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 带出一路幸福图景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海良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傅 青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07-09 01:42

采访团在坞墙镇采访蛋鸡养殖户

在坞墙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捏面人传承人谢宽亮交谈

在李口镇李辛庄村村史馆采访

美丽乡村李口镇李辛庄村

在辣椒交易市场,记者与椒农、经纪人、村干部深入交谈,见证产业兴旺、农民致富的生动实例

阅读提示:

在睢阳区采访的几天里,正值高温天气。天气炎热,却丝毫没有影响采访团记者的工作热情。在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商丘日报总编辑郭文剑的带领下,大家在睢阳区的各个乡镇奔波,每天都是挥汗如雨。

采访中,记者来到冯桥镇安楼村、坞墙镇宋庄村、宋集镇马店村、郭村镇中心社区、勒马乡宋破楼村等,走村入户,看村容村貌的变化,看人居环境的改善;走进扶贫工厂、辣椒收购点,与返乡创业者、打工者谈产业振兴;走进娄店乡芦笋种植基地、毛堌堆镇前张庄村葡萄种植基地、临河店乡贾楼石榴专业村、路河镇马庄瓜蒌种植基地,看硕果累累,听群众心声,访政府规划。

一路走,一路看,时时处处,记者看到了睢阳区乡村发生的可喜变化,感受着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张建党的辣椒致富经

7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睢阳区闫集镇楚庙村的一处辣椒收购点。 收购点停着一辆大卡车,10多名工人正忙着将收购来的辣椒分拣、装箱、装车。在收购点,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正在将一袋袋辣椒倒在分拣台上。“他可不简单,今年种辣椒赚了好几十万元啦!”开始记者还以为他是一名打工者,站在旁边的村干部赶紧向大家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叫张建党,是楚庙村的一名辣椒种植大户。今年他自己就种了8个棚的辣椒,共十六七亩。谈及今年的收成与行情,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辣椒行情比往年都好,刚开始上市时每斤辣椒卖到7.5元,现在这一茬基本卖完了。“今年这一年卖的钱能顶过去三年!净收入能有个二十六七万元。”他笑着说。“我们又不向你借钱,不止这个数吧!”旁边的人喊了一句,张建党听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个收购点的负责人张明做蔬菜收购这一行已经四五年了,生意越做越大,已覆盖周边10多公里,附近多个乡镇。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今年他已收购辣椒120余万吨,主要销往西安、咸阳、聊城、濮阳等地。

同行的楚庙村党支部书记闫国强介绍说,他们全村有耕地3560亩,其中今年光辣椒就种了1000亩。近年来,楚庙村依托万亩良田示范方,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种植,逐渐发展成为区域“菜篮子”基地,现有大棚720个,面积1000多亩,发展农户近400户,转移就业1500人。同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14个、家庭农场5个、种粮大户4个,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建一个200吨左右的冷库,拉长产业链条,增加村民收入。”谈到下一步的打算,闫国强信心十足。

返乡创业故事多

7月3日上午8 时许,郭村镇沈梅村原河箱包厂,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想象,国际知名品牌的箱包竟是出自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乡村工厂。刚过而立之年的史存涛就是沈梅村人,是这家工厂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他们做的是外贸产品,出口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份。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史存涛初中没毕业就到南通一家箱包厂打工。有心的他不怕吃苦,善于学习,从最基层做起,缝纫工、仓库管理员、统计员他都做过。后来,他从家乡带去很多同龄人,安排到厂里各个岗位进行学习,为自己今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013年条件成熟后,他返乡创业,在村里开办了自己的箱包厂。如今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睢阳区的临河店乡、路河镇、娄店乡都开办了分厂,带动周边乡镇的数百名农民一起致富。

工人何慧芝的家在路河镇安楼村,离工厂五六里路。原来在苏州吴江打工的她,看到家乡开了工厂,就不再外出了。她笑着告诉记者,在这干活,每月能挣3000多元,关键是还能照顾家、照顾小孩,比在外打工强多啦!

和史存涛一样,坞墙镇腰赵楼村的赵其印、冯桥镇柳林村的谢燕峰都是返乡创业人员。7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坞墙镇的商丘博文服饰有限公司采访。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正在智能吊挂流水线上紧张生产。记者了解到,该企业的负责人赵其印就是坞墙镇腰赵楼村人。1982年出生的赵其印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做了两年车工。因工作认真踏实,得到领导的信任,2002年被提升为组长、车间主任,做管理工作。2014年,他怀揣对家乡父老的感恩之心,回乡创业,回报家乡。2014年7月,经统筹规划,多方筹资,他成立了商丘市迪美服饰有限公司。2018年1月,由坞墙镇政府牵头,向政府申请资金500万元在本镇工业园内征地40亩,投资5000万元,建立现代化厂房,引进了智能吊挂流水线、自动拉布机、自动裁床等先进设备。同年5月,商丘迪美服饰有限公司更名为商丘博文服饰有限公司,并正式投产,解决了当地1500人的就业问题。公司年销售额50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坞墙镇的经济发展。

李辛庄村的美丽蝶变

李口镇李辛庄村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村,现在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亮点村,引来不少外乡镇人来参观学习。

李辛庄村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推广的呢? 7月2日下午4时许,采访团一行走进李辛庄村进行采访。

一下车,大家就发现村头小广场十分别致,蓝砖青瓦,加上三个农村以前家家都离不开的大水缸,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了一堵很有特色的迎宾墙,上面写着“李辛庄”三个大字。广场边还有一棵老树,枝繁叶茂。此情此景,乡愁乡恋油然而生。走进小村,处处都有风景。

烈日下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赞叹。记者发现,村里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路边墙根都没有空地,这里植上几棵竹子,那边种上几株小花。看似妙手偶得的轻松,其实背后却是乡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用心做的结果。

据随行的李口镇宣传委员 白久雷介绍,在原来的基础上,李辛庄村不拆不建,因户制宜,合理设计,对群众房前屋后、院落门楼及空闲房屋和空地,利用蓝砖青瓦分别进行装饰,打造成了别具特色的门前花园、协调一致的古朴院落,还建起了群众活动小广场、儿童乐园、村史馆、乡风大讲堂等。

村头墙上改造前后的两组照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李辛庄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记者看到,以前的李辛庄村也是“脏乱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各种农作物乱堆乱放,垃圾随处可见。而现在的李辛庄村非常整洁,处处是景。这些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走进村民谷秀英的家中,虽然房子是普通的平房,但院子里却是种花种菜,而且有很多盆景,就像一个大花园,收拾得干净而美丽。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村里边纳凉边做手工活的群众,他们高兴地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大得很,修了路,装了路灯,家家门前放了垃圾桶。现在村里收拾得这么干净,大家都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啦,每家每户也都自觉地收拾得干干净净。”

相关链接:

全面发力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几年,睢阳区立足区情、农情、实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力促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努力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睢阳之路”。

2017年年底,秉承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睢阳区顺势而为,出台《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睢阳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积极组织实施乡村规划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生态美化工程、乡村治理工程、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乡村振兴“七大工程”,着力筑牢“产业兴旺”基础,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健全“治理有效”机制,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积极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凝聚了民心,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今年,结合《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睢阳区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走好具有睢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描绘了清晰路径,切实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何为“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一心”即一心带动,就是不断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示范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城乡融合大发展;“两廊”即两廊提升,就是实施大沙河、古宋河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构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业兴的生态格局,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生态经济带;“三区”即三区协同,就是发挥各乡镇比较优势,构筑东中西三大发展片区,形成协同发展大格局;“四轴”即四轴驱动,就是以105国道、商鹿路、商柘路、商勒路为主轴线,构建辐射式交通网络,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统筹推进道路沿线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农业农村发展经济带和生态圈;“多元”即多元共建,就是依托乡村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种养、特色景观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历史名村、红色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等多元化示范点,推动资源利用和乡村发展良性互动,力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同时,睢阳区还高标准科学安排乡镇区域居住小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选址布局,加快推进13个乡镇的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以集镇区为中心的农村居民30分钟生产生活圈,推动城区、乡镇、村联动发展,为老百姓打造一个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洁净为先、文化为魂、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一场务实、激荡的乡村振兴热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幅壮阔的美丽宜居村居图已在睢阳大地徐徐铺开……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邵群峰

记者手记

大美睢阳我的家

睢阳区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自认为很了解她的我,采访中却发现了很多所不知道的惊喜——每个乡镇都建有自己的产业园,农民在家就可以就业挣钱;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健身广场、文化舞台、绿地游园、灯光球场,都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而现身于小村中;种植、养殖大户住上了小楼,开上了小轿车,用实践证实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记者惊喜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人居环境的改善,产业振兴的强劲,乡风文明的进步,父老乡亲的日子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短短几天,我们所采访、所见到的只是家乡变化的一个缩影。下次见面时,记者坚信,她一定会更加富强、美丽、文明。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海良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题采访
乡村蝶变 带出一路幸福图景
2019-07-09 01:42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海良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傅 青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采访团在坞墙镇采访蛋鸡养殖户

在坞墙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捏面人传承人谢宽亮交谈

在李口镇李辛庄村村史馆采访

美丽乡村李口镇李辛庄村

在辣椒交易市场,记者与椒农、经纪人、村干部深入交谈,见证产业兴旺、农民致富的生动实例

阅读提示:

在睢阳区采访的几天里,正值高温天气。天气炎热,却丝毫没有影响采访团记者的工作热情。在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商丘日报总编辑郭文剑的带领下,大家在睢阳区的各个乡镇奔波,每天都是挥汗如雨。

采访中,记者来到冯桥镇安楼村、坞墙镇宋庄村、宋集镇马店村、郭村镇中心社区、勒马乡宋破楼村等,走村入户,看村容村貌的变化,看人居环境的改善;走进扶贫工厂、辣椒收购点,与返乡创业者、打工者谈产业振兴;走进娄店乡芦笋种植基地、毛堌堆镇前张庄村葡萄种植基地、临河店乡贾楼石榴专业村、路河镇马庄瓜蒌种植基地,看硕果累累,听群众心声,访政府规划。

一路走,一路看,时时处处,记者看到了睢阳区乡村发生的可喜变化,感受着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张建党的辣椒致富经

7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睢阳区闫集镇楚庙村的一处辣椒收购点。 收购点停着一辆大卡车,10多名工人正忙着将收购来的辣椒分拣、装箱、装车。在收购点,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正在将一袋袋辣椒倒在分拣台上。“他可不简单,今年种辣椒赚了好几十万元啦!”开始记者还以为他是一名打工者,站在旁边的村干部赶紧向大家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叫张建党,是楚庙村的一名辣椒种植大户。今年他自己就种了8个棚的辣椒,共十六七亩。谈及今年的收成与行情,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辣椒行情比往年都好,刚开始上市时每斤辣椒卖到7.5元,现在这一茬基本卖完了。“今年这一年卖的钱能顶过去三年!净收入能有个二十六七万元。”他笑着说。“我们又不向你借钱,不止这个数吧!”旁边的人喊了一句,张建党听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个收购点的负责人张明做蔬菜收购这一行已经四五年了,生意越做越大,已覆盖周边10多公里,附近多个乡镇。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今年他已收购辣椒120余万吨,主要销往西安、咸阳、聊城、濮阳等地。

同行的楚庙村党支部书记闫国强介绍说,他们全村有耕地3560亩,其中今年光辣椒就种了1000亩。近年来,楚庙村依托万亩良田示范方,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种植,逐渐发展成为区域“菜篮子”基地,现有大棚720个,面积1000多亩,发展农户近400户,转移就业1500人。同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14个、家庭农场5个、种粮大户4个,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建一个200吨左右的冷库,拉长产业链条,增加村民收入。”谈到下一步的打算,闫国强信心十足。

返乡创业故事多

7月3日上午8 时许,郭村镇沈梅村原河箱包厂,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想象,国际知名品牌的箱包竟是出自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乡村工厂。刚过而立之年的史存涛就是沈梅村人,是这家工厂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他们做的是外贸产品,出口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份。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史存涛初中没毕业就到南通一家箱包厂打工。有心的他不怕吃苦,善于学习,从最基层做起,缝纫工、仓库管理员、统计员他都做过。后来,他从家乡带去很多同龄人,安排到厂里各个岗位进行学习,为自己今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013年条件成熟后,他返乡创业,在村里开办了自己的箱包厂。如今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睢阳区的临河店乡、路河镇、娄店乡都开办了分厂,带动周边乡镇的数百名农民一起致富。

工人何慧芝的家在路河镇安楼村,离工厂五六里路。原来在苏州吴江打工的她,看到家乡开了工厂,就不再外出了。她笑着告诉记者,在这干活,每月能挣3000多元,关键是还能照顾家、照顾小孩,比在外打工强多啦!

和史存涛一样,坞墙镇腰赵楼村的赵其印、冯桥镇柳林村的谢燕峰都是返乡创业人员。7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坞墙镇的商丘博文服饰有限公司采访。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正在智能吊挂流水线上紧张生产。记者了解到,该企业的负责人赵其印就是坞墙镇腰赵楼村人。1982年出生的赵其印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做了两年车工。因工作认真踏实,得到领导的信任,2002年被提升为组长、车间主任,做管理工作。2014年,他怀揣对家乡父老的感恩之心,回乡创业,回报家乡。2014年7月,经统筹规划,多方筹资,他成立了商丘市迪美服饰有限公司。2018年1月,由坞墙镇政府牵头,向政府申请资金500万元在本镇工业园内征地40亩,投资5000万元,建立现代化厂房,引进了智能吊挂流水线、自动拉布机、自动裁床等先进设备。同年5月,商丘迪美服饰有限公司更名为商丘博文服饰有限公司,并正式投产,解决了当地1500人的就业问题。公司年销售额50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坞墙镇的经济发展。

李辛庄村的美丽蝶变

李口镇李辛庄村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村,现在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亮点村,引来不少外乡镇人来参观学习。

李辛庄村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推广的呢? 7月2日下午4时许,采访团一行走进李辛庄村进行采访。

一下车,大家就发现村头小广场十分别致,蓝砖青瓦,加上三个农村以前家家都离不开的大水缸,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了一堵很有特色的迎宾墙,上面写着“李辛庄”三个大字。广场边还有一棵老树,枝繁叶茂。此情此景,乡愁乡恋油然而生。走进小村,处处都有风景。

烈日下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赞叹。记者发现,村里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路边墙根都没有空地,这里植上几棵竹子,那边种上几株小花。看似妙手偶得的轻松,其实背后却是乡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用心做的结果。

据随行的李口镇宣传委员 白久雷介绍,在原来的基础上,李辛庄村不拆不建,因户制宜,合理设计,对群众房前屋后、院落门楼及空闲房屋和空地,利用蓝砖青瓦分别进行装饰,打造成了别具特色的门前花园、协调一致的古朴院落,还建起了群众活动小广场、儿童乐园、村史馆、乡风大讲堂等。

村头墙上改造前后的两组照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李辛庄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记者看到,以前的李辛庄村也是“脏乱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各种农作物乱堆乱放,垃圾随处可见。而现在的李辛庄村非常整洁,处处是景。这些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走进村民谷秀英的家中,虽然房子是普通的平房,但院子里却是种花种菜,而且有很多盆景,就像一个大花园,收拾得干净而美丽。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村里边纳凉边做手工活的群众,他们高兴地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大得很,修了路,装了路灯,家家门前放了垃圾桶。现在村里收拾得这么干净,大家都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啦,每家每户也都自觉地收拾得干干净净。”

相关链接:

全面发力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几年,睢阳区立足区情、农情、实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力促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努力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睢阳之路”。

2017年年底,秉承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睢阳区顺势而为,出台《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睢阳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积极组织实施乡村规划工程、新业态培育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生态美化工程、乡村治理工程、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乡村振兴“七大工程”,着力筑牢“产业兴旺”基础,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构建“乡风文明”体系,健全“治理有效”机制,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积极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凝聚了民心,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今年,结合《中共睢阳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睢阳区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走好具有睢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描绘了清晰路径,切实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何为“一心两廊三区四轴多元”?“一心”即一心带动,就是不断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示范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城乡融合大发展;“两廊”即两廊提升,就是实施大沙河、古宋河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构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业兴的生态格局,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生态经济带;“三区”即三区协同,就是发挥各乡镇比较优势,构筑东中西三大发展片区,形成协同发展大格局;“四轴”即四轴驱动,就是以105国道、商鹿路、商柘路、商勒路为主轴线,构建辐射式交通网络,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统筹推进道路沿线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农业农村发展经济带和生态圈;“多元”即多元共建,就是依托乡村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种养、特色景观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历史名村、红色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等多元化示范点,推动资源利用和乡村发展良性互动,力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同时,睢阳区还高标准科学安排乡镇区域居住小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选址布局,加快推进13个乡镇的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以集镇区为中心的农村居民30分钟生产生活圈,推动城区、乡镇、村联动发展,为老百姓打造一个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洁净为先、文化为魂、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一场务实、激荡的乡村振兴热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幅壮阔的美丽宜居村居图已在睢阳大地徐徐铺开……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邵群峰

记者手记

大美睢阳我的家

睢阳区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自认为很了解她的我,采访中却发现了很多所不知道的惊喜——每个乡镇都建有自己的产业园,农民在家就可以就业挣钱;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健身广场、文化舞台、绿地游园、灯光球场,都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而现身于小村中;种植、养殖大户住上了小楼,开上了小轿车,用实践证实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记者惊喜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人居环境的改善,产业振兴的强劲,乡风文明的进步,父老乡亲的日子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短短几天,我们所采访、所见到的只是家乡变化的一个缩影。下次见面时,记者坚信,她一定会更加富强、美丽、文明。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海良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施工将开始 新路很快就铺好
河畔荒草丛生 该清理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视觉新闻
“两城”联创在行动
城区日新月异,乡村 ...
聆听引领世界的“商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