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的潘常达:“赶上新时代,日子过得赛神仙”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艾凌 司鹤欣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5-18 00:24

潘常达老人近照。

  

潘常达老人在大女婿与小女儿陪同下锻炼身体。

  

潘常达老人一家其乐融融吃蛋糕。

 

扫码看视频报道

出生于1919年的潘常达老人祖籍湖北,年少时为避日军侵华战乱辗转来到商丘定居。5月12日,在梁园区一家养老机构采访组见到了已经102岁的潘常达,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采访中,他拖着长音唱诵起小时候开蒙所学的内容,《论语》《三字经》等句段随口拈来,乡音不改。

潘常达出生于湖北咸宁山区,爷爷从事药材生意。他自小接受了传统启蒙教育,能识文断字,十几岁时到一家药材铺当学徒。如没有意外,潘常达做几年学徒后也将从事药材生意,延续家族事业。然而,日军侵华的铁蹄打破了他的人生规划。1938年武汉保卫战打响,潘常达在仓促的逃亡中与家人走散,跟随一个表亲转移至山东曹县,后又因闹饥荒来到商丘定居。

家乡是再也回不去了,在商丘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潘常达只能从事最艰苦的体力劳动,靠打零工过活。在尝试了各种工作后,潘常达成为运输车队的一名搬运工人,拉起了架子车。“俺父亲加入了板车队,靠着商丘火车站,往周边运送货物,都是木料等物品,他一个人拉满满一大车,有时候跟着车队一走就是十几天。”二女儿潘秀芹回忆道。

潘常达在商丘成家,共育有四女二儿,加上与岳母同住,一家9口人全靠他一人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提到工作的辛劳,潘常达老人开朗地笑着,给我们展示他的双手——由于长期抓握架子车车把,十个手指已经严重变形。“我们都心疼爸爸,那时候拉车纯靠人力,特别是过道北地下道,要上大坡,我们几个没事都跟着爸爸去送货,跟在后头帮他推车。”儿女们回忆道。

采访当天,潘常达的女儿女婿们都赶了过来。二女婿王恒江曾经照顾老人多年,翁婿两人感情很深。“俺岳父虽然做了一辈子工人,但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为人处事非常端正,可以说嫉恶如仇。”他介绍道,“老人从年轻时就喜欢看新闻联播、看报纸,讲起国家大事、国际关系等头头是道,自己还买了不少书看。”

潘常达加入的运输队解放后组建成商丘市运输公司,老人一直从事拉车的工作到退休,现在每个月能领取3000多元的退休金。“俺爸因为干的出力活,年轻时下班到家爱喝几口,一撮花生米、二两酒就可满足,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他非常讲究公共卫生,我们小时候住得虽然只有两间平房,但俺爸到家都先把地扫一遍,从胡同口到家门口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门口哪里路不平,还拉来炉渣把路垫平。”潘秀芹说,“他就是这样爱行好事的人,以前到人民公园锻炼,看到地上有垃圾也都捡起来扔垃圾桶;自己日子过得再紧张,看见要饭的人也都帮一把。2008年汶川地震,他还带头为灾区捐了500元钱。”

上世纪90年代,正逢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退休后的潘常达依然想办法为这个家增加收入,和老伴两人在附近的光复节市场支起了个小车,卖一些零食。曾经帮着父亲推板车的儿女都已经长大,这次他们又都把业余精力转移到这个小摊位上,帮着进货、卖货,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好。

因为历史的原因,潘家几个稍大的孩子响应当时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中断了学业。“1979年恢复高考,俺大弟弟潘立新正好赶上,就准备考大学。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灯,他就披个床单点着油灯复习,后来考上了武汉一个医学院。”潘秀芹言语中充满骄傲,“当年俺爸是药材铺的学徒,现在俺一个弟弟、一个侄子都是医生,也算是一种奇妙的巧合吧。”

“我们这一大家兄弟姐妹特别团结,家庭氛围很好,相处很和睦。”王恒江说,“俺岳父虽然话不多,但他经常一家人团聚吃饭时先给我们上一堂‘政治课’,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让我们好好做人、做事,吃公家饭的要为人民服务,不能私心太重等等。”

由于老人原来的房子已经拆迁,潘常达老人住进了这家配有医护人员的养老院,几个子女有空就过来照看,整洁的居室内常飘出欢声笑语,老人常说“赶上了新时代,日子过得赛神仙”。在潘常达百岁大寿的时候,老家湖北的亲人还专门驱车前来给潘常达老人祝寿。

老人现在五世同堂,孙子、外孙里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分别在医院、学校和科研机构工作。“年轻时我爱看书识字,没有赶上好时候。现在儿孙们都有知识有文化,能给社会做点事,一代比一代好!”采访最后,老人感慨道。

本栏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邢栋摄

“新闻1+1”

潘常达的长寿之道

潘常达老人一生出力流汗,身子骨非常硬朗,仅有耳背、白内障等不算严重的健康问题。老人一头黑发非常醒目,据家人介绍,老人头发是近两年白发返黑,人人称奇。

生活习惯:老人喜欢抽烟喝酒,尤其是喜欢小酌两杯,现在仍旧保持着饮酒习惯,在养老院住室长期存放着白酒、麻花、花生米等。他还常用人参、首乌等药材泡酒饮用。

社会关系:老人年轻时就喜欢积德行善,可谓日行一善,经常自发打扫公共区域卫生、施舍流浪汉等,街坊邻里关系和睦;一家人互帮互助,团结和睦,儿女对老父亲都非常敬佩,关怀备至。

处世心态:老人做了一辈子搬运工人,虽没有很多文化但为人处世端正,嫉恶如仇,对遇到的不文明、不诚信行为都会及时进行制止;老人在生活上没有过多讲究,但特别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对子女进行爱国爱党教育。 (司鹤欣)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潘常达老人在大女婿与小女儿陪同下锻炼身体。

潘常达老人一家其乐融融吃蛋糕。

扫码看视频报道

出生于1919年的潘常达老人祖籍湖北,年少时为避日军侵华战乱辗转来到商丘定居。5月12日,在梁园区一家养老机构采访组见到了已经102岁的潘常达,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采访中,他拖着长音唱诵起小时候开蒙所学的内容,《论语》《三字经》等句段随口拈来,乡音不改。

潘常达出生于湖北咸宁山区,爷爷从事药材生意。他自小接受了传统启蒙教育,能识文断字,十几岁时到一家药材铺当学徒。如没有意外,潘常达做几年学徒后也将从事药材生意,延续家族事业。然而,日军侵华的铁蹄打破了他的人生规划。1938年武汉保卫战打响,潘常达在仓促的逃亡中与家人走散,跟随一个表亲转移至山东曹县,后又因闹饥荒来到商丘定居。

家乡是再也回不去了,在商丘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潘常达只能从事最艰苦的体力劳动,靠打零工过活。在尝试了各种工作后,潘常达成为运输车队的一名搬运工人,拉起了架子车。“俺父亲加入了板车队,靠着商丘火车站,往周边运送货物,都是木料等物品,他一个人拉满满一大车,有时候跟着车队一走就是十几天。”二女儿潘秀芹回忆道。

潘常达在商丘成家,共育有四女二儿,加上与岳母同住,一家9口人全靠他一人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提到工作的辛劳,潘常达老人开朗地笑着,给我们展示他的双手——由于长期抓握架子车车把,十个手指已经严重变形。“我们都心疼爸爸,那时候拉车纯靠人力,特别是过道北地下道,要上大坡,我们几个没事都跟着爸爸去送货,跟在后头帮他推车。”儿女们回忆道。

采访当天,潘常达的女儿女婿们都赶了过来。二女婿王恒江曾经照顾老人多年,翁婿两人感情很深。“俺岳父虽然做了一辈子工人,但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为人处事非常端正,可以说嫉恶如仇。”他介绍道,“老人从年轻时就喜欢看新闻联播、看报纸,讲起国家大事、国际关系等头头是道,自己还买了不少书看。”

潘常达加入的运输队解放后组建成商丘市运输公司,老人一直从事拉车的工作到退休,现在每个月能领取3000多元的退休金。“俺爸因为干的出力活,年轻时下班到家爱喝几口,一撮花生米、二两酒就可满足,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他非常讲究公共卫生,我们小时候住得虽然只有两间平房,但俺爸到家都先把地扫一遍,从胡同口到家门口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门口哪里路不平,还拉来炉渣把路垫平。”潘秀芹说,“他就是这样爱行好事的人,以前到人民公园锻炼,看到地上有垃圾也都捡起来扔垃圾桶;自己日子过得再紧张,看见要饭的人也都帮一把。2008年汶川地震,他还带头为灾区捐了500元钱。”

上世纪90年代,正逢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退休后的潘常达依然想办法为这个家增加收入,和老伴两人在附近的光复节市场支起了个小车,卖一些零食。曾经帮着父亲推板车的儿女都已经长大,这次他们又都把业余精力转移到这个小摊位上,帮着进货、卖货,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好。

因为历史的原因,潘家几个稍大的孩子响应当时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中断了学业。“1979年恢复高考,俺大弟弟潘立新正好赶上,就准备考大学。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灯,他就披个床单点着油灯复习,后来考上了武汉一个医学院。”潘秀芹言语中充满骄傲,“当年俺爸是药材铺的学徒,现在俺一个弟弟、一个侄子都是医生,也算是一种奇妙的巧合吧。”

“我们这一大家兄弟姐妹特别团结,家庭氛围很好,相处很和睦。”王恒江说,“俺岳父虽然话不多,但他经常一家人团聚吃饭时先给我们上一堂‘政治课’,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让我们好好做人、做事,吃公家饭的要为人民服务,不能私心太重等等。”

由于老人原来的房子已经拆迁,潘常达老人住进了这家配有医护人员的养老院,几个子女有空就过来照看,整洁的居室内常飘出欢声笑语,老人常说“赶上了新时代,日子过得赛神仙”。在潘常达百岁大寿的时候,老家湖北的亲人还专门驱车前来给潘常达老人祝寿。

老人现在五世同堂,孙子、外孙里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分别在医院、学校和科研机构工作。“年轻时我爱看书识字,没有赶上好时候。现在儿孙们都有知识有文化,能给社会做点事,一代比一代好!”采访最后,老人感慨道。

本栏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邢栋摄

“新闻1+1”

潘常达的长寿之道

潘常达老人一生出力流汗,身子骨非常硬朗,仅有耳背、白内障等不算严重的健康问题。老人一头黑发非常醒目,据家人介绍,老人头发是近两年白发返黑,人人称奇。

生活习惯:老人喜欢抽烟喝酒,尤其是喜欢小酌两杯,现在仍旧保持着饮酒习惯,在养老院住室长期存放着白酒、麻花、花生米等。他还常用人参、首乌等药材泡酒饮用。

社会关系:老人年轻时就喜欢积德行善,可谓日行一善,经常自发打扫公共区域卫生、施舍流浪汉等,街坊邻里关系和睦;一家人互帮互助,团结和睦,儿女对老父亲都非常敬佩,关怀备至。

处世心态:老人做了一辈子搬运工人,虽没有很多文化但为人处世端正,嫉恶如仇,对遇到的不文明、不诚信行为都会及时进行制止;老人在生活上没有过多讲究,但特别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对子女进行爱国爱党教育。 (司鹤欣)

102岁的潘常达:“赶上新时代,日子过得赛神仙”
2021-05-18 00:24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艾凌 司鹤欣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潘常达老人近照。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5月7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30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巨幅党旗迎七一
河畔风景美 鸟儿筑巢忙
月季花开香满城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