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梦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靳文庆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06-06 09:00

车站镇沈庄食用菌种植基地

北岭镇刘集村8424大棚西瓜颇具规模

在刘集西瓜批发市场与瓜农交谈

在空中草莓馆采访

在宫灯之乡火店镇宫灯生产车间采访

林下养殖增收益

核心提示

“农,天下之大业也。”

以往只是向土地要粮食的农民,现在却成了农场主。昔日的传统乡村,如今田成方,果成林,牲畜成群,已然富甲一方。变田园为园区、基地,变农家为厂房、车间,把种植、养殖、手工做成了产业,夏邑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正是方兴未艾。

5月下旬,麦浪翻滚,丰收在望,记者行走豫东热土,探访乡村振兴的“夏邑样本”。

小西瓜撬动大市场

5月28日,夏邑县北岭镇刘集村西瓜市场。瓜农有的在包装,有的在装车,其中一位说话底气十足,热情厚道,不停指挥车辆的年轻人名叫朱仓,是瓜行经纪人。他指着一辆红色大货车说:“这是发往武汉的西瓜。今年西瓜行情好,天天都有发往上海、南京、北京、长沙的大车。”说话间,来自湖南长沙的客商陈建辉插播一条广告:“酥又脆,圆又圆,北岭西瓜皮都甜。”周围的客商听后拍手赞同。陈建辉对记者说:“我一直做西瓜批发生意,来北岭镇收购西瓜也有3年了。今年镇里专门选了一批验瓜师,生瓜不让瓜农卖,质量有保证,今后我就不去别的地方收购西瓜了。”

“看着满棚西瓜,日子越过越有劲。”刚过不惑之年的瓜农涂习刚面对采访有些拘谨,不停地搓着手对记者说,他曾在外地打工8年,学会了种植西瓜的技术。2013年,他看到家乡大力发展西瓜产业,就决定返乡创业,一身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当年流转土地20亩,建了40个大棚,每年收入不下20万元。他还在镇里社区买了套房,开上了轿车,三个孩子都在县城上私立寄宿学校,不用接送,不耽误种瓜。

54岁的夏邑县西瓜协会会长韩庆涛,北岭镇刘集村本地人,也是刘集村8424西瓜引进种植的第一人。韩庆涛说,北岭的土质半沙半淤,水富含硒,适合种西瓜,含糖高,瓜甜。眼下,全镇3.8万亩8424西瓜正处在销售旺季,每天全镇外运西瓜8000吨左右,每斤价格在1.9元至2.2元。头茬瓜结束,全镇瓜农预计收入3亿多元。

5月16日,夏邑县第二届西瓜文化节暨好西瓜大赛在刘集村举办,央视七套、央视网、中国网、人民网等媒体现场同步直播,进一步提高了北岭西瓜小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北岭镇影响带动下,今年夏邑县8424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19.2亿元。

桂柳鸭唱响致富曲

“养了几棚鸭?”

“两棚。”

“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

“效益咋样?”

“还差不多吧。”

看见有人来,正在鸭棚收集鸭蛋的杨来成忙走出鸭圈招呼记者:“进来吧,不臭。”记者走进鸭棚,下意识地吸了吸鼻子,意外地没闻到臭味。

杨来成,40出头,瘦高个,夏邑县郭店镇柯针庙村村民。杨来成养了两棚桂柳蛋鸭,鸭棚是租赁村支书韩祥玉家的,按照协议利润两家五五分成。“养这么多鸭忙得过来吗?”“平时不咋忙,就加加饲料添添水。饲料是统一配送的,饲养技术、8次防疫也是公司统一跟踪服务,不用操啥心。”杨来成微笑着说,一年多的时间,除去成本和付给韩祥玉的鸭棚租金,两棚鸭仅卖蛋就有几十万元的利润。

陪同采访的郭店镇党委书记岳德熙介绍说,郭店镇蛋鸭养殖小区建于2017年10月,是广西桂柳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的项目。全镇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成和在建养殖小区16个。各养殖小区养殖蛋鸭的有600多农户,他们通过养蛋鸭月收入高的已经超万元。目前,全镇养殖蛋鸭80万只,年创利润亿元以上。由于这个项目模式好、投资小、链条完整、效益高又环保,示范效果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要求加入。下一步,镇里将扩大规模,把蛋鸭养殖打造成郭店镇支柱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食用菌长成摇钱树

5月28日下午4时许,我们站在夏邑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办公楼的四楼,600多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尽收眼底。车站镇沈庄村党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张艳军说起食用菌生产情况如数家珍:“现在我们基地年产双孢菇、草菇1000万斤以上,年产值1亿多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带领全村的乡亲一块种蘑菇,一块致富。”2010年开始,张艳军投资建蘑菇种植工棚600座,收取少量租金提供给菇农。优惠提供的还有菌种、稻草、牛粪等原材料,这对那些苦于没钱建棚的群众来说是大好事。

在种植基地待了15年的林妙章,福建漳州人,54岁,原来是张艳军聘请的技术员,后来,家乡拆迁,林妙章干脆带上家属,还有弟弟,租了公司十几个菇棚种起了蘑菇,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

在种植基地,我们还碰到了53岁的菇农侯留进,他家租了9个棚。说起收入,侯留进激动地说:“我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欠了一屁股债,仅仅一年,9个蘑菇棚纯收入十来万元。我准备再多租几个棚,还上债不说,还准备买辆汽车呢!”侯留进还告诉记者,在基地,开着汽车来种蘑菇的多了去了,“你别看这蘑菇不起眼,可都是摇钱树呢!”

说起下一步的规划,张艳军踌躇满志:“不久,我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将由规模化走向工厂化,计划到明年年底,在现有600多亩的基础上翻一番,打造千亩蘑菇种植基地,吸引更多的群众来种蘑菇,大家共同致富!”

近几年来,夏邑双孢菇标准菇棚发展到1.1万座,重点村200余个,年产量16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已带动8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新农民编织小康梦

王飞家庭农场位于虬龙河畔的刘店集乡徐马庄村。清清河水,潺潺东流。

“王飞在外边忙,正往这儿赶。”陪同采访的夏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守良便引领我们在农场参观起来。正在农场大棚做工的徐马庄村村民朱秀英说:“俺家穷,我都66岁了,在王飞农场干活一年能挣1万多,早脱贫啦。前段时间老伴生病住院,王飞就先给了俺1万元。”

2014年,王飞开始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贫困户务工+脱贫技能培训的路子,现在已流转26户贫困户的土地104亩,租金每亩每年1200斤小麦,按当年市场价付给贫困户现金。王飞与24户贫困户签订了劳动用工协议,农忙时有50多人,刘守良说。

风风火火赶到农场的王飞还是有点让记者出乎意料:“80后”,个不高,思路清晰,语速快,边走边介绍情况时,记者甚至来不及记录。对于自己的成功,王飞的总结是,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只是初中毕业的他通过学习、钻研,摸索出了“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的生产经营模式,并且产品都是错时上市。春节前后有大棚蔬菜上市,“五一”大棚杏上市,“六一”大棚葡萄、水蜜桃上市,“七一”各种露天杂果上市,“十一”黄金梨、蜜枣上市,全年不断摘鲜果,月月有收入。2017年1月,中央七套以《四季来财的王飞家庭农场》为题,进行了半小时的专题报道。王飞创办家庭农场致富了,年收入突破100万元,家里有小轿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还建了13间两层小洋楼。农场引起中央和省内外领导关注,纷纷前来调研考察,仅每年来王飞农场参观的省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就有2万人次。

王飞送别记者时说:“我在继续经营好家庭农场的同时,会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人热爱、发展现代农业,早日实现小康梦想。”王飞的一番话,道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壮志豪情,也道出了我们对乡村振兴的憧憬!

红灯笼挂上天安门

虽然是夏邑人,记者却是第一次来到闻名全国的“宫灯之乡”——火店镇。都说火店是一个宫灯、旗穗农民工艺窝,看来所闻不虚。随便走入村里的农家小院,就像进入了工厂的海洋——“家家有工厂,人人生产忙”。2007年,火店镇最辉煌的时候,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内火店镇的排须和旗穗的销量占到了70%还多。这也就是它被誉为夏邑“小温州”的缘由。

火店镇工艺品产业园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不太大的地方却有大小厂房86个。36岁的宫灯厂主刘建军说:“从小就看着村里的人做宫灯,后来到广东一家制灯厂打工,结婚之后才下决心回家创业。刚开始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前几年搬来镇上的工艺品产业园,有了真正的工厂。”在园区内可以直接进行丝合成线,线加工成排须、旗穗,然后再与宫灯、中国结组合成成套产品的一条龙生产。这样火店镇文化产业也连成一体了,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客户。

刘建军的厂房里散落着用于制作宫灯的绸布、灯座和铁丝。三位花白头发的老人正在固定铁丝,工人们正戴着口罩给铁丝穿上绸布,地面已经被绸布碎屑铺成了红色地毯。“现在,火店生产的宫灯仍以传统大红灯笼为主,除了家用灯笼外,还为一些企业做广告用灯笼。很多工序都外包出去了,比从前用竹子做灯笼快多了。一个100号的灯笼成本10元左右,按照批发价卖也能赚3块钱。”刘建军说。

陪同采访的火店镇文化站站长高阳说:“大家传说的火店生产的宫灯挂上了天安门城楼,挂进了人民大会堂,都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这也是火店宫灯的荣光。后来,火店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民间艺术之乡、河南特色文化产业之乡。”目前,火店镇从事宫灯、旗穗、排须、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有8000余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形成了特色文化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乡镇6万多群众从事工艺品生产加工。产品主要销往义乌、广州等大型批发市场及海外。2017年,火店镇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其中文化产业产值达8亿元。今后,特色文化产业仍将是火店镇乡村振兴的主力。

记者手记

戏好要靠唱戏人

采访结束,感慨乡村变化之大。不由得为韩庆涛、张艳军、王飞们鼓掌,为在他们身后提供支持、服务的政府点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农业大市、农业大县,我们距离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还有一段路要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抓好农业产业升级的先手棋。现实是,我们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还不算巨大,发展质量还不足够高。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需要靠“人”,戏好要靠唱戏人。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积极创新乡土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既培养本土人才,也广聚天下英才,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舞台上各展其长,乡村振兴的这台好戏、大戏才能唱得好,唱得精彩,才能赢得掌声不断。

相关链接

夏邑: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2018年,夏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持续推进“四优四化”,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发展、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农业高质量转型。产业扶贫带头人培养模式被评定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在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视频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成功举办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全省农民体育大会暨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第一届河南·夏邑“中国好西瓜”大赛,以及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26万吨,位居全市第一,被省政府评为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县;优质小麦、优质西瓜、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等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继“夏邑西瓜”之后,“夏邑白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饮水安全人口17.9万人,新建乡镇、中心村公厕40座,修建农村公路166公里;国家储备林建设“夏邑模式”在全省推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日运,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公厕建设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高质量保障改善民生,全方位决战脱贫攻坚。全县民生支出47.8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8.68%;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工作目标,各项指标均达到脱贫退出要求,实现了全县摘帽脱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全面达标,通村硬化路、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通信网络等基础短板全面补齐,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太平镇被省定为乡村振兴示范镇,会亭镇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镇,曹集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乡镇,北岭镇、车站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央电视台七套连续播出了《美丽中国乡村行——冬暖夏邑》《乡村振兴看中国——夏邑寻宝探怪》,向观众展示了夏邑厚重的孔祖文化和美丽的寿乡风光。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韩丰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主题采访
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梦
2019-06-06 09:00   文/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靳文庆 图/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车站镇沈庄食用菌种植基地

北岭镇刘集村8424大棚西瓜颇具规模

在刘集西瓜批发市场与瓜农交谈

在空中草莓馆采访

在宫灯之乡火店镇宫灯生产车间采访

林下养殖增收益

核心提示

“农,天下之大业也。”

以往只是向土地要粮食的农民,现在却成了农场主。昔日的传统乡村,如今田成方,果成林,牲畜成群,已然富甲一方。变田园为园区、基地,变农家为厂房、车间,把种植、养殖、手工做成了产业,夏邑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正是方兴未艾。

5月下旬,麦浪翻滚,丰收在望,记者行走豫东热土,探访乡村振兴的“夏邑样本”。

小西瓜撬动大市场

5月28日,夏邑县北岭镇刘集村西瓜市场。瓜农有的在包装,有的在装车,其中一位说话底气十足,热情厚道,不停指挥车辆的年轻人名叫朱仓,是瓜行经纪人。他指着一辆红色大货车说:“这是发往武汉的西瓜。今年西瓜行情好,天天都有发往上海、南京、北京、长沙的大车。”说话间,来自湖南长沙的客商陈建辉插播一条广告:“酥又脆,圆又圆,北岭西瓜皮都甜。”周围的客商听后拍手赞同。陈建辉对记者说:“我一直做西瓜批发生意,来北岭镇收购西瓜也有3年了。今年镇里专门选了一批验瓜师,生瓜不让瓜农卖,质量有保证,今后我就不去别的地方收购西瓜了。”

“看着满棚西瓜,日子越过越有劲。”刚过不惑之年的瓜农涂习刚面对采访有些拘谨,不停地搓着手对记者说,他曾在外地打工8年,学会了种植西瓜的技术。2013年,他看到家乡大力发展西瓜产业,就决定返乡创业,一身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当年流转土地20亩,建了40个大棚,每年收入不下20万元。他还在镇里社区买了套房,开上了轿车,三个孩子都在县城上私立寄宿学校,不用接送,不耽误种瓜。

54岁的夏邑县西瓜协会会长韩庆涛,北岭镇刘集村本地人,也是刘集村8424西瓜引进种植的第一人。韩庆涛说,北岭的土质半沙半淤,水富含硒,适合种西瓜,含糖高,瓜甜。眼下,全镇3.8万亩8424西瓜正处在销售旺季,每天全镇外运西瓜8000吨左右,每斤价格在1.9元至2.2元。头茬瓜结束,全镇瓜农预计收入3亿多元。

5月16日,夏邑县第二届西瓜文化节暨好西瓜大赛在刘集村举办,央视七套、央视网、中国网、人民网等媒体现场同步直播,进一步提高了北岭西瓜小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北岭镇影响带动下,今年夏邑县8424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60万吨,产值19.2亿元。

桂柳鸭唱响致富曲

“养了几棚鸭?”

“两棚。”

“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

“效益咋样?”

“还差不多吧。”

看见有人来,正在鸭棚收集鸭蛋的杨来成忙走出鸭圈招呼记者:“进来吧,不臭。”记者走进鸭棚,下意识地吸了吸鼻子,意外地没闻到臭味。

杨来成,40出头,瘦高个,夏邑县郭店镇柯针庙村村民。杨来成养了两棚桂柳蛋鸭,鸭棚是租赁村支书韩祥玉家的,按照协议利润两家五五分成。“养这么多鸭忙得过来吗?”“平时不咋忙,就加加饲料添添水。饲料是统一配送的,饲养技术、8次防疫也是公司统一跟踪服务,不用操啥心。”杨来成微笑着说,一年多的时间,除去成本和付给韩祥玉的鸭棚租金,两棚鸭仅卖蛋就有几十万元的利润。

陪同采访的郭店镇党委书记岳德熙介绍说,郭店镇蛋鸭养殖小区建于2017年10月,是广西桂柳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的项目。全镇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成和在建养殖小区16个。各养殖小区养殖蛋鸭的有600多农户,他们通过养蛋鸭月收入高的已经超万元。目前,全镇养殖蛋鸭80万只,年创利润亿元以上。由于这个项目模式好、投资小、链条完整、效益高又环保,示范效果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要求加入。下一步,镇里将扩大规模,把蛋鸭养殖打造成郭店镇支柱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食用菌长成摇钱树

5月28日下午4时许,我们站在夏邑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办公楼的四楼,600多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尽收眼底。车站镇沈庄村党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张艳军说起食用菌生产情况如数家珍:“现在我们基地年产双孢菇、草菇1000万斤以上,年产值1亿多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带领全村的乡亲一块种蘑菇,一块致富。”2010年开始,张艳军投资建蘑菇种植工棚600座,收取少量租金提供给菇农。优惠提供的还有菌种、稻草、牛粪等原材料,这对那些苦于没钱建棚的群众来说是大好事。

在种植基地待了15年的林妙章,福建漳州人,54岁,原来是张艳军聘请的技术员,后来,家乡拆迁,林妙章干脆带上家属,还有弟弟,租了公司十几个菇棚种起了蘑菇,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

在种植基地,我们还碰到了53岁的菇农侯留进,他家租了9个棚。说起收入,侯留进激动地说:“我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欠了一屁股债,仅仅一年,9个蘑菇棚纯收入十来万元。我准备再多租几个棚,还上债不说,还准备买辆汽车呢!”侯留进还告诉记者,在基地,开着汽车来种蘑菇的多了去了,“你别看这蘑菇不起眼,可都是摇钱树呢!”

说起下一步的规划,张艳军踌躇满志:“不久,我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将由规模化走向工厂化,计划到明年年底,在现有600多亩的基础上翻一番,打造千亩蘑菇种植基地,吸引更多的群众来种蘑菇,大家共同致富!”

近几年来,夏邑双孢菇标准菇棚发展到1.1万座,重点村200余个,年产量16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已带动8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新农民编织小康梦

王飞家庭农场位于虬龙河畔的刘店集乡徐马庄村。清清河水,潺潺东流。

“王飞在外边忙,正往这儿赶。”陪同采访的夏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守良便引领我们在农场参观起来。正在农场大棚做工的徐马庄村村民朱秀英说:“俺家穷,我都66岁了,在王飞农场干活一年能挣1万多,早脱贫啦。前段时间老伴生病住院,王飞就先给了俺1万元。”

2014年,王飞开始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贫困户务工+脱贫技能培训的路子,现在已流转26户贫困户的土地104亩,租金每亩每年1200斤小麦,按当年市场价付给贫困户现金。王飞与24户贫困户签订了劳动用工协议,农忙时有50多人,刘守良说。

风风火火赶到农场的王飞还是有点让记者出乎意料:“80后”,个不高,思路清晰,语速快,边走边介绍情况时,记者甚至来不及记录。对于自己的成功,王飞的总结是,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只是初中毕业的他通过学习、钻研,摸索出了“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的生产经营模式,并且产品都是错时上市。春节前后有大棚蔬菜上市,“五一”大棚杏上市,“六一”大棚葡萄、水蜜桃上市,“七一”各种露天杂果上市,“十一”黄金梨、蜜枣上市,全年不断摘鲜果,月月有收入。2017年1月,中央七套以《四季来财的王飞家庭农场》为题,进行了半小时的专题报道。王飞创办家庭农场致富了,年收入突破100万元,家里有小轿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还建了13间两层小洋楼。农场引起中央和省内外领导关注,纷纷前来调研考察,仅每年来王飞农场参观的省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就有2万人次。

王飞送别记者时说:“我在继续经营好家庭农场的同时,会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人热爱、发展现代农业,早日实现小康梦想。”王飞的一番话,道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壮志豪情,也道出了我们对乡村振兴的憧憬!

红灯笼挂上天安门

虽然是夏邑人,记者却是第一次来到闻名全国的“宫灯之乡”——火店镇。都说火店是一个宫灯、旗穗农民工艺窝,看来所闻不虚。随便走入村里的农家小院,就像进入了工厂的海洋——“家家有工厂,人人生产忙”。2007年,火店镇最辉煌的时候,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内火店镇的排须和旗穗的销量占到了70%还多。这也就是它被誉为夏邑“小温州”的缘由。

火店镇工艺品产业园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不太大的地方却有大小厂房86个。36岁的宫灯厂主刘建军说:“从小就看着村里的人做宫灯,后来到广东一家制灯厂打工,结婚之后才下决心回家创业。刚开始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前几年搬来镇上的工艺品产业园,有了真正的工厂。”在园区内可以直接进行丝合成线,线加工成排须、旗穗,然后再与宫灯、中国结组合成成套产品的一条龙生产。这样火店镇文化产业也连成一体了,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客户。

刘建军的厂房里散落着用于制作宫灯的绸布、灯座和铁丝。三位花白头发的老人正在固定铁丝,工人们正戴着口罩给铁丝穿上绸布,地面已经被绸布碎屑铺成了红色地毯。“现在,火店生产的宫灯仍以传统大红灯笼为主,除了家用灯笼外,还为一些企业做广告用灯笼。很多工序都外包出去了,比从前用竹子做灯笼快多了。一个100号的灯笼成本10元左右,按照批发价卖也能赚3块钱。”刘建军说。

陪同采访的火店镇文化站站长高阳说:“大家传说的火店生产的宫灯挂上了天安门城楼,挂进了人民大会堂,都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这也是火店宫灯的荣光。后来,火店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民间艺术之乡、河南特色文化产业之乡。”目前,火店镇从事宫灯、旗穗、排须、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有8000余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形成了特色文化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乡镇6万多群众从事工艺品生产加工。产品主要销往义乌、广州等大型批发市场及海外。2017年,火店镇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其中文化产业产值达8亿元。今后,特色文化产业仍将是火店镇乡村振兴的主力。

记者手记

戏好要靠唱戏人

采访结束,感慨乡村变化之大。不由得为韩庆涛、张艳军、王飞们鼓掌,为在他们身后提供支持、服务的政府点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农业大市、农业大县,我们距离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还有一段路要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抓好农业产业升级的先手棋。现实是,我们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还不算巨大,发展质量还不足够高。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需要靠“人”,戏好要靠唱戏人。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积极创新乡土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既培养本土人才,也广聚天下英才,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舞台上各展其长,乡村振兴的这台好戏、大戏才能唱得好,唱得精彩,才能赢得掌声不断。

相关链接

夏邑: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2018年,夏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持续推进“四优四化”,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发展、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农业高质量转型。产业扶贫带头人培养模式被评定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在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视频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成功举办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全省农民体育大会暨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第一届河南·夏邑“中国好西瓜”大赛,以及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26万吨,位居全市第一,被省政府评为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县;优质小麦、优质西瓜、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等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继“夏邑西瓜”之后,“夏邑白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饮水安全人口17.9万人,新建乡镇、中心村公厕40座,修建农村公路166公里;国家储备林建设“夏邑模式”在全省推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日运,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公厕建设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高质量保障改善民生,全方位决战脱贫攻坚。全县民生支出47.88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8.68%;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工作目标,各项指标均达到脱贫退出要求,实现了全县摘帽脱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全面达标,通村硬化路、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通信网络等基础短板全面补齐,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太平镇被省定为乡村振兴示范镇,会亭镇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镇,曹集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乡镇,北岭镇、车站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央电视台七套连续播出了《美丽中国乡村行——冬暖夏邑》《乡村振兴看中国——夏邑寻宝探怪》,向观众展示了夏邑厚重的孔祖文化和美丽的寿乡风光。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韩丰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夜晚渣土车过不停 高压气喇叭更扰民
记者跟踪报道一月多 下水道终于疏通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我市2019年普通高考 ...
脚上沾泥土 笔下书华章
考场外的“高考”
患难“夫妻”有了结晶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