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记者 翟华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12-30 06:02

我市积极参加省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诚邀各类人才到商丘创新创业(资料图片)。记者 崔坤 摄

六面体顶炉中,2500℃高温、25GPA高压,持续恒温恒压10个小时以上。

在这些苛刻的条件下,自然合成宽度为20微米、八面体均匀稳定的单晶体结构物质,整个过程是不是科技感十足?

位于柘城县的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就拥有这样的技术和生产条件。该公司通过创新突破,掌握了IC芯片用特种金刚石的核心技术,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批量化生产IC芯片用特种金刚石的企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十项任务”之一——“聚焦聚力创新发展,抓牢抓实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教育强市”, 强化科技、人才、教育支撑,稳步推进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和教育强市。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今年9月24日,一声悠长的钟鸣在深交所响起,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宣告上市。

该公司成功上市,和坚持创新研发密不可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该公司不仅实现了多项技术在全国领先,并实现了从工业领域向电子领域和珠宝首饰领域的成功转型,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增长。

。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强化科技、人才、教育支撑,坚定走好创新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

一直以来,我市持续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契合了创新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高新区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7家,均居全省第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6家,国家备案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家,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积极推动商丘科学院、商丘(上海)创新研究院探索引进高层次人才、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途径。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截至目前,全市网上登记科技成果19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为我市获得“国家科技技术奖励”最高荣誉。在2020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才引智,已引进5名院士来我市指导工作。市农科院、中诚国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新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总数占全省十分之一。被省新认定“中原育才计划”人才3名,总数达到8人。惠丰钻石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河南省优秀院士工作站。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90后”、“博士”是张梦若身上最显著的两个“标签”。

现在她在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享受副教授待遇。

1993年出生的张梦若,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在去年的河南省招才引智大会上,她和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互为有意”。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引进博士人才的相关规定,和张梦若签订了服务协议,先后兑现副教授待遇工资、博士津贴、安家费、科研经费等福利待遇近百万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保障。为大力吸引符合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我市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强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引才入商”工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质效,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在人才引进上,我市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省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直接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员7000余人。积极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创造性地开展市派博士服务团工作,重点引进了一批涉及金融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全市通过挂职等多种柔性形式引进各方面高层次人才200余人。

同时,我市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优秀企业家培育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三大人才工程,全市各类人才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极大优化。

一组数据能说明我市人才队伍的底气:全市目前共有各类人才53.99万人,商丘籍院士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9人(其中18人在职),河南省优秀专家17人(其中7人在职),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7人(其中4人在职),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高学历人才3046人,其中全日制博士549人(含商丘师范学院);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共198人,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规模持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素质较为优良的人才队伍。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

每逢星期三,市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陈硕就会很开心。

这天是学校设定的“无作业日”,学校结合年级、时间特点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放学后各学科不留书面作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被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试点。我市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强市。

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方面,我市将“双减”工作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率100%,非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缩至3所,压减率达98.03%,预收费监管率、风险保证金交纳率均达100%。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时间控制达标、考试次数符合要求、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学校占比均达100%。在中小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4.58%,教职工参与率达92.64%,有效破解了“放学早、接送难”的矛盾。

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成立了41个教育集团,统筹区域内教学资源,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工作,推动县域内城乡优质教师均衡发展。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培训规模和力度不断提升,建成名师工作室39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持续深化中,组建了9个职业教育集团。在商丘师范学院挂牌成立了商丘华商学院(商丘企业家学院)、商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商丘职业技能评价中心,为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提供有力保障。高等教育布局、学科、专业不断优化,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等学校发展到6所,位居全省前列。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以创新为引擎,稳步推进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和教育强市,赋能社会经济各方面高质量发展,助力商丘在全省“两个确保”大局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12-30 06:02   记者 翟华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我市积极参加省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诚邀各类人才到商丘创新创业(资料图片)。记者 崔坤 摄

六面体顶炉中,2500℃高温、25GPA高压,持续恒温恒压10个小时以上。

在这些苛刻的条件下,自然合成宽度为20微米、八面体均匀稳定的单晶体结构物质,整个过程是不是科技感十足?

位于柘城县的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就拥有这样的技术和生产条件。该公司通过创新突破,掌握了IC芯片用特种金刚石的核心技术,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批量化生产IC芯片用特种金刚石的企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十项任务”之一——“聚焦聚力创新发展,抓牢抓实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教育强市”, 强化科技、人才、教育支撑,稳步推进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和教育强市。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今年9月24日,一声悠长的钟鸣在深交所响起,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宣告上市。

该公司成功上市,和坚持创新研发密不可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该公司不仅实现了多项技术在全国领先,并实现了从工业领域向电子领域和珠宝首饰领域的成功转型,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增长。

。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强化科技、人才、教育支撑,坚定走好创新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

一直以来,我市持续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契合了创新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高新区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7家,均居全省第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6家,国家备案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家,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积极推动商丘科学院、商丘(上海)创新研究院探索引进高层次人才、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途径。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截至目前,全市网上登记科技成果19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为我市获得“国家科技技术奖励”最高荣誉。在2020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才引智,已引进5名院士来我市指导工作。市农科院、中诚国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新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总数占全省十分之一。被省新认定“中原育才计划”人才3名,总数达到8人。惠丰钻石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河南省优秀院士工作站。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90后”、“博士”是张梦若身上最显著的两个“标签”。

现在她在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享受副教授待遇。

1993年出生的张梦若,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在去年的河南省招才引智大会上,她和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互为有意”。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引进博士人才的相关规定,和张梦若签订了服务协议,先后兑现副教授待遇工资、博士津贴、安家费、科研经费等福利待遇近百万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保障。为大力吸引符合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我市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强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引才入商”工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质效,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在人才引进上,我市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省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直接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员7000余人。积极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创造性地开展市派博士服务团工作,重点引进了一批涉及金融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全市通过挂职等多种柔性形式引进各方面高层次人才200余人。

同时,我市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优秀企业家培育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三大人才工程,全市各类人才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极大优化。

一组数据能说明我市人才队伍的底气:全市目前共有各类人才53.99万人,商丘籍院士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9人(其中18人在职),河南省优秀专家17人(其中7人在职),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7人(其中4人在职),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高学历人才3046人,其中全日制博士549人(含商丘师范学院);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共198人,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规模持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素质较为优良的人才队伍。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

每逢星期三,市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陈硕就会很开心。

这天是学校设定的“无作业日”,学校结合年级、时间特点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放学后各学科不留书面作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被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试点。我市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强市。

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方面,我市将“双减”工作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率100%,非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缩至3所,压减率达98.03%,预收费监管率、风险保证金交纳率均达100%。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时间控制达标、考试次数符合要求、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学校占比均达100%。在中小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4.58%,教职工参与率达92.64%,有效破解了“放学早、接送难”的矛盾。

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成立了41个教育集团,统筹区域内教学资源,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工作,推动县域内城乡优质教师均衡发展。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培训规模和力度不断提升,建成名师工作室39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持续深化中,组建了9个职业教育集团。在商丘师范学院挂牌成立了商丘华商学院(商丘企业家学院)、商丘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商丘职业技能评价中心,为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提供有力保障。高等教育布局、学科、专业不断优化,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等学校发展到6所,位居全省前列。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以创新为引擎,稳步推进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和教育强市,赋能社会经济各方面高质量发展,助力商丘在全省“两个确保”大局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流沙被克服 路面修好了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网友留言选登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爱心捐赠 温暖校园
金色梦幻
生产线上 工人加班生产
采摘草莓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经协商授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