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 >> 应天时评

“捆绑销售”绊了谁的脚

2022-12-13 05:47:22 来源:商丘日报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国家实施出台了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给社会“松绑”。

  但是,此时却出现了另一种“捆绑”的现象——多地药店针对退烧、镇痛、抗病毒药物进行“捆绑销售”,口罩、抗原试剂等防疫物资也纷纷大幅涨价,致使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上升,更使不少人买不到自己需要的药。

  商家通过捆绑销售、哄抬物价、囤货居奇的行为,或许会在短期内获得极高的利润,但是他们丧失市场诚信、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将使自己受到更大的损失,可谓是用“捆绑销售”绊自己未来发展的“脚”。市场监管等部门及时对此类现象进行的严厉处罚,可见一斑。

  应当看到,此类现象的发生既有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也因相应监管体系的临时缺位。

  退烧药品和防疫物资的整体供应链,在面对巨大市场需求的时候,在诚信经营上出现“污点”,本质上来讲还是监管体系的临时缺位造成的。因此,市场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督处罚力度,对影响社会正常运转、损毁群众利益的销售行为露头就打,保障市场稳定。

  社会对退烧、镇痛、抗病毒药物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结构性供应不足的现象,也是疫情防控重点从集中救治向个人防护转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从生产到供应,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确保上游原材料市场稳定,并在最大程度上做好药品和物资储备,以对冲因供需不平衡带来的市场供应不足问题,保障群众病有所治。

  同时,加大对全社会科学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刻不容缓。市场的波动、一药的难求,很大程度上是因消费者的“挤兑”所造成的。“囤药”代替了“囤菜”,成为很多人迎接“后疫情”时代的新选择。如何科学防疫,面临发烧等问题该如何自己治疗,如何高效利用公共医疗资源,如何减少“挤兑”行为等,应是人们适应新形势需要掌握的“技巧”。

  在三年防疫抗疫斗争的每一个工作重点的转变期,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转型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不回避问题,从细节出发,有预案、有措施、有落实,做好政策措施的缓冲和衔接,让“捆绑销售”这样的问题减少乃至不发生,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活的稳定,让社会尽快走出疫情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