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黄村:柿子树下走好致富棋

本报记者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8-27 03:49

 

◀柿黄村村民在自家作坊加工小饰品。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8月17日,柿黄村村民在给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安格斯肉牛投喂饲料。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8月24日,立秋已经半月有余,但天气仍然炎热。柘城县洪恩乡柿黄村西南角,几棵百年老柿子树上的柿子,在阳光中闪烁着刚开始泛黄的光芒。

“我们这个村,就是因为柿子树多,才叫的柿黄村。”村会计王全平指着柿子树对记者说。柿黄村是由多个相邻的小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村子较大,逢集。因为村子里柿子树多,刚开始逢集的时候,正值秋天,周边村民去赶集,就说“去柿子黄的那个集”。久而久之,村名就成了柿黄集村,简称柿黄村。

近几年,柿黄村通过坑塘治理、庭院美化、村道整修,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这么美丽的乡村,却鲜见年轻的男子。原来,柿黄村是一个“外建”专业村,村里有三四百名男子在城市做“外建”,就是从事搭、租、卸施工架子这种墙壁外面活的建筑边缘行业。商丘市城区及六县一市,还有周口市,附近的鹿邑、亳州等地方,都有柿黄村“外建”人在接活。柿黄村党支部书记余水亮是村里“外建”的领头人。

“疫情期间,村里一天损失一二十万,让人心疼。”余水亮说。因为疫情期间建筑行业停工,“外建”也都停了。那期间,柿黄村的年轻人都在家,难得热闹一回。

“在外面挣钱久了,总想着回家发展。”响应乡里的号召,余水亮于2016年春带头成立了柘城县宏鑫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千亩土地,发展温室大棚。

后来,在宏鑫农业种植合作社温室大棚的基础上,洪恩乡对周边土地进行整合,科学规划,成立了洪恩乡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5300亩,按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的思路,规划了800亩太平沟生态观光廊道、300亩采摘园、1000亩棚菜种植、500亩安格斯肉牛和蛋鸭养殖、2500亩辣椒种植和50亩的综合服务区,形成“一廊一园四区”的空间布局。这其中,1000亩的棚菜种植区,就是余水亮带头成立的宏鑫农业种植合作社投资建设的。目前,17个大棚已经投入使用。

农业产业园就在柿黄村村旁。所以,产业园用的工人,大多是柿黄村的村民。其中,有几十人是贫困户。产业园里,有两个莲花池。荷叶旺盛,伸出坑塘,比地面又高出一人有余。贫困户王天明走在两个莲花池间的小路上,几乎看不到他。见到记者,王天明憨厚地笑了笑,说:“我妻子有残疾,我不能外出。就在这儿干些杂活吧,一个月有1000多元钱的工资,也不累。妻子还有低保。现在我们的生活也不错。”

按规划,产业园全部投产后,用工将有1000多人。现在,柿黄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已经满足不了产业园的用工需求了。产业园南端的安格斯肉牛养殖场里,200多头牛挤在棚下的阴凉处避太阳。养牛的杨庆利,是夏邑县李集乡人,已经在养牛场工作两年多了。“除逢年过节回去看看,我就把养牛场当成了家。”杨庆利说。

柿黄村有个好风气,那就是村民比着发家致富。在城市搞“外建”一天挣几百元;在产业园发展大棚蔬菜,收入也很可观。村里还有一些人,在自家的房子和庭院里做装饰品、护具加工,不但收入不菲,还能为很多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今年才32岁的王志理,为义乌一些商家加工装饰品。从义乌发来原料,在自家的房子里,摆上加工器具,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用100多人。“如果不是疫情,我准备再上15台这样的饰品加工机。”王志理指着房子里3台新的饰品加工机骄傲地说,“正常情况下,这3台根本不够用!”村民韩艳芳就在这儿上班。她说:“在这上班自由,需要用机器时,来这儿上班;如果只需串珠子,就可以把原料拿回家做。对门就是我家,上班特别方便。按件取酬,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

张中领比王志理还年轻两岁。他在自家的房子和庭院里做速滑护具的代加工,用了30多名工人。其中,张国军是贫困户。张国军在机器上熟练地做着扣压动作。他说:“在家里上班比到厂房里上班强。家里空间小,空调凉快。”他现在已经是熟练工,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的工资。

无论是奔忙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还是在家乡温室大棚里挥汗如雨,或者在自家庭院里经营着小生意,柿黄村的村民,一直在为更加幸福的生活奋斗着。

柿黄村村情

相关链接

柿黄村位于柘城县洪恩乡东北部,紧临326省道。全村共有人口587户2026人,耕地2768亩。

柿黄村又称柿黄集村,是一个有集市的村庄。现在,柿黄村通过坑塘治理、庭院美化、村道整修,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

柿黄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村民在城市从事“外建”收入,就是靠从事搭、租、卸施工架子这种墙壁外面活的建筑边缘行业挣钱。此外,村里还发展有饰品加工、速滑护具加工,以及规划占地面积53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蒋友胜 整理)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柿黄村:柿子树下走好致富棋
2020-08-27 03:49   本报记者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柿黄村村民在自家作坊加工小饰品。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8月17日,柿黄村村民在给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安格斯肉牛投喂饲料。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8月24日,立秋已经半月有余,但天气仍然炎热。柘城县洪恩乡柿黄村西南角,几棵百年老柿子树上的柿子,在阳光中闪烁着刚开始泛黄的光芒。

“我们这个村,就是因为柿子树多,才叫的柿黄村。”村会计王全平指着柿子树对记者说。柿黄村是由多个相邻的小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村子较大,逢集。因为村子里柿子树多,刚开始逢集的时候,正值秋天,周边村民去赶集,就说“去柿子黄的那个集”。久而久之,村名就成了柿黄集村,简称柿黄村。

近几年,柿黄村通过坑塘治理、庭院美化、村道整修,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这么美丽的乡村,却鲜见年轻的男子。原来,柿黄村是一个“外建”专业村,村里有三四百名男子在城市做“外建”,就是从事搭、租、卸施工架子这种墙壁外面活的建筑边缘行业。商丘市城区及六县一市,还有周口市,附近的鹿邑、亳州等地方,都有柿黄村“外建”人在接活。柿黄村党支部书记余水亮是村里“外建”的领头人。

“疫情期间,村里一天损失一二十万,让人心疼。”余水亮说。因为疫情期间建筑行业停工,“外建”也都停了。那期间,柿黄村的年轻人都在家,难得热闹一回。

“在外面挣钱久了,总想着回家发展。”响应乡里的号召,余水亮于2016年春带头成立了柘城县宏鑫农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千亩土地,发展温室大棚。

后来,在宏鑫农业种植合作社温室大棚的基础上,洪恩乡对周边土地进行整合,科学规划,成立了洪恩乡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5300亩,按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的思路,规划了800亩太平沟生态观光廊道、300亩采摘园、1000亩棚菜种植、500亩安格斯肉牛和蛋鸭养殖、2500亩辣椒种植和50亩的综合服务区,形成“一廊一园四区”的空间布局。这其中,1000亩的棚菜种植区,就是余水亮带头成立的宏鑫农业种植合作社投资建设的。目前,17个大棚已经投入使用。

农业产业园就在柿黄村村旁。所以,产业园用的工人,大多是柿黄村的村民。其中,有几十人是贫困户。产业园里,有两个莲花池。荷叶旺盛,伸出坑塘,比地面又高出一人有余。贫困户王天明走在两个莲花池间的小路上,几乎看不到他。见到记者,王天明憨厚地笑了笑,说:“我妻子有残疾,我不能外出。就在这儿干些杂活吧,一个月有1000多元钱的工资,也不累。妻子还有低保。现在我们的生活也不错。”

按规划,产业园全部投产后,用工将有1000多人。现在,柿黄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已经满足不了产业园的用工需求了。产业园南端的安格斯肉牛养殖场里,200多头牛挤在棚下的阴凉处避太阳。养牛的杨庆利,是夏邑县李集乡人,已经在养牛场工作两年多了。“除逢年过节回去看看,我就把养牛场当成了家。”杨庆利说。

柿黄村有个好风气,那就是村民比着发家致富。在城市搞“外建”一天挣几百元;在产业园发展大棚蔬菜,收入也很可观。村里还有一些人,在自家的房子和庭院里做装饰品、护具加工,不但收入不菲,还能为很多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今年才32岁的王志理,为义乌一些商家加工装饰品。从义乌发来原料,在自家的房子里,摆上加工器具,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用100多人。“如果不是疫情,我准备再上15台这样的饰品加工机。”王志理指着房子里3台新的饰品加工机骄傲地说,“正常情况下,这3台根本不够用!”村民韩艳芳就在这儿上班。她说:“在这上班自由,需要用机器时,来这儿上班;如果只需串珠子,就可以把原料拿回家做。对门就是我家,上班特别方便。按件取酬,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

张中领比王志理还年轻两岁。他在自家的房子和庭院里做速滑护具的代加工,用了30多名工人。其中,张国军是贫困户。张国军在机器上熟练地做着扣压动作。他说:“在家里上班比到厂房里上班强。家里空间小,空调凉快。”他现在已经是熟练工,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的工资。

无论是奔忙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还是在家乡温室大棚里挥汗如雨,或者在自家庭院里经营着小生意,柿黄村的村民,一直在为更加幸福的生活奋斗着。

柿黄村村情

相关链接

柿黄村位于柘城县洪恩乡东北部,紧临326省道。全村共有人口587户2026人,耕地2768亩。

柿黄村又称柿黄集村,是一个有集市的村庄。现在,柿黄村通过坑塘治理、庭院美化、村道整修,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

柿黄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村民在城市从事“外建”收入,就是靠从事搭、租、卸施工架子这种墙壁外面活的建筑边缘行业挣钱。此外,村里还发展有饰品加工、速滑护具加工,以及规划占地面积53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蒋友胜 整理)

编辑: 马信志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这些路灯下半夜又亮了
降雨导致线路故障 维修人员正在排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社区工作人员拾金不 ...
航拍夏邑县太平镇龙 ...
虞城的响河,一条美 ...
线上订花成为主流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