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同心 淮海大地树丰碑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李文台 白 鹏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5-24 00:27

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孙海峰 摄

采访组在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内参观采访。 本报记者 袁国豪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中继碾庄歼灭战和双堆集歼灭战之后,对杜聿明集团进行的最后决战,是整个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消灭国民党军最多、胜利最大的一个战役阶段。整个淮海战役我军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敌我损失比例为4:1,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著名军事家斯大林在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感慨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2021年5月18日,《商丘日报》“百年华诞寻初心”融媒体记者一行,走进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寻找答案。

纪念馆大门两旁挂有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牌子。进门以后,一条大道直通里面,两侧苍松翠柏、庄严肃穆。迎面正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镌刻着周恩来的亲笔题词“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个鎏金大字。烈士纪念碑建成于1975年,碑高24.6米,碑顶镶有五星和两支相交的步枪图案组合而成的碑徽,纪念碑底部有贴金的石刻碑文。

进入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在漫卷的红旗和玻璃钢浮雕组合而成的背景墙的映衬下,无数烽火,齐聚眼前。只见浮雕左侧镌刻的是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右侧画面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壮观情景。背景墙前立着一座铸铜雕像。讲解人田熠渂介绍道:“铸铜雕像的主题是‘胜利’,一名战士手举钢枪振臂高呼,一位民工手推粮车奋勇向前,诠释了毛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揭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真正原因。”

距离纪念馆很近的永城市陈官庄乡潘窑村董窑东组,居住着一位曾经参加淮海战役的89岁的侯传喜老人。为了听到亲历的淮海战役,记者一行专门来到侯传喜老人家。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思路清晰。一提到淮海战役,立即打开话匣子。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侯传喜所在的雪枫县(即永城县。1945年1月,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以纪念牺牲的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独立团奉命赶赴濉溪县东南的双堆集阻击黄维兵团。“部队首长指示,根据中野的战略部署,我们要给黄维兵团布置好口袋让他钻。可是黄维兵团推进的速度太快,我们军区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敌人推进的速度,为主力部队聚歼黄维兵团争取时间。”侯传喜说道,“我们拼死战斗了6天6夜,敌人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我的营长牺牲了,教导员腿上的肉也被炸去几大块。白天敌人向前推进几里地,晚上我们就又夺了回来,反复争夺,成了拉锯战。当时我才16岁,在机枪连给机枪手当副手,负责向弹夹里压子弹和帮着转移机枪。对面的子弹嗖嗖地从我头顶上打过去,那时候也不知道害怕。为了炸毁敌人的坦克车,不少人自告奋勇,把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塞进坦克的链子里,轰的一声那老鳖盖就趴窝了。到了第七天早上,中原野战军主力部队到达,我们撤出了战斗。6天6夜的战斗,我们团3000多人,只剩下1000多人,真是太惨了!”

侯传喜老人参加的双堆集阻击战是淮海战役中数百次战斗的一个缩影。在整个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就有31041位。而华野一纵文工团团员陈洁烈士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陈洁,1922年生,18岁那年她参加浙东纵队,后在华东野战军二师文工团工作。她经常深入连队,为战士们表演节目,因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战士们都非常喜欢她。1949年1月10日,那是淮海战役最后一天,陈洁发着高烧,本来二师文工团已经安排她先行撤到安全区域,但她却冲进了救护队伍,主动到阵地抢救伤员。就在这时,一架敌机从头顶掠过,一枚炸弹在她不远处爆炸,陈洁迅速扑向了正在抢运的解放军伤员的身上……

后来战友们在陈洁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战地日记。在日记中,她这样写道:“从今天起,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懂得今后应该怎样为党工作,怎样奉献我的终身。”看着纪念馆里陈列的陈洁的照片,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听到了她的歌声。

其实让记者感触最深的还是在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里。一张张支前民工的珍贵照片,也在告诉我们: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出动民工就达到543万,相当于9个民工支援1个战士。当年商丘、永城、夏邑几乎是全民动员。以永城为例,因为永城是解放区,进行过减租减息、反霸清算和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土地和财物,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阶级觉悟高,支援人民军队热情高,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物出物。全县人口40万人,出动民工就达27万。解放军打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该纪念馆党支部书记王莉介绍道。刘河区郭楼村的史大娘,丈夫参加火线运输队,儿子参加了随军担架队,她在家给解放军战士做军鞋。在做军鞋的时候,煤油灯烤焦了她的头发,针尖扎破了她的手指,线绳勒进了食指的肉里,她就在食指上裹上一块碎布继续拽鞋线,实在疼得受不了,就打个弯缠在手掌中一点一点往外拽。就这样,在整个战役期间,史大娘共做了100多双军鞋,而她的右手食指和拇指也因为长期做鞋而严重变形。战后,她家被评为“支前模范家庭”。

类似这样感人的支前故事还有很多。夏邑济阳王庄村的王登祥,淮海战役打响后,第一个在村里报名参加了支前队伍。他从家带了4双鞋,鞋底全部都磨烂了,没有鞋穿,他就光着脚在雪地上行走,最后双脚冻残,不得不截去下肢。事后,有人问他:“你这么做值得吗?”他说:“共产党为咱老百姓连命都豁出去了,失去两条腿算啥!”

人民的支持为战争的胜利凝聚了磅礴力量。73年前的这一伟大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伟绩,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淮海战役胜利后,商丘地区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解放。为了缅怀在这场战役中特别是陈官庄歼灭战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也是为了纪念这场战役不惜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商丘人民,1963年,在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的永城市陈官庄修建了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纪念馆。在这片庄严肃穆的土地上,安葬着2342名为国捐躯的淮海英烈,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每年清明节,许多人都会千里迢迢来到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寻亲,他们会自发为烈士们献上一束圣洁的鲜花,小心翼翼地在亲人墓碑前捧一抔黄土,将烈士的忠魂接回家乡。

“这是树在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走出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展厅,重新来到镌刻周恩来手迹的烈士纪念碑前,王莉这样告诉记者,记者也从王莉的话语中找到了奇迹创造的答案。

记者感言

民心所向 皆决于是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在73年前的那场淮海战役中,以徐州、商丘为中心,豫鲁苏皖冀5省约35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千百万人民群众成了解放军的坚定后方。在那66个昼夜的战火中,543万老百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运弹药。据统计,商丘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16.8万人。

“最后的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这首当年的歌谣,连同如林的担架、如流的推车,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自己的初心使命赢得亿万人民的自觉选择和支持的。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民的选择,这就是人民的选择。靠了它,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就土崩瓦解;有了它,千万辆推车就推出了一个人民的新中国。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才能汇聚民心、赢得民心,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苏强华)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军民同心 淮海大地树丰碑
2021-05-24 00:27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李文台 白 鹏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孙海峰 摄

采访组在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内参观采访。 本报记者 袁国豪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中继碾庄歼灭战和双堆集歼灭战之后,对杜聿明集团进行的最后决战,是整个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消灭国民党军最多、胜利最大的一个战役阶段。整个淮海战役我军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敌我损失比例为4:1,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著名军事家斯大林在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感慨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2021年5月18日,《商丘日报》“百年华诞寻初心”融媒体记者一行,走进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寻找答案。

纪念馆大门两旁挂有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牌子。进门以后,一条大道直通里面,两侧苍松翠柏、庄严肃穆。迎面正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镌刻着周恩来的亲笔题词“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个鎏金大字。烈士纪念碑建成于1975年,碑高24.6米,碑顶镶有五星和两支相交的步枪图案组合而成的碑徽,纪念碑底部有贴金的石刻碑文。

进入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在漫卷的红旗和玻璃钢浮雕组合而成的背景墙的映衬下,无数烽火,齐聚眼前。只见浮雕左侧镌刻的是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右侧画面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壮观情景。背景墙前立着一座铸铜雕像。讲解人田熠渂介绍道:“铸铜雕像的主题是‘胜利’,一名战士手举钢枪振臂高呼,一位民工手推粮车奋勇向前,诠释了毛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揭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真正原因。”

距离纪念馆很近的永城市陈官庄乡潘窑村董窑东组,居住着一位曾经参加淮海战役的89岁的侯传喜老人。为了听到亲历的淮海战役,记者一行专门来到侯传喜老人家。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思路清晰。一提到淮海战役,立即打开话匣子。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侯传喜所在的雪枫县(即永城县。1945年1月,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以纪念牺牲的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独立团奉命赶赴濉溪县东南的双堆集阻击黄维兵团。“部队首长指示,根据中野的战略部署,我们要给黄维兵团布置好口袋让他钻。可是黄维兵团推进的速度太快,我们军区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敌人推进的速度,为主力部队聚歼黄维兵团争取时间。”侯传喜说道,“我们拼死战斗了6天6夜,敌人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我的营长牺牲了,教导员腿上的肉也被炸去几大块。白天敌人向前推进几里地,晚上我们就又夺了回来,反复争夺,成了拉锯战。当时我才16岁,在机枪连给机枪手当副手,负责向弹夹里压子弹和帮着转移机枪。对面的子弹嗖嗖地从我头顶上打过去,那时候也不知道害怕。为了炸毁敌人的坦克车,不少人自告奋勇,把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塞进坦克的链子里,轰的一声那老鳖盖就趴窝了。到了第七天早上,中原野战军主力部队到达,我们撤出了战斗。6天6夜的战斗,我们团3000多人,只剩下1000多人,真是太惨了!”

侯传喜老人参加的双堆集阻击战是淮海战役中数百次战斗的一个缩影。在整个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就有31041位。而华野一纵文工团团员陈洁烈士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陈洁,1922年生,18岁那年她参加浙东纵队,后在华东野战军二师文工团工作。她经常深入连队,为战士们表演节目,因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战士们都非常喜欢她。1949年1月10日,那是淮海战役最后一天,陈洁发着高烧,本来二师文工团已经安排她先行撤到安全区域,但她却冲进了救护队伍,主动到阵地抢救伤员。就在这时,一架敌机从头顶掠过,一枚炸弹在她不远处爆炸,陈洁迅速扑向了正在抢运的解放军伤员的身上……

后来战友们在陈洁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战地日记。在日记中,她这样写道:“从今天起,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懂得今后应该怎样为党工作,怎样奉献我的终身。”看着纪念馆里陈列的陈洁的照片,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听到了她的歌声。

其实让记者感触最深的还是在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里。一张张支前民工的珍贵照片,也在告诉我们: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出动民工就达到543万,相当于9个民工支援1个战士。当年商丘、永城、夏邑几乎是全民动员。以永城为例,因为永城是解放区,进行过减租减息、反霸清算和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土地和财物,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阶级觉悟高,支援人民军队热情高,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物出物。全县人口40万人,出动民工就达27万。解放军打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该纪念馆党支部书记王莉介绍道。刘河区郭楼村的史大娘,丈夫参加火线运输队,儿子参加了随军担架队,她在家给解放军战士做军鞋。在做军鞋的时候,煤油灯烤焦了她的头发,针尖扎破了她的手指,线绳勒进了食指的肉里,她就在食指上裹上一块碎布继续拽鞋线,实在疼得受不了,就打个弯缠在手掌中一点一点往外拽。就这样,在整个战役期间,史大娘共做了100多双军鞋,而她的右手食指和拇指也因为长期做鞋而严重变形。战后,她家被评为“支前模范家庭”。

类似这样感人的支前故事还有很多。夏邑济阳王庄村的王登祥,淮海战役打响后,第一个在村里报名参加了支前队伍。他从家带了4双鞋,鞋底全部都磨烂了,没有鞋穿,他就光着脚在雪地上行走,最后双脚冻残,不得不截去下肢。事后,有人问他:“你这么做值得吗?”他说:“共产党为咱老百姓连命都豁出去了,失去两条腿算啥!”

人民的支持为战争的胜利凝聚了磅礴力量。73年前的这一伟大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伟绩,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淮海战役胜利后,商丘地区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解放。为了缅怀在这场战役中特别是陈官庄歼灭战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也是为了纪念这场战役不惜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商丘人民,1963年,在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的永城市陈官庄修建了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纪念馆。在这片庄严肃穆的土地上,安葬着2342名为国捐躯的淮海英烈,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每年清明节,许多人都会千里迢迢来到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寻亲,他们会自发为烈士们献上一束圣洁的鲜花,小心翼翼地在亲人墓碑前捧一抔黄土,将烈士的忠魂接回家乡。

“这是树在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走出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展厅,重新来到镌刻周恩来手迹的烈士纪念碑前,王莉这样告诉记者,记者也从王莉的话语中找到了奇迹创造的答案。

记者感言

民心所向 皆决于是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在73年前的那场淮海战役中,以徐州、商丘为中心,豫鲁苏皖冀5省约35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千百万人民群众成了解放军的坚定后方。在那66个昼夜的战火中,543万老百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运弹药。据统计,商丘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116.8万人。

“最后的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这首当年的歌谣,连同如林的担架、如流的推车,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以自己的初心使命赢得亿万人民的自觉选择和支持的。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民的选择,这就是人民的选择。靠了它,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就土崩瓦解;有了它,千万辆推车就推出了一个人民的新中国。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才能汇聚民心、赢得民心,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苏强华)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5月7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30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凤鸣岛畔凤展翅
智能化奶牛养殖基地 ...
员工在流水线作业
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