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兴农振兴乡村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若晨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06-25 07:20

乔楼乡辘轳湾村桃园

张弓镇小吕集村

石桥镇孙迁村

阳驿乡潘集村葡萄产业

刘楼乡陈庄村玩具产业

采访团在鹏飞富硒甜瓜种植基地采访

阅读提示:

17日傍晚,央视主持人紫檀带着礼品走进了宁陵县石桥镇3户因病致贫的村民家中。在张振兴家,带来最新医疗信息的紫檀下厨收拾出了炒豆芽、炒青菜、拌黄瓜、番茄鸡蛋打卤面等饭菜,与张振兴一家6口共度了晚餐时光。18日早晨,紫檀站在了石桥镇孙迁村“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的舞台上。在这里,他与十多位演艺明星一同认领下贫困户家庭的梨树,并承诺今后会包销这些家庭收获的酥梨。

活动的圆满成功,让紧张了几天的解远明长舒了一口气:“很完美。借助这些明星的影响力,宁陵的酥梨产业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和乡村发展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桃梨经济惠乡村

作为“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的创意方和承办方之一,解远明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很享受这种分秒必争的繁忙,“我回来就是希望能和乡亲们一起做些事,让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35岁的解远明是宁陵果源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两年前,他和妻子放弃在北京的优越条件回乡创业。第一个创业项目,他选择了宁陵特产酥梨的关联产品——梨膏。这个选择自然源于一个石桥人的乡愁。

宁陵酥梨以石桥镇为中心,石桥镇酥梨以刘花桥村为中心。刘花桥处于万亩梨园的中心地带,已有700多年的酥梨栽培历史,其特产金顶谢花梨早在明朝孝宗年间就颇负盛名,被列为上等皇宫贡品。由于太负盛名,以至于该村的名字都被人说成了“梨花桥”。如今的刘花桥村以酥梨为主导产业,种植酥梨面积达3500亩,已是梨园仙村一样的美妙状态。置身村中,可见村外梨树围绕,村内梨树掩映,形成了“村在梨园中,人在园中居”的独特景观。但在30多年前,刘花桥的梨园远没有如今的规模,人均梨树仅1.3棵。

“1982年土地承包,一家就分了几棵树。没规模,也没人上心,销售全靠外贸、内贸来收。”56岁的刘静学曾任刘花桥村支书,对村里酥梨产业的发展最清楚不过,所以聊起梨的故事他总爱用“说起来话长”做开篇。他告诉记者,在1983年前后,随着上门收梨人的减少,销售成了大问题,很多村民只能任由酥梨烂在家里。1984年,刚刚20出头的刘静学带头外出找销路,正式踏上了刘花桥酥梨的破局之路。

先贩运周边城市,再贩运西北城市,刘静学的路越走越远,见识越来越广。最终,他把村里的酥梨卖到了两广和越南,把曾经滞销的农产品变成了抢手的鲜水果。有了效益,村民种植梨树的积极性自然提高了,酥梨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1996年任村支书后,刘静学到山东考察,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2000年起,石桥镇开始大力推广酥梨种植;2004年,宁陵县依托万亩梨园景区开办梨花节、采摘节;2009年,刘静学成立酥梨合作社,吸纳220余户村民。如今,宁陵以刘花桥村为基础,已发展酥梨种植22万亩,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宁陵梨花节和十二届酥梨采摘节。刘花桥村还被确认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出了有产业、有生态、有文化的乡村新貌。

今年三四月间,在刘花桥梨花吐蕊绽蕾的春天,30多公里外的乔楼乡辘轳湾村同样是桃色满园,宾朋满座。“一亩地一年净收入最低一万元。”“农家乐一年怎么着也得挣个万把块。”不论是外人看来,还是村民眼中,如今的辘轳湾早已不是那个有名的贫困村。

辘轳湾的故事始于2001年。那一年,辘轳湾所在的白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马玉倡从山东引进了优质桃品种。2016年,辘轳湾村民吸收梨花节经验自办桃花节,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观花游玩。2017年起,宁陵县、乡两级政府主动服务,在桃园发展上积极提供财力支持、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并开始为该村组织策划“中国·宁陵(辘轳湾)桃花节”。2017年,县委、县政府还拿出200多万元资金购置了13万株桃树苗,免费发放给群众种植,以辘轳湾村为中心扩大桃园面积。辘轳湾这个集经济效益、生态绿化、综合带动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桃园已初具规模。

小村装下大梦想

“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的舞台就在孙迁村的村口处。18日早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从舞台出发,快速领略了这个“中原彩绘第一村”的美丽内涵。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翅欲飞的仙鹤、活灵活现的锦鲤、憨态可掬的熊猫……村道已是一条艺术长廊,两侧的民居外墙变身为宣纸、油画布、素描纸,保留下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游客一遍遍称赞孙迁村的美丽和内涵,谁也没想到这个村3年前还困难到连村室都得租用的地步。村主任郭德周告诉记者,村民们现在有个大梦想,要把村落建成被文化和艺术浸润的生态旅游美丽村庄。

和孙迁村村民怀有相同艺术梦想的还有赵村乡翟小庄村的创业青年翟志伟。在梨树认领活动启动的时候,他正在工作室中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烫着自己的艺术梦想。翟志伟自幼喜爱书画,曾专门拜师学习绘画技艺,农闲时他还会接一些墙绘、写墙字的零活,一来锻炼技艺,二来增加收入。2014年,翟志伟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返乡创业。该做哪行?思虑再三,翟志伟决定把自己的艺术兴趣与传统文化、乡土情节相结合,培育附加了文化艺术价值的葫芦产业。

翟志伟开始天南地北地跑起来。他建起新吾宝葫芦种植基地,把鹤首葫芦、鱼葫芦、长柄葫芦等16种各式各样的葫芦培育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他到处拜师学艺,把葫芦烙画、葫芦雕刻、葫芦灯制作等技艺融会贯通。2017年夏天,翟志伟推出的各种“宝葫芦”一炮而红,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抢手货。此后,带有翟志伟印记的“宝葫芦”价格一路走高,最高时竟以5000元一个的价格被抢购。

19日下午,翟志伟在工作室点亮了一盏别致的葫芦灯。“这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与郑州大学一位教授合作推出的负离子葫芦灯。以后我们要靠这种有传统文化、有新科技的产品占领市场。”翟志伟的网名叫“小葫芦大梦想”,他说,他有一个把赵村乡打造成“葫芦之乡”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免费发放50万株葫芦苗给村民培育,免费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

这天下午,翟志伟的邻居、60岁的栗俊兰在种植基地忙活了两三个小时,“没文化,又恁大岁数,出不去。在这掐尖、浇水……活不重,一天五六十元,好嘞很!”做得久了,栗俊兰也有了自己种葫芦、卖葫芦的梦想。

还是这天下午,嫁到赵村乡的李晓慧在翟志伟工作室制作着一个“寿星葫芦”。艺术专业毕业,结婚后却无用武之地的李晓慧在这里再次拿起了画笔,开始了葫芦艺术追梦……

追梦的过程会充满艰辛,但翟志伟说,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号召农民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所以他选择的种植、加工、销售葫芦这条路不错,一定能成功,而且一定会带着大家一起圆梦,一起成功。

实业造就振兴路

18日17时许,张弓镇小吕集村村民罗礼荣带着孙女返回了志辉箱包厂的生产线。缝纫机的嘈杂声中,罗礼荣一边修剪线头,一边看护着旁边的孙女。“可好啦!离家近,活也不累,时间自由,还不耽误带孩子,一天能挣四五十元。”已经脱贫的罗礼荣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起了这两年“出门可见”的变化。

志辉箱包厂大门对面正是小吕集村文化广场。2017年年底,小吕集村全村修通了公路,装了路灯,建成了文化广场,卫生室、幼儿园、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广场上竖起了鲜红的党旗雕塑,雕塑一侧230平方米的建筑物,正是小吕集村2018年6月建成的豫东第一家村级党建馆。

打好了党建基础,统一了发展思路,小吕集村开始大张旗鼓地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得知张弓镇付楼村青年郭志在深圳开有一家背包加工厂后,张弓镇党委书记李红旗带领付楼村党支部书记到深圳招商引资。2017年春节刚过,小吕集村头的那片杂树林在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辛勤努力下,变成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厂房车间。郭志也没有犹豫,带着他的箱包厂回了家乡。

从张弓镇走出的企业家感受到了家乡的诚意,也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机遇。于是,他们纷纷返乡创业。志辉箱包厂周围,2号、3号、4号、5号……厂房接连矗立,那片杂树林也升级成了产业园。张弓镇姜庄村刘团结夫妻俩建起了裕邦服饰有限公司,在小吕集村中垄断了全球美人鱼泳装市场;张弓镇东村张磊在小吕集村的厂房中生产出了属于高精尖产品的光学仪器;蔡林在家门口建起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公司……

村头党建馆中展示的一组数字,清晰地展现了小吕集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寿命变化:三中全会阶段66.3岁,现在76.2岁;用电量:三中全会阶段0度,现在146万度;人均收入:三中全会阶段133.6元,现在10586元;人均住房面积:三中全会阶段7.6平方米,现在28平方米;道路面积:三中全会阶段0平方米,现在3.6万平方米。

这些变化,展示了小吕集村的过去,也预示着小吕集村的未来。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题采访
实业兴农振兴乡村
2019-06-25 07:20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若晨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乔楼乡辘轳湾村桃园

张弓镇小吕集村

石桥镇孙迁村

阳驿乡潘集村葡萄产业

刘楼乡陈庄村玩具产业

采访团在鹏飞富硒甜瓜种植基地采访

阅读提示:

17日傍晚,央视主持人紫檀带着礼品走进了宁陵县石桥镇3户因病致贫的村民家中。在张振兴家,带来最新医疗信息的紫檀下厨收拾出了炒豆芽、炒青菜、拌黄瓜、番茄鸡蛋打卤面等饭菜,与张振兴一家6口共度了晚餐时光。18日早晨,紫檀站在了石桥镇孙迁村“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的舞台上。在这里,他与十多位演艺明星一同认领下贫困户家庭的梨树,并承诺今后会包销这些家庭收获的酥梨。

活动的圆满成功,让紧张了几天的解远明长舒了一口气:“很完美。借助这些明星的影响力,宁陵的酥梨产业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和乡村发展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桃梨经济惠乡村

作为“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的创意方和承办方之一,解远明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很享受这种分秒必争的繁忙,“我回来就是希望能和乡亲们一起做些事,让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35岁的解远明是宁陵果源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两年前,他和妻子放弃在北京的优越条件回乡创业。第一个创业项目,他选择了宁陵特产酥梨的关联产品——梨膏。这个选择自然源于一个石桥人的乡愁。

宁陵酥梨以石桥镇为中心,石桥镇酥梨以刘花桥村为中心。刘花桥处于万亩梨园的中心地带,已有700多年的酥梨栽培历史,其特产金顶谢花梨早在明朝孝宗年间就颇负盛名,被列为上等皇宫贡品。由于太负盛名,以至于该村的名字都被人说成了“梨花桥”。如今的刘花桥村以酥梨为主导产业,种植酥梨面积达3500亩,已是梨园仙村一样的美妙状态。置身村中,可见村外梨树围绕,村内梨树掩映,形成了“村在梨园中,人在园中居”的独特景观。但在30多年前,刘花桥的梨园远没有如今的规模,人均梨树仅1.3棵。

“1982年土地承包,一家就分了几棵树。没规模,也没人上心,销售全靠外贸、内贸来收。”56岁的刘静学曾任刘花桥村支书,对村里酥梨产业的发展最清楚不过,所以聊起梨的故事他总爱用“说起来话长”做开篇。他告诉记者,在1983年前后,随着上门收梨人的减少,销售成了大问题,很多村民只能任由酥梨烂在家里。1984年,刚刚20出头的刘静学带头外出找销路,正式踏上了刘花桥酥梨的破局之路。

先贩运周边城市,再贩运西北城市,刘静学的路越走越远,见识越来越广。最终,他把村里的酥梨卖到了两广和越南,把曾经滞销的农产品变成了抢手的鲜水果。有了效益,村民种植梨树的积极性自然提高了,酥梨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1996年任村支书后,刘静学到山东考察,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2000年起,石桥镇开始大力推广酥梨种植;2004年,宁陵县依托万亩梨园景区开办梨花节、采摘节;2009年,刘静学成立酥梨合作社,吸纳220余户村民。如今,宁陵以刘花桥村为基础,已发展酥梨种植22万亩,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宁陵梨花节和十二届酥梨采摘节。刘花桥村还被确认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出了有产业、有生态、有文化的乡村新貌。

今年三四月间,在刘花桥梨花吐蕊绽蕾的春天,30多公里外的乔楼乡辘轳湾村同样是桃色满园,宾朋满座。“一亩地一年净收入最低一万元。”“农家乐一年怎么着也得挣个万把块。”不论是外人看来,还是村民眼中,如今的辘轳湾早已不是那个有名的贫困村。

辘轳湾的故事始于2001年。那一年,辘轳湾所在的白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马玉倡从山东引进了优质桃品种。2016年,辘轳湾村民吸收梨花节经验自办桃花节,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观花游玩。2017年起,宁陵县、乡两级政府主动服务,在桃园发展上积极提供财力支持、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并开始为该村组织策划“中国·宁陵(辘轳湾)桃花节”。2017年,县委、县政府还拿出200多万元资金购置了13万株桃树苗,免费发放给群众种植,以辘轳湾村为中心扩大桃园面积。辘轳湾这个集经济效益、生态绿化、综合带动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桃园已初具规模。

小村装下大梦想

“百年相守,情定宁陵”大型公益梨树认领活动的舞台就在孙迁村的村口处。18日早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从舞台出发,快速领略了这个“中原彩绘第一村”的美丽内涵。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翅欲飞的仙鹤、活灵活现的锦鲤、憨态可掬的熊猫……村道已是一条艺术长廊,两侧的民居外墙变身为宣纸、油画布、素描纸,保留下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游客一遍遍称赞孙迁村的美丽和内涵,谁也没想到这个村3年前还困难到连村室都得租用的地步。村主任郭德周告诉记者,村民们现在有个大梦想,要把村落建成被文化和艺术浸润的生态旅游美丽村庄。

和孙迁村村民怀有相同艺术梦想的还有赵村乡翟小庄村的创业青年翟志伟。在梨树认领活动启动的时候,他正在工作室中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烫着自己的艺术梦想。翟志伟自幼喜爱书画,曾专门拜师学习绘画技艺,农闲时他还会接一些墙绘、写墙字的零活,一来锻炼技艺,二来增加收入。2014年,翟志伟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返乡创业。该做哪行?思虑再三,翟志伟决定把自己的艺术兴趣与传统文化、乡土情节相结合,培育附加了文化艺术价值的葫芦产业。

翟志伟开始天南地北地跑起来。他建起新吾宝葫芦种植基地,把鹤首葫芦、鱼葫芦、长柄葫芦等16种各式各样的葫芦培育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他到处拜师学艺,把葫芦烙画、葫芦雕刻、葫芦灯制作等技艺融会贯通。2017年夏天,翟志伟推出的各种“宝葫芦”一炮而红,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抢手货。此后,带有翟志伟印记的“宝葫芦”价格一路走高,最高时竟以5000元一个的价格被抢购。

19日下午,翟志伟在工作室点亮了一盏别致的葫芦灯。“这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与郑州大学一位教授合作推出的负离子葫芦灯。以后我们要靠这种有传统文化、有新科技的产品占领市场。”翟志伟的网名叫“小葫芦大梦想”,他说,他有一个把赵村乡打造成“葫芦之乡”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免费发放50万株葫芦苗给村民培育,免费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

这天下午,翟志伟的邻居、60岁的栗俊兰在种植基地忙活了两三个小时,“没文化,又恁大岁数,出不去。在这掐尖、浇水……活不重,一天五六十元,好嘞很!”做得久了,栗俊兰也有了自己种葫芦、卖葫芦的梦想。

还是这天下午,嫁到赵村乡的李晓慧在翟志伟工作室制作着一个“寿星葫芦”。艺术专业毕业,结婚后却无用武之地的李晓慧在这里再次拿起了画笔,开始了葫芦艺术追梦……

追梦的过程会充满艰辛,但翟志伟说,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号召农民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所以他选择的种植、加工、销售葫芦这条路不错,一定能成功,而且一定会带着大家一起圆梦,一起成功。

实业造就振兴路

18日17时许,张弓镇小吕集村村民罗礼荣带着孙女返回了志辉箱包厂的生产线。缝纫机的嘈杂声中,罗礼荣一边修剪线头,一边看护着旁边的孙女。“可好啦!离家近,活也不累,时间自由,还不耽误带孩子,一天能挣四五十元。”已经脱贫的罗礼荣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起了这两年“出门可见”的变化。

志辉箱包厂大门对面正是小吕集村文化广场。2017年年底,小吕集村全村修通了公路,装了路灯,建成了文化广场,卫生室、幼儿园、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广场上竖起了鲜红的党旗雕塑,雕塑一侧230平方米的建筑物,正是小吕集村2018年6月建成的豫东第一家村级党建馆。

打好了党建基础,统一了发展思路,小吕集村开始大张旗鼓地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得知张弓镇付楼村青年郭志在深圳开有一家背包加工厂后,张弓镇党委书记李红旗带领付楼村党支部书记到深圳招商引资。2017年春节刚过,小吕集村头的那片杂树林在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辛勤努力下,变成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厂房车间。郭志也没有犹豫,带着他的箱包厂回了家乡。

从张弓镇走出的企业家感受到了家乡的诚意,也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机遇。于是,他们纷纷返乡创业。志辉箱包厂周围,2号、3号、4号、5号……厂房接连矗立,那片杂树林也升级成了产业园。张弓镇姜庄村刘团结夫妻俩建起了裕邦服饰有限公司,在小吕集村中垄断了全球美人鱼泳装市场;张弓镇东村张磊在小吕集村的厂房中生产出了属于高精尖产品的光学仪器;蔡林在家门口建起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公司……

村头党建馆中展示的一组数字,清晰地展现了小吕集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寿命变化:三中全会阶段66.3岁,现在76.2岁;用电量:三中全会阶段0度,现在146万度;人均收入:三中全会阶段133.6元,现在10586元;人均住房面积:三中全会阶段7.6平方米,现在28平方米;道路面积:三中全会阶段0平方米,现在3.6万平方米。

这些变化,展示了小吕集村的过去,也预示着小吕集村的未来。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确认塔吊无严重安全隐患
路面塌陷有危险 请快维修除隐患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陆文芝:一曲坠子唱到今
帮助种植户包装待售 ...
小乔国际酒店
给村民讲解《老年人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