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老人张厚真:“过去的日子跟现在比就是地下天上!”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侯国胜 高会鹏 丁新举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1-03-25 01:30

  右图:张厚真与家人一起在家门口聊天晒太阳。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左图:张厚真在给记者讲述曾经的故事。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张厚真老人近照。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3月22日中午,阳光明媚,老人照例坐到门前阳光下晒暖,为讨老人欢喜,60多岁的二儿媳翟玉阁给她来了段豫剧《穆桂英挂帅》。

老人所住的是三间新建的瓦房,其周围被盛开的金色油菜花环抱,一条10来米宽的平坦水泥路一直修到瓦房东侧的蒜地边,水泥路北侧是水灵灵的蒜苗和枝藤蔓延的豌豆苗菜园,菜园后面是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小院和瓦房错对门,一个是百岁老人张厚真的三儿子家,一个是孩子们兑钱给老人建的新居。

张厚真,今年104岁,是宁陵县赵村乡魏庄村人。老人一生育有三儿三女,四世同堂,儿孙孝顺,家庭和睦。

记者一行赶到老人家时才8点多钟,天还有点凉,张厚真老人正坐在床上,孩子们都围在她身边聊天。屋内干净整洁,锅碗瓢盆摆放整齐,老人穿着崭新的大红袄,左右手各戴着一枚戒指,手腕上戴着银手镯,还戴着一对银耳环。二女儿魏云芝坐在她背后让她靠着。老人特别耳背,需要大声趴在她耳边说话才听得见。“记者问你生活好不好?”魏云芝大声传话,老人扯扯衣袖说:“这是闺女买的。”然后,指指戒指和手镯说:“这都是孩子们买的,以前哪能想到过这样,过去的日子跟现在比就是地下天上。”一屋子人都笑了。

说起往事,老人掉泪了。她说,解放前,她曾经多次出去逃荒要饭,过年能吃上红薯面就是好的了。春夏两季,饿得实在没法,就吃榆树叶、吃树皮,还吃过柳须。有一年十一月里,到雪地里淘干红薯叶,回来洗洗、煮煮就吃了。老人伸出关节变形的手啜泣着说:“我的手都是那时候在雪水里捞红芋叶子给冻的。”

说起解放后的生活,二女儿魏云芝介绍说,父亲魏尚明是村干部,成分是贫下中农,土改时期负责反恶霸地主工作,经常不回家。为了抚养几个孩子,母亲只好没日没夜地干活。有一年秋天,本身患有胃病的母亲不停地蹚着水干活,结果受了风寒后又发起了高烧,但是为了多挣点工分,她依旧硬顶着不停地劳动。后来为了帮母亲,大姐魏秀云小小年纪就下地干活,以致于后来落下一身病。

76岁的大儿子魏增云说,当时家家都穷得揭不开锅,特别是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有一句口头禅是“清早鸡(饥),晚上鱼(榆)”,意思就是,早上家里没饭吃,要挨饥饿,晚上就到榆树上摘点榆树叶、榆钱之类的东西来充饥。

吃饱穿暖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分到责任田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他们和很多家庭一样掺着五谷杂粮能吃上饱饭了;到了第三年,家里能全部吃上麦面了。再加上孩子们都长大成人,家里也有人帮着干活了,老人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

在老人床前,摆满了香蕉、苹果、奶等食品。三儿媳妇丁爱允说:“这些食品都是儿孙们给她买的,不管谁家来人都不空手,特别是孙子孙女们,打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买上好吃的来看老人,就连重孙辈的,一到星期或放假都过来陪老人唠嗑。”“现在,每家每天都轮流派人来伺候,晚上就睡在她床边的小床上。”大儿媳妇孟庆玲说。

过了10点钟,窗外艳阳高照,十分暖和。子女们将张厚真老人扶下了床,出门散步,走了10来分钟后,就把她搀到太师椅上坐下晒太阳。

暖阳下,老人的精神头越来越好。她说,现在不缺吃不缺穿,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穿什么有什么。“每个月上级都发给我300块钱‘工资’,我都花不完,这全靠共产党领导得好呀!”老人的笑容时时浮现在脸上。

老人爱听戏,因为没过门时二儿媳翟玉阁学过戏,过了门后,婆婆干活累了,就对她说,给我来一段,翟玉阁就立即开了腔。魏尚明84岁去世以后,为给老人排遣寂寞,孩子们就开始给老人买戏曲播放机,老人特别喜欢晚上睡前听几段。现在,轮到自家陪老人时,翟玉阁还爱给老人清唱一段。“娘高兴,比啥都强。”翟玉阁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新闻1+1”

张厚真的长寿之道

张厚真今年104岁,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至今除耳背之外,身体仍很健康。探究其长寿之道,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基因:老人的长辈均长寿,其父亲寿命是97岁。

社会因素:老人年轻时生活特别苦,曾经逃荒要饭,生活最困难时,吃杨树叶、榆树皮、柳絮充饥,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意志,也锻炼了体魄,有着良好的身体基础。老人一生勤劳,只要能动就不闲着,100岁时还能帮孩子们剥玉米。

饮食锻炼:老人喜欢出门散步,喜欢和邻居拉呱,现在还坚持每天到院外走动,天晴朗时,就在门外晒太阳。老人的日常饮食没什么特别,不挑食,就是家常便饭。前些年,荤素都不忌口,这两年,偏爱吃素食、喝牛奶。

心态处事:老人四世同堂,有6个子女,有孙子女8人,孩子们都特别孝顺她,家庭和睦幸福。老人心态豁达,爱听戏,特别爱听豫剧和道情,虽然耳背,但至今仍坚持把播放机放到最大声贴到耳边听。(侯国胜)

编辑: 屠良冀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104岁老人张厚真:“过去的日子跟现在比就是地下天上!”
2021-03-25 01:30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侯国胜 高会鹏 丁新举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右图:张厚真与家人一起在家门口聊天晒太阳。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左图:张厚真在给记者讲述曾经的故事。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张厚真老人近照。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扫码看视频报道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3月22日中午,阳光明媚,老人照例坐到门前阳光下晒暖,为讨老人欢喜,60多岁的二儿媳翟玉阁给她来了段豫剧《穆桂英挂帅》。

老人所住的是三间新建的瓦房,其周围被盛开的金色油菜花环抱,一条10来米宽的平坦水泥路一直修到瓦房东侧的蒜地边,水泥路北侧是水灵灵的蒜苗和枝藤蔓延的豌豆苗菜园,菜园后面是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小院和瓦房错对门,一个是百岁老人张厚真的三儿子家,一个是孩子们兑钱给老人建的新居。

张厚真,今年104岁,是宁陵县赵村乡魏庄村人。老人一生育有三儿三女,四世同堂,儿孙孝顺,家庭和睦。

记者一行赶到老人家时才8点多钟,天还有点凉,张厚真老人正坐在床上,孩子们都围在她身边聊天。屋内干净整洁,锅碗瓢盆摆放整齐,老人穿着崭新的大红袄,左右手各戴着一枚戒指,手腕上戴着银手镯,还戴着一对银耳环。二女儿魏云芝坐在她背后让她靠着。老人特别耳背,需要大声趴在她耳边说话才听得见。“记者问你生活好不好?”魏云芝大声传话,老人扯扯衣袖说:“这是闺女买的。”然后,指指戒指和手镯说:“这都是孩子们买的,以前哪能想到过这样,过去的日子跟现在比就是地下天上。”一屋子人都笑了。

说起往事,老人掉泪了。她说,解放前,她曾经多次出去逃荒要饭,过年能吃上红薯面就是好的了。春夏两季,饿得实在没法,就吃榆树叶、吃树皮,还吃过柳须。有一年十一月里,到雪地里淘干红薯叶,回来洗洗、煮煮就吃了。老人伸出关节变形的手啜泣着说:“我的手都是那时候在雪水里捞红芋叶子给冻的。”

说起解放后的生活,二女儿魏云芝介绍说,父亲魏尚明是村干部,成分是贫下中农,土改时期负责反恶霸地主工作,经常不回家。为了抚养几个孩子,母亲只好没日没夜地干活。有一年秋天,本身患有胃病的母亲不停地蹚着水干活,结果受了风寒后又发起了高烧,但是为了多挣点工分,她依旧硬顶着不停地劳动。后来为了帮母亲,大姐魏秀云小小年纪就下地干活,以致于后来落下一身病。

76岁的大儿子魏增云说,当时家家都穷得揭不开锅,特别是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有一句口头禅是“清早鸡(饥),晚上鱼(榆)”,意思就是,早上家里没饭吃,要挨饥饿,晚上就到榆树上摘点榆树叶、榆钱之类的东西来充饥。

吃饱穿暖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分到责任田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他们和很多家庭一样掺着五谷杂粮能吃上饱饭了;到了第三年,家里能全部吃上麦面了。再加上孩子们都长大成人,家里也有人帮着干活了,老人的日子也越来越幸福。

在老人床前,摆满了香蕉、苹果、奶等食品。三儿媳妇丁爱允说:“这些食品都是儿孙们给她买的,不管谁家来人都不空手,特别是孙子孙女们,打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买上好吃的来看老人,就连重孙辈的,一到星期或放假都过来陪老人唠嗑。”“现在,每家每天都轮流派人来伺候,晚上就睡在她床边的小床上。”大儿媳妇孟庆玲说。

过了10点钟,窗外艳阳高照,十分暖和。子女们将张厚真老人扶下了床,出门散步,走了10来分钟后,就把她搀到太师椅上坐下晒太阳。

暖阳下,老人的精神头越来越好。她说,现在不缺吃不缺穿,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穿什么有什么。“每个月上级都发给我300块钱‘工资’,我都花不完,这全靠共产党领导得好呀!”老人的笑容时时浮现在脸上。

老人爱听戏,因为没过门时二儿媳翟玉阁学过戏,过了门后,婆婆干活累了,就对她说,给我来一段,翟玉阁就立即开了腔。魏尚明84岁去世以后,为给老人排遣寂寞,孩子们就开始给老人买戏曲播放机,老人特别喜欢晚上睡前听几段。现在,轮到自家陪老人时,翟玉阁还爱给老人清唱一段。“娘高兴,比啥都强。”翟玉阁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新闻1+1”

张厚真的长寿之道

张厚真今年104岁,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至今除耳背之外,身体仍很健康。探究其长寿之道,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基因:老人的长辈均长寿,其父亲寿命是97岁。

社会因素:老人年轻时生活特别苦,曾经逃荒要饭,生活最困难时,吃杨树叶、榆树皮、柳絮充饥,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意志,也锻炼了体魄,有着良好的身体基础。老人一生勤劳,只要能动就不闲着,100岁时还能帮孩子们剥玉米。

饮食锻炼:老人喜欢出门散步,喜欢和邻居拉呱,现在还坚持每天到院外走动,天晴朗时,就在门外晒太阳。老人的日常饮食没什么特别,不挑食,就是家常便饭。前些年,荤素都不忌口,这两年,偏爱吃素食、喝牛奶。

心态处事:老人四世同堂,有6个子女,有孙子女8人,孩子们都特别孝顺她,家庭和睦幸福。老人心态豁达,爱听戏,特别爱听豫剧和道情,虽然耳背,但至今仍坚持把播放机放到最大声贴到耳边听。(侯国胜)

编辑: 屠良冀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3月24日)
免费公告已刊发 俩孤儿补录户籍在望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民警看望贫困户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虞 ...
图片新闻
夏邑:选好乡村振兴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