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八村的红色记忆和传承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文剑 李娅飞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4-12 01:14

  

采访组与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第五任“看门人”交谈。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采访组在与毛主席视察时的亲历者交谈。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没事我就骑着三轮车来这里。这是我曾经与毛主席见面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最难忘的事就是见过毛主席。”63年光阴,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如今满头银发的老人,回忆起当年见到毛泽东主席的场景,90岁的吴世典就像变回了那个青年,眼里闪着光。

3月30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本报采访组来到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双八村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听这里的人们抚今追昔,憧憬新时代美好明天。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他的一生也一直都在践行着这一理念。尽管身为开国领袖,日理万机,但他依然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市场,调查情况、研究问题。

1958年8月8日下午,毛主席来到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双八村(当时的商丘县道口乡黄楼村)视察,先后查看了黄楼村的中华一社“七一”试验站和打井工地等处,与群众亲切交谈。

为了纪念这一令人难忘的事件,后来道口乡改名为双八镇,黄楼村也改成了双八村。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是在1968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楼村10周年而建的。2013年10月,双八村从梁园区双八镇划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管辖。

走进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汉白玉毛主席雕像,只见他扬起右臂,似在指点江山。雕像正后方是主展馆,共设五个展厅。中央大厅正中墙上悬挂着7×5米巨幅毛主席画像,东西两侧墙上各悬挂一幅毛主席1958年视察黄楼的巨幅彩色照片,大厅中央屹立着一尊1:1大小的毛主席铜像。

“纪念馆自1968年落成后,到目前经过七次大的修缮,尤其是2018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黄楼60周年,示范区投资300余万元对纪念馆主体建筑、展厅、围墙、大门、院内广场、道路、绿化、文化墙等各项设施进行了全面高标准整修,纪念馆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双八村村委会副主任刘东风告诉我们。

如今,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已成为河南省境内最大的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展馆,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商丘市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能完好无损地保护、传承、利用,其中除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少不了的就是“看门人”。

今年68岁的黄书德是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的第五任“看门人”。“以前是我叔黄诗云守着纪念馆,直到94岁高龄去世。后来我就接他的班,一干就是12年。若是没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就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国家的富强。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幸福了。”黄书德说。

随后记者参观了“毛主席视察井”。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当时参与打井而唯一健在的老人吴世典。只见吴世典戴着太阳帽坐在马扎上,他的旁边停放着一辆人力三轮车。

“毛主席来视察那年,我才27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当时这里正好是试验田,种的有红薯、玉米、稻子、高粱等。毛主席来时正赶上村里人在试验田里打井,毛主席指着这个井问‘打多深了?’‘打多长时间了?’‘沙层多不多?’……”吴世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毛主席一共在这里看了半个小时左右,看完之后就走出试验田和社员再见,说‘大家都辛苦了,天气太热,都回去吧,以后好好种庄稼……’。”

毛泽东主席来双八村视察,虽然停留的时间只有半小时,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刻在了群众的脑海里,嘱托的话语更是牢牢记在大家心中、落脚在行动上。村民受到极大鼓舞,干农业、爱农业的劲头更足了。后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广,村民分田到户,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产量逐年增长,豫东大地从此迎来了五谷丰登,稻谷飘香的景象。

“农村这番变化,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后,国家越来越强大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如今,双八村的土地大都流转了,以种植蔬菜和果树为主,特色农产品种植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很多村民住上了楼房,买了小汽车,没事儿的时候跳跳广场舞,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刘东风说。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现在不仅发展了58个葡萄大棚,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种植新技术,麦收后我打算再承包30多亩地,夏天卖葡萄,冬天育苗,带着村民一起干,有钱大家一起赚。”走进村民韩秋良的天缘奇葡萄庄园,他朴实的话语、憨厚的笑容中,流露出的却是坚定的信心和满满的幸福。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八村村民乘着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春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在建设幸福和谐新农村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走出了一条农业丰收、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幸福路。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步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毛主席来双八村视察,精神上给了我们极大鼓舞,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红色文化。每年8月8日,党员干部和群众都会自发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63年来从没间断过。现在全国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红色资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毛主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思想,本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鼓足干劲、接续奋斗,带领群众开启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幸福。”刘东风说。

采访当日,双八镇乔庄小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人民为先,祖国至上,振兴中华,再造辉煌……”铿锵有力的宣誓词响彻整个纪念馆,少先队员们表示将时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着革命前辈们的足迹奋勇向前,成长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记者感言

感悟红色基因的精神伟力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63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当时的商丘县道口乡黄楼村(现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双八村)视察,虽然只停留了半个小时,但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刻在了群众的脑海里,殷殷嘱托更是牢牢记在他们心中。

如今,63年过去了,纪念馆内的毛主席塑像依然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忆苦思甜,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付出了毕生心血,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历届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胜利,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迈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吃水不忘挖井人。毛泽东主席的话语始终鼓舞和激励着当地人民,双八村从昔日的泥泞路、茅草房到如今的道路宽阔、楼房耸立;从种植传统农作物、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产品。60余年间,双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李娅飞)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双八村的红色记忆和传承
2021-04-12 01:14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郭文剑 李娅飞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采访组与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第五任“看门人”交谈。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采访组在与毛主席视察时的亲历者交谈。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没事我就骑着三轮车来这里。这是我曾经与毛主席见面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最难忘的事就是见过毛主席。”63年光阴,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如今满头银发的老人,回忆起当年见到毛泽东主席的场景,90岁的吴世典就像变回了那个青年,眼里闪着光。

3月30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本报采访组来到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双八村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听这里的人们抚今追昔,憧憬新时代美好明天。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他的一生也一直都在践行着这一理念。尽管身为开国领袖,日理万机,但他依然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市场,调查情况、研究问题。

1958年8月8日下午,毛主席来到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双八村(当时的商丘县道口乡黄楼村)视察,先后查看了黄楼村的中华一社“七一”试验站和打井工地等处,与群众亲切交谈。

为了纪念这一令人难忘的事件,后来道口乡改名为双八镇,黄楼村也改成了双八村。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是在1968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楼村10周年而建的。2013年10月,双八村从梁园区双八镇划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管辖。

走进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汉白玉毛主席雕像,只见他扬起右臂,似在指点江山。雕像正后方是主展馆,共设五个展厅。中央大厅正中墙上悬挂着7×5米巨幅毛主席画像,东西两侧墙上各悬挂一幅毛主席1958年视察黄楼的巨幅彩色照片,大厅中央屹立着一尊1:1大小的毛主席铜像。

“纪念馆自1968年落成后,到目前经过七次大的修缮,尤其是2018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黄楼60周年,示范区投资300余万元对纪念馆主体建筑、展厅、围墙、大门、院内广场、道路、绿化、文化墙等各项设施进行了全面高标准整修,纪念馆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双八村村委会副主任刘东风告诉我们。

如今,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已成为河南省境内最大的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展馆,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商丘市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能完好无损地保护、传承、利用,其中除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少不了的就是“看门人”。

今年68岁的黄书德是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的第五任“看门人”。“以前是我叔黄诗云守着纪念馆,直到94岁高龄去世。后来我就接他的班,一干就是12年。若是没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就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国家的富强。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幸福了。”黄书德说。

随后记者参观了“毛主席视察井”。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当时参与打井而唯一健在的老人吴世典。只见吴世典戴着太阳帽坐在马扎上,他的旁边停放着一辆人力三轮车。

“毛主席来视察那年,我才27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当时这里正好是试验田,种的有红薯、玉米、稻子、高粱等。毛主席来时正赶上村里人在试验田里打井,毛主席指着这个井问‘打多深了?’‘打多长时间了?’‘沙层多不多?’……”吴世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毛主席一共在这里看了半个小时左右,看完之后就走出试验田和社员再见,说‘大家都辛苦了,天气太热,都回去吧,以后好好种庄稼……’。”

毛泽东主席来双八村视察,虽然停留的时间只有半小时,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刻在了群众的脑海里,嘱托的话语更是牢牢记在大家心中、落脚在行动上。村民受到极大鼓舞,干农业、爱农业的劲头更足了。后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广,村民分田到户,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产量逐年增长,豫东大地从此迎来了五谷丰登,稻谷飘香的景象。

“农村这番变化,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后,国家越来越强大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如今,双八村的土地大都流转了,以种植蔬菜和果树为主,特色农产品种植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很多村民住上了楼房,买了小汽车,没事儿的时候跳跳广场舞,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刘东风说。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现在不仅发展了58个葡萄大棚,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种植新技术,麦收后我打算再承包30多亩地,夏天卖葡萄,冬天育苗,带着村民一起干,有钱大家一起赚。”走进村民韩秋良的天缘奇葡萄庄园,他朴实的话语、憨厚的笑容中,流露出的却是坚定的信心和满满的幸福。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八村村民乘着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春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在建设幸福和谐新农村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走出了一条农业丰收、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幸福路。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步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毛主席来双八村视察,精神上给了我们极大鼓舞,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红色文化。每年8月8日,党员干部和群众都会自发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63年来从没间断过。现在全国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红色资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毛主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思想,本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鼓足干劲、接续奋斗,带领群众开启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幸福。”刘东风说。

采访当日,双八镇乔庄小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人民为先,祖国至上,振兴中华,再造辉煌……”铿锵有力的宣誓词响彻整个纪念馆,少先队员们表示将时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着革命前辈们的足迹奋勇向前,成长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记者感言

感悟红色基因的精神伟力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63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当时的商丘县道口乡黄楼村(现示范区中州街道办事处双八村)视察,虽然只停留了半个小时,但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刻在了群众的脑海里,殷殷嘱托更是牢牢记在他们心中。

如今,63年过去了,纪念馆内的毛主席塑像依然神采奕奕,光彩照人。忆苦思甜,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付出了毕生心血,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历届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胜利,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迈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吃水不忘挖井人。毛泽东主席的话语始终鼓舞和激励着当地人民,双八村从昔日的泥泞路、茅草房到如今的道路宽阔、楼房耸立;从种植传统农作物、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产品。60余年间,双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李娅飞)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
联通公司表示 积极配合居民挪走碍事的电缆柜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收获鹌鹑蛋
园林工人在对日月湖 ...
撑船人
投资50多亿元 葛天文...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