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沟”畔 为三区广众造腴田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白 鹏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3-29 05:40

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纪念馆。李亚楠 摄

②军民鱼水之情的“新四沟”。 本报记者 袁国豪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在永城市李寨镇曾楼村东北处,有一棵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四分校)发展壮大且“立过战功”的千年银杏树。在李寨镇麻冢集正北处,有一条从20世纪40年代就发挥旱浇涝排作用且一直流淌军民鱼水之情的“新四沟”。

3月23日,记者带着虔敬之心来到银杏树下。绕过围栏,走到树前仔细观察,巨伞状的树冠向四周延伸,粗壮枝干上斑驳的纹理充满了岁月的厚重感。曾楼村党支部书记曾召文告诉记者,1940年3月,彭雪枫在麻冢集创办了抗大四分校,由于学员日渐增多,校内无法容纳,所以部分学员转移到这颗银杏树下上课。当年的银杏树枝叶繁茂密实,遮荫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一两个连的战士在树下上课、训练。物资紧缺时,银杏树的部分树干还被战士们伐下制造成了手榴弹柄和枪托,这是一棵战功赫赫的“革命树”。

距银杏树1.5公里处麻冢集热闹祥和,与豫东其他乡村别无二致。然而,坐落其间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纪念馆”让这个小村变得不再平凡,它见证了曾经的烽火岁月,也见证了军民的鱼水深情。

走进纪念馆,一尊汉白玉的彭雪枫雕塑迎面而立,雕像基座上“彭雪枫将军”五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室内陈列着抗大四分校学员们使用过的大刀、马灯及带有补丁的被子等物品。墙上“学习革命理论,坚定政治方向”的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一幅幅学员学习和训练的老照片,述说着当时艰苦岁月下的奋斗历程。

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被日军攻陷,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华中战局急转直下。1939年1月,为深入敌后抗日,彭雪枫奉命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近豫东,到达以永城、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随着边区抗日武装的发展扩大,干部不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40年3月,经党中央和抗大总校批准,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麻冢集举行开学典礼,身兼校长的彭雪枫亲自给学员上课。学校的干部、学员除了教学、打仗外,还经常帮农民打扫卫生、担水、干农活。彭雪枫率部在麻冢集的这段时间里,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今年87岁的周开清老人,在集上生活了一辈子。当年新四军进驻时,虽然他10岁不到,但是对彭雪枫司令员记得很清。忆起往昔,他依然声音洪亮:“彭司令,大高个,双手能使盒子(枪),谁提起来谁夸奖。你种田,他帮忙;你打麦子,他扬场;日本鬼子来扫荡,抗敌拿起冲锋枪;军民合作一条心,打跑鬼子保家乡。”

麻冢集村村委会主任周开平告诉记者:“当时,彭司令就在我们村周围献老人家中办公。老人生前经常对我说,彭司令带领的新四军待人和气、打仗英勇,一心记挂老百姓的冷暖。彭司令卖马度饥荒的故事一时成为美谈,带领官兵挖沟排水造福百姓的壮举更是传为佳话。”他说的沟就是“新四沟”,在麻冢集正北边,一湾清澈的沟渠水,沟旁竖立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等宣传牌……

当年,李寨向西南到大李家为中心的洼地绵延10多里,被群众分别称为李家洼、李家湖,雨水稍多一点,就形成一片汪洋。积水无处排泄,只能让它慢慢渗掉,晾干才能耕种,往往十种九难收。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有女不嫁李家洼,大水飘摇不能走娘家”。受洪涝之苦,李寨一带外出逃荒要饭的人很多。

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李家洼后,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了解到这些情况。彭雪枫决定要与当地民众团结奋斗,挖通排水沟,为民兴利除害,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彭雪枫亲自率领游击支队官兵实施这一为民造福的排涝工程。动工那天,彭雪枫现场牵着一匹战马在前边专往水深的地方行走,后边拉一副耕地用的犁子,一个战士扶住犁把,犁子犁过的地方就是沟的中心线。按照这条中心线,军民进行了紧张的劳动。经过6天6夜的连续奋战,一条深2米、宽7米、长10公里的水沟挖成了。长年的积水顺着这条河流,经房关庄、侯庄、纪庄注入母猪沟,汇入“新新沟”,流入淝河。李寨的荒地自此成了肥沃的农田,当年就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粮食大丰收。

吃水不忘掘井人。为了牢记新四军和彭雪枫将军造福于民的功绩,李寨人民将这条排水沟命名为“新四沟”。他们还自动捐款,在李寨村头树立了新四沟纪念碑。石碑碑额书《新四沟碑记》,两侧题写了一幅对联:“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1941年夏,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奉中央之命撤出永城,日军又占领李寨一带,他们派汉奸把石碑推倒。当地群众悄悄将石碑掩埋起来,直至永城解放后,这块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碑额和对联,才又转交给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如今,千年银杏树、抗大四分校纪念馆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条碧波清清的新四沟,也成为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三春时节,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碧绿麦苗,正拔节生长;绿油油的油菜地,黄色花儿怒放。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一排排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农民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人民谋福,让人民幸福,这正是革命先烈甘洒热血、不惜牺牲为之奋斗的目标。

今天,走进永城李寨,一处处红色的印迹映入眼帘:展现着老一辈革命家在李寨镇周边地区生活战斗光辉历程的抗大四分校旧址和红色文化廉政教育馆;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简史、永城革命斗争简史、李寨镇革命斗争创业史的党史馆;印刻着党的一大至十九大内容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党代会微观园;根据红军长征途经地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战斗的时间节点循序布置的红军长征微观园……近年来,李寨镇以红色记忆为主题,全力打造的以“一校二馆二园”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了解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李寨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凝聚奋进力量,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站在新四沟畔,望着一湾碧水,李寨镇人民政府镇长刘军充满信心。

记者感言

始于初心 成于情怀

我的家乡,永城西南一带,彭雪枫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彭司令“书案店卖马”“包河湾过年”一系列感人佳话。

1939年1月,彭雪枫率新四军进驻永城裴桥书案店。当时正值春荒,部队经费紧张,有人建议官兵外出挖野菜充饥,彭雪枫听后说:“这可不行,在这困苦时刻,挖野菜也是与民争食。我们要把一切可以吃的、喝的、用的让给群众。”他下令卖掉数十匹战马维持部队开支,并资助生活无着的贫苦群众。在除夕夜,听说老乡们要请战士们吃饺子。因不想增加老乡负担,彭雪枫带领战士们在包河湾露宿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返回司令部驻地。乡亲们盛赞这支队伍是“天下文明第一军”。

彭雪枫率新四军进驻李寨麻冢集时,为了解决当地水患,彭雪枫又带领战士开挖一条排水沟。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官兵与当地群众结下鱼水深情,老百姓积极参加抗日组织,捐钱、捐粮、捐物,为新四军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家乡的千年银杏树、抗大四分校纪念馆和“新四沟”,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史实,照见了彭雪枫和他领导的新四军的为民情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正是这伟大初心、深深情怀,赢得了人民,赢得了江山。(苏强华)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新四沟”畔 为三区广众造腴田
2021-03-29 05:40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强华 白 鹏 袁国豪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纪念馆。李亚楠 摄

②军民鱼水之情的“新四沟”。 本报记者 袁国豪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在永城市李寨镇曾楼村东北处,有一棵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四分校)发展壮大且“立过战功”的千年银杏树。在李寨镇麻冢集正北处,有一条从20世纪40年代就发挥旱浇涝排作用且一直流淌军民鱼水之情的“新四沟”。

3月23日,记者带着虔敬之心来到银杏树下。绕过围栏,走到树前仔细观察,巨伞状的树冠向四周延伸,粗壮枝干上斑驳的纹理充满了岁月的厚重感。曾楼村党支部书记曾召文告诉记者,1940年3月,彭雪枫在麻冢集创办了抗大四分校,由于学员日渐增多,校内无法容纳,所以部分学员转移到这颗银杏树下上课。当年的银杏树枝叶繁茂密实,遮荫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一两个连的战士在树下上课、训练。物资紧缺时,银杏树的部分树干还被战士们伐下制造成了手榴弹柄和枪托,这是一棵战功赫赫的“革命树”。

距银杏树1.5公里处麻冢集热闹祥和,与豫东其他乡村别无二致。然而,坐落其间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纪念馆”让这个小村变得不再平凡,它见证了曾经的烽火岁月,也见证了军民的鱼水深情。

走进纪念馆,一尊汉白玉的彭雪枫雕塑迎面而立,雕像基座上“彭雪枫将军”五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室内陈列着抗大四分校学员们使用过的大刀、马灯及带有补丁的被子等物品。墙上“学习革命理论,坚定政治方向”的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一幅幅学员学习和训练的老照片,述说着当时艰苦岁月下的奋斗历程。

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被日军攻陷,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华中战局急转直下。1939年1月,为深入敌后抗日,彭雪枫奉命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近豫东,到达以永城、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随着边区抗日武装的发展扩大,干部不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40年3月,经党中央和抗大总校批准,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麻冢集举行开学典礼,身兼校长的彭雪枫亲自给学员上课。学校的干部、学员除了教学、打仗外,还经常帮农民打扫卫生、担水、干农活。彭雪枫率部在麻冢集的这段时间里,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今年87岁的周开清老人,在集上生活了一辈子。当年新四军进驻时,虽然他10岁不到,但是对彭雪枫司令员记得很清。忆起往昔,他依然声音洪亮:“彭司令,大高个,双手能使盒子(枪),谁提起来谁夸奖。你种田,他帮忙;你打麦子,他扬场;日本鬼子来扫荡,抗敌拿起冲锋枪;军民合作一条心,打跑鬼子保家乡。”

麻冢集村村委会主任周开平告诉记者:“当时,彭司令就在我们村周围献老人家中办公。老人生前经常对我说,彭司令带领的新四军待人和气、打仗英勇,一心记挂老百姓的冷暖。彭司令卖马度饥荒的故事一时成为美谈,带领官兵挖沟排水造福百姓的壮举更是传为佳话。”他说的沟就是“新四沟”,在麻冢集正北边,一湾清澈的沟渠水,沟旁竖立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等宣传牌……

当年,李寨向西南到大李家为中心的洼地绵延10多里,被群众分别称为李家洼、李家湖,雨水稍多一点,就形成一片汪洋。积水无处排泄,只能让它慢慢渗掉,晾干才能耕种,往往十种九难收。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有女不嫁李家洼,大水飘摇不能走娘家”。受洪涝之苦,李寨一带外出逃荒要饭的人很多。

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李家洼后,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了解到这些情况。彭雪枫决定要与当地民众团结奋斗,挖通排水沟,为民兴利除害,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彭雪枫亲自率领游击支队官兵实施这一为民造福的排涝工程。动工那天,彭雪枫现场牵着一匹战马在前边专往水深的地方行走,后边拉一副耕地用的犁子,一个战士扶住犁把,犁子犁过的地方就是沟的中心线。按照这条中心线,军民进行了紧张的劳动。经过6天6夜的连续奋战,一条深2米、宽7米、长10公里的水沟挖成了。长年的积水顺着这条河流,经房关庄、侯庄、纪庄注入母猪沟,汇入“新新沟”,流入淝河。李寨的荒地自此成了肥沃的农田,当年就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粮食大丰收。

吃水不忘掘井人。为了牢记新四军和彭雪枫将军造福于民的功绩,李寨人民将这条排水沟命名为“新四沟”。他们还自动捐款,在李寨村头树立了新四沟纪念碑。石碑碑额书《新四沟碑记》,两侧题写了一幅对联:“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1941年夏,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奉中央之命撤出永城,日军又占领李寨一带,他们派汉奸把石碑推倒。当地群众悄悄将石碑掩埋起来,直至永城解放后,这块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碑额和对联,才又转交给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如今,千年银杏树、抗大四分校纪念馆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条碧波清清的新四沟,也成为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三春时节,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碧绿麦苗,正拔节生长;绿油油的油菜地,黄色花儿怒放。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一排排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农民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人民谋福,让人民幸福,这正是革命先烈甘洒热血、不惜牺牲为之奋斗的目标。

今天,走进永城李寨,一处处红色的印迹映入眼帘:展现着老一辈革命家在李寨镇周边地区生活战斗光辉历程的抗大四分校旧址和红色文化廉政教育馆;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简史、永城革命斗争简史、李寨镇革命斗争创业史的党史馆;印刻着党的一大至十九大内容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党代会微观园;根据红军长征途经地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战斗的时间节点循序布置的红军长征微观园……近年来,李寨镇以红色记忆为主题,全力打造的以“一校二馆二园”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了解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李寨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凝聚奋进力量,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站在新四沟畔,望着一湾碧水,李寨镇人民政府镇长刘军充满信心。

记者感言

始于初心 成于情怀

我的家乡,永城西南一带,彭雪枫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彭司令“书案店卖马”“包河湾过年”一系列感人佳话。

1939年1月,彭雪枫率新四军进驻永城裴桥书案店。当时正值春荒,部队经费紧张,有人建议官兵外出挖野菜充饥,彭雪枫听后说:“这可不行,在这困苦时刻,挖野菜也是与民争食。我们要把一切可以吃的、喝的、用的让给群众。”他下令卖掉数十匹战马维持部队开支,并资助生活无着的贫苦群众。在除夕夜,听说老乡们要请战士们吃饺子。因不想增加老乡负担,彭雪枫带领战士们在包河湾露宿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返回司令部驻地。乡亲们盛赞这支队伍是“天下文明第一军”。

彭雪枫率新四军进驻李寨麻冢集时,为了解决当地水患,彭雪枫又带领战士开挖一条排水沟。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官兵与当地群众结下鱼水深情,老百姓积极参加抗日组织,捐钱、捐粮、捐物,为新四军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家乡的千年银杏树、抗大四分校纪念馆和“新四沟”,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史实,照见了彭雪枫和他领导的新四军的为民情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正是这伟大初心、深深情怀,赢得了人民,赢得了江山。(苏强华)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3月26日)
这辆长期占道的大货车 被泼屎尿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视觉新闻
中国·宁陵第十八届 ...
流转土地建农场 安置...
雾炮车在神火大道作业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