在本村承包了10座大棚种植月季,带动了村里七八户村民致富。

乡村建筑队被群众誉为游走的“摇钱树”。“俺村去县外务工的就有500多人,在乡村建筑队干活的也有200多人,一人一天百十块钱。每年这个建筑队也给全村群众挣个200多万元!”村民王顺德夸起了村里的建筑队。

51岁的宁红海是出了名的“瓦刀支书”。2018年,他带领建筑队承揽了全镇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铺彩砖、修门楼、栽植绿化树,用工量大,全村只要能干活的都上阵了。村民王云忠、高广升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出门打工找不到活,就跟着建筑队干,一年干上10个月,两万多块钱稳装腰包。

2018年,通过招商引来的民权县星光包装厂落户常马口村扶贫车间,主要生产蛋糕包装盒,被村民们称为设在家门口的“打工基地”。该企业负责人康宗江介绍说,本村有15名村民长年在车间上班,将近一半是贫困户。脱贫户宁祥云高兴地说:“我们也成了上班一族,出家门进厂门,活也不重,一天8个小时,老板给60块钱!”该企业不仅给镇里带来了税收,而且给村里上交车间租赁费3万元,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

现在的常马口村,不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村2018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而且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眼下,我们正谋划着乡村振兴的‘大盘子’,寻思着如何让老百姓在小康路上过得更幸福、更安康,在文化上、精神上、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上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帅智伟说。

常马口村村情

相关链接

民权县野岗镇常马口村位于野岗镇东部,距民权县城约10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3434人,3800亩耕地,长年在外地务工700余人,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常马口村主导产业为优质小麦、花生,500余亩白皮酥梨为常马口村村民带来丰富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能绿化村内环境。310国道以南,依赖日光大棚种植大棚芦荟,打造了芦荟种植繁育基地,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村建筑队有200多人长年在本土务工,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常马口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为扶贫车间租金收入和光伏电站收益收入,年收入约20多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对贫困户的帮扶、村内基础设施维护等。

(闫鹏亮 整理)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木板路升级 成了石板路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一城饱览五千年
第四届“中国创翼” ...
非机动车违法 也一样...
市区道路 火热施工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