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62)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0-22 00:16

照天蜡烛

“照天蜡烛”这一成语的意思是照亮天空的蜡烛,比喻清官明察。是北宋时商丘民间对严明廉正的官吏的美称。

典故出自宋代欧阳发《先公事迹》中对欧阳修在商丘做官的记载:“南京素号要会,宾客往来无虚日,一失迎候,则议论蜂起。先公在南京,虽贵臣权要过者,待之如一。由是造为语言,达于朝廷。时陈丞相升之安抚京东。因令审察是非。陈公阴访之民间,得俚语,谓公为照天蜡烛。还而奏之。”

欧阳发是欧阳修的儿子。宋朝时的南京即现在的商丘。这一记载说的是:当时宋朝的陪都南京一向号称重要的都会,全国官员们和文人墨客往来无虚日,作为南京的官员,一旦失于迎候,就会议论蜂起。欧阳发的父亲欧阳修做南京知府时,虽然显贵的大臣权要经过南京,欧阳修都一样热情对待。因此人们就对欧阳修有一种评论,传到朝廷。当时,丞相陈升之抚慰京东的官员,因皇上命他审察百姓对官员的评论,于是陈升之到商丘民间暗访,得到老百姓一句很有地方色彩的赞许,说欧阳修是个清官,廉洁奉公,处事严明,是照天明烛。陈升之回朝奏给了皇上。

由此可见,欧阳修在南京任上夙夜在公、忧勤为民、竭忠尽瘁,赢得了民心和口碑。欧阳修曾说:“吏之不职,吾所愧也。系民休戚,其敢忽乎?”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

欧阳修在商丘做官时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和他从小得到的良好家教有密切关系。他虽然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但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欧阳观就离开了人世。从此,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他的母亲郑氏身上。欧阳修将到该上学的年龄时,母亲就教他识字。没有纸笔,母亲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便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教他识字、练写。欧阳修就在地上一笔一画、反反复复地练,一丝不苟,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欧母“画荻教子”。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知情达理的人。欧阳修天资聪颖,在母亲的教育下,幼时便很快就爱上了诗书,每天学、读、写,积累越来越多。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做官正直廉洁,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母亲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常夜以继日地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她告诫儿子:“做官就应该像你父亲那样忧国忧民,为老百姓做好事。如果有能力,就对穷苦百姓进行布施,一定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的脑海里。公元1030年,欧阳修考中进士。做官以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母亲依旧坚持原来的习惯,省吃俭用,告诫欧阳修:“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坚持简单朴素的生活而不扬名邀誉,为的是能够坚持大节,不以荣华利禄为念,不要做奢侈挥霍之徒。

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时年44岁的欧阳修从颍州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到任之后,他在正事之闲暇就游览商丘名胜,了解商丘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南京留守和北京留守有参与官员的选任和管理、迎送官员、管理军事事务、水利事务等职能,为了能够很好地尽职尽责,他有时访老问贤,有时深入民间,听取意见,以使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了解到应马上处理的民间疾苦,就及时地给以解决,使百姓少受苦难。因此,商丘的百姓说他是“照天蜡烛”。

例句:“田元均治成都有声,人有诉讼,其懦弱不能自伸者,必委曲问之, 蜀人谓之‘照天蜡烛’。”(孔平仲《孔氏谈苑·照天蜡烛》)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62)
2020-10-22 00:16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照天蜡烛

“照天蜡烛”这一成语的意思是照亮天空的蜡烛,比喻清官明察。是北宋时商丘民间对严明廉正的官吏的美称。

典故出自宋代欧阳发《先公事迹》中对欧阳修在商丘做官的记载:“南京素号要会,宾客往来无虚日,一失迎候,则议论蜂起。先公在南京,虽贵臣权要过者,待之如一。由是造为语言,达于朝廷。时陈丞相升之安抚京东。因令审察是非。陈公阴访之民间,得俚语,谓公为照天蜡烛。还而奏之。”

欧阳发是欧阳修的儿子。宋朝时的南京即现在的商丘。这一记载说的是:当时宋朝的陪都南京一向号称重要的都会,全国官员们和文人墨客往来无虚日,作为南京的官员,一旦失于迎候,就会议论蜂起。欧阳发的父亲欧阳修做南京知府时,虽然显贵的大臣权要经过南京,欧阳修都一样热情对待。因此人们就对欧阳修有一种评论,传到朝廷。当时,丞相陈升之抚慰京东的官员,因皇上命他审察百姓对官员的评论,于是陈升之到商丘民间暗访,得到老百姓一句很有地方色彩的赞许,说欧阳修是个清官,廉洁奉公,处事严明,是照天明烛。陈升之回朝奏给了皇上。

由此可见,欧阳修在南京任上夙夜在公、忧勤为民、竭忠尽瘁,赢得了民心和口碑。欧阳修曾说:“吏之不职,吾所愧也。系民休戚,其敢忽乎?”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

欧阳修在商丘做官时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和他从小得到的良好家教有密切关系。他虽然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但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欧阳观就离开了人世。从此,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他的母亲郑氏身上。欧阳修将到该上学的年龄时,母亲就教他识字。没有纸笔,母亲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便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教他识字、练写。欧阳修就在地上一笔一画、反反复复地练,一丝不苟,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欧母“画荻教子”。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知情达理的人。欧阳修天资聪颖,在母亲的教育下,幼时便很快就爱上了诗书,每天学、读、写,积累越来越多。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做官正直廉洁,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母亲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常夜以继日地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她告诫儿子:“做官就应该像你父亲那样忧国忧民,为老百姓做好事。如果有能力,就对穷苦百姓进行布施,一定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的脑海里。公元1030年,欧阳修考中进士。做官以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母亲依旧坚持原来的习惯,省吃俭用,告诫欧阳修:“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坚持简单朴素的生活而不扬名邀誉,为的是能够坚持大节,不以荣华利禄为念,不要做奢侈挥霍之徒。

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时年44岁的欧阳修从颍州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到任之后,他在正事之闲暇就游览商丘名胜,了解商丘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南京留守和北京留守有参与官员的选任和管理、迎送官员、管理军事事务、水利事务等职能,为了能够很好地尽职尽责,他有时访老问贤,有时深入民间,听取意见,以使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了解到应马上处理的民间疾苦,就及时地给以解决,使百姓少受苦难。因此,商丘的百姓说他是“照天蜡烛”。

例句:“田元均治成都有声,人有诉讼,其懦弱不能自伸者,必委曲问之, 蜀人谓之‘照天蜡烛’。”(孔平仲《孔氏谈苑·照天蜡烛》)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网友留言选登
村村通客车 睢阳区也快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汉梁盆景展 喜迎华商节
“南果北种”吸引游 ...
“商丘好人”爱心早 ...
检修、维护,确保按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