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商丘古城连续体:遗产维度的理论创新

2025-04-11 00:05:28 商丘日报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演进的内在需求,旨在服务实践突破的持续发展。在长达20多年的商丘古城研究历程中,笔者秉持“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研究路径,紧密结合不同阶段的文化遗产保护时代命题,逐步构建商丘古城的理论体系。

  一、“商丘古城连续体”的提出与诠释

  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商丘古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商丘古城研究中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商丘古城”与“商丘古城连续体”概念都是笔者在研究商丘古城申遗进程中针对古城的“突出普遍价值”凝练与提升而提出的,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是顺应适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世界遗产评定标准的进一步发展,是为商丘古城明确新颖的申遗理念、讲好商丘古城独一无二遗产价值的进一步发展,是对标国际的全球比较视野下为商丘古城谋划科学可行的申遗路径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丘古城”与“商丘古城连续体”概念

  基于商丘古城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考证的系统性整合,笔者2011年首次提出“商丘古城”概念(《“商丘古城”的概念界定及其科学意义》,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65页—72页)。该概念体系通过纵向分层与横向关联形成的创新理论,揭示了古城“城摞城”地层叠压的物理特性与历史文化特性,深化了对商丘古城的认知。

  面对世界遗产申报对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阐释的严苛要求,笔者2023年又提出了“商丘古城连续体”概念(《商丘古城申遗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从遗产价值阐释维度、遗产国际话语层面和遗产申遗路径创新视角等对“商丘古城”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该概念构建了商丘古城文明连续性的空间叙事体系,将“城摞城”的考古实证转化为“活态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话语,精准对接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Ⅱ(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评定标准Ⅲ(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和评定标准Ⅳ(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并整合古城时空断裂的遗产要素,破解古城完整性不足的实践困局,谋划“文化遗产或文化景观”遗产申报策略。概念的演进更彰显出商丘古城遗产保护从“技术修复”向“价值再生”的升华,更体现出重构商丘古城国际话语阐释的理论自觉与学术抱负。

  从“商丘古城”到“商丘古城连续体”,究其本质就是从对商丘古城物理空间的认知跃升至对商丘古城文明进程的阐释,前者锚定商丘古城的物质遗存本体性,后者揭示商丘古城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典型区域样本。事实上,这也是古城申遗的基础要求,毕竟只有古城遗产具备了国家或民族身份,才有可能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概念提出的背景

  “商丘古城连续体”是针对以下问题的关切与回应而提出的。

  1.申遗路径定位的模糊性

  商丘古城若以“汉民族明清古城”申遗,就会与平遥古城等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形成同质化,注定入不了围。“商丘古城连续体”通过整合自商周至明清的“城摞城”遗址群,凸显其跨越4000余年的时空叠加特性,为申遗提供差异化的价值锚点;“商丘古城连续体”还进一步丰富了遗产范畴、明确了申遗策略,商丘古城既可单独申遗,又可联合开封“城摞城”景观申遗,多条路径申遗可提升其成功的概率。

  2.商丘古城的国际话语需求

  “商丘古城连续体”以从未间断的6座古城城址层累现象,实证东方文明演进规律,强化了商丘古城在全球文明史研究中的话语权。“商丘古城连续体”的“城摞城”奇观与“天圆地方”哲学意象,兼具科学性与文化象征性,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标准,能助力其国际影响力提升,赢得国际话语权。

  3.历史遗存研究的碎片化困境

  商丘地区长期存在商汤亳都、宋国故城、汉唐睢阳城等历史遗存,但以前的学术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断代的明清归德府城,“商丘古城连续体”构建了古城整体性研究体系,强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关联,不仅强调城墙、护城湖、城郭等物质遗存,还整合始祖文化、火文化、商文明、圣贤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元素,形成“活态文明遗产”的完整叙事。

  4.文化传承与文旅开发的矛盾

  “商丘古城连续体”强调“原真性保护”,主张通过对6座古城遗址的考古展示的分层开发,来突破传统古城同质化竞争的困境,打造差异化文旅IP,既矫正“重开发轻保护”倾向,又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利用的矛盾。

  (三)概念的诠释

  “商丘古城连续体”是指商丘地区自契居商起,跨越4000余年历史、由6个古城遗址在同一地理单元(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层累叠加形成的文化地理实体,其核心组成包括先秦宋国故城、汉梁国都城、隋唐睢阳城、宋应天府南京城、明归德州城、明清归德府城等都城与郡州府城遗址,其中以现存的明清归德府城为核心载体,它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典型缩影,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1.外延与内涵

  “商丘古城连续体”强调时空维度上的历史层累性,核心特征是文脉延续从未间断的“活态文化遗产”。“商丘古城”则是指自契居商以来所有历史时期形成的都城、郡州府城遗址集合。

  从内涵的侧重点而言,“商丘古城连续体”更加突出将商丘古城视为时间延续、空间叠加的“文明连续体”,即“城摞城”奇观等。“商丘古城”则聚焦于其作为物理遗存的集合,包含物质性(城址、建筑等)和非物质性(火文化、商文化、圣贤文化等)遗产的综合体,强调多朝代遗存并列的静态集合。

  2.概念的内在联系

  从历史延续性、文化整合性和申报世界遗产的价值关联性等层面审视,“商丘古城”与“商丘古城连续体”都以商丘古城4000余年的建城史为基础,前者聚焦于古城作为物理遗存的集合,强调古城遗产本体及其文化内涵,后者则突出古城历史时空的连续性,突出古城的历史演进与文明连续性的哲学诠释,强调商丘古城是全球古城的文明连续性研究的典型区域样本。

  二、“商丘古城连续体”的价值

  “商丘古城连续体”不仅完美阐释古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现古城独特的文明演进规律,更为古城的申遗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并指引方向。

  (一)理论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商丘古城连续体”以“城摞城”的层累形态和4000余年未间断的建城史,完整展现了从商契部落到明清时期的城市演进过程,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典型佐证;现存归德府城及其地下叠压的5座古城遗址,直观呈现出朝代更迭与城市形态的共生关系。

  2.文化传承与精神象征

  “商丘古城连续体”是火文化起源地、商文明发源地以及圣贤文化肇始地等源头性文化的承载地,形成了时空叠加的文化遗产体系,为研究中国文化赓续提供了独特样本;其“城、湖、郭三位一体”的“外圆内方”古城形态不仅是物质遗存,更被赋予“天圆地方”的哲学意象,成为中华民族宇宙观与秩序观的物化表达,成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载体。

  3.申遗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商丘古城连续体”的“城摞城”景观与开封同类遗存共同构成全球罕见的城市层累现象,凸显“商丘古城连续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潜力。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古城样本,它为研究人类城市史提供了东方范式,具有全球文明对话的价值与意义。

  (二)应用价值

  “商丘古城连续体”通过系统性解析古城演进规律,为古城构建了“地理空间持续承载、文化基因有序传承、历史功能动态调适”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同时创新古城研究视角、聚焦古城研究重点,更为古城遗产价值的认知与阐释提供新的方法论支撑。

  1.地理空间维度:揭示文明层积的连续性密码

  “商丘古城连续体”以“城摞城”文化奇观为物质载体,在10平方公里地理单元内形成6座城址叠压的时空连续体。这种“空间稳定性”与“时间延续性”相耦合的演进模式,涵盖了“实证黄泛区‘择中而居—水毁城湮—原地重建’的人地互动智慧,展现华夏文明应对生态挑战的持续创新能力;形成‘夯土城墙—城湖体系—地下遗存’三维空间档案,为城市考古提供地层学标准剖面;其‘同一地理单元连续建城’特征与西方文明‘空间迁徙式’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为古城文明连续性研究提供东方样本”等层面的学术价值。

  2.文化基因维度:解码文脉赓续的谱系化特征

  历史学与考古学双重证据显示,“商丘古城连续体”的“火文化奠基—商文明定型—圣贤文化融合—儒学体系成熟”文化基因链,是中华文明构成的核心要素。

  (1)火文化体系:以阏伯台遗址(新石器时代)为物质载体,燧人取火(人工取火技术)、阏伯司火(天文观测)、商丘命名(“大火”星宿崇拜)等文化,集合成华夏火崇拜文化的源头文化,这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之作;

  (2)商文明起源实证:王亥服牛开创中华商业文明、商族南亳建都(南亳都城遗址)形成早期国家形态,构成了商业起源、商早期都城建制的双核心,这是商文明的肇始与发展;

  (3)圣贤文化集群:微子祠(殷周文化融合)、孔子还乡祠(儒家思想起源)、应天书院(北宋理学中心)等形成圣贤文化地标集群,折射“殷商礼制—周代礼乐—宋明理学”等的承传轨迹,肇造了“中华圣贤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4)明清士大夫文化区:归德府城墙与明清宅院群落,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等文献与建筑空间互证,“书院教育—家族文化—科举制度”等见证明清儒学的传承赓续。

  3.遗产价值维度:契合世界遗产阐释体系

  基于《世界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价值评估框架,该理论的价值还体现在对遗产价值的创新评估上(见下表)。

  世界遗产

  评估维度

  内涵阐释支撑证据完整性现存明清归德府城及其地下遗址构成完整时空序列现存明清归德府城及5座城址叠压    突出的

  普遍性

  展现人类应对生态挑战(尤其是黄河水患)的互动智慧黄泛区城址技术体系重现真实性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互证唐宋州城墙与《宋州八关斋记》碑刻互证等

  三、“商丘古城连续体”接受实践检验

  判断一个概念是否科学的标准有二:一是解释功能,即能否对过去的事物或现象作出科学解释;二是展望功能,即能否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作出科学预测。“商丘古城连续体”概念符合解释功能和展望功能。从外延层面看,它囊括了商丘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所有古城及其文化形态;从内涵层面看,它深刻揭示了商丘社会历史演变的真实过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所存在的古城形态发展规律。

  “商丘古城连续体”概念的提出将会为商丘古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科学指引。

  (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