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楼村:玩杂技甩掉了穷帽子

记者 胡绪全 刘建谠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7-01 05:20

村里建起了杂技民俗馆。记者 刘建谠 摄

村里建起了杂技大舞台。 记者 刘建谠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空中喷火表演、独轮车表演、软功“咬花”表演、双人草帽杂技表演……6月28日,有着“中原杂技第一村”美誉的虞城县乔集乡刘楼村,杂技大舞台上精彩的杂技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舞台表演‘甩帽子’,村民甩掉了穷帽子。”刘楼村党支部书记刘存义说,现在我们村仅表演杂技一项,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

2016年,刘楼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杂技事业的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19年11月,这个村整体脱贫。

刘楼杂技传承源远流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里地处三省交界地带,偏僻而闭塞,400多年前这里盗贼横行、匪患严重,村里人为保护家园,修建了寨墙、挖了寨河。青壮年自发习武,购置了刀枪兵器,成立了“大刀会”。杂技,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在刘楼村杂技民俗馆,记者看到这里还陈列着一些古时的大刀、长矛、长鞭等兵器。

“这些物件既可以当做兵器,也可以当作玩杂技的道具。”刘楼村村委会副主任、虞城县杂技协会会长刘世生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村玩杂技的人越来越多,杂技艺术越来越精湛,门类也更加齐全。就像顺口溜所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刘楼杂技人人有一手。”

前些年,虽然玩杂技的人不少,在当地有点名气,但是比较松散,到了外地就没有多大影响力。村民大多几人一起,带着简单的道具,走南闯北混口饭吃。

“出去一走就是上千里,走到哪里演到哪里,常常一场演出只能挣两三块钱。”村民刘世田回想起以往演出的经历说,那时就跟讨饭差不多。

“不能让群众守着金饭碗要饭吃。”乔集乡党委书记王琪说,近几年,乡里引导村委会把800多名具有舞台表演经验的杂技人员组织起来,成立9个杂技艺术团。演员穿上带有“刘楼杂技艺术团”标志的服装去表演,刘楼杂技的品牌慢慢响起来了,村民收入连年提高,刘楼也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2012年,刘楼杂技被纳入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刘楼杂技“伞舞”入选商丘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刘楼村的杂技团受邀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才艺大赛,大赛有56个杂技团参加,我们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刘世生说,现在刘楼杂技的名气大了,舞台也更多了,我们村的杂技人员常年在全国各地表演,杂技团经常在网上就能接到“订单”。

刘楼村里的“名人”刘惠娟,今年41岁,多年表演杂技,柔术十分了得,在钢丝上骑独轮车也是一绝,现在她的每次出场费达到5000元。

演杂技的村民收入提高了,不会演杂技的村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乔集乡是中国优质苹果种植基地,这里的“虞城苹果”享誉全国,刘楼村不少村民靠种植红富士苹果发了家; 村里建了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车间加工生产雨具,每月也有2000多元到3000多元的收入。

刘楼村的变化,不光体现在收入增加,更体现在环境改变。2016年以前,村里的道路还是土路,坑坑洼洼,村里种植的苹果难以外运。

一位村民说:“那时候卖西瓜的都不到俺村里来,路孬,拉的西瓜到了村外好多都颠簸烂了。”

2016年9月,村里争取到修路资金后,村民自发参加义务劳动。几年来,刘楼村累计修路10.02公里,现在不光主要道路,连村里大小胡同也都是水泥路。进村的路口有个大牌坊,上面写着“杂技第一村”几个大字。

不光修好了路、安装了路灯,村里还建了杂技大舞台、杂技民俗馆、文化体育广场、综合文化中心、医疗室,并利用村里的水塘建了休闲公园。村里的墙壁上处处是杂技表演的彩绘。

“现在刘楼村是十里八乡的明星村。春节期间,村里在外演出的人大部分都回来了。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村里举行大型杂技表演,就相当于‘村晚’,上万人前来观看。”村党支部书记刘存义说,到时候欢迎你们记者也来看一看。

相关链接

刘楼村村情

刘楼村位于虞城县乔集乡政府所在地西南2.5公里处。辖刘楼、冯庄、苗庄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436人,耕地面积2398亩,党员37人。作为重点贫困村,该村于2019年11月已经脱贫。该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特色产业是杂技艺术,村里特色种植是红富士苹果。

刘楼杂技文化具有广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现有800余人从事杂技表演。杂技有顶技、蹬技、耍花坛、走钢丝、开碑、吞剑、魔术等1000余类,是目前全国杂技种类最全的专业村。刘楼在杂技界被称作杂技艺术的故乡,村民刘世田所表演的杂技“伞舞”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刘楼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中原杂技第一村”“脱贫励志模范村”“先进行政村”等。

(刘建谠 整理)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刘楼村:玩杂技甩掉了穷帽子
2020-07-01 05:20   记者 胡绪全 刘建谠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村里建起了杂技民俗馆。记者 刘建谠 摄

村里建起了杂技大舞台。 记者 刘建谠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空中喷火表演、独轮车表演、软功“咬花”表演、双人草帽杂技表演……6月28日,有着“中原杂技第一村”美誉的虞城县乔集乡刘楼村,杂技大舞台上精彩的杂技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舞台表演‘甩帽子’,村民甩掉了穷帽子。”刘楼村党支部书记刘存义说,现在我们村仅表演杂技一项,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

2016年,刘楼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杂技事业的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19年11月,这个村整体脱贫。

刘楼杂技传承源远流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里地处三省交界地带,偏僻而闭塞,400多年前这里盗贼横行、匪患严重,村里人为保护家园,修建了寨墙、挖了寨河。青壮年自发习武,购置了刀枪兵器,成立了“大刀会”。杂技,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在刘楼村杂技民俗馆,记者看到这里还陈列着一些古时的大刀、长矛、长鞭等兵器。

“这些物件既可以当做兵器,也可以当作玩杂技的道具。”刘楼村村委会副主任、虞城县杂技协会会长刘世生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村玩杂技的人越来越多,杂技艺术越来越精湛,门类也更加齐全。就像顺口溜所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刘楼杂技人人有一手。”

前些年,虽然玩杂技的人不少,在当地有点名气,但是比较松散,到了外地就没有多大影响力。村民大多几人一起,带着简单的道具,走南闯北混口饭吃。

“出去一走就是上千里,走到哪里演到哪里,常常一场演出只能挣两三块钱。”村民刘世田回想起以往演出的经历说,那时就跟讨饭差不多。

“不能让群众守着金饭碗要饭吃。”乔集乡党委书记王琪说,近几年,乡里引导村委会把800多名具有舞台表演经验的杂技人员组织起来,成立9个杂技艺术团。演员穿上带有“刘楼杂技艺术团”标志的服装去表演,刘楼杂技的品牌慢慢响起来了,村民收入连年提高,刘楼也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2012年,刘楼杂技被纳入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刘楼杂技“伞舞”入选商丘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刘楼村的杂技团受邀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才艺大赛,大赛有56个杂技团参加,我们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刘世生说,现在刘楼杂技的名气大了,舞台也更多了,我们村的杂技人员常年在全国各地表演,杂技团经常在网上就能接到“订单”。

刘楼村里的“名人”刘惠娟,今年41岁,多年表演杂技,柔术十分了得,在钢丝上骑独轮车也是一绝,现在她的每次出场费达到5000元。

演杂技的村民收入提高了,不会演杂技的村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乔集乡是中国优质苹果种植基地,这里的“虞城苹果”享誉全国,刘楼村不少村民靠种植红富士苹果发了家; 村里建了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在车间加工生产雨具,每月也有2000多元到3000多元的收入。

刘楼村的变化,不光体现在收入增加,更体现在环境改变。2016年以前,村里的道路还是土路,坑坑洼洼,村里种植的苹果难以外运。

一位村民说:“那时候卖西瓜的都不到俺村里来,路孬,拉的西瓜到了村外好多都颠簸烂了。”

2016年9月,村里争取到修路资金后,村民自发参加义务劳动。几年来,刘楼村累计修路10.02公里,现在不光主要道路,连村里大小胡同也都是水泥路。进村的路口有个大牌坊,上面写着“杂技第一村”几个大字。

不光修好了路、安装了路灯,村里还建了杂技大舞台、杂技民俗馆、文化体育广场、综合文化中心、医疗室,并利用村里的水塘建了休闲公园。村里的墙壁上处处是杂技表演的彩绘。

“现在刘楼村是十里八乡的明星村。春节期间,村里在外演出的人大部分都回来了。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村里举行大型杂技表演,就相当于‘村晚’,上万人前来观看。”村党支部书记刘存义说,到时候欢迎你们记者也来看一看。

相关链接

刘楼村村情

刘楼村位于虞城县乔集乡政府所在地西南2.5公里处。辖刘楼、冯庄、苗庄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436人,耕地面积2398亩,党员37人。作为重点贫困村,该村于2019年11月已经脱贫。该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特色产业是杂技艺术,村里特色种植是红富士苹果。

刘楼杂技文化具有广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现有800余人从事杂技表演。杂技有顶技、蹬技、耍花坛、走钢丝、开碑、吞剑、魔术等1000余类,是目前全国杂技种类最全的专业村。刘楼在杂技界被称作杂技艺术的故乡,村民刘世田所表演的杂技“伞舞”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刘楼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中原杂技第一村”“脱贫励志模范村”“先进行政村”等。

(刘建谠 整理)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塌陷两个多月的路面修复了
这处红绿灯 何时才能亮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古琴声声 古韵浓浓
张王李村:能挣钱咱 ...
“健康大讲堂”义诊 ...
悠悠古柘地 处处是美景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