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 >> 商丘要闻

种子的力量

2024-04-17 07:07:47 来源:商丘日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眼下正值春耕春种时节,一粒粒种子在广袤大地生根发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商丘市是产粮大市,也是制种大市和用种大市。近年来,我市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重任,坚持把种子选用、推广、经营等工作作为现代种业发展和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科技“硬核”力量。

  激发良种繁育“原”力

  空中无人机、地上摄像头、地下传感器……4月15日,商丘市国营民权农场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中心一派热闹繁忙的春耕景象。农场技术人员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土壤墒情、肥力、小麦生长情况一目了然。

  “我们承担省、市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每年筛选出一批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小麦、花生品种,为农业生产良种选择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农场年繁育各类种子近800万斤,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该场党委书记王西城说。

  近年来,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原种场,民权农场不断创新,在种子繁育的基础上加大科研育种力度,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进行技术合作,良种繁育不断取得突破。

  市农林科学院是我市较早开展优质小麦等作物育种的单位,自2020年以来,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商丘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育成并审定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42个;在我市及周边示范推广小麦、花生、甘薯、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20余个,商麦、商花、商豆等系列新品种累计在全省示范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

  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240天左右的时间。而小麦育种,从开始杂交算起,一直到新品种稳定、品种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过程十分漫长。市农林科学院科研科长韩同进介绍:“我院培育的强筋小麦品种商优1号,2022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完成了成果转化。”市农林科学院历时十多年精心培育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好、耐低温热害的优良特性,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

  良种夯实丰收基础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在夏邑县桑堌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小麦试验田,一个个品种标示牌如哨兵般整齐地排列在地头。种植大户朱传海走到一块麦田边,仔细查看后说:“这个品种已经陆续开始抽穗了。”朱传海说,这是他选育的新品种,抽穗早,灌浆期拉长了,产量更高。

  从十七八岁踏入种子行业,朱传海一干就是30多年。他依托商丘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培育的华伟303、华伟305等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推广到了安徽、江苏、陕西等地,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

  “去年,我选育的小麦品种华伟305,在全国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上,荣获优质强筋小麦金奖。”朱传海高兴地说。目前,朱传海的合作社种植优质麦超过1.2万亩,在附近6个村委会种植推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936.1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212万亩。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品种选用和推广上,该局要求每个县(市、区)在夏种和秋种时安排一个“1+4”试验田,即在1个高标准农田万亩方内,统一安排一个新品种展示田、一个肥效对比田、一个病虫害防治对比田和一个百亩攻关高产创建田。在夏收和秋收前,组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经销商、种子企业参加品种观摩会,结合农民种植习惯、品种对比试验等方面,从中筛选出一批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

  良法良田种出粮满仓

  除了良种,还要有良法配套,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种子效能。

  在夏邑县郭店镇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该县圣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晔正在用引进的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对冬小麦进行精准灌溉。

  “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一要靠好的种子,二要靠关键技术。眼下,合作社主推的关键技术就是麦田滴灌水肥一体化。”杨晔边操作边介绍,“这种设施不仅节水节肥、省时省工,还能有效提高农作物品质,实现增产增收。”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这两天是施肥的黄金期,我们合作社流转土地有1500多亩,使用无人机只要两三天时间就能施肥一遍。”睢县白楼乡海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海涛说。合作社拥有旋耕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具400多台套。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机装备的更新,现在托管的3000亩地管理起来比较轻松。

  眼下,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54万亩,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生产格局。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

  记者手记:

  种子之于农业,犹如芯片之于科技发展,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关涉农产品全球竞争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对种业振兴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我市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市解密种子“基因密码”,加快培育优良品种步伐,推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的新品种,让种子“芯片”的内动力得到充分发挥,夯实了粮食丰收基础。

  实践证明,从种下一粒种子开始,到收获果实,再到销售农产品,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要让农业提质升级,释放生产力,就必须要从种子开始抓起。


本报融媒体记者 代朝霞 张凌伟 张壮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