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华堡镇胡庄村:赶上好时代 迎来新生活

文/图 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9-05-15 06:23

今年春季,驻胡庄村第一书记路仲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介绍胡庄村600亩冬桃项目。

五月的宁陵,村庄傍着田野,田野偎着村庄,风起麦浪穗飘香。

宁陵县华堡镇胡庄村,有着300多年的建村史,拥有人口435户1747人,是宁陵县重点贫困村,位置偏远,属镇与乡、县与区的交界地。

今昔对比,胡庄变了模样。曾经的边角角,年复一年,还是那个穷旮旯。如今,拔穷根、摘穷帽,幸福洋溢在乡亲们的脸上。架桥、打井、修路,建村室、广场,安装路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胡庄村赶上了好时代,群众迎来了新生活。

“几辈人不敢想的事,

这三两年全实现了”

“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没想到,就这三两年全都实现了!”当了30多年村支书、如今解甲归田的王君亭想都不敢想,胡庄会发生恁大变化。

在老党员王君亭的眼里,两年前,胡庄村室还是四间破瓦房,坐东朝西,夏天潮、雨天泥,加上房屋浅、面积小,村支部开会,24名党员都来齐,就把小屋挤满了。如今,胡庄村室变成了两层楼房,村室前面建成了大广场,搭建了戏台,还建有一个篮球场。在新起的二层楼上开党会、讲党课;不出村就能看大戏、健健身。

衣食无忧,精神饱满,胡庄村党员群众在精准扶贫的发展大潮中,如沐春风,尽得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建1200平方米的广场,是扶贫项目实施中最难弄的事情。”驻胡庄村第一书记路仲良回忆说。当时,这片地上,涉及到四家村民的宅基地。李玉春、李永兰、李玉东这三户,一听说要在自家宅基地上建广场、搭戏台,非常支持。就58岁的李玉信这一户,说啥也不同意拆房搬迁。喊他到村室几回,李玉信不去,路仲良和村干部就到他家里去。李玉信一家三口人,夫妻俩加上老母亲。三间破瓦房,一间厨屋,一间门楼。

去他家第一次,李玉信憋气不吭;第二次去,吃了个闭门羹;第三次再去,58岁的李玉信把路仲良招呼进了堂屋的小板凳上坐下。说起了他的家事、往事,说起了他的心里话。58岁的李玉信,说那是祖上留下的一块宅,他不能当这个败家子,死活都不搬。

眼看就要到了施工时间,81岁的老母亲余文兰,把李玉信喊到床前,做通了儿的工作。当晚,村干部召集村里的群众到大街开会,表决建广场的事,李玉信第一个带头在协议书上签了字,摁下了红手印。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历史的召唤、社会发展的选择,是包括胡庄村在内、千万个村庄的奋起之路,即便有一波三折,也挡不住滚滚车轮向前行。

从深明大义的老母亲余文兰劝儿让地建广场那一天起,胡庄村心齐了,盼发展、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召唤,正在塑造着新胡庄。

“靠勤劳双手挣钱吃饭,

有啥丢人的”

大扫帚,小搓斗,推着清洁车,整天溜着广场走。

村民刘志婷,是村里的保洁员,天刚蒙蒙亮,就从广场上传来“沙沙”的扫地声,一天两遍,早上、下午各扫一遍。扫雨、扫雪、扫垃圾,春夏秋冬,已成习惯。因为人缘好,又勤快,村里选她当保洁员,负责村广场、篮球场、公厕卫生,每月300元,钱从300KW村级光伏电站收益金里支出。 像刘志婷这样的保洁员,村里还有11人,分包着胡庄村的大街小巷。

村“两委”干部每周对保洁员分包路段卫生清扫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前三名奖励手套、口罩、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如今,整个村庄干净卫生,“没想到乡村也兴起了美容师、保洁员”。

“起初俺当保洁员,俺儿嫌丢人,我就理直气壮地跟他说,这一不是偷、二不是抢、三不是要,靠勤劳双手挣钱、吃饭,有啥丢人的?咱习总书记还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呢,你说是不是?”刘志婷自信地说。

“不想穷,先把腰板挺”

胡庄村61岁的刘永花,丈夫去世早,儿子已成家,一人生活。从春熬到冬,全靠一亩半田和低保救济金过日子。她是过一天少三晌,对生活缺乏期待感。屋里屋外也不干净,杂草杂物堆到处都是。

自从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特别是第一书记路仲良的到来,给刘永花的思想带来大转变。每次家访,路仲良总是激励她打起精神朝前看。

走访次数多了,说得多了,刘永花感到不好意思。然而真正让刘永花脱胎换骨的,是村里开展的“十星农户”评选活动。

“摘到一个星,就能积50分,可以在村里的同心圆梦超市兑换50元的生活用品。”村干部熊诗亮到家里给她讲政策。

“到时候,人家大红的星星贴满墙,俺连一颗星都没摘到,多难看。”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村干部前脚走,刘永花就拿起扫帚、掂起铲子,清理起房前屋后的杂草来。

一周后,村评选组来到刘永花家,看到她家蓝砖铺路、厨房干净、厕所卫生,床铺叠放得整整齐齐,日常用品摆放有序,杂物杂草不见了踪影。就连刘永花本人,从头到脚像变了一个人,精神得很。

“俺第一次参与评星,没想到就摘了一颗户容整洁之星!”刘永花拿到崭新的积分卡,在超市兑换了牙刷、牙膏等生活物品。那高兴劲儿跟过节一样。

家里的卫生搞好了,刘永花还主动参加村里的保洁工作,加入到村保洁员队伍,主动承担了170米的卫生,比别人多承担了50米。不管刮风下雨,她分包的170米路段啥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

曾经“过一天少三晌”的刘永花,通过评星活动,激发了内生动力。通过辛勤付出,连摘了热心公益、模范守法等七颗星,让邻居刮目相看。腰板挺起来的刘永花,通过勤劳的双手也实现了增收。

天气好的时候,刘永花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干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元;碰到阴雨天,建筑活不能干了,就在家干手工活儿,编童车、缠摇篮,一天能挣二三十元。

从啥也不想干,到一年收入一两万元,刘永花为此获得了励志扶贫进步奖,胸前的大红花将她的笑脸映衬得更加灿烂。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好日子是奔出来的”

早上不到六点半,邵启安趟着露水就已经拔了七捆蒜薹,准备带到楚庄早集上卖。蒜薹扎成捆,一捆一块钱。邵启安的七分地大蒜,当天仅蒜薹就卖了70多元。

曹木庄村是胡庄行政村最边远的一个自然村,邵启安是曹木庄村村民。近400人的曹木庄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下,打井、修路、架桥。曹木庄村这样的边角村,哪一样基础设施建设也没少。

“现在,天一到擦黑,路灯就亮了,明晃晃的,可得劲!”活了大半辈子的邵启安,想都不敢想,家门口不但铺上了水泥路,还安装了路灯。

曹木庄的变化,对外村人而言,也就是停留在面上的感官。然而,对于在此居住,生活了70多年的邵启安而言,带给他的更是内心深处的触动。

搁在以前,一到阴雨天气,村里的路不是泥窝窝就是坑洼洼,家家户户都有几对雨胶鞋。从邵启安的家门口到胡庄村,约有1.5公里,疙疙瘩瘩,单程要走上半个小时;自从修了路,一个来回的路程还不到8分钟。

邵启安一家三口人,老两口、儿子邵富生,耕种五亩田。曾经因为路不好走也没地方挣钱,一家三口就靠地吃饭,日子过得紧巴。村里的同龄人早都结了婚、生了娃,37岁的邵富生还是单身汉。

改变邵启安一家人现状的,是村里的一次养殖技术培训,就是养殖基地建在胡庄村的河南省豫东牧业有限公司。当时,听说是培训会邵富生不想来。最后还是村干部邵后轻骑着三轮车,硬把他拉进了培训会场,也把邵富生拉进了一片新天地。

经过技术培训,邵富生就应聘到豫东牧业当饲养员,负责管理养殖区的60头牛,打料、喂牛、搞防疫,月收入3000元。每成功接生一头小牛犊,董事长会亲自为他颁发奖金500元。另外,还有全勤奖、年终奖等,一年下来他能收入4万多元。

“儿子务工俺种田,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一年轻轻松松挣钱过5万元。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好日子是奔出来的。”邵启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大板块之一。2017年脱贫摘帽的胡庄村有了更深一层的产业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依水养桃的思路,村“两委”干部引领村民把产业结构调整到冬桃规模种植上来。以流经胡庄村的洮河两侧为辐射,统筹整合资金60万元,建设胡庄村600亩冬桃园,形成“春观洮河两岸景、冬采胡庄甜脆桃”的产业发展项目。加上花生规模种植、光伏发电产业、昆仑制衣、藤编加工等四大产业集聚效应,一个产业富民、产业兴村的新胡庄指日可待。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报道
宁陵县华堡镇胡庄村:赶上好时代 迎来新生活
2019-05-15 06:23   文/图 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今年春季,驻胡庄村第一书记路仲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介绍胡庄村600亩冬桃项目。

五月的宁陵,村庄傍着田野,田野偎着村庄,风起麦浪穗飘香。

宁陵县华堡镇胡庄村,有着300多年的建村史,拥有人口435户1747人,是宁陵县重点贫困村,位置偏远,属镇与乡、县与区的交界地。

今昔对比,胡庄变了模样。曾经的边角角,年复一年,还是那个穷旮旯。如今,拔穷根、摘穷帽,幸福洋溢在乡亲们的脸上。架桥、打井、修路,建村室、广场,安装路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胡庄村赶上了好时代,群众迎来了新生活。

“几辈人不敢想的事,

这三两年全实现了”

“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没想到,就这三两年全都实现了!”当了30多年村支书、如今解甲归田的王君亭想都不敢想,胡庄会发生恁大变化。

在老党员王君亭的眼里,两年前,胡庄村室还是四间破瓦房,坐东朝西,夏天潮、雨天泥,加上房屋浅、面积小,村支部开会,24名党员都来齐,就把小屋挤满了。如今,胡庄村室变成了两层楼房,村室前面建成了大广场,搭建了戏台,还建有一个篮球场。在新起的二层楼上开党会、讲党课;不出村就能看大戏、健健身。

衣食无忧,精神饱满,胡庄村党员群众在精准扶贫的发展大潮中,如沐春风,尽得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建1200平方米的广场,是扶贫项目实施中最难弄的事情。”驻胡庄村第一书记路仲良回忆说。当时,这片地上,涉及到四家村民的宅基地。李玉春、李永兰、李玉东这三户,一听说要在自家宅基地上建广场、搭戏台,非常支持。就58岁的李玉信这一户,说啥也不同意拆房搬迁。喊他到村室几回,李玉信不去,路仲良和村干部就到他家里去。李玉信一家三口人,夫妻俩加上老母亲。三间破瓦房,一间厨屋,一间门楼。

去他家第一次,李玉信憋气不吭;第二次去,吃了个闭门羹;第三次再去,58岁的李玉信把路仲良招呼进了堂屋的小板凳上坐下。说起了他的家事、往事,说起了他的心里话。58岁的李玉信,说那是祖上留下的一块宅,他不能当这个败家子,死活都不搬。

眼看就要到了施工时间,81岁的老母亲余文兰,把李玉信喊到床前,做通了儿的工作。当晚,村干部召集村里的群众到大街开会,表决建广场的事,李玉信第一个带头在协议书上签了字,摁下了红手印。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历史的召唤、社会发展的选择,是包括胡庄村在内、千万个村庄的奋起之路,即便有一波三折,也挡不住滚滚车轮向前行。

从深明大义的老母亲余文兰劝儿让地建广场那一天起,胡庄村心齐了,盼发展、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召唤,正在塑造着新胡庄。

“靠勤劳双手挣钱吃饭,

有啥丢人的”

大扫帚,小搓斗,推着清洁车,整天溜着广场走。

村民刘志婷,是村里的保洁员,天刚蒙蒙亮,就从广场上传来“沙沙”的扫地声,一天两遍,早上、下午各扫一遍。扫雨、扫雪、扫垃圾,春夏秋冬,已成习惯。因为人缘好,又勤快,村里选她当保洁员,负责村广场、篮球场、公厕卫生,每月300元,钱从300KW村级光伏电站收益金里支出。 像刘志婷这样的保洁员,村里还有11人,分包着胡庄村的大街小巷。

村“两委”干部每周对保洁员分包路段卫生清扫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前三名奖励手套、口罩、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如今,整个村庄干净卫生,“没想到乡村也兴起了美容师、保洁员”。

“起初俺当保洁员,俺儿嫌丢人,我就理直气壮地跟他说,这一不是偷、二不是抢、三不是要,靠勤劳双手挣钱、吃饭,有啥丢人的?咱习总书记还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呢,你说是不是?”刘志婷自信地说。

“不想穷,先把腰板挺”

胡庄村61岁的刘永花,丈夫去世早,儿子已成家,一人生活。从春熬到冬,全靠一亩半田和低保救济金过日子。她是过一天少三晌,对生活缺乏期待感。屋里屋外也不干净,杂草杂物堆到处都是。

自从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特别是第一书记路仲良的到来,给刘永花的思想带来大转变。每次家访,路仲良总是激励她打起精神朝前看。

走访次数多了,说得多了,刘永花感到不好意思。然而真正让刘永花脱胎换骨的,是村里开展的“十星农户”评选活动。

“摘到一个星,就能积50分,可以在村里的同心圆梦超市兑换50元的生活用品。”村干部熊诗亮到家里给她讲政策。

“到时候,人家大红的星星贴满墙,俺连一颗星都没摘到,多难看。”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村干部前脚走,刘永花就拿起扫帚、掂起铲子,清理起房前屋后的杂草来。

一周后,村评选组来到刘永花家,看到她家蓝砖铺路、厨房干净、厕所卫生,床铺叠放得整整齐齐,日常用品摆放有序,杂物杂草不见了踪影。就连刘永花本人,从头到脚像变了一个人,精神得很。

“俺第一次参与评星,没想到就摘了一颗户容整洁之星!”刘永花拿到崭新的积分卡,在超市兑换了牙刷、牙膏等生活物品。那高兴劲儿跟过节一样。

家里的卫生搞好了,刘永花还主动参加村里的保洁工作,加入到村保洁员队伍,主动承担了170米的卫生,比别人多承担了50米。不管刮风下雨,她分包的170米路段啥时候都是干干净净的。

曾经“过一天少三晌”的刘永花,通过评星活动,激发了内生动力。通过辛勤付出,连摘了热心公益、模范守法等七颗星,让邻居刮目相看。腰板挺起来的刘永花,通过勤劳的双手也实现了增收。

天气好的时候,刘永花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干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元;碰到阴雨天,建筑活不能干了,就在家干手工活儿,编童车、缠摇篮,一天能挣二三十元。

从啥也不想干,到一年收入一两万元,刘永花为此获得了励志扶贫进步奖,胸前的大红花将她的笑脸映衬得更加灿烂。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好日子是奔出来的”

早上不到六点半,邵启安趟着露水就已经拔了七捆蒜薹,准备带到楚庄早集上卖。蒜薹扎成捆,一捆一块钱。邵启安的七分地大蒜,当天仅蒜薹就卖了70多元。

曹木庄村是胡庄行政村最边远的一个自然村,邵启安是曹木庄村村民。近400人的曹木庄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下,打井、修路、架桥。曹木庄村这样的边角村,哪一样基础设施建设也没少。

“现在,天一到擦黑,路灯就亮了,明晃晃的,可得劲!”活了大半辈子的邵启安,想都不敢想,家门口不但铺上了水泥路,还安装了路灯。

曹木庄的变化,对外村人而言,也就是停留在面上的感官。然而,对于在此居住,生活了70多年的邵启安而言,带给他的更是内心深处的触动。

搁在以前,一到阴雨天气,村里的路不是泥窝窝就是坑洼洼,家家户户都有几对雨胶鞋。从邵启安的家门口到胡庄村,约有1.5公里,疙疙瘩瘩,单程要走上半个小时;自从修了路,一个来回的路程还不到8分钟。

邵启安一家三口人,老两口、儿子邵富生,耕种五亩田。曾经因为路不好走也没地方挣钱,一家三口就靠地吃饭,日子过得紧巴。村里的同龄人早都结了婚、生了娃,37岁的邵富生还是单身汉。

改变邵启安一家人现状的,是村里的一次养殖技术培训,就是养殖基地建在胡庄村的河南省豫东牧业有限公司。当时,听说是培训会邵富生不想来。最后还是村干部邵后轻骑着三轮车,硬把他拉进了培训会场,也把邵富生拉进了一片新天地。

经过技术培训,邵富生就应聘到豫东牧业当饲养员,负责管理养殖区的60头牛,打料、喂牛、搞防疫,月收入3000元。每成功接生一头小牛犊,董事长会亲自为他颁发奖金500元。另外,还有全勤奖、年终奖等,一年下来他能收入4万多元。

“儿子务工俺种田,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一年轻轻松松挣钱过5万元。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好日子是奔出来的。”邵启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大板块之一。2017年脱贫摘帽的胡庄村有了更深一层的产业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依水养桃的思路,村“两委”干部引领村民把产业结构调整到冬桃规模种植上来。以流经胡庄村的洮河两侧为辐射,统筹整合资金60万元,建设胡庄村600亩冬桃园,形成“春观洮河两岸景、冬采胡庄甜脆桃”的产业发展项目。加上花生规模种植、光伏发电产业、昆仑制衣、藤编加工等四大产业集聚效应,一个产业富民、产业兴村的新胡庄指日可待。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促销噪声若扰民 可拨打110投诉
封闭几年后 不见人施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商丘好兵进校园青年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 ...
视觉新闻
果蔬种植助增收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