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 正文

草亭秋影淡无人

2023-11-22 00:44:01 京九晚报

  倪云林的山水画,极简约:构图简约,物象亦简约。

  典型的构图方式,就是著名的“一河两岸”:一条河流,还有河流两岸的风景。物象简约之至:河流之外,几棵树,几块石头,几丛杂草。甚至于,连“点题人物”,他都懒得画。而且,他的“树”,还多为枯树,简约亦简净,疏疏几株,却大生风寒瑟瑟、苍苍凉凉之寂寥感。

  但是,在其极其简约的画面中,却常常有一物象出现,那就是“草亭”。

  倪云林的草亭,构造亦简:四根立柱,撑起一草帽状亭顶,亭顶山草覆之,视之,有披散之感。这样的一座座亭子,在河岸,在林下,在乱石间,在草丛中,在浅水之上。位置不同,却于画面中,俱是挺秀莹目,很有一份独立之感,更有一种无所依靠的孤独、飘忽之感。

  一些画家,也喜欢画草亭,而且,他们的草亭中,多有人在焉:或弈棋,或展读,或抚琴,或横笛,或品茶私语,又或,只是亭中瞭望。可倪云林画中的草亭,很少有人,偶或有人,也只是孑然独在,萧然自存;而且,这些“有人”的亭子,大多出现在倪云林的早期画作中。如他的《秋林野兴图》(作于1339年),就是“画杂树数株,下有草亭,亭中有一人远望”。

  绝大部分画作,尤其是倪云林晚年的作品,其草亭,根本无人,就只是孤亭一座,孑然而立于江边树下。如他的《临亭远岫图》《溪亭山色图》《秋亭嘉树图》《江亭山色图》《孤亭秋色图》等,无不如此。

  《紫芝山房图》,是倪云林晚年的精品之作。

  典型的“一河两岸”构图模式,画面:一河,河面辽阔;对岸,山势逶迤,远山清影一痕;近岸,寒水疏林,杂树两株,绿竹数丛,另有一石耸立,枯草几簇;草亭孑然,立于岸边树下。整幅画面,辽阔、萧疏、荒寒,暮色苍茫,气氛宁静而肃穆。

  暮秋,黄昏,暮霭将起,远山迷蒙,浩浩江水,绵绵江岸,一座草亭,茕茕然,兀然而立。正所谓“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

  草亭,四面无遮,仿佛只有风,飒飒而过。倪云林自己有诗曰:“旷远苍苍天气清,空山人静昼冥冥。长风忽度枫林杪,时送秋风到野亭。”

  “时送秋风到野亭”,真是萧瑟之至,凉枯之至。

  一座草亭,就是自然界的一叶扁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也处在潇洒自在之中。

  亭者,停也。它近似房屋,却又不是房屋。它不能永久居住,它只能暂避风雨,暂时栖身。古代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之说。李白《菩萨蛮》词曰:“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亭者,驿亭也。因为是驿亭,就只能是暂寄。故而,暂寄者,也就只是一过客而已。倪云林晚年的草亭,这种暂寄之感,似乎更加强烈——因为,晚年的倪云林,家财散尽,浪迹太湖一带,孑然一身,一无所有。他始终处在一种无依的漂泊状态之中(身体或者心灵),偶然的停留,也只是暂时的,而且是一种无遮的停留。

  直如飘飘一孤亭——空、静、孤、冷。

  著名文化学者朱良志先生说:“亭子,是云林山水的画眼,是画之魂。”真乃肯綮之论也。

  其实,又何止如此?晚年倪云林作品中的草亭,简直就是其自身生命状态的一种写照:他孑然而存,兀然而立;他是贫弱的,但又是特别的;他在孤独中生存,又在孤独中,瞭望这个山河世界。

  他眼中,有草有木,有山有水,有静寂苍茫,也有闲远潇洒;唯独,没有人——世俗之人。所以,当遭到张士信的羞辱时,他“绝口不言”,只因“一说便俗”。

  他心中没有“俗人”,他更不想做“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