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的王吕氏:“五个孩子争着接我去家住”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白 鹏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5-10 01:08

王吕氏老人近照。

采访组采访王吕氏老人。李亚楠 摄

 

 

百岁老人王吕氏与玄孙女。

扫码看视频报道

102岁的女寿星王吕氏,家住永城市黄口镇闫王庄村王庙自然村。院门上省政府授予的“光荣之家”、镇政府授予的“和睦家庭”两块牌子格外醒目。

王吕氏老人,有一儿四女。大儿子王爱连今年81岁,1965年入伍,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队当过炮兵,1969年退伍,退伍后还当过12年的生产队干部。

“儿子和儿媳妇都好,闺女和客(女婿)也好,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媳妇,他们都很疼我。现在生活多好,我得使劲活!现在的日子享福啊,吃的全是好面,还不用干活。”王吕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把家里的孩子们夸一遍。

王吕氏年过百岁,依然干净整洁。上身穿的是大襟子褂,里面是碎花的薄棉袄,耳朵上带有耳环,手上带有戒指,头上顶着深色头巾,一身打扮极富豫东传统特色。

“大襟子褂是闺女手缝的,外孙媳妇给买的棉袄,外孙子买的棉裤,孙女给买的耳坠,闺女给买的戒指,儿媳妇给买的布鞋,我这一身都是孩子们给置办的!”王吕氏老人说起这些格外自豪。

王吕氏老人虽然是小脚,拄着拐棍走起路来却神采奕奕。“拐棍使20年了,外甥女给买的,都磨二指了。”老人伸着两个手指说。

王吕氏老人娘家在侯岭镇草庙村吕庙自然村,17岁嫁到王庙。“我这一辈子是离不开庙了!”她说起话来风趣幽默。

她讲起了过去的事儿“(农历)四月十三‘跑日本’,日本人从永城城里来我们庄,咱这人抱着小孩从东往西就‘跑反’。临收麦,鬼子跑回了城,老百姓有了安稳才敢回家。我跟着跑了十多天,才跑回家收麦。”

“一家人带着面,找人家的锅,凑合做点饭吃,不够吃就饿着,那时候一家人夜里就住在坟地、林地里。鬼子的汽车把不少地里的麦子都压毁了,鬼子的飞机飞得低,都是扫着麦穗打。日本人说话,咱老百姓都听不懂,后来听说村里人有让日本人打死的。大姑娘、小媳妇脸上都抹上灰,穿上破衣裳,打扮成老婆的样子。”王吕氏老人,讲起了1938年的春夏之交鬼子进永城,她跟着全家“跑日本”的往事。当时,他丈夫的爷爷奶奶、父母都健在,丈夫弟兄四个,加上她一个进门不久的新媳妇,全家9口人往西跑了十几里路。

当时,王吕氏老人婆家人口多、田地少,种的不够吃的,家里人做生意、逃荒要饭,勉强度日子。她的公公会织布,给庄上的人织布挣点钱。她的丈夫推独轮车贩卖粮食,近的跑到大王集、小王集,远的跑到内蒙古。

她回忆,日本鬼子进中国以后有一年收成不好,闹饥荒,她和家人逃荒要饭到山东省成武县,春天出发,挨收麦回来,就这样跑出去小半年。她的丈夫曾经还跑到安徽省涡阳县丹城集,在那里给新四军抬过担架。

解放以后,她家十口人分了十几亩地,告别了解放前经常忍饥挨饿、逃荒要饭的苦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包干”,她家当时7口人,每人联产承包了2亩2分5的耕地,家里草房翻盖成了砖瓦房。她一个儿子、两个孙子现在有三处宅子,其中一处还盖有两层小楼。

儿子王爱连说:“俺娘经常说,还是共产党领导得好。现在日子有多好,不要公粮了,还发给补助。穿的好、吃的好,老人年纪大了政府还给发钱。”

“跟过去比,日子从地上到天上了!”王吕氏老人接着儿子的话说,“一个儿子、四个闺女,谁来接我,我就上谁家住。俺这几个女婿都是争着接我去家里住,孩子们都孝顺。”

王吕氏老人的丈夫60多岁因病去世,已经近40年了。她下地干活到60岁,70多岁还能自己做饭。70多岁以后,几个子女便不让老人再干活,轮流接她到家住,她现在全家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他们一家人在村里口碑很好。老人的儿子是退伍军人,年轻时当过村干部,退休后对村里的事比较上心,他每周自己打扫家门口的半条道街,疫情期间积极参加村内值班。他家老太太与人为善,邻里关系好,没有和邻居红过脸、吵过架。他们家家风好,儿女孝顺,家庭和睦。因为老人吃过苦,所以对生活很知足。”闫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田雪立这样评价王吕氏老人和她的家人。

“新闻1+1”

王吕氏的长寿之道

王吕氏老人生于1919年,今年102岁。前半生家里生活困苦,“跑过日本”,也曾逃荒、要饭,解放以后全家人生活才有了改善。晚年,她在几个子女家轮流居住,享起了清福。儿女都孝顺,她家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和睦之家。

长寿基因:老人家族有比较突出的长寿基因。她的母亲活到了89岁,大妹妹今年96岁还健在,老人的儿子和4个女儿都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老人不吃肉,特别爱喝糊涂,也爱吃馍、面条。一般每天早上喝红薯或苹果下锅的面糊涂,中午吃稀汤面条,晚上喝稠米汤,吃半块馍或一个菜角。每天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天亮起床,晚上喝过汤就睡觉。她爱用唱戏机听戏。她还爱干净,天天洗脚,家里的子女几天给她洗一次头,天暖和的时候一周洗回澡。

心态处事:老人与人为善,从来没和亲戚邻居红过脸、吵过架。用她自己的话说:“从嫁到王庙没给爹娘抬过一次杠,没给别人吵过架。”

社会因素:五世同堂,家庭和睦。老人有一儿四女,她在几个儿女家轮流居住。她喜欢亲近小孩,孩子们也喜欢她。 (白 鹏)

本栏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袁国豪摄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百岁老人王吕氏与玄孙女。

扫码看视频报道

102岁的女寿星王吕氏,家住永城市黄口镇闫王庄村王庙自然村。院门上省政府授予的“光荣之家”、镇政府授予的“和睦家庭”两块牌子格外醒目。

王吕氏老人,有一儿四女。大儿子王爱连今年81岁,1965年入伍,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队当过炮兵,1969年退伍,退伍后还当过12年的生产队干部。

“儿子和儿媳妇都好,闺女和客(女婿)也好,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媳妇,他们都很疼我。现在生活多好,我得使劲活!现在的日子享福啊,吃的全是好面,还不用干活。”王吕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把家里的孩子们夸一遍。

王吕氏年过百岁,依然干净整洁。上身穿的是大襟子褂,里面是碎花的薄棉袄,耳朵上带有耳环,手上带有戒指,头上顶着深色头巾,一身打扮极富豫东传统特色。

“大襟子褂是闺女手缝的,外孙媳妇给买的棉袄,外孙子买的棉裤,孙女给买的耳坠,闺女给买的戒指,儿媳妇给买的布鞋,我这一身都是孩子们给置办的!”王吕氏老人说起这些格外自豪。

王吕氏老人虽然是小脚,拄着拐棍走起路来却神采奕奕。“拐棍使20年了,外甥女给买的,都磨二指了。”老人伸着两个手指说。

王吕氏老人娘家在侯岭镇草庙村吕庙自然村,17岁嫁到王庙。“我这一辈子是离不开庙了!”她说起话来风趣幽默。

她讲起了过去的事儿“(农历)四月十三‘跑日本’,日本人从永城城里来我们庄,咱这人抱着小孩从东往西就‘跑反’。临收麦,鬼子跑回了城,老百姓有了安稳才敢回家。我跟着跑了十多天,才跑回家收麦。”

“一家人带着面,找人家的锅,凑合做点饭吃,不够吃就饿着,那时候一家人夜里就住在坟地、林地里。鬼子的汽车把不少地里的麦子都压毁了,鬼子的飞机飞得低,都是扫着麦穗打。日本人说话,咱老百姓都听不懂,后来听说村里人有让日本人打死的。大姑娘、小媳妇脸上都抹上灰,穿上破衣裳,打扮成老婆的样子。”王吕氏老人,讲起了1938年的春夏之交鬼子进永城,她跟着全家“跑日本”的往事。当时,他丈夫的爷爷奶奶、父母都健在,丈夫弟兄四个,加上她一个进门不久的新媳妇,全家9口人往西跑了十几里路。

当时,王吕氏老人婆家人口多、田地少,种的不够吃的,家里人做生意、逃荒要饭,勉强度日子。她的公公会织布,给庄上的人织布挣点钱。她的丈夫推独轮车贩卖粮食,近的跑到大王集、小王集,远的跑到内蒙古。

她回忆,日本鬼子进中国以后有一年收成不好,闹饥荒,她和家人逃荒要饭到山东省成武县,春天出发,挨收麦回来,就这样跑出去小半年。她的丈夫曾经还跑到安徽省涡阳县丹城集,在那里给新四军抬过担架。

解放以后,她家十口人分了十几亩地,告别了解放前经常忍饥挨饿、逃荒要饭的苦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包干”,她家当时7口人,每人联产承包了2亩2分5的耕地,家里草房翻盖成了砖瓦房。她一个儿子、两个孙子现在有三处宅子,其中一处还盖有两层小楼。

儿子王爱连说:“俺娘经常说,还是共产党领导得好。现在日子有多好,不要公粮了,还发给补助。穿的好、吃的好,老人年纪大了政府还给发钱。”

“跟过去比,日子从地上到天上了!”王吕氏老人接着儿子的话说,“一个儿子、四个闺女,谁来接我,我就上谁家住。俺这几个女婿都是争着接我去家里住,孩子们都孝顺。”

王吕氏老人的丈夫60多岁因病去世,已经近40年了。她下地干活到60岁,70多岁还能自己做饭。70多岁以后,几个子女便不让老人再干活,轮流接她到家住,她现在全家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他们一家人在村里口碑很好。老人的儿子是退伍军人,年轻时当过村干部,退休后对村里的事比较上心,他每周自己打扫家门口的半条道街,疫情期间积极参加村内值班。他家老太太与人为善,邻里关系好,没有和邻居红过脸、吵过架。他们家家风好,儿女孝顺,家庭和睦。因为老人吃过苦,所以对生活很知足。”闫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田雪立这样评价王吕氏老人和她的家人。

“新闻1+1”

王吕氏的长寿之道

王吕氏老人生于1919年,今年102岁。前半生家里生活困苦,“跑过日本”,也曾逃荒、要饭,解放以后全家人生活才有了改善。晚年,她在几个子女家轮流居住,享起了清福。儿女都孝顺,她家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和睦之家。

长寿基因:老人家族有比较突出的长寿基因。她的母亲活到了89岁,大妹妹今年96岁还健在,老人的儿子和4个女儿都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老人不吃肉,特别爱喝糊涂,也爱吃馍、面条。一般每天早上喝红薯或苹果下锅的面糊涂,中午吃稀汤面条,晚上喝稠米汤,吃半块馍或一个菜角。每天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天亮起床,晚上喝过汤就睡觉。她爱用唱戏机听戏。她还爱干净,天天洗脚,家里的子女几天给她洗一次头,天暖和的时候一周洗回澡。

心态处事:老人与人为善,从来没和亲戚邻居红过脸、吵过架。用她自己的话说:“从嫁到王庙没给爹娘抬过一次杠,没给别人吵过架。”

社会因素:五世同堂,家庭和睦。老人有一儿四女,她在几个儿女家轮流居住。她喜欢亲近小孩,孩子们也喜欢她。 (白 鹏)

本栏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袁国豪摄

 

102岁的王吕氏:“五个孩子争着接我去家住”
2021-05-10 01:08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白 鹏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王吕氏老人近照。

采访组采访王吕氏老人。李亚楠 摄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5月7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30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手持大刀长矛抗击日寇
“学党史 颂党恩 跟 ...
104岁的靳巧云: “ ...
除草松土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