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370)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5-21 11:36

夜不闭户

“夜不闭户”中的“户”指门。这一成语是说,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因为不会有人进来偷东西。用以形容太平世界,社会风气非常之好。这种社会状况,让人觉得简直就是令人难以相信的童话故事。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商丘人戴圣在他编著的《礼记·礼运》中讲的一段故事。戴圣说:过去,孔子曾经作为陪祭者参加蜡祭,仪式结束后,他心中感慨,望着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大建筑物,不由得唉了一声。跟在他身边的子游一见,便问:“老师,您感叹什么呢?”孔子说:“我想到了古代的大同社会。那时候,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出现,我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却也有志于那样大同时代的出现啊!那时候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道德高尚的人得到重用,有才能的人得到推举。那时候,杰出的人物是以诚信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达到和睦的,所以那时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而是整个社会都充满了爱,于是老年人受到照顾而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能力,少年儿童也有措施使他们很好地成长。孤寡老人和残废患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那时候男人有自己的职业,女人也都有自己好的归宿。人们重义忘利,不谋私,都恨自己和力气作用太小,因此有的人即使有奸诈之心也都自觉地抑制,主动让它消灭,所以盗窃、暴乱和害人的事情不见有,人们夜里睡觉都不用闩门,因为不会有盗贼出现。那是高度的太平、团结的局面。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了,天下成了私家的天下。人们敬爱的只是自己的父母,疼爱的只是自己的子女,出力、对待财富都是为了自己。譬如天子和诸侯,他们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护城河等防守设施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把礼义作为准则,用以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建立制度,建立土地户籍制度,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因为人们的私欲膨涨了,奸诈之心便由此产生了,战乱也由此兴起来了。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是因为礼义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他们以礼义表彰他们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以礼义来揭露自己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用礼义教导人们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都把不遵循礼义的人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安定。”

从这一故事可见,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但是没有政治野心的人。他的理想只是希望能够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好一些,却是无能为力。他为自己没有赶上上古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感到遗憾,长叹自己生不逢时,只能触景生情,发一通感慨,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礼记·礼运》在讲这段故事时的一段原话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夜不闭户”这一成语就是从“故外户而不闭”而来的。

为了实现能让天下人过上好日子这一美好理想,孔子一直期待有一位贤明的国君能够给他一个舞台,推行他的仁政主张。为了这一期待,他周游列国十多年,以图说服诸侯国的国君们像过去夏、商、周三代杰出的人物那样实行仁政,然而一直到最后,他的思想都没能使当时的当权者接受,理想得不到实现。他感觉到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只有说服掌握治理天下的权力的人,这是唯一的道路,除此没有别的道理。于是他年老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理想实现不了了,便开始整理经典,删《诗》《书》,订《礼》《乐》,注《周易》,作《春秋》,史称“六经”,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传下去,让后人实现。

例句:“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370)
2020-05-21 11:36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夜不闭户

“夜不闭户”中的“户”指门。这一成语是说,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因为不会有人进来偷东西。用以形容太平世界,社会风气非常之好。这种社会状况,让人觉得简直就是令人难以相信的童话故事。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商丘人戴圣在他编著的《礼记·礼运》中讲的一段故事。戴圣说:过去,孔子曾经作为陪祭者参加蜡祭,仪式结束后,他心中感慨,望着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大建筑物,不由得唉了一声。跟在他身边的子游一见,便问:“老师,您感叹什么呢?”孔子说:“我想到了古代的大同社会。那时候,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出现,我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却也有志于那样大同时代的出现啊!那时候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道德高尚的人得到重用,有才能的人得到推举。那时候,杰出的人物是以诚信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达到和睦的,所以那时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而是整个社会都充满了爱,于是老年人受到照顾而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能力,少年儿童也有措施使他们很好地成长。孤寡老人和残废患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那时候男人有自己的职业,女人也都有自己好的归宿。人们重义忘利,不谋私,都恨自己和力气作用太小,因此有的人即使有奸诈之心也都自觉地抑制,主动让它消灭,所以盗窃、暴乱和害人的事情不见有,人们夜里睡觉都不用闩门,因为不会有盗贼出现。那是高度的太平、团结的局面。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了,天下成了私家的天下。人们敬爱的只是自己的父母,疼爱的只是自己的子女,出力、对待财富都是为了自己。譬如天子和诸侯,他们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护城河等防守设施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把礼义作为准则,用以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建立制度,建立土地户籍制度,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因为人们的私欲膨涨了,奸诈之心便由此产生了,战乱也由此兴起来了。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是因为礼义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他们以礼义表彰他们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以礼义来揭露自己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用礼义教导人们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都把不遵循礼义的人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安定。”

从这一故事可见,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但是没有政治野心的人。他的理想只是希望能够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好一些,却是无能为力。他为自己没有赶上上古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感到遗憾,长叹自己生不逢时,只能触景生情,发一通感慨,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礼记·礼运》在讲这段故事时的一段原话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夜不闭户”这一成语就是从“故外户而不闭”而来的。

为了实现能让天下人过上好日子这一美好理想,孔子一直期待有一位贤明的国君能够给他一个舞台,推行他的仁政主张。为了这一期待,他周游列国十多年,以图说服诸侯国的国君们像过去夏、商、周三代杰出的人物那样实行仁政,然而一直到最后,他的思想都没能使当时的当权者接受,理想得不到实现。他感觉到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只有说服掌握治理天下的权力的人,这是唯一的道路,除此没有别的道理。于是他年老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理想实现不了了,便开始整理经典,删《诗》《书》,订《礼》《乐》,注《周易》,作《春秋》,史称“六经”,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传下去,让后人实现。

例句:“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设置围挡不施工 影响生意商家急
【人民网网民留言督办】身份证与别人一代证重号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俏南湖风景美
战“疫”发展两不误 ...
粽香街头
日月湖畔 灯光璀璨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