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乡村 这道风景线咋就那么亮丽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成绍峰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傅青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06-11 02:14

美丽郭土楼

采访团在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采访团在田庙刘杨庄村油桃园与果农交谈

帮助村民收麦

田庙乡果农喜摘油桃

走村入户 感受变化

阅读提示:

水车、风车、假山、凉亭、小桥、流水、游乐场、湖心岛,这不是城市里的公园,也不是著名旅游景点,而是虞城县的贫困村打造出来的美丽乡村。6月的原野,麦浪飘香。芒种前夕,田野里到处一片忙碌的景象,到处都有大型收割机械的轰鸣声。阳光照耀下,农民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6月3日至6日,“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增强“四力”采访团四分团一行13人,走进虞城县城乡火热的生活中,聚焦新时代虞城的沧桑巨变。

昔日贫困村 今朝美如画

6月3日上午,农家小院内,虞城县杜集镇史桥村86岁的脱贫户史永凯笑容满面。而后指着堂屋内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幅照片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这个领导出台的政策好呀,俺现在都享福得很哪!”

史永凯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前被接到村里的安置房居住。谈及现在的生活,老人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俺老了老了还能排队领钱,没想到县医院专家每月来给俺检查身体,没想到俺的老年生活能过到这一步。”

村中心广场上,很多像史永凯这样的老人聚集在这里打牌,健身。整齐的村舍、洁净的街道、宽阔的广场,各种样式的健身器材,老人漫步其中,好像走进了画里。

记者走进村里采访,好像是迈入了公园。村头路边,鲜花竞相绽放,景观树郁郁葱葱。这里一步一景,景景不同,美不胜收。天元湖、孝心湖碧波荡漾,垂柳依依。房前屋后的杂果树错落有致,片片翠竹迎风摇曳,婆娑多姿。胡同里,孝善宣传画和标语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史桥村和郭土楼村原来都是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县各乡镇深入开展了垃圾清理,对房前屋后、坑边村旁的陈旧垃圾,对围村林、废旧坑塘、道路路肩进行了综合整治。尤其是郭土楼村党支部一班人探索出了“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号召村民拿出自己的土地,栽上花草,种上果树,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目前,该村不仅招来了周边县市的游客,还吸引了附近山东、安徽的游客前来观光。“风景美了,游客来了,每年暑假,每天人流量最多时有两万多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村里有个村民光卖冰棍、冷饮一项,去年夏天就收入1.5万元。”郭土楼村村支书杨新文说。

黄河故道上 处处飘果香

6月6日上午,田庙乡刘杨庄村薛兴旺、牛景兰夫妇正在忙碌着在果园内采摘油桃。目前正是油桃的上市季节,今年的价钱好,期待着能有个好收成。夫妻俩向记者介绍着,脸上洋溢着微笑。

田庙乡有果乡美誉,该乡后刘村更是一个小杂果之乡。村支书刘玉东介绍,目前,村里的1200亩油桃、毛桃、杏、李子、西瓜都已经成熟了,正在上市。来到这里,就是进入了一个瓜果的世界。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后刘村还成立了虞城县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让村里的81户贫困户用自家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年底,每户领取最低不低于1200元的股金。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里当工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这一带动贫困户的举措,在全国绝无仅有,闯出了一条带动贫困人员集体脱贫的好模式。“目前,田庙乡有瓜果2万亩。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村村林果化’,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的好景色。”田庙乡党委书记王连生说。

谈及虞城的瓜果,不能不谈张集镇的苹果。张集镇的苹果和田庙乡的梨一样,都属全国优质农产品。经过近30年的发展,张集镇红富士苹果种植面积近5万亩。“张集红富士”成了享誉全国的品牌,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门等全国几十个城市,2018年张集镇实现红富士苹果收入3.5亿元,带动3.5万果农增收致富。

“田庙、张集、乔集、刘集、镇里堌都在黄河故道生态带上,目前我们已经动员群众利用村里的废闲地、围村林种植果树,更新优质果品质,村村有林果,打造出一条绿色、花香、果香的生态旅游带。”市政协副主席、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

以孝治家风 老人乐开怀

在谷熟镇柴王村,今年70岁的钟爱英老人从一座两层小楼内走出来迎接记者。“这是我三儿子的楼,现在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我领着孙子在楼里住。”老人说着,满面春风。

一年前,钟爱英和老伴在村外地头的小屋内居住。小屋不但狭窄而且潮湿。村里开展了以孝治家、树文明新风活动后,很多老人被儿子接回家里。钟爱英老两口本来不愿回来,但儿子儿媳都不愿意。“人家都回家了,你不回家,人家说俺不孝顺。”“还是住楼里好,一楼冬暖夏凉。现在,俺三个儿子比着孝顺,住在三儿家里了,另外两个儿子都给我打钱(汇款)。”钟爱英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

感到幸福的还有城郊乡郭土楼村的老人们。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周都能在村食堂里免费聚餐。而聚餐的费用,是外出打工的村民自发捐来的。6月6日,是村里的46名老人聚餐的日子。上午12点,偌大的“以孝治家大食堂”内座无虚席。今年97岁的老人申玉兰在77岁的儿子杨成才的带领下也来了。“全村的老人们在一起吃饭,欢聚一堂,有说有笑,别提多好了!”申玉兰老人说。开饭了,几个炒菜分成小份盛在盘子里,荤素搭配。饭桌上,不时荡漾着老人满意的笑声。“端盘子的妇女都是村里的义工,无偿做饭,无偿服务,啥都不图,就图为老人尽份孝心。”村干部杨献礼对记者说。

朱东亚告诉记者,全县的贫困人口70%都是老人。就如何解决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问题,目前,全县开展了以孝治家活动。活动中,突出了六句话:去危房、接到家、送到院、服务到、建基金、营氛围。城郊乡郭土楼村,已经成为全国以孝治家示范基地。

产业助脱贫 农民增收快

6月3日,沙集乡23岁的小伙子王蒙玉正在杜集镇史桥村村头的睿斯源服饰有限公司内的缝纫机前“飞针走线”。面对记者的采访,小伙子手中的活计一刻也不停。“小伙子干的是计件工,舍不得停。一个月下来,能挣工资5000元左右。”公司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据了解,王蒙玉之前远在河北省廊坊市打工。邻里办起了服装公司后,小伙子就来这里工作了。“结婚了,家里有妻子孩子,也能挣钱,也能照顾家。”小伙子说。

杜集镇史桥村同样忙碌的还有村民雍显超夫妇。3年前,小两口在家乡承包20多亩耕地种植桑葚。如今,正是桑葚的采摘季节。小两口忙得不亦乐乎。最忙的时候,他们要雇用村里的20多名妇女帮忙采摘。一个劳动力,在这里差不多一天能挣100元钱。“我从浙江引进的树苗和技术,去年赚了不少钱,今年看来也差不多。”雍显超对记者说。

据了解,虞城县发展乡村振兴坚持走“强工带农”之路,依托科迪集团、金豆子集团、钢卷尺产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2139家,家庭农场695家。建成485个益农社,上线运营总数居全市第三位。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居全市第一位。累计带动1.2万余名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虞城是农业大县,全县干部树立‘摘贫不摘责任、不摘帮扶’的思想,广大干群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我们相信,虞城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市政协副主席、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如是说。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题采访
虞城乡村 这道风景线咋就那么亮丽
2019-06-11 02:14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成绍峰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傅青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美丽郭土楼

采访团在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采访团在田庙刘杨庄村油桃园与果农交谈

帮助村民收麦

田庙乡果农喜摘油桃

走村入户 感受变化

阅读提示:

水车、风车、假山、凉亭、小桥、流水、游乐场、湖心岛,这不是城市里的公园,也不是著名旅游景点,而是虞城县的贫困村打造出来的美丽乡村。6月的原野,麦浪飘香。芒种前夕,田野里到处一片忙碌的景象,到处都有大型收割机械的轰鸣声。阳光照耀下,农民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6月3日至6日,“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增强“四力”采访团四分团一行13人,走进虞城县城乡火热的生活中,聚焦新时代虞城的沧桑巨变。

昔日贫困村 今朝美如画

6月3日上午,农家小院内,虞城县杜集镇史桥村86岁的脱贫户史永凯笑容满面。而后指着堂屋内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幅照片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这个领导出台的政策好呀,俺现在都享福得很哪!”

史永凯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前被接到村里的安置房居住。谈及现在的生活,老人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俺老了老了还能排队领钱,没想到县医院专家每月来给俺检查身体,没想到俺的老年生活能过到这一步。”

村中心广场上,很多像史永凯这样的老人聚集在这里打牌,健身。整齐的村舍、洁净的街道、宽阔的广场,各种样式的健身器材,老人漫步其中,好像走进了画里。

记者走进村里采访,好像是迈入了公园。村头路边,鲜花竞相绽放,景观树郁郁葱葱。这里一步一景,景景不同,美不胜收。天元湖、孝心湖碧波荡漾,垂柳依依。房前屋后的杂果树错落有致,片片翠竹迎风摇曳,婆娑多姿。胡同里,孝善宣传画和标语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史桥村和郭土楼村原来都是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县各乡镇深入开展了垃圾清理,对房前屋后、坑边村旁的陈旧垃圾,对围村林、废旧坑塘、道路路肩进行了综合整治。尤其是郭土楼村党支部一班人探索出了“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号召村民拿出自己的土地,栽上花草,种上果树,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目前,该村不仅招来了周边县市的游客,还吸引了附近山东、安徽的游客前来观光。“风景美了,游客来了,每年暑假,每天人流量最多时有两万多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村里有个村民光卖冰棍、冷饮一项,去年夏天就收入1.5万元。”郭土楼村村支书杨新文说。

黄河故道上 处处飘果香

6月6日上午,田庙乡刘杨庄村薛兴旺、牛景兰夫妇正在忙碌着在果园内采摘油桃。目前正是油桃的上市季节,今年的价钱好,期待着能有个好收成。夫妻俩向记者介绍着,脸上洋溢着微笑。

田庙乡有果乡美誉,该乡后刘村更是一个小杂果之乡。村支书刘玉东介绍,目前,村里的1200亩油桃、毛桃、杏、李子、西瓜都已经成熟了,正在上市。来到这里,就是进入了一个瓜果的世界。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后刘村还成立了虞城县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让村里的81户贫困户用自家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年底,每户领取最低不低于1200元的股金。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里当工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这一带动贫困户的举措,在全国绝无仅有,闯出了一条带动贫困人员集体脱贫的好模式。“目前,田庙乡有瓜果2万亩。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村村林果化’,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的好景色。”田庙乡党委书记王连生说。

谈及虞城的瓜果,不能不谈张集镇的苹果。张集镇的苹果和田庙乡的梨一样,都属全国优质农产品。经过近30年的发展,张集镇红富士苹果种植面积近5万亩。“张集红富士”成了享誉全国的品牌,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门等全国几十个城市,2018年张集镇实现红富士苹果收入3.5亿元,带动3.5万果农增收致富。

“田庙、张集、乔集、刘集、镇里堌都在黄河故道生态带上,目前我们已经动员群众利用村里的废闲地、围村林种植果树,更新优质果品质,村村有林果,打造出一条绿色、花香、果香的生态旅游带。”市政协副主席、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

以孝治家风 老人乐开怀

在谷熟镇柴王村,今年70岁的钟爱英老人从一座两层小楼内走出来迎接记者。“这是我三儿子的楼,现在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我领着孙子在楼里住。”老人说着,满面春风。

一年前,钟爱英和老伴在村外地头的小屋内居住。小屋不但狭窄而且潮湿。村里开展了以孝治家、树文明新风活动后,很多老人被儿子接回家里。钟爱英老两口本来不愿回来,但儿子儿媳都不愿意。“人家都回家了,你不回家,人家说俺不孝顺。”“还是住楼里好,一楼冬暖夏凉。现在,俺三个儿子比着孝顺,住在三儿家里了,另外两个儿子都给我打钱(汇款)。”钟爱英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

感到幸福的还有城郊乡郭土楼村的老人们。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周都能在村食堂里免费聚餐。而聚餐的费用,是外出打工的村民自发捐来的。6月6日,是村里的46名老人聚餐的日子。上午12点,偌大的“以孝治家大食堂”内座无虚席。今年97岁的老人申玉兰在77岁的儿子杨成才的带领下也来了。“全村的老人们在一起吃饭,欢聚一堂,有说有笑,别提多好了!”申玉兰老人说。开饭了,几个炒菜分成小份盛在盘子里,荤素搭配。饭桌上,不时荡漾着老人满意的笑声。“端盘子的妇女都是村里的义工,无偿做饭,无偿服务,啥都不图,就图为老人尽份孝心。”村干部杨献礼对记者说。

朱东亚告诉记者,全县的贫困人口70%都是老人。就如何解决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问题,目前,全县开展了以孝治家活动。活动中,突出了六句话:去危房、接到家、送到院、服务到、建基金、营氛围。城郊乡郭土楼村,已经成为全国以孝治家示范基地。

产业助脱贫 农民增收快

6月3日,沙集乡23岁的小伙子王蒙玉正在杜集镇史桥村村头的睿斯源服饰有限公司内的缝纫机前“飞针走线”。面对记者的采访,小伙子手中的活计一刻也不停。“小伙子干的是计件工,舍不得停。一个月下来,能挣工资5000元左右。”公司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据了解,王蒙玉之前远在河北省廊坊市打工。邻里办起了服装公司后,小伙子就来这里工作了。“结婚了,家里有妻子孩子,也能挣钱,也能照顾家。”小伙子说。

杜集镇史桥村同样忙碌的还有村民雍显超夫妇。3年前,小两口在家乡承包20多亩耕地种植桑葚。如今,正是桑葚的采摘季节。小两口忙得不亦乐乎。最忙的时候,他们要雇用村里的20多名妇女帮忙采摘。一个劳动力,在这里差不多一天能挣100元钱。“我从浙江引进的树苗和技术,去年赚了不少钱,今年看来也差不多。”雍显超对记者说。

据了解,虞城县发展乡村振兴坚持走“强工带农”之路,依托科迪集团、金豆子集团、钢卷尺产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2139家,家庭农场695家。建成485个益农社,上线运营总数居全市第三位。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居全市第一位。累计带动1.2万余名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虞城是农业大县,全县干部树立‘摘贫不摘责任、不摘帮扶’的思想,广大干群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我们相信,虞城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市政协副主席、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如是说。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拆迁致施工延误 今年将进行完善
新井盖“上岗” 安全隐患被解除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种粮大户刘领军劲头 ...
河道保洁工人在清理 ...
兵分三路零距离感受 ...
丰绿增水成就“五湖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