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63)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0-23 09:11

难乎为继

“难乎为继”也作“难以为继”。意思是说难于继续下去。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檀弓上》:“弁(同“卞”,地名。在山东省泗水县东,洙水北岸)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像婴儿一样哭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此哀之深,后人无能继学之者)。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跳脚)有节(边哭边顿足)。’”

这段话的意思是:弁地有个人死了母亲,他像婴儿一样嚎啕,哭个没完没了。孔子说:“哀伤也就哀伤吧,像这样的哭法,恐怕后人不能有继学的了。礼这个东西,是要代代相传的,是要前后相继承的,所以哭嚎顿足都要有所节制。”

孝道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重要部分。《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基础啊!人不孝悌,就谈不上有其他好品德。而且,孔子认为丧葬祭祀是孝道的重要内容,是生前善事父母的延续。丧葬礼仪发挥着使社会和谐有序的作用,不仅协调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抚慰生死离别之痛的作用,也调节生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教人孝悌敦亲睦族的作用。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是主张“三年之丧”的,宰我提出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之丧”,孔子便质问宰我:“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服,你心安吗?每个人生下来都要经过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的通例。”

孔子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生时孝养父母的一种延续,表达了一种感恩回报的情感,只有这样,孝子才能心安。如果不能这样,就永远不能释怀。但是,孔子反对父母死后子女过分悲哀。据《礼记·檀弓上》记载,“伯鱼(孔子的儿子)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可见孔子反对父母死了儿女过分的悲哀,主张悲伤的情感应当适度,也就是以合乎礼制的规定。在《论语·子张》中,子游所说的“丧致乎哀而止”是合乎孔子所主张的“中庸”思想的。

刘向《说苑·辨物》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人死后是否还有知觉。孔子非常诚恳地回答说:“我要是说人死后还有知觉,恐怕孝子顺孙们妨生以送死;要是说死者没有知觉,又恐怕不孝的子孙对死过的父母弃而不葬。”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既反对弃而不葬的不孝之行,也反对因悲伤过度而导致以死伤生、残生送死的隆丧厚葬。春秋时期不仅厚葬之风盛行,而且用人作为殉葬品和祭祀品的人祭、人殉现象依然存在。孔子对这种制度表达了极度的愤慨,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个发明用陶俑殉葬而使活人殉葬成为风俗者,他大概不会有后代吧。)后来,《荀子·礼论》中将这种思想发展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削减死者的用度来增加生者的用度叫作刻薄,削减生者的用度来增加死者的用度叫作迷惑,杀掉生者来殉葬叫作残害。)

在孔子看来,当亲人离世的时候,既不能因为过度哀伤而有损身心健康,也不能因为过度守丧而久违人事,而应当有所节制,合乎“中道”。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殡葬之礼仪的意义在于纾解亲人去世的哀痛心情,传承孝道,表达感恩;明瞭生死的真正意义,从死亡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哀痛中体会生命传承的道理就是了。

丧礼,孔子强调哀戚情感的真实表达而不是崇尚外在的礼仪形式;强调“丧致乎哀而止”,反对以死伤生、残生送死的过分矫情。孔子认为“孝”主要应该体现在父母在时。父母辞世后,“孝”应该体现在对其事业、德行的继承上。所以他说:“武王,周公其达孝乎!”认为周武王、周公可以说是最孝敬的人了,因为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先祖的遗志,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由于《礼记》中的“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难乎为继”就成了成语。之后其含义就更加广泛了。例如,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可说“日子难乎为继”;上学家里供应不上了,也可以说“学业难乎为继”……

例句:“赵充国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余年而羌人復反,吾故曰:难乎为继也。”(清代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元帝三》)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63)
2020-10-23 09:11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难乎为继

“难乎为继”也作“难以为继”。意思是说难于继续下去。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檀弓上》:“弁(同“卞”,地名。在山东省泗水县东,洙水北岸)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像婴儿一样哭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此哀之深,后人无能继学之者)。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跳脚)有节(边哭边顿足)。’”

这段话的意思是:弁地有个人死了母亲,他像婴儿一样嚎啕,哭个没完没了。孔子说:“哀伤也就哀伤吧,像这样的哭法,恐怕后人不能有继学的了。礼这个东西,是要代代相传的,是要前后相继承的,所以哭嚎顿足都要有所节制。”

孝道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重要部分。《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基础啊!人不孝悌,就谈不上有其他好品德。而且,孔子认为丧葬祭祀是孝道的重要内容,是生前善事父母的延续。丧葬礼仪发挥着使社会和谐有序的作用,不仅协调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抚慰生死离别之痛的作用,也调节生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教人孝悌敦亲睦族的作用。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是主张“三年之丧”的,宰我提出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之丧”,孔子便质问宰我:“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服,你心安吗?每个人生下来都要经过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的通例。”

孔子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生时孝养父母的一种延续,表达了一种感恩回报的情感,只有这样,孝子才能心安。如果不能这样,就永远不能释怀。但是,孔子反对父母死后子女过分悲哀。据《礼记·檀弓上》记载,“伯鱼(孔子的儿子)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可见孔子反对父母死了儿女过分的悲哀,主张悲伤的情感应当适度,也就是以合乎礼制的规定。在《论语·子张》中,子游所说的“丧致乎哀而止”是合乎孔子所主张的“中庸”思想的。

刘向《说苑·辨物》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人死后是否还有知觉。孔子非常诚恳地回答说:“我要是说人死后还有知觉,恐怕孝子顺孙们妨生以送死;要是说死者没有知觉,又恐怕不孝的子孙对死过的父母弃而不葬。”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既反对弃而不葬的不孝之行,也反对因悲伤过度而导致以死伤生、残生送死的隆丧厚葬。春秋时期不仅厚葬之风盛行,而且用人作为殉葬品和祭祀品的人祭、人殉现象依然存在。孔子对这种制度表达了极度的愤慨,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个发明用陶俑殉葬而使活人殉葬成为风俗者,他大概不会有后代吧。)后来,《荀子·礼论》中将这种思想发展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削减死者的用度来增加生者的用度叫作刻薄,削减生者的用度来增加死者的用度叫作迷惑,杀掉生者来殉葬叫作残害。)

在孔子看来,当亲人离世的时候,既不能因为过度哀伤而有损身心健康,也不能因为过度守丧而久违人事,而应当有所节制,合乎“中道”。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殡葬之礼仪的意义在于纾解亲人去世的哀痛心情,传承孝道,表达感恩;明瞭生死的真正意义,从死亡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哀痛中体会生命传承的道理就是了。

丧礼,孔子强调哀戚情感的真实表达而不是崇尚外在的礼仪形式;强调“丧致乎哀而止”,反对以死伤生、残生送死的过分矫情。孔子认为“孝”主要应该体现在父母在时。父母辞世后,“孝”应该体现在对其事业、德行的继承上。所以他说:“武王,周公其达孝乎!”认为周武王、周公可以说是最孝敬的人了,因为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先祖的遗志,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由于《礼记》中的“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难乎为继”就成了成语。之后其含义就更加广泛了。例如,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可说“日子难乎为继”;上学家里供应不上了,也可以说“学业难乎为继”……

例句:“赵充国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余年而羌人復反,吾故曰:难乎为继也。”(清代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元帝三》)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网友留言选登
村村通客车 睢阳区也快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殷商文化的精神内涵
万商广场 静待客来
修缮金色祈愿树
“殷商之源”的“商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