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的李氏:

“看着一代比一代过得好,我心里可高兴”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艾凌 司鹤欣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4-27 06:56

  ▲李氏老人近照。

  小儿子李学平陪母亲散步。

  家属给老人切蛋糕。   本栏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邢栋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身着红色毛衫,头戴红色帽,出生于1917年、104岁的李氏身材清瘦,精神矍铄,仅一只耳朵有轻微的耳背,骨节突出的粗糙双手,仿佛无言地讲述着这位百岁老人的沧桑过往。

1926年,因为家贫无力养活,年仅9岁的李氏被父母送到了梁园区观堂镇阮庄村郭楼自然村李家,懵懵懂懂地成为一名“童养媳”。“我当时就这么高,”老人伸手在记者眼前比划个高度,“后来俺爸来看我,走时我还跟着他后头跑,想跟他回家。”在当时,民众生活普遍困苦,贫困家庭往往无力养活众多子女,会为女儿早早寻个“婆家”作为童养媳养大。

来到郭楼后,李氏的生活虽没有明显好转,但总算有口饭吃。丈夫李克俭家也同样贫寒,种着几亩地还是地主家的,一年忙到头也是勉强过活,李氏小小年纪同样要承担起大量劳动。“天不明就跟着俺爷、俺大爷到地里干活。他们种一辈子地,屋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晚上睡觉就是铺些麦秸打地铺。”老人回忆那时的李家。

解放后,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土改,李家按人头分到了一些自留地,一家人的生活从那时起才算有了起色。在儿女的印象中,李氏一生勤奋,特别吃苦耐劳。“当时搞大公社‘合大伙’,又赶上自然灾害,家家户户都吃不饱,每家还得出个义务工去挖河、修水库。因为俺爸在村里问着点事,俺家出义务工只有让俺妈去。工地上放饭发个窝窝头,她都舍不得吃,趁晚上休息跑几里地回来拿给我们吃。”今年68岁的小儿子李平学回忆道。

那个年代多在秋后兴修水利,每家出个义务工,没有报酬,计工分。开工后在工地上风餐露宿,少则十几天多则数月。“天寒地冻,两个人抬一个大土筐,抬着跟着队伍跑。干得再多,还是吃不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先紧着老人和孩子吃。”李氏说。在最艰苦的时期,她把家里不多的麦子磨成面粉掺点糠喂养孩子,自己则吃纯糠喝盐水。

李氏含辛茹苦把三男一女拉扯成人,40年前,因二儿媳妇患病早逝,她又帮着二儿子把襁褓之中的小孙女拉扯大。“我以前吃苦受罪,真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大年纪,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忆苦思甜,李氏感慨道,她抬起脚让记者看她的鞋子、衣服、裤子,“这些都是孩子们给我买的,穿都穿不完。”

“俺父亲20年前去世了,俺母亲一直跟着我们夫妻俩住。我经常想着,现在日子好了,有啥好吃好喝的都买给她尝尝,啥活都不让她干了,让俺母亲天天就是吃喝玩。”李平学说。

虽然年轻时没少出力受罪,但李氏身体很好。“这些年很少有需要上医院输水的情况,有点头疼脑热,一般到村卫生院拿点药吃吃就好了。”小儿媳妇高金荣回忆道。

李氏现在每天吃早、午两顿饭,晚上不吃。住得邻近集市,老人的早餐经常是从附近集市买来的包子、油条等,屋子里常备着鸡蛋糕等零食。

“我们这一大家子说实话真不容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俺家大哥、二嫂相继去世,家里撇下一堆孩子,俺妈都尽量照看。俺家是因为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所以日子过得比较紧。”高金荣说,“我们家不算富裕。村里有供不起孩子读书的,都到村委会填表申请助学金,俺家没有申请,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靠自己,不能给政府和国家找麻烦。”好在三年前李平学最小的儿子已经研究生毕业,并在洛阳顺利就业。所以李平学夫妻这两年手头宽裕了,心情也轻松了,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

这些年观堂镇大力发展辣椒种植,李平学夫妇因身体吃不消,家里的十几亩地仍旧种麦,从播种到收割都是机械化。李平学还有泥瓦匠手艺,但为了照顾老母亲,他一直没有外出务工,只在附近村镇找点零碎活计。“我们几个儿女都想照顾老人,她愿意上谁家去住就上谁家去住,平时吃饭拿药啥的一些花销,大家都没计较过,都是比着孝顺老娘。”李学平说。

这些年在子女的精心照顾下,李氏现在过上了“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现在真是吃一碗端一碗,国家一月还给我发400多元,我都花不着钱,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我这罩衣就是最小的孙女给买的,当初抱过来还是个奶娃娃,现在一转眼她两个孩子都是大学生了!看着一代比一代过得好,我心里可高兴,都是托共产党的福,也是享国家的福!”李氏大声说道。

“新闻1+1”

李氏的长寿之道

李氏身份证显示,她出生于1917年6月7日,育有三儿一女,现在五世同堂。因娘家、夫家都姓李,所以登记姓名为“李氏”。老人跟随小儿子一家住了近20年。老人身形清瘦,腿脚利索,脑子也不糊涂。

生活习惯:李氏不吃甜食,从七八年前开始不吃晚饭。由于其牙齿已经全部脱落,平常以软烂易消化的食品为主,如包子、面条等;李氏平时不大出门,经常在自家宽阔的院子里走走转转,锻炼身体。

社会关系:据李氏家人介绍,老人一辈子没跟街坊邻居闹过矛盾,在村里比较受尊敬;老人闲不住,总是想干点扫地、刷锅的家务,儿女都拦着不让她干,从儿子、女儿到重孙子对李氏都很孝顺,大家族非常热闹和睦。

处事心态:李氏年轻时吃苦受累,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幸福感较强;据家人介绍,老人也是“有性儿”的人,有啥不开心会丢衣服等不易碎物品撒气,但哄一哄就好,不生闷气。(司鹤欣)

编辑: 屠良冀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104岁的李氏:
“看着一代比一代过得好,我心里可高兴”
2021-04-27 06:56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艾凌 司鹤欣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李氏老人近照。

  小儿子李学平陪母亲散步。

  家属给老人切蛋糕。   本栏照片均为本报记者邢栋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身着红色毛衫,头戴红色帽,出生于1917年、104岁的李氏身材清瘦,精神矍铄,仅一只耳朵有轻微的耳背,骨节突出的粗糙双手,仿佛无言地讲述着这位百岁老人的沧桑过往。

1926年,因为家贫无力养活,年仅9岁的李氏被父母送到了梁园区观堂镇阮庄村郭楼自然村李家,懵懵懂懂地成为一名“童养媳”。“我当时就这么高,”老人伸手在记者眼前比划个高度,“后来俺爸来看我,走时我还跟着他后头跑,想跟他回家。”在当时,民众生活普遍困苦,贫困家庭往往无力养活众多子女,会为女儿早早寻个“婆家”作为童养媳养大。

来到郭楼后,李氏的生活虽没有明显好转,但总算有口饭吃。丈夫李克俭家也同样贫寒,种着几亩地还是地主家的,一年忙到头也是勉强过活,李氏小小年纪同样要承担起大量劳动。“天不明就跟着俺爷、俺大爷到地里干活。他们种一辈子地,屋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晚上睡觉就是铺些麦秸打地铺。”老人回忆那时的李家。

解放后,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土改,李家按人头分到了一些自留地,一家人的生活从那时起才算有了起色。在儿女的印象中,李氏一生勤奋,特别吃苦耐劳。“当时搞大公社‘合大伙’,又赶上自然灾害,家家户户都吃不饱,每家还得出个义务工去挖河、修水库。因为俺爸在村里问着点事,俺家出义务工只有让俺妈去。工地上放饭发个窝窝头,她都舍不得吃,趁晚上休息跑几里地回来拿给我们吃。”今年68岁的小儿子李平学回忆道。

那个年代多在秋后兴修水利,每家出个义务工,没有报酬,计工分。开工后在工地上风餐露宿,少则十几天多则数月。“天寒地冻,两个人抬一个大土筐,抬着跟着队伍跑。干得再多,还是吃不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先紧着老人和孩子吃。”李氏说。在最艰苦的时期,她把家里不多的麦子磨成面粉掺点糠喂养孩子,自己则吃纯糠喝盐水。

李氏含辛茹苦把三男一女拉扯成人,40年前,因二儿媳妇患病早逝,她又帮着二儿子把襁褓之中的小孙女拉扯大。“我以前吃苦受罪,真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大年纪,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忆苦思甜,李氏感慨道,她抬起脚让记者看她的鞋子、衣服、裤子,“这些都是孩子们给我买的,穿都穿不完。”

“俺父亲20年前去世了,俺母亲一直跟着我们夫妻俩住。我经常想着,现在日子好了,有啥好吃好喝的都买给她尝尝,啥活都不让她干了,让俺母亲天天就是吃喝玩。”李平学说。

虽然年轻时没少出力受罪,但李氏身体很好。“这些年很少有需要上医院输水的情况,有点头疼脑热,一般到村卫生院拿点药吃吃就好了。”小儿媳妇高金荣回忆道。

李氏现在每天吃早、午两顿饭,晚上不吃。住得邻近集市,老人的早餐经常是从附近集市买来的包子、油条等,屋子里常备着鸡蛋糕等零食。

“我们这一大家子说实话真不容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俺家大哥、二嫂相继去世,家里撇下一堆孩子,俺妈都尽量照看。俺家是因为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所以日子过得比较紧。”高金荣说,“我们家不算富裕。村里有供不起孩子读书的,都到村委会填表申请助学金,俺家没有申请,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靠自己,不能给政府和国家找麻烦。”好在三年前李平学最小的儿子已经研究生毕业,并在洛阳顺利就业。所以李平学夫妻这两年手头宽裕了,心情也轻松了,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

这些年观堂镇大力发展辣椒种植,李平学夫妇因身体吃不消,家里的十几亩地仍旧种麦,从播种到收割都是机械化。李平学还有泥瓦匠手艺,但为了照顾老母亲,他一直没有外出务工,只在附近村镇找点零碎活计。“我们几个儿女都想照顾老人,她愿意上谁家去住就上谁家去住,平时吃饭拿药啥的一些花销,大家都没计较过,都是比着孝顺老娘。”李学平说。

这些年在子女的精心照顾下,李氏现在过上了“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现在真是吃一碗端一碗,国家一月还给我发400多元,我都花不着钱,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我这罩衣就是最小的孙女给买的,当初抱过来还是个奶娃娃,现在一转眼她两个孩子都是大学生了!看着一代比一代过得好,我心里可高兴,都是托共产党的福,也是享国家的福!”李氏大声说道。

“新闻1+1”

李氏的长寿之道

李氏身份证显示,她出生于1917年6月7日,育有三儿一女,现在五世同堂。因娘家、夫家都姓李,所以登记姓名为“李氏”。老人跟随小儿子一家住了近20年。老人身形清瘦,腿脚利索,脑子也不糊涂。

生活习惯:李氏不吃甜食,从七八年前开始不吃晚饭。由于其牙齿已经全部脱落,平常以软烂易消化的食品为主,如包子、面条等;李氏平时不大出门,经常在自家宽阔的院子里走走转转,锻炼身体。

社会关系:据李氏家人介绍,老人一辈子没跟街坊邻居闹过矛盾,在村里比较受尊敬;老人闲不住,总是想干点扫地、刷锅的家务,儿女都拦着不让她干,从儿子、女儿到重孙子对李氏都很孝顺,大家族非常热闹和睦。

处事心态:李氏年轻时吃苦受累,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幸福感较强;据家人介绍,老人也是“有性儿”的人,有啥不开心会丢衣服等不易碎物品撒气,但哄一哄就好,不生闷气。(司鹤欣)

编辑: 屠良冀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23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22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旅游专列 发往湖北
水面打捞
视觉新闻
图片新闻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