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商丘辉煌成就系列报道之文化体制改革篇

百花齐放助推“文化强市”

本报记者 司鹤欣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9-20 07:37

2016年8月26日戏剧《应天娇子范仲淹》商丘首演。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今年5月19日,志愿者开展旅游宣传活动。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游客在商丘博物馆参观。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今年夏季,“文明河南·欢乐中原”睢阳区夏季广场文化演出30多场。侯 磊 摄

在民权王公庄画虎村,农民在学习画虎。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商祖祠。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核心提示

文化基础设施免费开放、文化生活从单一到丰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序、文化自信逐渐增强、文化产业从弱到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确保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正确方向,以“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文化改革促发展,以文化惠民为重点,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商丘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从2005年成为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到2011年4月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一路突破创新,高歌猛进。

2015年3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此后五年商丘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支撑。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商丘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商丘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我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办法》等重要文件,为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目前, 市、县(区)两级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市、县(区)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全部到位,市级电台、电视台合并后运转良好,县级广播、电视台合并推进顺利,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已全部划转归省。

“虽然离家在外,但我每天都能通过咱商丘主流媒体公众号关注老家的新动态,感觉离家并不遥远。特别是8月中旬‘温比亚’给商丘带来连天暴雨,朋友圈里各种真假视频乱转,我还是通过咱商丘主流媒体的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到受灾及抗灾救灾情况。”在无锡打工的郝玉梅告诉记者。

主流媒体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路,融合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政务微博“微博商丘”通过微博平台及时解决网友各种诉求,实现网上办事、微博助农等,连续四次获得河南省党政新闻发布全省第一名;《商丘日报》坚持内容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相继推出“美丽商丘咱的家”“商丘‘聚’变”“聚焦生态文明·寻访美丽乡村”“故道逢春·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全媒体探访聚焦”“‘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全媒体探访聚焦”等大型策划,均受到省市领导、社会各界和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的高度评价;商丘广播电视台发挥集群优势,强化叠加效应,实现一台多屏、打造“两微一端”矩阵,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形成强大舆论声势。

到商丘博物馆来一场“穿越之旅”,到体育馆健身锻炼,在社区图书馆汲取脉脉书香……近年来,我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便捷、充实。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8个,其中国家一级馆4 个、三级馆4个;文化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2个。商丘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已被纳入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已完成选址和外观设计,有望在近期开工建设;商丘市文化馆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全市165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配备3—5名工作人员,为服务群众提供了人力保障。

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9月12日,为庆祝宁陵第六届酥梨采摘节开幕,“商丘市文化公益小舞台”特地走进石桥镇万顷梨园,为当地群众送上精彩演出。文化公益小舞台是我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每年提供演出100多场次,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2016年被文化部树立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

各个村的文化广场为各种演出活动提供便利,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主阵地。2017年,我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共397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30个,所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标准建设,计划到2019年6月全部完成,截至2018年3月底,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13个,占建设总数的25.48%。

演出活动精彩纷呈。多年来,我市以改善文化民生、提高全市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全市大力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百戏进百乡”“文化公益小舞台”“惠民大剧场”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1124场,“百戏进百乡”活动700余场,“中原文化大舞台”演出89场;“文化公益小舞台”600余场,“惠民大剧场”演出380余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5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5万余场,放映行程约130万公里,先后组织“欢乐中原·文明商丘”夏季广场活动累计演出1000多场。通过这些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发现了文艺人才,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此外,我市还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广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 ,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一年四季精彩不断。

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成为基层文化演出的主力军。为此,我市还成立了市、县文化志愿者服务站,招收各类文化志愿者4000余名。2016年,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站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团队。

文化产业发展红红火火

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是全国知名的画虎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小村庄靠着画虎创造了年销售额近亿元的产业。最近,该村的规划刚刚出台,在以往文化产业特色村的基础上,增设艺术酒店、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力求打造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家乐园”和乡村都市。

除了王公庄村外,我市还积极培育扶持了夏邑火店宫灯制作村、宁陵刘楼陀螺村等为代表的18个特色文化专业村。其中,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柘城县洪恩乡白桥村马庄自然村、夏邑县火店乡、宁陵县黄岗乡为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以培植文化专业村为突破口,结合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生产,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既传承保护了优秀民间文化,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在基层农村构筑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市已发展工艺品加工类、艺术作品生产类、艺术表演类等三大类18个特色文化专业村,从业人员近10万人。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58.93亿元,比上年增加12.17亿元,增长26.0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文化产品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全市已形成包括演出、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艺术培训、印刷等门类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58.9亿元,占GDP比重2.99%。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要求,培育扶持文化企业集团,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商丘演艺集团及所属基层单位演出场次由改革前每年不足1500场,增加到每年3200场;演出收入由原来不足500万元,增加到1600多万元。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势头良好。全市已有30余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其中,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4个,河南省文化企业50强1家。在积极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我市还设立了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每年都认真组织专家评选,严格筛选30多个前景看好、潜力巨大、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了商丘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5年9月,韩国原州舞动国际艺术节上,作为中国唯一的参演节目——由河南省文化厅推荐、商丘市豫剧院排演的豫剧《花木兰》一举战胜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等8个国家选报的40多个节目,夺得艺术节国际交流金奖。

改革开放以来,商丘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每年,我市都组织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江苏徐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促进商丘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同时,加强文化产品对外推介,申报睢县中宇马具服装有限公司为省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

文化引领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重点推动了投资80亿元的商丘古城保护利用、35亿元的华商国际文化城、10亿元的商丘清凉寺文化公园、8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5亿元的大虞春秋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其中部分项目已经实现主体完工,有效带动了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并推出了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民权王公庄画虎村、民权白云禅寺等一大批高档文化旅游景区。依托商丘黄河故道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积极建设民权黄河故道文化生态廊道、梁园区商丘黄河故道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园等,旅游道路、旅游标识、旅游咨询等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创建工作为载体,有效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为进一步提升商丘市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开展了创建国家A级景区活动,使商丘古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永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民权王公庄画虎村、睢杞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民权白云禅寺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目前,按照A级景区评定标准,对三陵台景区、夏邑长寿文化景区等提出了创建目标,下大力气开展创建工作。

2016年,国际华商文化节期间,我市举办了第一届商丘古城故道旅游推介会暨旅行商采购大会,来自全省各地市旅游局,安徽、山东、江苏、陕西等地市旅游局(委),全国各地知名旅行社、景区负责人,旅游开发公司等约200人齐聚商丘,并现场签约。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强力提高了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依托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民权王公庄画虎村等文化旅游景区,围绕商丘特有的“商文化”、“火文化”品牌和“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城市品牌定位等,精心组织各种类型的宣传推介活动。

深入挖掘商丘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了“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品牌,着力打造和宣传“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孔祖文化”“木兰文化”,通过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网络,有力地提升了商丘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414.7万人次,同比增长18.1%;旅游总收入29.95亿元,同比增长19.7%。目前全市4A级以上景区(包含永城)达到5家。

【选题策划 郭文剑 统筹 宋圣英 胡绪全】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报道
改革开放40年商丘辉煌成就系列报道之文化体制改革篇
百花齐放助推“文化强市”
2018-09-20 07:37   本报记者 司鹤欣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2016年8月26日戏剧《应天娇子范仲淹》商丘首演。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今年5月19日,志愿者开展旅游宣传活动。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游客在商丘博物馆参观。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今年夏季,“文明河南·欢乐中原”睢阳区夏季广场文化演出30多场。侯 磊 摄

在民权王公庄画虎村,农民在学习画虎。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商祖祠。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核心提示

文化基础设施免费开放、文化生活从单一到丰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序、文化自信逐渐增强、文化产业从弱到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确保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正确方向,以“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文化改革促发展,以文化惠民为重点,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商丘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从2005年成为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到2011年4月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一路突破创新,高歌猛进。

2015年3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此后五年商丘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支撑。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商丘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商丘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我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办法》等重要文件,为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目前, 市、县(区)两级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市、县(区)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全部到位,市级电台、电视台合并后运转良好,县级广播、电视台合并推进顺利,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已全部划转归省。

“虽然离家在外,但我每天都能通过咱商丘主流媒体公众号关注老家的新动态,感觉离家并不遥远。特别是8月中旬‘温比亚’给商丘带来连天暴雨,朋友圈里各种真假视频乱转,我还是通过咱商丘主流媒体的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到受灾及抗灾救灾情况。”在无锡打工的郝玉梅告诉记者。

主流媒体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路,融合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政务微博“微博商丘”通过微博平台及时解决网友各种诉求,实现网上办事、微博助农等,连续四次获得河南省党政新闻发布全省第一名;《商丘日报》坚持内容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相继推出“美丽商丘咱的家”“商丘‘聚’变”“聚焦生态文明·寻访美丽乡村”“故道逢春·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全媒体探访聚焦”“‘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全媒体探访聚焦”等大型策划,均受到省市领导、社会各界和省委宣传部《河南新闻阅评》的高度评价;商丘广播电视台发挥集群优势,强化叠加效应,实现一台多屏、打造“两微一端”矩阵,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形成强大舆论声势。

到商丘博物馆来一场“穿越之旅”,到体育馆健身锻炼,在社区图书馆汲取脉脉书香……近年来,我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便捷、充实。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8个,其中国家一级馆4 个、三级馆4个;文化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2个。商丘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已被纳入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已完成选址和外观设计,有望在近期开工建设;商丘市文化馆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全市165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配备3—5名工作人员,为服务群众提供了人力保障。

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9月12日,为庆祝宁陵第六届酥梨采摘节开幕,“商丘市文化公益小舞台”特地走进石桥镇万顷梨园,为当地群众送上精彩演出。文化公益小舞台是我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每年提供演出100多场次,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2016年被文化部树立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

各个村的文化广场为各种演出活动提供便利,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主阵地。2017年,我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共397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30个,所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标准建设,计划到2019年6月全部完成,截至2018年3月底,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13个,占建设总数的25.48%。

演出活动精彩纷呈。多年来,我市以改善文化民生、提高全市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全市大力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百戏进百乡”“文化公益小舞台”“惠民大剧场”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1124场,“百戏进百乡”活动700余场,“中原文化大舞台”演出89场;“文化公益小舞台”600余场,“惠民大剧场”演出380余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5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5万余场,放映行程约130万公里,先后组织“欢乐中原·文明商丘”夏季广场活动累计演出1000多场。通过这些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发现了文艺人才,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此外,我市还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广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 ,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一年四季精彩不断。

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成为基层文化演出的主力军。为此,我市还成立了市、县文化志愿者服务站,招收各类文化志愿者4000余名。2016年,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站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团队。

文化产业发展红红火火

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是全国知名的画虎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小村庄靠着画虎创造了年销售额近亿元的产业。最近,该村的规划刚刚出台,在以往文化产业特色村的基础上,增设艺术酒店、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力求打造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家乐园”和乡村都市。

除了王公庄村外,我市还积极培育扶持了夏邑火店宫灯制作村、宁陵刘楼陀螺村等为代表的18个特色文化专业村。其中,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柘城县洪恩乡白桥村马庄自然村、夏邑县火店乡、宁陵县黄岗乡为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以培植文化专业村为突破口,结合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生产,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既传承保护了优秀民间文化,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在基层农村构筑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市已发展工艺品加工类、艺术作品生产类、艺术表演类等三大类18个特色文化专业村,从业人员近10万人。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58.93亿元,比上年增加12.17亿元,增长26.0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文化产品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全市已形成包括演出、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艺术培训、印刷等门类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58.9亿元,占GDP比重2.99%。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要求,培育扶持文化企业集团,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商丘演艺集团及所属基层单位演出场次由改革前每年不足1500场,增加到每年3200场;演出收入由原来不足500万元,增加到1600多万元。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势头良好。全市已有30余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其中,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4个,河南省文化企业50强1家。在积极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我市还设立了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每年都认真组织专家评选,严格筛选30多个前景看好、潜力巨大、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了商丘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5年9月,韩国原州舞动国际艺术节上,作为中国唯一的参演节目——由河南省文化厅推荐、商丘市豫剧院排演的豫剧《花木兰》一举战胜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等8个国家选报的40多个节目,夺得艺术节国际交流金奖。

改革开放以来,商丘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每年,我市都组织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江苏徐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促进商丘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同时,加强文化产品对外推介,申报睢县中宇马具服装有限公司为省级文化产业出口基地。

文化引领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重点推动了投资80亿元的商丘古城保护利用、35亿元的华商国际文化城、10亿元的商丘清凉寺文化公园、8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5亿元的大虞春秋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其中部分项目已经实现主体完工,有效带动了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并推出了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民权王公庄画虎村、民权白云禅寺等一大批高档文化旅游景区。依托商丘黄河故道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积极建设民权黄河故道文化生态廊道、梁园区商丘黄河故道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园等,旅游道路、旅游标识、旅游咨询等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创建工作为载体,有效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为进一步提升商丘市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开展了创建国家A级景区活动,使商丘古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永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民权王公庄画虎村、睢杞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民权白云禅寺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目前,按照A级景区评定标准,对三陵台景区、夏邑长寿文化景区等提出了创建目标,下大力气开展创建工作。

2016年,国际华商文化节期间,我市举办了第一届商丘古城故道旅游推介会暨旅行商采购大会,来自全省各地市旅游局,安徽、山东、江苏、陕西等地市旅游局(委),全国各地知名旅行社、景区负责人,旅游开发公司等约200人齐聚商丘,并现场签约。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强力提高了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依托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民权王公庄画虎村等文化旅游景区,围绕商丘特有的“商文化”、“火文化”品牌和“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城市品牌定位等,精心组织各种类型的宣传推介活动。

深入挖掘商丘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了“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品牌,着力打造和宣传“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孔祖文化”“木兰文化”,通过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网络,有力地提升了商丘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414.7万人次,同比增长18.1%;旅游总收入29.95亿元,同比增长19.7%。目前全市4A级以上景区(包含永城)达到5家。

【选题策划 郭文剑 统筹 宋圣英 胡绪全】

责任编辑: 张书豪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新建机动车道 一周内...
施工留“尾巴” 居民...
“直通虞城长江路”今年肯定能够全线通车
这个路口积水已多天 群众希望快解决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喜迎国庆佳节 营造节...
花团锦簇迎国庆
粉刷一新迎节会
庆祝国庆节志愿服务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