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理论前沿

“乌梅”莫再闹“乌龙”

2023-03-27 01:40:30 来源:商丘日报

  游乌镇吃乌梅,想想都很浪漫,但是真金白银买到假冒乌梅,想想都很窝心。

  3月20日下午,游客唐女士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东栅景区外的一条街上,看到有商家摆摊售卖“乌梅”,说是本地特产,她花15元买了一份。等到她拎着“乌梅”逛到另一家店,店主提醒她被骗了,这些其实是提子。得知真相的唐女士找到摊主要求道歉,摊主却回应她说:“全乌镇都这么卖,管这个叫乌梅。”唐女士于是将自己与摊主争论的视频发布在网上,提醒其他游客不要上当。

  其实,乌镇景区一些商户卖假乌梅,不是“初犯”,而是“惯犯”,不少到乌镇旅游的人都曾经踩坑。用葡萄、提子冒充乌梅,还理直气壮地说全乌镇都这么卖,不光让游客生气,当地政府也生气,这样做严重影响当地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桐乡市为了防止“乌梅”污了景区,不遗余力地向消费者提醒“乌梅不是桐乡特产”,同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打开桐乡市政府网站,依然看到一些当地开展“乌梅”经营整治的新闻。有篇2020年的报道说,“乌梅”是乌镇部分商家自称的一种水果,该水果实为黑加仑,经过简单清洗加工后冠以“乌镇特产”的称号向游客兜售,对乌镇放心消费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近年来对经营假乌梅的行为持续整治,现售卖假乌梅的商家已为数不多,但仍有少数商家、个人还在用除去“乌梅”招牌后以口头招揽游客的方式售卖。

  诚信,是商户安身立命之本。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规范,也被普遍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商户若违反国家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不正当竞争,不但会因信誉贬损遭到消费者的抵制和市场的惩罚,还会面临法律极为严厉的制裁。用其他水果冒充乌梅,看似技高一筹,实则掩耳盗铃,赤裸裸的造假行为不仅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有损价格诚信、商业诚信,甚至影响社会诚信,危害不可小视。

  景区做生意,面对的是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一些不法商户认为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所以想尽办法欺骗顾客。但是,当今是法治社会,而且监督无处不在,即便要在景区做生意,也必须坚持依法诚信经营,牢记道德底线不可触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强化合规经营意识,提升诚信经营水平。不然,自己酿下的苦酒终将自己喝下。

  自古诚信值千金,“乌梅”莫再闹“乌龙”。在法治更加健全、消费者权利意识更强的今天,专注于改善购物体验,商家只有增强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致力于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安全感,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当然,景区市场的规范发展,仅靠商家自律还不够,要有强有力的监管。针对以葡萄冒充乌梅、国产水果冒充进口水果等行为,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商户的巡查力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优化市场环境。同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细化赔偿标准,加强对商家诚信经营的监督,推动景区市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