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最后一次在老院团聚

商丘网 2018-02-23 08:59

商丘网讯:春节前开始拆房时,部分家具包括餐桌已经搬走。吃饭前,临时卸下两块门板拼在一起当餐桌。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根在情在 相约老院

2月18日,初三,天气阴沉,春寒料峭。但老家门前的那几棵柳树已微微泛青吐芽,开始谱写冬春季节更替的恋曲,给寂寥的大地注入了些许生命的活力。

按老家的规矩,正月初三是给已故不满三年的亲人上坟的日子,届时也是亲戚相聚的日子。所以,亲戚一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上坟祭奠故人,在家叙旧迎新。自从三年前我父母相继去逝后,我家亲戚过年相聚的日子就从初二改在了初三。但不管日子怎么变,亲戚相聚的地点始终没变:我家老院。所以,无论是父母的忌日,还是清明节、正月初三,我们每次上坟祭过父母,都会回到自家老院生火做饭,虽然烟熏火燎、费时费力、粗茶淡饭,但每一道饭菜都是从小到大熟悉的味道,就着回忆,聊着往事,依然吃得津津有味,难舍浓浓亲情……

院在,根在,亲情在。但是,按照县里的长远规划,听说要在我们现在的村址上建体育馆、科技馆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从去年五六月份就开始陆续拆迁,目前绝大多数家庭已拆迁完毕。由于人手少,春节前我们家只把房顶、门窗拆了,部分家具也拉走了,留下一个没水没电、残垣断壁的老院。

初三,还能在这里团聚吗?春节前,我哥开始一个个征求五个姐的意见。

“没有电,不用电,小时候家里没电,不照样过年吗?没有水,可以拉几桶。熬锅米汤,馏箅子馍,蒸几碗过年油炸的菜,热热乎乎一吃,比啥都强。”今年69岁的大姐态度非常坚决,“如果老院真扒了,到那时连个喝水、说话的地方都没啦。”

“自家人去饭店吃饭,乱花钱不说,显得外气、不亲。咱们能在家聚就聚吧,迁就一下就过去了。”一向很少表态的五姐,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面对即将失去的老院,五个姐都有点不舍,很是留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要最后一次吃在老院,聊在老院,笑在老院。

老院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上午9点多,我就赶回了老院。还没进门,三只拴着的小狗就“汪汪汪”叫个不停,叫声一个比一个响亮,像是比高音。原本宁静的小院,瞬间炸了锅。

“别叫了,再叫唤,打死你!”正在削土豆皮的嫂子,对着小狗又吵又吓,一扬手却把削了一半的土豆甩到了身后。

小狗以为是喂它们食物,叫声戛然而止,急忙争抢土豆,无奈狗绳在身,挣脱不得,逗得身边的几个人都笑了。

“我来削皮吧?”我把土豆捡起来,想帮嫂子干点力所能及的活。

“做菜不用你帮忙。如果你没事,就拾掇点柴火吧,免不了烧。”嫂子说着,用手指了指西墙角处堆放得整整齐齐的两垛木棍。

这两垛木棍,是我父亲生前的“杰作”,尽管它们搁置多年不用,有的都发糟、不结实了,但每触碰一根木棍,脑子里都会闪现父亲生前告诫的话语:这个木棍粗点,以后盖房时可以做檀条,那根细点,可以搭黄瓜、豆角架……在我父亲眼里,“天生我柴必有用”,家里所有的木棍是不能随随便便当柴火烧的。所以,他生前把他觉得能派上用场的各种树干、枝条整理好,然后按长度、大小、弯直等自己的原则,精心挑选,分开放置,以备用时随时拿取。但直到他去逝,这些木棍也没有派上用场,后来就成了烧锅的柴火。

说到烧锅,在我家,只要三姐在,非她莫属,而且每次烧锅还振振有词,这次也不例外:“我在家烧锅最多,比您几个都在行,咱娘都说我烧锅不费柴火,锅滚(注:方言,水烧开的意思)得还快。”同时,她会把她的“烧烤食品”尽可能多地给大家再背一遍:“烧着锅,还能烤红薯、花生、蛤蟆、豆虫。小时候饿,逮着啥烧啥,吃罢也没事。哪像现在恁多讲究,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我看还是饿得轻!”

而五姐,这次非要与三姐一起烧锅,一会儿拉风箱,一会儿往灶膛里填柴。虽然勤快,但心不在焉,其醉翁之意并没有逃过三姐的眼睛,只见三姐猫身站起来,从案板上拿起一个馒头,非常熟练地用两根木棍夹着,轻轻地放在灶膛的一旁,用热灰盖上一层,来回翻了四五分钟,烤馍的香味就溢出了灶膛。又翻了一分钟左右,三姐用木棍把馍扒出来,放在手上,连吹带打,很快一个黄腾腾的烤馍就完成了。

“给你,这次可以走了吧?”整个过程,三姐就这一句话,有点看透不说透的样子。

“三姐,还是你最了解我。”今年已经56岁的五姐,实在憋不住了,孩子似的歪头看着三姐,撒娇似的说。

老姐俩相视一笑,无语胜千言。灶膛的火苗烧得正旺,照在她们不再年轻的脸上,红红的,似有汗浸。

不大一会儿,锅盖上开始呼呼冒着白气。隔着升腾的白气,有点看不清她们的脸,整个屋子都变得朦朦胧胧的。

老院将去 心有不舍

饭做好后,嫂子喊大家吃饭,三姐却走向了堂屋,跨进门槛的那一刻,似乎想起了什么,愣了一下,又悻悻地回来。看到这一幕,谁也没有说话,但百感交集,知道三姐是习惯性地喊父母吃饭,但老院在,老屋在,父母却走了。

为了避免大家伤感,调节气氛,今年69岁的大姐拿着半块馒头,深情地看着我,又讲起了她说过N多遍的话题:“就是过年,以前好面馍也不让紧吃(方言:任意吃)。咱家你除外,你是末底老(方言:排行最小),咱娘最疼你,有啥好吃的都给你留着。有时怕馍长醭,就切开晒成馍干……”

这个话题,其他姐也给我进过。但现在我每次听,都会有一种感觉:父母走了,能将我小时候的事情记得清楚的,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她们了,比我更知道我的往事。但看着她们逐渐老去的面容,我的心不住地生疼。

知道这次在老院聚餐,也许是最后一次的情况后,我的三个舅老表和一个姑老表,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对自己在老院的经历是争相诉说,感慨颇多。今年59岁、教师出身的姑老表,更是情难自抑:“那时候,您家的生活相对好点,所以我最愿住的亲戚就是这里,总觉得有吃不完的好东西,一年至少在这里住俩月,基本上是我的第二个家了。这个老院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的很多影子。我对老院的变化可以说历历在目:从土坯墙到砖包墙、从砖包墙到全砖墙,再到现在的楼房……怎么说拆就拆了,唉……”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情感难抑,他咧了咧嘴,想笑没有笑出来,竟然泪流满面。

“唉,唉,哥,刚才你喝酒不是很厉害吗?咋哭啦?”吃饭时因为喝酒被他“欺负”的一个舅老表故意逗他取乐,赶紧拿出手机给他拍照,“抬起头来,让我给你拍个照,你也有怂的时候?”

哈哈……呵呵……咯咯……

舅老表的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一时间,老院里笑声四起,年味渐浓。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记忆,虽然吃饭还没有结束,但姑老表已要求大家拍照合影,并设计了一些镜头:有碰杯的,有一起吃菜的,有在老屋门前集体合影的,也有在老香椿树下三两个合影的……

面对即将失去的老院,尽管大家是如此的留恋,但老院的拆迁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而对于我们来说,老院的拆迁,拆掉的只是有形的围墙,拆不掉的是我们对老院的不舍之情和深厚记忆。(京九晚报记者 潘中华)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报道
[网络媒体走转改]最后一次在老院团聚
2018-02-23 08:59     商丘网   我要评论 

商丘网讯:春节前开始拆房时,部分家具包括餐桌已经搬走。吃饭前,临时卸下两块门板拼在一起当餐桌。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根在情在 相约老院

2月18日,初三,天气阴沉,春寒料峭。但老家门前的那几棵柳树已微微泛青吐芽,开始谱写冬春季节更替的恋曲,给寂寥的大地注入了些许生命的活力。

按老家的规矩,正月初三是给已故不满三年的亲人上坟的日子,届时也是亲戚相聚的日子。所以,亲戚一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上坟祭奠故人,在家叙旧迎新。自从三年前我父母相继去逝后,我家亲戚过年相聚的日子就从初二改在了初三。但不管日子怎么变,亲戚相聚的地点始终没变:我家老院。所以,无论是父母的忌日,还是清明节、正月初三,我们每次上坟祭过父母,都会回到自家老院生火做饭,虽然烟熏火燎、费时费力、粗茶淡饭,但每一道饭菜都是从小到大熟悉的味道,就着回忆,聊着往事,依然吃得津津有味,难舍浓浓亲情……

院在,根在,亲情在。但是,按照县里的长远规划,听说要在我们现在的村址上建体育馆、科技馆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从去年五六月份就开始陆续拆迁,目前绝大多数家庭已拆迁完毕。由于人手少,春节前我们家只把房顶、门窗拆了,部分家具也拉走了,留下一个没水没电、残垣断壁的老院。

初三,还能在这里团聚吗?春节前,我哥开始一个个征求五个姐的意见。

“没有电,不用电,小时候家里没电,不照样过年吗?没有水,可以拉几桶。熬锅米汤,馏箅子馍,蒸几碗过年油炸的菜,热热乎乎一吃,比啥都强。”今年69岁的大姐态度非常坚决,“如果老院真扒了,到那时连个喝水、说话的地方都没啦。”

“自家人去饭店吃饭,乱花钱不说,显得外气、不亲。咱们能在家聚就聚吧,迁就一下就过去了。”一向很少表态的五姐,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面对即将失去的老院,五个姐都有点不舍,很是留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要最后一次吃在老院,聊在老院,笑在老院。

老院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上午9点多,我就赶回了老院。还没进门,三只拴着的小狗就“汪汪汪”叫个不停,叫声一个比一个响亮,像是比高音。原本宁静的小院,瞬间炸了锅。

“别叫了,再叫唤,打死你!”正在削土豆皮的嫂子,对着小狗又吵又吓,一扬手却把削了一半的土豆甩到了身后。

小狗以为是喂它们食物,叫声戛然而止,急忙争抢土豆,无奈狗绳在身,挣脱不得,逗得身边的几个人都笑了。

“我来削皮吧?”我把土豆捡起来,想帮嫂子干点力所能及的活。

“做菜不用你帮忙。如果你没事,就拾掇点柴火吧,免不了烧。”嫂子说着,用手指了指西墙角处堆放得整整齐齐的两垛木棍。

这两垛木棍,是我父亲生前的“杰作”,尽管它们搁置多年不用,有的都发糟、不结实了,但每触碰一根木棍,脑子里都会闪现父亲生前告诫的话语:这个木棍粗点,以后盖房时可以做檀条,那根细点,可以搭黄瓜、豆角架……在我父亲眼里,“天生我柴必有用”,家里所有的木棍是不能随随便便当柴火烧的。所以,他生前把他觉得能派上用场的各种树干、枝条整理好,然后按长度、大小、弯直等自己的原则,精心挑选,分开放置,以备用时随时拿取。但直到他去逝,这些木棍也没有派上用场,后来就成了烧锅的柴火。

说到烧锅,在我家,只要三姐在,非她莫属,而且每次烧锅还振振有词,这次也不例外:“我在家烧锅最多,比您几个都在行,咱娘都说我烧锅不费柴火,锅滚(注:方言,水烧开的意思)得还快。”同时,她会把她的“烧烤食品”尽可能多地给大家再背一遍:“烧着锅,还能烤红薯、花生、蛤蟆、豆虫。小时候饿,逮着啥烧啥,吃罢也没事。哪像现在恁多讲究,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我看还是饿得轻!”

而五姐,这次非要与三姐一起烧锅,一会儿拉风箱,一会儿往灶膛里填柴。虽然勤快,但心不在焉,其醉翁之意并没有逃过三姐的眼睛,只见三姐猫身站起来,从案板上拿起一个馒头,非常熟练地用两根木棍夹着,轻轻地放在灶膛的一旁,用热灰盖上一层,来回翻了四五分钟,烤馍的香味就溢出了灶膛。又翻了一分钟左右,三姐用木棍把馍扒出来,放在手上,连吹带打,很快一个黄腾腾的烤馍就完成了。

“给你,这次可以走了吧?”整个过程,三姐就这一句话,有点看透不说透的样子。

“三姐,还是你最了解我。”今年已经56岁的五姐,实在憋不住了,孩子似的歪头看着三姐,撒娇似的说。

老姐俩相视一笑,无语胜千言。灶膛的火苗烧得正旺,照在她们不再年轻的脸上,红红的,似有汗浸。

不大一会儿,锅盖上开始呼呼冒着白气。隔着升腾的白气,有点看不清她们的脸,整个屋子都变得朦朦胧胧的。

老院将去 心有不舍

饭做好后,嫂子喊大家吃饭,三姐却走向了堂屋,跨进门槛的那一刻,似乎想起了什么,愣了一下,又悻悻地回来。看到这一幕,谁也没有说话,但百感交集,知道三姐是习惯性地喊父母吃饭,但老院在,老屋在,父母却走了。

为了避免大家伤感,调节气氛,今年69岁的大姐拿着半块馒头,深情地看着我,又讲起了她说过N多遍的话题:“就是过年,以前好面馍也不让紧吃(方言:任意吃)。咱家你除外,你是末底老(方言:排行最小),咱娘最疼你,有啥好吃的都给你留着。有时怕馍长醭,就切开晒成馍干……”

这个话题,其他姐也给我进过。但现在我每次听,都会有一种感觉:父母走了,能将我小时候的事情记得清楚的,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她们了,比我更知道我的往事。但看着她们逐渐老去的面容,我的心不住地生疼。

知道这次在老院聚餐,也许是最后一次的情况后,我的三个舅老表和一个姑老表,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对自己在老院的经历是争相诉说,感慨颇多。今年59岁、教师出身的姑老表,更是情难自抑:“那时候,您家的生活相对好点,所以我最愿住的亲戚就是这里,总觉得有吃不完的好东西,一年至少在这里住俩月,基本上是我的第二个家了。这个老院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的很多影子。我对老院的变化可以说历历在目:从土坯墙到砖包墙、从砖包墙到全砖墙,再到现在的楼房……怎么说拆就拆了,唉……”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情感难抑,他咧了咧嘴,想笑没有笑出来,竟然泪流满面。

“唉,唉,哥,刚才你喝酒不是很厉害吗?咋哭啦?”吃饭时因为喝酒被他“欺负”的一个舅老表故意逗他取乐,赶紧拿出手机给他拍照,“抬起头来,让我给你拍个照,你也有怂的时候?”

哈哈……呵呵……咯咯……

舅老表的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一时间,老院里笑声四起,年味渐浓。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记忆,虽然吃饭还没有结束,但姑老表已要求大家拍照合影,并设计了一些镜头:有碰杯的,有一起吃菜的,有在老屋门前集体合影的,也有在老香椿树下三两个合影的……

面对即将失去的老院,尽管大家是如此的留恋,但老院的拆迁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而对于我们来说,老院的拆迁,拆掉的只是有形的围墙,拆不掉的是我们对老院的不舍之情和深厚记忆。(京九晚报记者 潘中华)

责任编辑: 姬艳峰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文化路包河桥路面塌陷 市政部门已计划对桥板进行更换
弱电入地 可破“线杆立在路中间”难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生产车间 热火朝天
工人在生产流水线上作业
志愿者在行动
无人机、机器人消防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