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村:城市近郊的乡村画卷

本报记者 闻力 翟华伟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7-20 01:54

①废旧坑塘变身生态湖,一旁的村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②大刘村村民在自家丝瓜田里忙采摘。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社长总编走基层

半个月了,刘登科很忙,也很开心。地里的番茄和丝瓜长势喜人,7月16日下午,他和妻子先摘了1000多斤番茄,卖了1800多块钱。

匆忙回来,夫妻俩又去丝瓜地,手脚麻利地摘了近400斤丝瓜。20多分钟后,他出现在市区的菜市场上,很快销售一空。

“这一天,两千多块钱到手了。”刘登科黝黑的脸上笑容灿烂。

42岁的刘登科是示范区张阁镇杨庄行政村大刘村村民,他承包的12亩地轮流种番茄、茄子、丝瓜和辣椒等,“一年光卖菜就能挣十几万块钱。”

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延伸,大刘村和市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加上有种植蔬果的传统,在张阁镇政府的引导下,大刘村近郊农业发展红火,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大刘村有90户320人,耕地310亩,村民以种蔬菜水果、到城里务工和做生意为主,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三年前,“80后”刘红磊放下从事的建筑生意,接任示范区张阁镇杨庄村支书。

“俺村的人勤快,这些年生活过得越来越好。”“90后”刘兵是大刘村村民组长,在商丘市区做饭店等生意,和刘红磊一碰面,哥俩儿说得最多的是咋能让乡亲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

两年前,刘红磊试种了3亩地的水蜜桃,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了,“不能让乡亲们冒险,今年挣钱的话再推广种植。”

现在的大刘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家庭轿车保有率达70%,也有一家几辆的,其中不乏几十万的豪车。

村民腰包鼓了,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村里的颜值也更“靓”了。

2017年,在张阁镇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刘村彻底拆除了村里有碍观瞻的附属物和建筑物,并聘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整村进行规划设计,村内绿化6000多平方米,建成了村内花园、微地形和景观点。

进入大刘村,首先要经过村口新建的牌坊大门,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村尾。透过路旁竹子编成的篱笆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

进入村内,犹如置身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一座座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的墙上喷涂着山水画,房前屋后种着女贞、石楠和麦冬草,层次分明,美人蕉开得正艳。

大刘村无闲地,村民的院子都利用到极致。星级文明户刘长波家的院子干净整洁。葡萄晶莹剔透,柿子树、核桃树油绿茂密的叶子间挂满果子,还有一片开辟成菜地,黄瓜和豆角青翠欲滴。

村里四条胡同的名字颇具时代气息:民主、幸福、和谐、文明。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光俺村就有3个保洁员。”60岁的刘明亮住在文明胡同内,一家人生活富足。

文明胡同两侧摆放着别具一格的木制花坛,刘明亮家大门口的墙上挂着“五美庭院”的牌子: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

小院里有向日葵、木槿和铁树,拾掇得和小花园一样。去年,他花五千多块钱在小院修了个鱼池,亭台楼阁点缀在假山之上,水流潺潺,颇具诗情画意。

和所有村民家中一样,刘明亮家中的厕所也改成了生态一体式四格化厕所,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旱厕。

如今,大刘村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昔日的废旧坑塘成了生态湖,周围是健步廊道,湖中心是一棵树龄超过二百年的梨树,依旧枝繁叶茂,湖边蒲草舞动,芦苇摇曳。

阳光照在古色古香的石桥上,桥洞下有风吹过,湖面泛起粼粼波光,鱼跳跃,涟漪起,燕翻飞,影相随。

“我去过很多村,没见过像大刘村水质这么好的坑塘。”家住梁园区的魏振华正在垂钓,一下午能钓三四斤鲫鱼,晚上一锅鲜鱼汤妥妥的。

“现在的生活我很知足,这日子过得幸福着哩。”院子里,刘明亮特意装上“幸福之家”四个发光字,每晚都会打开,“亮闪闪地看着心情就好。”

夜幕降临,路灯亮了。

紧邻村文化广场而居的村民陈芳从家里拉出来音响,领着一帮闲下来的婶子、大娘和奶奶跳起了广场舞,一旁是做游戏的孩子,唱着欢快的童谣。

大刘村村情

相关链接

大刘村位于示范区张阁镇南部,属于杨庄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有300多名村民,耕地300亩左右,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

近年来,大刘村在张阁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以村庄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环境面貌改观很大。主要道路畅通,硬化100%,道路标识及村名标识齐全,并在主要路口建设了新豫派风格的村名标识墙,村庄入口建设了牌坊大门。

该村认真实施“五分钱”工程,各种环卫设施配置齐全、使用规范,村内垃圾分类处理,达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没有“双违”现象。主次干道安装路灯,道路两侧平整了路肩,铺设了路牙石,并进行了绿化。村内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马晓伟整理)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大刘村:城市近郊的乡村画卷
2020-07-20 01:54   本报记者 闻力 翟华伟 马晓伟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①废旧坑塘变身生态湖,一旁的村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②大刘村村民在自家丝瓜田里忙采摘。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社长总编走基层

半个月了,刘登科很忙,也很开心。地里的番茄和丝瓜长势喜人,7月16日下午,他和妻子先摘了1000多斤番茄,卖了1800多块钱。

匆忙回来,夫妻俩又去丝瓜地,手脚麻利地摘了近400斤丝瓜。20多分钟后,他出现在市区的菜市场上,很快销售一空。

“这一天,两千多块钱到手了。”刘登科黝黑的脸上笑容灿烂。

42岁的刘登科是示范区张阁镇杨庄行政村大刘村村民,他承包的12亩地轮流种番茄、茄子、丝瓜和辣椒等,“一年光卖菜就能挣十几万块钱。”

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延伸,大刘村和市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加上有种植蔬果的传统,在张阁镇政府的引导下,大刘村近郊农业发展红火,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大刘村有90户320人,耕地310亩,村民以种蔬菜水果、到城里务工和做生意为主,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三年前,“80后”刘红磊放下从事的建筑生意,接任示范区张阁镇杨庄村支书。

“俺村的人勤快,这些年生活过得越来越好。”“90后”刘兵是大刘村村民组长,在商丘市区做饭店等生意,和刘红磊一碰面,哥俩儿说得最多的是咋能让乡亲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

两年前,刘红磊试种了3亩地的水蜜桃,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了,“不能让乡亲们冒险,今年挣钱的话再推广种植。”

现在的大刘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家庭轿车保有率达70%,也有一家几辆的,其中不乏几十万的豪车。

村民腰包鼓了,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村里的颜值也更“靓”了。

2017年,在张阁镇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刘村彻底拆除了村里有碍观瞻的附属物和建筑物,并聘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整村进行规划设计,村内绿化6000多平方米,建成了村内花园、微地形和景观点。

进入大刘村,首先要经过村口新建的牌坊大门,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村尾。透过路旁竹子编成的篱笆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

进入村内,犹如置身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一座座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的墙上喷涂着山水画,房前屋后种着女贞、石楠和麦冬草,层次分明,美人蕉开得正艳。

大刘村无闲地,村民的院子都利用到极致。星级文明户刘长波家的院子干净整洁。葡萄晶莹剔透,柿子树、核桃树油绿茂密的叶子间挂满果子,还有一片开辟成菜地,黄瓜和豆角青翠欲滴。

村里四条胡同的名字颇具时代气息:民主、幸福、和谐、文明。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光俺村就有3个保洁员。”60岁的刘明亮住在文明胡同内,一家人生活富足。

文明胡同两侧摆放着别具一格的木制花坛,刘明亮家大门口的墙上挂着“五美庭院”的牌子: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

小院里有向日葵、木槿和铁树,拾掇得和小花园一样。去年,他花五千多块钱在小院修了个鱼池,亭台楼阁点缀在假山之上,水流潺潺,颇具诗情画意。

和所有村民家中一样,刘明亮家中的厕所也改成了生态一体式四格化厕所,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旱厕。

如今,大刘村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昔日的废旧坑塘成了生态湖,周围是健步廊道,湖中心是一棵树龄超过二百年的梨树,依旧枝繁叶茂,湖边蒲草舞动,芦苇摇曳。

阳光照在古色古香的石桥上,桥洞下有风吹过,湖面泛起粼粼波光,鱼跳跃,涟漪起,燕翻飞,影相随。

“我去过很多村,没见过像大刘村水质这么好的坑塘。”家住梁园区的魏振华正在垂钓,一下午能钓三四斤鲫鱼,晚上一锅鲜鱼汤妥妥的。

“现在的生活我很知足,这日子过得幸福着哩。”院子里,刘明亮特意装上“幸福之家”四个发光字,每晚都会打开,“亮闪闪地看着心情就好。”

夜幕降临,路灯亮了。

紧邻村文化广场而居的村民陈芳从家里拉出来音响,领着一帮闲下来的婶子、大娘和奶奶跳起了广场舞,一旁是做游戏的孩子,唱着欢快的童谣。

大刘村村情

相关链接

大刘村位于示范区张阁镇南部,属于杨庄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有300多名村民,耕地300亩左右,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

近年来,大刘村在张阁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以村庄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环境面貌改观很大。主要道路畅通,硬化100%,道路标识及村名标识齐全,并在主要路口建设了新豫派风格的村名标识墙,村庄入口建设了牌坊大门。

该村认真实施“五分钱”工程,各种环卫设施配置齐全、使用规范,村内垃圾分类处理,达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没有“双违”现象。主次干道安装路灯,道路两侧平整了路肩,铺设了路牙石,并进行了绿化。村内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马晓伟整理)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12345”连下8个工单 损坏一个多月的红绿灯终于复明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施工机械在睢县苏子 ...
孔子祖居地 美丽长寿乡
应急演练预防溺水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