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48)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9-18 01:06

鸾鹄在庭

“鸾鹄在庭”中的“鸾”即凤凰,“鹄”即天鹅。这两种鸟都是鸟中之名贵,在这里比喻优秀的人才。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指鸾鹄峙立于庭,比喻子孙贤俊。

典故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祭张文定公文》。

“张文定公”即苏轼的老师张方平,死后谥“文定”,所以苏轼尊称他为“张文定公”。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晚号乐全居士,北宋南京(今河南商丘)人;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和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张方平曾以侍读学士出知益州。在益州任知州时,他深入基层访贤,访得志行修谨、博学多才、“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眉山处士苏洵。他慧眼识才,便向朝廷举荐。苏洵因此前去拜访他。张方平生于1007年,苏洵生于1009年,两人年龄相近,“论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皆不谋而同”。苏洵感他礼贤,让儿子苏轼、苏辙拜于门下。嘉祐元年,礼部开封贡举,张方平认定其父子三人是难得的人才,力劝苏洵父子进京应试,苏洵家境困难,张方平出钱为他们父子提供盘费。而且,在苏洵父子赴京之前,张方平出六道文题,考校苏轼兄弟临场应变能力,并对其传授学问,又写信向朝中大臣韩琦、欧阳修推荐他们。结果,苏轼兄弟进士及弟,名动京师,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的基础。苏洵、苏轼、苏辙后来都做了官,而且成了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史称“三苏”。可以说“三苏”的仕途、名望和成就,就是从结识张方平开始的。有人认为苏轼与张方平情同父子甚至超过父子。

苏轼曾对苏洵与张方平的交往作过陈述:“我先大夫,古之天民。被褐怀宝,陆沈峨岷。公曰惜哉,王国之珍。此太史公,笔回千钧。独置一榻,不延余宾。时我兄弟,尚未冠绅。得交于公,先子是因。”苏轼家族与张方平家族关系是全方位的,不但与张方平感情至深,而且和张方平的亲戚关系都很好。苏轼与张方平的深情一是历时长,从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父子结识张方平到元祐六年(1091年)张方平去世,始终如一,苏轼说“自我先子,逮今三世,为好无穷”。

元祐六年(1091年)十二月,张方平薨于南都(北宋南京商丘),苏轼闻讯,悲痛不已,写了《祭张文定公文三首》说:“师心而行,自屈自信。八十五年,以没元身……”“穆穆昭陵,二三元臣。惟公终始,高节迈伦。一恸永已,山摧川堙……我独何为,涕流于巾。”

张方平在临终前,家人问他有什么事情要嘱咐的,张方平别的话都没说,只说“但言伸意(致意;传语)子瞻(苏轼字子瞻)兄弟”,将临终大事全权委托苏氏兄弟,表现了对子瞻兄弟的充分信任和依赖。苏氏兄弟无愧于张方平的托付,《宋人轶事汇编》说:“乐全先生薨,东坡时守颍州,于僧寺举挂,参酌(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古今,用唐人服座主(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及第者拜主考官为师称为座主,结为师徒)缌麻(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三月,又别为文往祭其柩,盖感其知遇也。”

苏轼在《祭张文定公文三首》序中写道:“门生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颍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苏轼,谨以清酌庶羞(指多种美味)之奠,昭告于故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之灵。”“我游门下,三十八年,如俯仰(比喻时间短暂)中。十五年间,六过南都,而五见公。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论语·先进》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后用以称赞学问或技艺有很深的造诣),问道学礼,靡(无的意思)求不供。有契于心,如水倾海,如橐(tuó,一种口袋)鼓风。风水之合,岂特(难道只是;何止)无异,将初无同。孰云此来,恸哭不闻,高堂莫空。敛不拊(古同‘抚’)棺,葬不执绋(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我愧于胸。公知我深,我岂不知,公之所从。生不求人,没(同‘殁’)不求天,自与天通。天不吾欺,寿考(长寿富贵)之馀,报施(回报,赐予)亦丰。一子四孙,鸾鹄在庭,以华其终。”

苏轼以“鸾鹄在庭”表达上天对张方平的报施,也是对张方平在天之灵的宽慰。后来“鸾鹄在庭”便成了成语。

例句:“他老人家驾鹤西去,一生功成名就,鸾鹄在庭,无不称羡。”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48)
2020-09-18 01:06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鸾鹄在庭

“鸾鹄在庭”中的“鸾”即凤凰,“鹄”即天鹅。这两种鸟都是鸟中之名贵,在这里比喻优秀的人才。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指鸾鹄峙立于庭,比喻子孙贤俊。

典故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祭张文定公文》。

“张文定公”即苏轼的老师张方平,死后谥“文定”,所以苏轼尊称他为“张文定公”。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晚号乐全居士,北宋南京(今河南商丘)人;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和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张方平曾以侍读学士出知益州。在益州任知州时,他深入基层访贤,访得志行修谨、博学多才、“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眉山处士苏洵。他慧眼识才,便向朝廷举荐。苏洵因此前去拜访他。张方平生于1007年,苏洵生于1009年,两人年龄相近,“论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皆不谋而同”。苏洵感他礼贤,让儿子苏轼、苏辙拜于门下。嘉祐元年,礼部开封贡举,张方平认定其父子三人是难得的人才,力劝苏洵父子进京应试,苏洵家境困难,张方平出钱为他们父子提供盘费。而且,在苏洵父子赴京之前,张方平出六道文题,考校苏轼兄弟临场应变能力,并对其传授学问,又写信向朝中大臣韩琦、欧阳修推荐他们。结果,苏轼兄弟进士及弟,名动京师,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的基础。苏洵、苏轼、苏辙后来都做了官,而且成了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史称“三苏”。可以说“三苏”的仕途、名望和成就,就是从结识张方平开始的。有人认为苏轼与张方平情同父子甚至超过父子。

苏轼曾对苏洵与张方平的交往作过陈述:“我先大夫,古之天民。被褐怀宝,陆沈峨岷。公曰惜哉,王国之珍。此太史公,笔回千钧。独置一榻,不延余宾。时我兄弟,尚未冠绅。得交于公,先子是因。”苏轼家族与张方平家族关系是全方位的,不但与张方平感情至深,而且和张方平的亲戚关系都很好。苏轼与张方平的深情一是历时长,从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父子结识张方平到元祐六年(1091年)张方平去世,始终如一,苏轼说“自我先子,逮今三世,为好无穷”。

元祐六年(1091年)十二月,张方平薨于南都(北宋南京商丘),苏轼闻讯,悲痛不已,写了《祭张文定公文三首》说:“师心而行,自屈自信。八十五年,以没元身……”“穆穆昭陵,二三元臣。惟公终始,高节迈伦。一恸永已,山摧川堙……我独何为,涕流于巾。”

张方平在临终前,家人问他有什么事情要嘱咐的,张方平别的话都没说,只说“但言伸意(致意;传语)子瞻(苏轼字子瞻)兄弟”,将临终大事全权委托苏氏兄弟,表现了对子瞻兄弟的充分信任和依赖。苏氏兄弟无愧于张方平的托付,《宋人轶事汇编》说:“乐全先生薨,东坡时守颍州,于僧寺举挂,参酌(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古今,用唐人服座主(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及第者拜主考官为师称为座主,结为师徒)缌麻(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三月,又别为文往祭其柩,盖感其知遇也。”

苏轼在《祭张文定公文三首》序中写道:“门生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颍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苏轼,谨以清酌庶羞(指多种美味)之奠,昭告于故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之灵。”“我游门下,三十八年,如俯仰(比喻时间短暂)中。十五年间,六过南都,而五见公。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论语·先进》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后用以称赞学问或技艺有很深的造诣),问道学礼,靡(无的意思)求不供。有契于心,如水倾海,如橐(tuó,一种口袋)鼓风。风水之合,岂特(难道只是;何止)无异,将初无同。孰云此来,恸哭不闻,高堂莫空。敛不拊(古同‘抚’)棺,葬不执绋(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我愧于胸。公知我深,我岂不知,公之所从。生不求人,没(同‘殁’)不求天,自与天通。天不吾欺,寿考(长寿富贵)之馀,报施(回报,赐予)亦丰。一子四孙,鸾鹄在庭,以华其终。”

苏轼以“鸾鹄在庭”表达上天对张方平的报施,也是对张方平在天之灵的宽慰。后来“鸾鹄在庭”便成了成语。

例句:“他老人家驾鹤西去,一生功成名就,鸾鹄在庭,无不称羡。”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户籍已迁移 老人很高兴
颠簸的路面平整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红阳猕猴桃丰收上市
视觉新闻
视觉新闻
果农观察冬枣长势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