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蜂农夫妻做“最甜蜜的事业”

—— 一年行程两万里 走遍全国赶花期

本报记者 蒋友胜 通讯员 马学贤 梁雪丽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12-23 01:55

程效亮在清理蜂箱中的蜂胶和蜂蜡。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从之前的一无所有,到现在这个蜂场有近200个蜂箱,400多万只蜜蜂。这些蜜蜂都是我们俩一手培育、喂养的。”12月20日,在柘城县长青路中段南边的一块空地上,柘城县陈青集镇村民程效亮对记者聊起他与妻子姜永梅创业的故事,深有感触地说。

冬季是养蜂行业的休整期,这也是程效亮与妻子在家时间最长的时间段。这段时间,主要是清理蜂箱中的蜂胶和蜂蜡。

花的味道决定了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只能人赶花,不让花等人”。哪个地方花开,哪里蜜源多,就去哪里。但因为受季节、天气影响,他们错过花期的状况也时有发生。

20年前,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程效亮、姜永梅夫妇毅然投身“蜂海”。现在,两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过在入行之初,他们也是吃尽了苦头。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养蜂也是一样。尽管技术非常熟练,但也经常被蜂蛰。程效亮告诉记者:“我被蛰最严重的一次,浑身过敏。起初,疼得忍受不了。现在,我早已习惯了这个疼痛。”

蜜蜂和人一样也会生病,常见的疾病有农药中毒、消化道疾病、神经性疾病。有时候会自愈,严重的时候需要用药治疗。刚养蜂时,程效亮有时候看到蜜蜂异常“挣扎”,却不知道是蜜蜂生病了,最后眼睁睁地看着蜜蜂在面前成批死去。自己束手无策,就积极向同行请教,查阅相关书籍,慢慢成了给蜜蜂治病的行家。即使如此,在养蜂的路上,程效亮走得依然坎坷。他说:“记得一次去黑龙江采椴树蜜,去时不了解当地的天气规律。刚到地方就下雨,连下5天,我们白跑了一趟,一无所获,亏了2万多块钱。”

屡次的挫折并没有让程效亮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说:“遇到难题时,首先要从自身找问题,人家能做好,为啥自己做不好。就这样,我用了6年的时间,从一窍不通做到了行业资深。”

作为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行业,程效亮必须牢牢掌握蜜源植物的分布、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蜜蜂的习性。一般来说,过了元旦,养蜂人就开始南下。这之前,有两个月的养“兵”期。“所以说,这个行业很多时候是在等待,急不来,没有耐性的人根本做不下去。”

每年,从3月开始,从云南,一路往北,到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一年200多天,行2万多里路。可以说他们要么在看管着蜜蜂采蜜,要么就在赶往下一个采蜜点的路上。赶采蜜点时间最长的一次,夫妇两人从呼伦贝尔回家,在车上整整呆了45天。现在他们出门都是租辆货车,拉着蜂箱和帐篷。自己再开一辆小货车,拉着生活用品。

姜永梅说:“旁人看来,我们走南闯北,过得无拘无束。但出门在外,哪有在家里舒服?”

“记得有一年在内蒙古。三伏天下冰雹,电闪雷鸣,在空旷的草原上,我俩刚卸下东西,帐篷还没完全支好,就刮起了大风。我俩一人拽着帐篷的一头,与狂风‘纠缠’了很长时间。在内蒙古除了常遇到恶劣天气外,生活也不方便,买个菜都要骑着摩托车跑100里路。”程效亮回忆说。

每逢春节团圆的日子,在老家,注定找不到他们这些养蜂人的身影。程效亮说,他俩已有18个春节没在家里过了。

对于未来,程效亮说,现在他俩还年轻,还跑得动,准备再干几年。每年从祖国的南边走到北边,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冬日的阳光,温暖柔和。吃过午饭,姜永梅把准备好的香料和挂面装进蜂箱,两人开始为一个月后的远行做准备。

再过一个月,无数个像程效亮、姜永梅这样的养蜂人,就将朝着蜜源处进发,用原始又朴素的方式,记录人和自然的甜蜜故事。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柘城蜂农夫妻做“最甜蜜的事业”
—— 一年行程两万里 走遍全国赶花期
2021-12-23 01:55   本报记者 蒋友胜 通讯员 马学贤 梁雪丽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程效亮在清理蜂箱中的蜂胶和蜂蜡。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从之前的一无所有,到现在这个蜂场有近200个蜂箱,400多万只蜜蜂。这些蜜蜂都是我们俩一手培育、喂养的。”12月20日,在柘城县长青路中段南边的一块空地上,柘城县陈青集镇村民程效亮对记者聊起他与妻子姜永梅创业的故事,深有感触地说。

冬季是养蜂行业的休整期,这也是程效亮与妻子在家时间最长的时间段。这段时间,主要是清理蜂箱中的蜂胶和蜂蜡。

花的味道决定了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只能人赶花,不让花等人”。哪个地方花开,哪里蜜源多,就去哪里。但因为受季节、天气影响,他们错过花期的状况也时有发生。

20年前,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程效亮、姜永梅夫妇毅然投身“蜂海”。现在,两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过在入行之初,他们也是吃尽了苦头。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养蜂也是一样。尽管技术非常熟练,但也经常被蜂蛰。程效亮告诉记者:“我被蛰最严重的一次,浑身过敏。起初,疼得忍受不了。现在,我早已习惯了这个疼痛。”

蜜蜂和人一样也会生病,常见的疾病有农药中毒、消化道疾病、神经性疾病。有时候会自愈,严重的时候需要用药治疗。刚养蜂时,程效亮有时候看到蜜蜂异常“挣扎”,却不知道是蜜蜂生病了,最后眼睁睁地看着蜜蜂在面前成批死去。自己束手无策,就积极向同行请教,查阅相关书籍,慢慢成了给蜜蜂治病的行家。即使如此,在养蜂的路上,程效亮走得依然坎坷。他说:“记得一次去黑龙江采椴树蜜,去时不了解当地的天气规律。刚到地方就下雨,连下5天,我们白跑了一趟,一无所获,亏了2万多块钱。”

屡次的挫折并没有让程效亮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说:“遇到难题时,首先要从自身找问题,人家能做好,为啥自己做不好。就这样,我用了6年的时间,从一窍不通做到了行业资深。”

作为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行业,程效亮必须牢牢掌握蜜源植物的分布、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蜜蜂的习性。一般来说,过了元旦,养蜂人就开始南下。这之前,有两个月的养“兵”期。“所以说,这个行业很多时候是在等待,急不来,没有耐性的人根本做不下去。”

每年,从3月开始,从云南,一路往北,到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一年200多天,行2万多里路。可以说他们要么在看管着蜜蜂采蜜,要么就在赶往下一个采蜜点的路上。赶采蜜点时间最长的一次,夫妇两人从呼伦贝尔回家,在车上整整呆了45天。现在他们出门都是租辆货车,拉着蜂箱和帐篷。自己再开一辆小货车,拉着生活用品。

姜永梅说:“旁人看来,我们走南闯北,过得无拘无束。但出门在外,哪有在家里舒服?”

“记得有一年在内蒙古。三伏天下冰雹,电闪雷鸣,在空旷的草原上,我俩刚卸下东西,帐篷还没完全支好,就刮起了大风。我俩一人拽着帐篷的一头,与狂风‘纠缠’了很长时间。在内蒙古除了常遇到恶劣天气外,生活也不方便,买个菜都要骑着摩托车跑100里路。”程效亮回忆说。

每逢春节团圆的日子,在老家,注定找不到他们这些养蜂人的身影。程效亮说,他俩已有18个春节没在家里过了。

对于未来,程效亮说,现在他俩还年轻,还跑得动,准备再干几年。每年从祖国的南边走到北边,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冬日的阳光,温暖柔和。吃过午饭,姜永梅把准备好的香料和挂面装进蜂箱,两人开始为一个月后的远行做准备。

再过一个月,无数个像程效亮、姜永梅这样的养蜂人,就将朝着蜜源处进发,用原始又朴素的方式,记录人和自然的甜蜜故事。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流沙被克服 路面修好了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远看是车道 近看成了收费停车场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冬至时节忙健身
温暖冬日 快乐冬至
水润城乡
冬至爱心饺 情暖环卫工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经协商授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