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重要论述

“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内在联结·价值意蕴·实践启示

2023-10-10 16:26:05 来源:


从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到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两个结合”,再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两个结合”的内在联结

“两个结合”是从“一个结合”拓展而来的。“两个结合”既相互区别,又分别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第二个结合”之所以能够和必然会时代性出场的依据。

(一)“两个结合”内在联结、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创新发展来说,“两个结合”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基础、是关键,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根本方向和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前一个结合在文化层面的延伸、发展与深化,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人心、掌握群众、影响社会的程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命运、改变民族面貌的程度,同时又为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提供不竭的文化支撑。

从两者内在辩证关系来看,“两个结合”不是外在并列的关系,而是内在联结的有机整体。如果片面强调“第一个结合”,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如果片面强调“第二个结合”,则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陷阱。只有坚持“两个结合”的有机统一,才能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中引领时代之变。

(二)“两个结合”相互区别、相对独立

“两个结合”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别指向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每一个结合的对象、内容、方式、目标而言,它们处在不同层面,无疑是相互区别的。

“第一个结合”本质上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在两个领域间的贯通与融会。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南,其基本原理的应用必须合乎中国国情、符合中国需要;与此同时,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又能从中国具体实际中获得成功经验与创新思考使自身得以丰富发展。“第二个结合”是一种理论学说与一种文化形态的结合,是同属精神领域中的认识成果之间的联通与互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有时域、空间和功能、作用上的差异,但在瞩目关切的课题内容、思维方式等方面又有诸多通达相融之处,这使二者具备了结合的可行性与现实性。“两个结合”在各自内涵、取向、方式上的相互区别,并不能也没有遮蔽、消解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两个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个结合”虽有不同的理念架构与实践进路,却指向一个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迎来了光明前景,还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间正道。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导,是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文化根脉。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中华文化以文化人,总结运用中华民族的道德禀赋、精神品格、文化特质,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兴”。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以充足的信心、足够的耐心、坚定的决心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进。

二、“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坚持“两个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都具有中国具体实际的根据,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根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都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持社会主义的实践标准,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践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坚实的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两个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活力的根源所在。坚持“第一个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立足中国国情,顺应世界大势,回应人民意愿,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从中华文明中获取无尽的文化滋养,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茁壮生长,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活力。

(二)“两个结合”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根本途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又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并指出“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提出之时就不仅包含“两个结合”之意,也包含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是中华文化的新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结合”是“两个结合”,应该把“两个结合”看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个结合”结合起来,才能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才能巩固文化主体性。

首先,“第一个结合”奠定了巩固文化主体性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而自信的底气来自“第一个结合”对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实践问题的解决。此外,“第一个结合”还为“第二个结合”提供明确的实践指向,否则“第二个结合”容易成为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其次,“第二个结合”化解了巩固文化主体性所必须解决的文化矛盾。中国传统文化本就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个结合”的不断推进,必然深入到文化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提出并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时代背景。“第二个结合”对近代以来文化矛盾的解决,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第一个结合”所取得的物质基础,也激发了推进“第一个结合”的精神动力。

有了文化主体性,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坚实基础。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三)“两个结合”是增强历史主动的力量源泉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把握时代大势、不断奋勇前进的制胜法宝。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首先,新征程上增强历史主动必须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和丰厚的精神滋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和底气,也为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增强历史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新征程上增强历史主动需要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内化为“政党基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政党基因”时刻表征着中国特色。这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提炼取纯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基因”实现民族化涵养的历程,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的转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塑造政党形态和行为模式的最根本力量,成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中传承的政党理念的基本单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民族与改造社会、彰显纲领与传承使命的精神力量。

三、实践启示:坚持“两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展现商丘担当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文化传承发展寄予厚望,河南省委明确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全省形成了多领域融通、多产业融合、多部门融入的生动格局。商丘作为殷商之源,拥有灿烂辉煌的殷商文化,当前更应知责担责、知重负重,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作出新贡献。

(一)守好红色根脉,讲好新时代商丘故事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商丘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红色革命城市。近年来,商丘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革命文物保护为重点、以价值传播为导向,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这一定位,博物馆、革命旧址及烈士陵园等单位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学校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通过革命文物联合办展、巡展等多种方式,拓展宣传学习渠道,红色根脉得以传承发展。

商丘红色旅游发展到现在,有机遇也有挑战。新时代,商丘更要立足自身革命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一方面,在红色文化主体内容建设方面要深挖红色故事、整合重复资源、增加配套设施与项目以满足游客对爱国教育、文化熏陶、研学研究等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宣传教育工作职能,通过讲述、参观和体验相关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教育实效,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在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方面要打造独有IP,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帮助分析游客属性以创造针对性的产品,不断塑造以“商丘精神”为核心的商丘文化体系,讲好新时代商丘故事。

(二)秉持开放包容,深化特色文化资源交流互鉴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贯通古今,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同时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三是广泛汲取人类文明资源,同时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三种资源、三大转化,归根结底是要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三种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只有做到以实践为根基、以问题为导向、以中国为立场、以文明为尺度,才能使三大文化资源熔铸为“一整块钢”。

基于此,商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时代机遇,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加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互鉴,持续做好文物藏品征集、典藏保管、陈列展览等工作,为讲好商丘文化故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博支撑。

(三)坚持守正出新,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两个结合”既指明了文化传承的方向和道路,也为文化传承打开了创新空间。

一方面,相关部门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征集商丘红色档案的资料,加大收集、整理、挖掘红色历史文献、资料和回忆录的力度,对红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丰富红色档案资源体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另一方面,大力宣扬新时期商丘好人精神,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好人档案”的网上展览,形成好人档案视频、图文合集,打造“好人之城”城市品牌,提升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全力以赴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主动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品牌,为建设文化强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商丘力量。(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朱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