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40)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9-07 12:03

鲸吞虎噬

“鲸吞虎噬”的意思是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

典故出自宋代范仲淹《上执政书》:“今春诏下礼闱(礼部考试),凡修词之人,许存策论,明经之士,特与旌别。天下之望,翕然称是。其间所存策论,不闻其谁,激劝未明,人将安信?倘使呈试之日,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概要、要旨),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有讲贯者,别加考试,人必强学,副(辅助)其精举。复当深思治本,渐隆古道。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约《周官》之法,兴阙里(借指儒学)之俗。辟文学掾(yuàn,佐治的官吏),以专其事。敦之以诗书礼乐,辩之以文行忠信,必为良器(比喻杰出的人才),蔚为邦材,况州县之用乎?夫庠序之兴,由三代之盛王也,岂小道哉?孟子谓‘得天下之英材而教育之,一乐也’。岂偶言哉?行可数年,士风丕变(大变),斯择材之本,致理之基也,又李唐之盛,常设制科(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所得大才,将相非一。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为邦国之器,亦策之上也。先朝偶属多务,暂停此科。今可每因贡举之时,申其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必有国士,继于唐人,岂非国家之盛选欤?勿谓未必得人,遂废其道,此皆慎选举、敦教育之道,亦何患乏人哉!

“倘国家行此数事,若今刑政之用心,则无不成焉。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既在承平之朝,当为长久之道,岂如西晋之祸,而有何公之叹者乎?愿朝廷念祖宗之艰难,相府建风化之基本,一之日图之,二之日行之,不以听刍荛( chú ráo浅陋的话)为嫌(避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这段话的大意是:今春皇上下诏于主办科举考试的礼部,凡是能写文章有好的策论的人、明习经学之士,要树为榜样予以表彰。这是天下盼望的事,都一致称颂。然而其间的策论,没有听说有被表彰的,人们哪里还相信?倘若举荐考试之日,先凭其策论以观其大要,其次凭其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有讲习者别加考试,这样人们必定努力于学问,就可以优中选优了。应该深思治本,逐渐兴隆古代的办法,先于府一级的郡恢复其学校制度。《周官》之法,就是依靠办学,设佐治的官吏专管其事,真正以诗书礼乐衡量人的文章与德行,这样必能发现治国的杰出人才,何况州县所用的人才呢?学校教育之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之王,岂是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孟子称“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岂是随便的议论?这样做数年之后,士风大变,这是择才之本,致理之基。李姓的唐朝之盛,就在于常设选拔“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所得大才,任将相的也不止一个。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造就国家之器是上策。先朝因为连绵不断的事务,暂停了这种办法,现在是恢复的时候了。恢复这种办法,必定会有最优秀的人物出现,继于唐人,岂不是对国家十分有利吗?不要听那些“未必得人”的话而不实行办学的办法。重视教育,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人才呢!

倘若国家行此数事,刑法办不到的事也能办到。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没有长远考虑,所以上面说的办法久缺,反为不急之务。在社会秩序安定平稳的形势下,当为长久之计,像“西晋之祸”那样的事就不会发生。愿朝廷念祖宗创业之艰难,相府应建创良好风俗之基本,先有计划,接着便实行,不因为一些见识浅陋的话而罢之,则天下很有希望,很可庆幸!

范仲淹成才于应天书院,又曾主持应天书院,且成婚于应天府。1026年,其母去世,范仲淹便来应天府守丧三年。母亲丧事既办,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于次年决然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以洋洋万言,“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

由于《书》中的“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就有“鲸吞虎噬”这一成语。

例句:“他谋多中伤,威权明仗,鲸吞虎噬,谁敢拦挡?”(明代张景《飞丸记·明廷张胆》)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40)
2020-09-07 12:03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鲸吞虎噬

“鲸吞虎噬”的意思是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

典故出自宋代范仲淹《上执政书》:“今春诏下礼闱(礼部考试),凡修词之人,许存策论,明经之士,特与旌别。天下之望,翕然称是。其间所存策论,不闻其谁,激劝未明,人将安信?倘使呈试之日,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概要、要旨),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有讲贯者,别加考试,人必强学,副(辅助)其精举。复当深思治本,渐隆古道。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约《周官》之法,兴阙里(借指儒学)之俗。辟文学掾(yuàn,佐治的官吏),以专其事。敦之以诗书礼乐,辩之以文行忠信,必为良器(比喻杰出的人才),蔚为邦材,况州县之用乎?夫庠序之兴,由三代之盛王也,岂小道哉?孟子谓‘得天下之英材而教育之,一乐也’。岂偶言哉?行可数年,士风丕变(大变),斯择材之本,致理之基也,又李唐之盛,常设制科(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所得大才,将相非一。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为邦国之器,亦策之上也。先朝偶属多务,暂停此科。今可每因贡举之时,申其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必有国士,继于唐人,岂非国家之盛选欤?勿谓未必得人,遂废其道,此皆慎选举、敦教育之道,亦何患乏人哉!

“倘国家行此数事,若今刑政之用心,则无不成焉。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既在承平之朝,当为长久之道,岂如西晋之祸,而有何公之叹者乎?愿朝廷念祖宗之艰难,相府建风化之基本,一之日图之,二之日行之,不以听刍荛( chú ráo浅陋的话)为嫌(避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这段话的大意是:今春皇上下诏于主办科举考试的礼部,凡是能写文章有好的策论的人、明习经学之士,要树为榜样予以表彰。这是天下盼望的事,都一致称颂。然而其间的策论,没有听说有被表彰的,人们哪里还相信?倘若举荐考试之日,先凭其策论以观其大要,其次凭其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有讲习者别加考试,这样人们必定努力于学问,就可以优中选优了。应该深思治本,逐渐兴隆古代的办法,先于府一级的郡恢复其学校制度。《周官》之法,就是依靠办学,设佐治的官吏专管其事,真正以诗书礼乐衡量人的文章与德行,这样必能发现治国的杰出人才,何况州县所用的人才呢?学校教育之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之王,岂是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孟子称“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岂是随便的议论?这样做数年之后,士风大变,这是择才之本,致理之基。李姓的唐朝之盛,就在于常设选拔“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所得大才,任将相的也不止一个。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造就国家之器是上策。先朝因为连绵不断的事务,暂停了这种办法,现在是恢复的时候了。恢复这种办法,必定会有最优秀的人物出现,继于唐人,岂不是对国家十分有利吗?不要听那些“未必得人”的话而不实行办学的办法。重视教育,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人才呢!

倘若国家行此数事,刑法办不到的事也能办到。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没有长远考虑,所以上面说的办法久缺,反为不急之务。在社会秩序安定平稳的形势下,当为长久之计,像“西晋之祸”那样的事就不会发生。愿朝廷念祖宗创业之艰难,相府应建创良好风俗之基本,先有计划,接着便实行,不因为一些见识浅陋的话而罢之,则天下很有希望,很可庆幸!

范仲淹成才于应天书院,又曾主持应天书院,且成婚于应天府。1026年,其母去世,范仲淹便来应天府守丧三年。母亲丧事既办,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于次年决然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以洋洋万言,“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

由于《书》中的“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就有“鲸吞虎噬”这一成语。

例句:“他谋多中伤,威权明仗,鲸吞虎噬,谁敢拦挡?”(明代张景《飞丸记·明廷张胆》)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颠簸的路面平整了
塌陷的人行道修好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建设中的京九新城一 ...
志愿者为问路的旅客 ...
洒水车对城区范围内 ...
迎宾路具备通车条件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