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寨村:偏僻村庄慢慢“红”起来

本报记者 苏强华 胡绪全 黄业波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7-31 06:39

乔寨村在建现代化温室大棚,将发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记者 黄业波 摄

乔寨村村标。记者 黄业波 摄

7月28日,记者到睢县周堂镇乔寨村采访,满眼看到的都是红色:村头的标志牌是红砖垒成的,上面的“乔寨”两个字是鲜红的,进村的“时空隧道”是红砖建的,村室整体是红色建筑,村室外的广场是红砖铺地,村里的民宿建筑围墙、景观墙也都裸露着红砖,村民家的房子也大都是红砖建的……

“用红砖建房子、打造红色景观是这个村的特色。”睢县审计局驻乔寨村第一书记齐素静说。红色代表着喜气、热烈、奔放、激情,形形色色的红色建筑,也让乔寨村成为一些“网红”的打卡地,这个偏僻的村庄也慢慢“红”起来了。

齐素静在乔寨村驻村5年了,她见证了这个村由“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的过程。

乔寨村原来之所以“默默无闻”,是因为这里处于三个乡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且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贫困村。2015年齐素静刚进村时,村里村外都是土路,村民外出很不方便。乔寨村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们去邻村上学,雨天雪天滑倒是常有的事。

为让群众出行方便,齐素静一次次到相关部门找人,争取项目和修路资金。2016年7月,乔寨村2317米的水泥路开工建设,群众踊跃为修路提供各种便利。竣工那天,村民自发放起了鞭炮,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外出的路修好了,村里的道路又显得不方便了,下雨到处是泥泞。齐素静又争取资金,把村中的道路和胡同小巷全部硬化,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修好了村里村外的路,只能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如何让全村建档立卡的126户351名贫困户走上致富路?齐素静和村委会的一班人开始一家一家地分析原因,一户一户地寻找对策。

今年66岁的付爱真,老伴遭遇车祸,肇事司机跑了,家庭生活一度很艰难。齐素静就动员付爱真搞养殖,现在她家养了100多只鸡、50只肉鸳鸯,一年收入四五千块钱。“我养的鸡下了蛋,齐书记帮我卖;我养的肉鸳鸯,齐书记也帮我卖。”付爱真说话快言快语,“现在我干劲大得很,我今年还种了西瓜,西瓜地里套种辣椒,一年又能挣五六千块钱。”

71岁的张西花7年前因意外瞎了一只眼,花了几万块钱,生活非常困难。齐素静也动员她养羊,现在她家养了8只羊,刚刚卖了4只,收入4000多元。她家还种植了3亩花生,卖了也可收入4000多元。

村里有个小景点,叫“最美羊圈”,也是红砖垒成的,就在村民赵国瑞家院子旁边,赵国瑞在羊圈里养了4只母羊。赵国瑞靠养羊脱了贫,他说:“现在哪一年都能挣一两万块钱。今年我光是卖小羊羔,就赚了七八千块钱。”

齐素静告诉记者:“这个村的村民大都有养羊的习惯,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建这个‘最美羊圈’,想让城里的游客体验养羊的乐趣,也是在宣传我们村的养羊产业。”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村头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益;500亩油料(花生)倍增计划项目,让很多农户提高了种地收入;扶贫车间,老人们也能去挣钱……2018年,乔寨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在34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上。

脱贫后的乔寨村,又争取到一个观光采摘园的项目。该村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200亩,建现代化温室大棚,种植玉菇甜瓜、蜜薯、水果玉米等,发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现在建好的12座温室大棚,正在准备栽种甜瓜苗。

正在和几个村民一起从货车上卸甜瓜苗的村民宋广东说:“我家的两亩地流转给了采摘园项目,租金每亩800块钱,已经打到我卡上了。现在我在采摘园搞管理,每天还有收入,比自己种粮食收入高得多。”

乔寨村村头建有龙山文化遗址公园。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确定乔寨村为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在乔寨村的首止城会盟诸侯。2016年,乔寨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现在我们打造的景点有时空隧道、千亩桃园、龙山文化遗址、乔寨商业街、最美羊圈等,建有精品民宿。”齐素静说,“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打造采摘园等新景点,让游客能看得好、吃得好、玩得好,让乔寨村乡村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让乔寨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相关链接

乔寨村村情

睢县周堂镇乔寨村在县城东南8公里,下辖乔寨、林辛庄两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全村323户1152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351人。

该村经济作物以瓜果、辣椒、花生等为主,扶贫车间主要加工鞋材为该县各大鞋企提供配套服务。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乔寨村通过全面实施“六改一增”项目,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有了较大改观。该村依托村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集旅游、采摘、餐饮、垂钓、休闲为一体的乡村一日游产业项目,让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黄业波 整理)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乔寨村:偏僻村庄慢慢“红”起来
2020-07-31 06:39   本报记者 苏强华 胡绪全 黄业波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乔寨村在建现代化温室大棚,将发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记者 黄业波 摄

乔寨村村标。记者 黄业波 摄

7月28日,记者到睢县周堂镇乔寨村采访,满眼看到的都是红色:村头的标志牌是红砖垒成的,上面的“乔寨”两个字是鲜红的,进村的“时空隧道”是红砖建的,村室整体是红色建筑,村室外的广场是红砖铺地,村里的民宿建筑围墙、景观墙也都裸露着红砖,村民家的房子也大都是红砖建的……

“用红砖建房子、打造红色景观是这个村的特色。”睢县审计局驻乔寨村第一书记齐素静说。红色代表着喜气、热烈、奔放、激情,形形色色的红色建筑,也让乔寨村成为一些“网红”的打卡地,这个偏僻的村庄也慢慢“红”起来了。

齐素静在乔寨村驻村5年了,她见证了这个村由“默默无闻”到“脱颖而出”的过程。

乔寨村原来之所以“默默无闻”,是因为这里处于三个乡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且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贫困村。2015年齐素静刚进村时,村里村外都是土路,村民外出很不方便。乔寨村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们去邻村上学,雨天雪天滑倒是常有的事。

为让群众出行方便,齐素静一次次到相关部门找人,争取项目和修路资金。2016年7月,乔寨村2317米的水泥路开工建设,群众踊跃为修路提供各种便利。竣工那天,村民自发放起了鞭炮,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外出的路修好了,村里的道路又显得不方便了,下雨到处是泥泞。齐素静又争取资金,把村中的道路和胡同小巷全部硬化,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修好了村里村外的路,只能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如何让全村建档立卡的126户351名贫困户走上致富路?齐素静和村委会的一班人开始一家一家地分析原因,一户一户地寻找对策。

今年66岁的付爱真,老伴遭遇车祸,肇事司机跑了,家庭生活一度很艰难。齐素静就动员付爱真搞养殖,现在她家养了100多只鸡、50只肉鸳鸯,一年收入四五千块钱。“我养的鸡下了蛋,齐书记帮我卖;我养的肉鸳鸯,齐书记也帮我卖。”付爱真说话快言快语,“现在我干劲大得很,我今年还种了西瓜,西瓜地里套种辣椒,一年又能挣五六千块钱。”

71岁的张西花7年前因意外瞎了一只眼,花了几万块钱,生活非常困难。齐素静也动员她养羊,现在她家养了8只羊,刚刚卖了4只,收入4000多元。她家还种植了3亩花生,卖了也可收入4000多元。

村里有个小景点,叫“最美羊圈”,也是红砖垒成的,就在村民赵国瑞家院子旁边,赵国瑞在羊圈里养了4只母羊。赵国瑞靠养羊脱了贫,他说:“现在哪一年都能挣一两万块钱。今年我光是卖小羊羔,就赚了七八千块钱。”

齐素静告诉记者:“这个村的村民大都有养羊的习惯,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建这个‘最美羊圈’,想让城里的游客体验养羊的乐趣,也是在宣传我们村的养羊产业。”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村头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益;500亩油料(花生)倍增计划项目,让很多农户提高了种地收入;扶贫车间,老人们也能去挣钱……2018年,乔寨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在34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上。

脱贫后的乔寨村,又争取到一个观光采摘园的项目。该村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200亩,建现代化温室大棚,种植玉菇甜瓜、蜜薯、水果玉米等,发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现在建好的12座温室大棚,正在准备栽种甜瓜苗。

正在和几个村民一起从货车上卸甜瓜苗的村民宋广东说:“我家的两亩地流转给了采摘园项目,租金每亩800块钱,已经打到我卡上了。现在我在采摘园搞管理,每天还有收入,比自己种粮食收入高得多。”

乔寨村村头建有龙山文化遗址公园。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确定乔寨村为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在乔寨村的首止城会盟诸侯。2016年,乔寨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现在我们打造的景点有时空隧道、千亩桃园、龙山文化遗址、乔寨商业街、最美羊圈等,建有精品民宿。”齐素静说,“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打造采摘园等新景点,让游客能看得好、吃得好、玩得好,让乔寨村乡村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让乔寨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相关链接

乔寨村村情

睢县周堂镇乔寨村在县城东南8公里,下辖乔寨、林辛庄两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全村323户1152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351人。

该村经济作物以瓜果、辣椒、花生等为主,扶贫车间主要加工鞋材为该县各大鞋企提供配套服务。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乔寨村通过全面实施“六改一增”项目,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有了较大改观。该村依托村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集旅游、采摘、餐饮、垂钓、休闲为一体的乡村一日游产业项目,让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黄业波 整理)

编辑: 张书豪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木板路升级 成了石板路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蔬菜种植增收入
绿满柘城
“三态”融合的马牧老街
姬楼村:打火机点亮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