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乡村奏响“振兴协奏曲”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邵群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9-07-10 06:13

郭村镇原河箱包厂生产车间

冯桥镇工业园车间

坞墙镇宏恩养殖孵化室

临河店石榴园

每天早上,81岁的谢宽亮都会沿宽阔平坦、景色优美的燕谢路去工作室,骑车四五分钟,步行也不过十来分钟。收拾好卫生,整理好台面,摆放好器具,他坐下来边喝茶边等候前来学艺的孩子们。

“谢宽亮面人工作室”位于睢阳区坞墙镇宋庄村大程庄的村头,东侧是7亩青翠的竹林和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马路对面是碧波荡漾、水清景美的月牙塘和文化广场。

“走南闯北捏了一辈子面人,哪敢想过能有自己的工作室?而且是政府免费提供的!”谢宽亮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谢宽亮是远近闻名的“面人村”谢袁庄人,面塑技艺在该村已流传200多年。以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凭借捏面人的手艺,扛着工具箱四处漂泊。年纪大了,跑不动了,他只得回到老家,几乎处于半赋闲状态。

为了保护和传承面塑这一民间非遗,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2017年,坞墙镇开始拿出专项资金着手扶持。现在,老艺人谢信起、谢领宽等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前来学习捏面人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因此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枯木逢春,振兴有望。”谢宽亮感慨道,他的面塑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全靠搭上了睢阳区乡村振兴的“顺风车”。

乡村颜值越来越高

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到远近闻名的亮点村、明星村,李口镇李辛庄村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村头,由青砖红瓦建造的文化广场异常吸睛,三口极具年代感的大水缸点缀在迎宾墙上,别具风格。一旁,是枝繁叶茂的老树、灰白相间的墙体……蓝天白云下的这幅景象,让人顿生一丝乡愁乡恋。

村内,大街小巷都干净整洁,路边的围墙虽然不高,但经过简单的镂空造型,既美观,又有乡土味。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路边墙根,要么栽着果木绿植,要么种着藤蔓蔬菜,白墙之下衬绿叶,农家小院成美宅。

村心的一处拐角,清理掉原来的柴垛,老砖一铺,石墩一放,栽一簇翠竹,画一幅墙绘,一个栖息休闲的小场地就有了。“大家可喜欢这个小地方,都好来这儿玩。”村民刘喜梅说,“几个人坐这儿拉拉呱、做点活,感觉可美!”

李辛庄的“美”不光有表象,更有内涵。

村民陈玉林家中,各种绿化树、奇花异果和盆栽遍布多半个院子,每一棵都经过精心打理,原本普通的院落和房子,在绿色花园的掩映下显现出另一番神韵。其他农户家中的景色虽不及陈家,但家家户户收拾得井井有条,有花有草。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民免费提供的闲置老宅院,有的被改造成乡风大讲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场地;有的被改造成古朴的村史馆,已经难得一见的犁、耙、纺花机等陈列其间,留存下曾经的乡村记忆。

“因地制宜、因户实施、不拆不建,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成效明显,李辛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可复制、可推广。”李口镇党委书记张明亮坦言。

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冯桥镇安楼村、宋集镇马庄村、临河店乡贾楼村……昔日堆放杂物的空闲地变成了小公园、篮球场、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曾经的路边臭水沟变成了雅致的藕池,翠绿的荷叶丛中,朵朵荷花竞相开放,引得行人纷纷驻足拍照。

如今,像这样内外兼修的美丽村庄在睢阳区已呈百花齐放之势。正如李辛庄一面墙绘上的一句话——“农村不比城里差”。

产业发展越来越旺

最近这一个多月,是闫集镇楚庙村的张建党夫妇一年当中最忙的一段时间。

“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赶到辣椒大棚里开始摘,一直忙到晚上7点,早饭、午饭都得在地里吃。”7月1日,正在村头收购点卖辣椒的张建党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请了6个帮工,仍然忙不过来。”

张建党是睢阳区闫集镇楚庙村现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今年种了8个大棚的作物,有十六七亩地,平均每亩纯收入3万元,“差不多顶以前3年的收入”。

“今年辣椒行情特百年不遇,每斤6元的行情持续了30多天,现在尽管价格回落,但收购价每斤仍在1块5左右。”张建党乐呵呵地说,“过段时间辣椒下去后,再种有机花菜,希望也能有个好收成。”

闫集镇紧邻城区,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以前都是散户种植,不成规模。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成立。仅现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480个大棚,占地约900亩,发展农户300多户,转移就业约1500人,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丰收的喜悦同样洋溢在睢阳区穗穗平安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觉林的脸上。

走进位于毛堌堆镇前张楼村的睢阳区穗穗平安葡萄采摘园,一股现代农业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条由葡萄架搭起的长廊将100多亩园区分成两部分,一串串晶莹剔透、果肉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让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从市里赶来的亓虎亮等正和家人在采摘园里观光采摘,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我们精挑细选了十几个优良品种,上市周期可持续半年时间。”张觉林说,目前,合作社已建成百亩以上采摘园5个,辐射带动葡萄种植2000多亩,且每月定期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带领当地群众同奔小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睢阳区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集聚农业农村发展合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培育产业兴旺新动能,越来越多的百姓分享到了产业兴旺的成果。

回巢人才越来越多

“贫穷是成功的催化剂”,这句话用在31岁的史存涛身上非常贴切。

史存涛的学生生涯止步于初二,“每次向家里要生活费,父母都要去卖粮食,心里特别难受,于是就辍学去南方打工了。”

在江苏南通一家箱包厂,史存涛从最底层的打工仔做起,缝纫工、仓库保管员、质检员等岗位都干过。他不怕吃苦,踏实能干,颇受老板赏识。当年南方出现“用工荒”时,他从老家郭村镇带去很多年轻人,安排到厂里各个岗位,为自己今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十年磨一剑。2013年,打工整整10年的史存涛决定返回老家郭村镇沈梅村创业,成为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外出人才。

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史存涛,郭村镇不仅没有嫌其年少,反而拿出最大的诚意和优惠政策,为其提供创业平台,原河箱包厂由此诞生,专做花花公子、卡帕等箱包外贸出口,专供欧美、日本市场。

“当时镇里提供了一块1000平方米的地皮,后来又提供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史存涛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沈梅村已经容不下原河箱包厂的发展,生产经营也因此遇到了瓶颈,产业链不得不外延布局。如今,原河箱包厂在睢阳区的临河店乡、娄店乡、路河镇分别开办了分厂,安置200多人就业。

“这个数字不包括在家里干活的百十号人。”史存涛说,为了照顾一些工人的家庭实际情况,他为不方便长时间在厂里上班的工人提供机器和材料,产业链外延直达群众家中。

闫海兰自幼残障,是勒马乡的贫困户,2015年来到原河箱包厂打工,负责剪线头。“要不是史老板照顾,我每个月去哪儿挣这2000多块钱的工资?”闫海兰言语中充满感激。

昔日离乡闯世界,如今返乡来创业。外出人才投身返乡创业大潮,史存涛只是“雁归睢阳”的其中一个,坞墙镇的赵其印、冯桥镇的谢燕峰、娄店乡的朱厚力、毛堌堆镇的李元宝等等,都是返乡创业的典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批返乡创业人才已成为助推睢阳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记者手记

风景在路上

13个乡镇,近30个采访点,此次增强“四力”蹲点调研采访的3天时间里,访农户、下田间、钻大棚、进车间,一路马不停蹄,一路感触良多。

感触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感触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变化,感触于乡风民风不断向好,感触于各地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感触于扶贫车间发挥的推动作用。所到之处,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清晰可触。一路都是乡村美景,一路都是激情满怀。

乡村振兴号角响,书写时代新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睢阳区正在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质量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朝着美好的明天,睢阳区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邵群峰)

相关链接

全面发力 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几年,睢阳区立足区情农情实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力促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努力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睢阳之路”。

2017年年底,秉承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睢阳区顺势而为,出台《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睢阳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积极组织实施乡村规划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生态美化工程、乡村治理工程、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乡村振兴“七大”工程,着力筑牢“产业兴旺”基础、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健全“治理有效”机制、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积极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凝聚了民心,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今年,结合《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睢阳区又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走好具有睢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描绘了清晰路径,切实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洁净为先、文化为魂、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一场务实、激荡的乡村振兴热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幅壮阔的美丽宜居村居图已在睢阳大地徐徐铺开。(邵群峰)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题采访
睢阳乡村奏响“振兴协奏曲”
2019-07-10 06:13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邵群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郭村镇原河箱包厂生产车间

冯桥镇工业园车间

坞墙镇宏恩养殖孵化室

临河店石榴园

每天早上,81岁的谢宽亮都会沿宽阔平坦、景色优美的燕谢路去工作室,骑车四五分钟,步行也不过十来分钟。收拾好卫生,整理好台面,摆放好器具,他坐下来边喝茶边等候前来学艺的孩子们。

“谢宽亮面人工作室”位于睢阳区坞墙镇宋庄村大程庄的村头,东侧是7亩青翠的竹林和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马路对面是碧波荡漾、水清景美的月牙塘和文化广场。

“走南闯北捏了一辈子面人,哪敢想过能有自己的工作室?而且是政府免费提供的!”谢宽亮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谢宽亮是远近闻名的“面人村”谢袁庄人,面塑技艺在该村已流传200多年。以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凭借捏面人的手艺,扛着工具箱四处漂泊。年纪大了,跑不动了,他只得回到老家,几乎处于半赋闲状态。

为了保护和传承面塑这一民间非遗,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2017年,坞墙镇开始拿出专项资金着手扶持。现在,老艺人谢信起、谢领宽等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前来学习捏面人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因此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枯木逢春,振兴有望。”谢宽亮感慨道,他的面塑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全靠搭上了睢阳区乡村振兴的“顺风车”。

乡村颜值越来越高

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到远近闻名的亮点村、明星村,李口镇李辛庄村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村头,由青砖红瓦建造的文化广场异常吸睛,三口极具年代感的大水缸点缀在迎宾墙上,别具风格。一旁,是枝繁叶茂的老树、灰白相间的墙体……蓝天白云下的这幅景象,让人顿生一丝乡愁乡恋。

村内,大街小巷都干净整洁,路边的围墙虽然不高,但经过简单的镂空造型,既美观,又有乡土味。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路边墙根,要么栽着果木绿植,要么种着藤蔓蔬菜,白墙之下衬绿叶,农家小院成美宅。

村心的一处拐角,清理掉原来的柴垛,老砖一铺,石墩一放,栽一簇翠竹,画一幅墙绘,一个栖息休闲的小场地就有了。“大家可喜欢这个小地方,都好来这儿玩。”村民刘喜梅说,“几个人坐这儿拉拉呱、做点活,感觉可美!”

李辛庄的“美”不光有表象,更有内涵。

村民陈玉林家中,各种绿化树、奇花异果和盆栽遍布多半个院子,每一棵都经过精心打理,原本普通的院落和房子,在绿色花园的掩映下显现出另一番神韵。其他农户家中的景色虽不及陈家,但家家户户收拾得井井有条,有花有草。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民免费提供的闲置老宅院,有的被改造成乡风大讲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场地;有的被改造成古朴的村史馆,已经难得一见的犁、耙、纺花机等陈列其间,留存下曾经的乡村记忆。

“因地制宜、因户实施、不拆不建,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成效明显,李辛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可复制、可推广。”李口镇党委书记张明亮坦言。

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冯桥镇安楼村、宋集镇马庄村、临河店乡贾楼村……昔日堆放杂物的空闲地变成了小公园、篮球场、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曾经的路边臭水沟变成了雅致的藕池,翠绿的荷叶丛中,朵朵荷花竞相开放,引得行人纷纷驻足拍照。

如今,像这样内外兼修的美丽村庄在睢阳区已呈百花齐放之势。正如李辛庄一面墙绘上的一句话——“农村不比城里差”。

产业发展越来越旺

最近这一个多月,是闫集镇楚庙村的张建党夫妇一年当中最忙的一段时间。

“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赶到辣椒大棚里开始摘,一直忙到晚上7点,早饭、午饭都得在地里吃。”7月1日,正在村头收购点卖辣椒的张建党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请了6个帮工,仍然忙不过来。”

张建党是睢阳区闫集镇楚庙村现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今年种了8个大棚的作物,有十六七亩地,平均每亩纯收入3万元,“差不多顶以前3年的收入”。

“今年辣椒行情特百年不遇,每斤6元的行情持续了30多天,现在尽管价格回落,但收购价每斤仍在1块5左右。”张建党乐呵呵地说,“过段时间辣椒下去后,再种有机花菜,希望也能有个好收成。”

闫集镇紧邻城区,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以前都是散户种植,不成规模。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成立。仅现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480个大棚,占地约900亩,发展农户300多户,转移就业约1500人,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丰收的喜悦同样洋溢在睢阳区穗穗平安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觉林的脸上。

走进位于毛堌堆镇前张楼村的睢阳区穗穗平安葡萄采摘园,一股现代农业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条由葡萄架搭起的长廊将100多亩园区分成两部分,一串串晶莹剔透、果肉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让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从市里赶来的亓虎亮等正和家人在采摘园里观光采摘,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我们精挑细选了十几个优良品种,上市周期可持续半年时间。”张觉林说,目前,合作社已建成百亩以上采摘园5个,辐射带动葡萄种植2000多亩,且每月定期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带领当地群众同奔小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睢阳区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集聚农业农村发展合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培育产业兴旺新动能,越来越多的百姓分享到了产业兴旺的成果。

回巢人才越来越多

“贫穷是成功的催化剂”,这句话用在31岁的史存涛身上非常贴切。

史存涛的学生生涯止步于初二,“每次向家里要生活费,父母都要去卖粮食,心里特别难受,于是就辍学去南方打工了。”

在江苏南通一家箱包厂,史存涛从最底层的打工仔做起,缝纫工、仓库保管员、质检员等岗位都干过。他不怕吃苦,踏实能干,颇受老板赏识。当年南方出现“用工荒”时,他从老家郭村镇带去很多年轻人,安排到厂里各个岗位,为自己今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十年磨一剑。2013年,打工整整10年的史存涛决定返回老家郭村镇沈梅村创业,成为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外出人才。

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史存涛,郭村镇不仅没有嫌其年少,反而拿出最大的诚意和优惠政策,为其提供创业平台,原河箱包厂由此诞生,专做花花公子、卡帕等箱包外贸出口,专供欧美、日本市场。

“当时镇里提供了一块1000平方米的地皮,后来又提供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史存涛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沈梅村已经容不下原河箱包厂的发展,生产经营也因此遇到了瓶颈,产业链不得不外延布局。如今,原河箱包厂在睢阳区的临河店乡、娄店乡、路河镇分别开办了分厂,安置200多人就业。

“这个数字不包括在家里干活的百十号人。”史存涛说,为了照顾一些工人的家庭实际情况,他为不方便长时间在厂里上班的工人提供机器和材料,产业链外延直达群众家中。

闫海兰自幼残障,是勒马乡的贫困户,2015年来到原河箱包厂打工,负责剪线头。“要不是史老板照顾,我每个月去哪儿挣这2000多块钱的工资?”闫海兰言语中充满感激。

昔日离乡闯世界,如今返乡来创业。外出人才投身返乡创业大潮,史存涛只是“雁归睢阳”的其中一个,坞墙镇的赵其印、冯桥镇的谢燕峰、娄店乡的朱厚力、毛堌堆镇的李元宝等等,都是返乡创业的典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批返乡创业人才已成为助推睢阳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记者手记

风景在路上

13个乡镇,近30个采访点,此次增强“四力”蹲点调研采访的3天时间里,访农户、下田间、钻大棚、进车间,一路马不停蹄,一路感触良多。

感触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感触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变化,感触于乡风民风不断向好,感触于各地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感触于扶贫车间发挥的推动作用。所到之处,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清晰可触。一路都是乡村美景,一路都是激情满怀。

乡村振兴号角响,书写时代新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睢阳区正在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质量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朝着美好的明天,睢阳区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邵群峰)

相关链接

全面发力 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几年,睢阳区立足区情农情实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力促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努力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睢阳之路”。

2017年年底,秉承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睢阳区顺势而为,出台《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睢阳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积极组织实施乡村规划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生态美化工程、乡村治理工程、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乡村振兴“七大”工程,着力筑牢“产业兴旺”基础、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健全“治理有效”机制、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积极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凝聚了民心,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今年,结合《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睢阳区又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走好具有睢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描绘了清晰路径,切实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洁净为先、文化为魂、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一场务实、激荡的乡村振兴热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幅壮阔的美丽宜居村居图已在睢阳大地徐徐铺开。(邵群峰)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施工将开始 新路很快就铺好
河畔荒草丛生 该清理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视觉新闻
“两城”联创在行动
城区日新月异,乡村 ...
聆听引领世界的“商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