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河南新闻

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新观察 | 我在郑州挺好的

2024-04-22 12:22:54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核心提示

近年来,河南近悦远来、广纳英才的人才发展“大生态”正在加速形成,持续创优这种生态,还需在改善用人单位“小气候”上下更大功夫。

今年年初,我省出台人才新政16条,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着力营造用人单位最优人才“小气候”,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郑州市几家用人单位,探访他们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各项引、育、用、留务实举措,展现郑州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做自由的科研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赵若郡

“我自己就是吸引师弟师妹来郑州就业的‘活招牌’。”4月19日,记者见到罗善军时,他正在和所里的博士招聘专班商议今年的招聘方案。

去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湖北小伙儿罗善军拿到不少合意的offer,原本已打算在湖北一家事业单位就职。2023年6月,河南省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完成注册,他是首批被招揽的人才之一。

“待遇优厚,专业契合,前景可观,对于像我这样刚毕业的年轻博士来说,这几点非常有吸引力。”切身感受到河南对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罗善军庆幸自己“没来错”。

“只要是为了科研好,基本上我们想要什么,省科学院就给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由的科研人。”在罗善军看来,科研自由是省科学院吸引人才的最大魅力所在。

自由的背后,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的搭建。

为了给青年科研人员松绑解忧,省科学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管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罗善军举例,目前他承担的3个项目都是“包干制”,团队可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无需再编制项目预算。

“我的研究方向是农业遥感,平时承包农田做试验、租用无人机等,都不需要再造预算,节省了很大的精力。”对于经费“包干制”的好处,他感触颇深。

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我们只需要签署承诺书,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就行。”在罗善军眼中,科研经费的自主使用让科学家被信任、被重视变得可知可感。

“如何更好地精准施肥,帮助农户降低种植成本”是罗善军内心最朴素的初衷,也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课题虽小,却关系万千农户。“我们跨单位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10个人成立了一个空天地遥感监测及应用项目组,主要攻克田间定量施肥管理的问题。”罗善军告诉记者,在省科学院,大家可以根据兴趣自由组建团队,选择研究方向。

日常项目自主把控,重要课题则由资深科学家保驾护航。

“讨论研究方向、确定选题、写项目申请书……上个月我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张良培教授等前辈专家手把手指导,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项目申请书。”罗善军口中的张良培教授,正是空天信息研究所所长兼首席科学家。

在省科学院内,这样的良师还有很多,他们为年轻科研人引路导航,用心呵护科研“幼苗”成长,给予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科研自由和智力支撑。

数据是最好的例证。招引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500余人,近100位高层次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和特聘研究员……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两年多来,近悦远来的人才“小气候”正在悄然形成。

“在这里,做自由的科研人”是罗善军来到河南的切身感受,也是河南延揽人才的至真诚意。

院长的新人才“摩尔定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婵

“来校工作后,我感受到河南是真正重视人才、爱惜人才,我想,在这里是能干成事的!”4月19日,中原工学院院长夏元清由衷感叹,无悔于当初的选择。

2023年10月17日,在以中原工学院为基础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关键时期,省委聘任夏元清为中原工学院院长,并举办了朴素又不失庄重的聘任仪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那一天起,夏元清把招引人才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大咖”引“大咖”、以“人才”聚“人才”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这半年,学校注重引育并举,构建全员引育人才体系,大力招揽电子信息类学科和平台急需人才,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注重服务保障,成立人才工作专班,对于引进的高端人才,明确专职人员进行服务保障,遴选优秀团队匹配科研工作;注重合作交流,加强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实现电子信息类高水平师资共用共享……

2023年,学校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获批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入选IEEEFellow(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1人,引进博士28人。

纺织学院王荣武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人才代表。“2017年,我受聘担任校级特聘教授,正式开启与学校的合作。6年来,受聘的研究院给我创造了良好工作环境,研究方向和我的强项完全一致。”王荣武说。

2023年正式加入中原工学院后,学校立即为王荣武配备办公和科研用房以及设备设施,在青年博士引进调配上优先考虑其需求,让他第一时间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我能荣获国家级科技奖项、成为国家级人才,更是学校全力支持我各项工作的结果。”王荣武表示,是中原工学院优良的人才环境、学院领导对人才实打实的关怀吸引他来校工作,自己也会尽最大努力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这种双向奔赴的善意、投桃报李的情谊,在学校人才“小气候”环境里充分涌动着。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刘闪亮,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中原工学院。“读书期间,老师们不仅关注我的科研,还关注我的身心健康。”回忆起那一段求学时光,刘闪亮依然充满感恩。

正因为如此,在天津读完博士,得知母校有用人需求,刘闪亮义无反顾投递简历,顺利通过招聘,回到了熟悉的实验室,加入熟悉的科研团队。

“感觉就像‘回家’了一样。这几年,河南电子新兴产业表现抢眼,这和我的专业紧密相关,相信未来发展前景会很好。”刘闪亮“留”在了郑州、“留”在了中原工学院,而他的梦想正在“闪闪发亮”。

眼下,尽快完成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任务、填补我省电子信息领域高等教育的空白,是中原工学院的使命,也是全校师生的心愿。

学校将电子信息类九个学院院长的职务调整为执行院长,正在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院长,已全职引进并聘任国家级人才1人,并与2位国家级人才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切实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

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条著名的“摩尔定律”,它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行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摩尔定律不仅是技术或产业上的一个规律,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夏元清认为,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培养、每一个人才环境孕育的背后,一定都有其自身的“摩尔定律”,必须要有开放心态、能自我迭代,才能跟得上时代脚步。

对此,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贾少鑫深表赞同:“学校将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方针,持续营造‘育得出、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成长得好’的人才环境,以全球视野集聚高素质人才,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山”与青年 双向奔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李昊

从中科大博士毕业、加入嵩山实验室两个多月之后,丁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能将个人的理想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4月18日,记者来到嵩山实验室9楼研发区时,丁博正和数十名科研人员一同埋头技术攻关。

“我们在讨论、研判通过晶上系统支撑多模态智慧网络建设的方案。这一部分和芯片算法联系较为紧密,希望自己的专业背景为实验室项目的推进贡献一份力量。”他说。

今年28岁的丁博,本、硕、博都与芯片结缘,目前在实验室的多模态智慧网络中心工作。

去年下半年,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他,博士尚未毕业便接到了来自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份邀请。

“我一度以为自己会留在合肥,或者去经济发达、机会更多的沿海城市工作。”他说,“但最终,我选择来到‘嵩山’。”

这份决定的背后,是“山”与人的双向奔赴。嵩山实验室八方揽才,丁博也看中了实验室那些极具前瞻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以他所在的多模态智慧网络中心为例,在这一领域,嵩山实验室是当之无愧的首创者、引领者。

依托项目牵引,嵩山实验室组建攻关团队20余个。其中,多模态网络环境团队、网络弹性测评团队、内生安全云平台团队等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培养出一批实验室全职技术攻关带头人,并形成“头雁效应”。

通过构建“内引外联”的聚才模式,嵩山实验室宛如一块磁石,吸引着四海英才。实验室也为人才成长量身定制了辅助措施,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拾级而上。

“我们会定期举办学术交流论坛,每个人分享最新了解的学术信息。实验室和各研究中心经常邀请专家、‘大牛’开讲,思维的碰撞能点燃科研灵感的火花,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嵩山实验室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陈科旺说。

丰厚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福利保障,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度关切,也成为嵩山实验室引才聚才的“法宝”。

积极利用省、市财政引才育才工作支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人才申请奖励补贴和科研经费,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扰。“这里有尊重与珍视人才的氛围,让我有一种家一般的归属感。”丁博说。

“与刚成立时相比,现在我们再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招揽人才,听说、了解嵩山实验室的人越来越多了,‘主动来投’的现象也在逐渐增加。”陈科旺说,随着实验室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自主培养评价体系,赋能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像丁博这样“双向奔赴”的佳话正在不断上演。

目前,嵩山实验室已聚合形成了近200人的核心科研团队。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嵩山实验室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这里正成为河南孕育科技发展希望的一方热土。

给员工打造一个新“娘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刘婵 赵同增

“姐,我们公司院里的樱花开了,咱俩一块儿赏赏花吧!”4月21日,结束为期3天的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参会之旅,刚从厦门返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牧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药研发总监吕凤霞就打电话,向她的“娘家人”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党群办主任李景云发出热情邀约。

吕凤霞举止娴雅、未语先笑,看上去就像亲切的邻家姑娘。实际上,她两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了包括二类新药泰地罗新注射液在内的十多项新兽药研发,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为企业年创造产值5000余万元,是兽药“研发圈”鼎鼎有名的“大腕”。

走在繁花如云的樱花树下,吕凤霞亲热地挽着李景云的胳膊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可离不开‘娘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2013年,吕凤霞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成功入职河南牧翔。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女孩,告别亲朋好友,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郑州航空港区,一开始难免思乡情切。

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徐鸣君看在眼里、关切在心头,但碍于自己不善言辞、不会开导,身边的同事也大多是“粗线条”,就向当时分包服务河南牧翔又很会做思想工作的李景云求助。李景云欣然答应,发挥“土著”特长,带着吕凤霞熟悉港区风土人情、结交闺蜜好友,让她很快适应了生活环境并融入了工作团队。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工作越干越好,感情越积越深。来自河北省衡水市的吕凤霞,早把港区当成了新“娘家”,把徐鸣君、李景云等人当成了“娘家人”。和“家人”在一起,心情愉悦,工作业绩“节节高”。

“‘企业+地方’,发挥各自长处,形成强大合力,是我们开展人才工作的一大法宝。”徐鸣君说,企业之长,在强大的实力和美好的前景。河南牧翔是集动物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出一系列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品,市场份额逐年攀升,在细分市场连年居行业前列。“飞翔”的河南牧翔,给了广大员工足够优厚的待遇,也给了大家施展抱负的舞台。

地方之长,在越来越好的人才政策。据了解,去年以来,郑州航空港区发布了“黄金十条”等一揽子人才招引新举措,对各类人才就业创业提供购房补贴、双创扶持、创业担保等政策,用真金白银对人才释放最大的诚意。

与此同时,企业联袂地方又打出一张张“感情牌”,从生产到生活无微不至地关爱人才,助力人才生活更美好、事业更兴旺,让大家都像吕凤霞一样把企业、郑州航空港区当成“娘家”。

“娘家”温馨,吸引力强。如今,河南牧翔拥有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首的70余人的技术研发团队,研发能力居业界领先水平,先后主持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个,申请国家专利350项,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10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3项,4项科技成果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

人才济济的河南牧翔,正在展翅翱翔。

微信图片_202404220735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