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庄村:“番茄大王”的传奇故事

文/图 记者 闫鹏亮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7-10 05:40

于传斗夫妇在查看番茄长势

俯瞰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事处吴庄村。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在民权县的蔬菜种植圈,只要一提“番茄大王”,人们都知道说的是绿洲街道办事处吴庄村的于传斗。

于传斗之所以得此雅号,是因为他20多年痴心不改种番茄。

于传斗是个大忙人,约了两次他都在外地,第三次终于在吴庄村委会的村室见到了他。7月7日,于传斗向记者道出了近日忙活的事情:“我的大棚番茄已销售完毕,这一段时间主要是在外地跑市场看行情,同时也到郑州和山东寿光等地科研机构选品种。”

说到“番茄大王”的称谓,他说这里面的故事就像他种的“水果番茄”一样一串一串的。

今年49岁的于传斗早年在县城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2000年春,他看到本村距离县城仅5公里的地理优势,考虑种植蔬菜到县城卖肯定能赚钱,于是他东拼西凑几千元在自己的2亩责任田上建了2座塑料大棚,开始了他的大棚致富梦。

于传斗说,刚开始那几年种植大棚番茄真辛苦。200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天降暴雪,于传斗几乎一夜未眠,他担心大棚被压塌。第二天一大早,他和妻子拿着刮板便去给大棚除雪,从早上8点多一直干到下午5点多,才把大棚上30多厘米厚的积雪清完,然后再把大棚的草毡放下,回到家两条腿像灌了铅,拉不动。

于传斗回忆,当时卖番茄也难:“十几年前,我用脚蹬三轮车带了200多斤番茄去县城蔬菜市场卖,凌晨四五点都得起床,5公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我得走1个多小时,到市场后一看车上的番茄,颠簸烂了几十斤,心疼得我半天过不来。”

“俺过上好日子,还是近几年的事。柏油路修到地头,种菜不那么辛苦了,卖菜不出棚,赚钱更轻松,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了当下番茄种植和销售的事情,于传斗的表情“多云转晴”。

吴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平介绍,该村2014年被确定为扶贫重点村,经过上级的帮扶,村里路通了、灯亮了、自来水接过来了。2016年春,在绿洲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150座新型温室日光大棚。

2016年,有了种植经验的于传斗一下子就承包了16座大棚。“这种大棚控温控湿、收放草毡都是自动化的,只需手指轻点按钮就搞定了,省时省工,效果好,效益高。”于传斗说。

大棚多了,自然用工也多了,于传斗夫妇就聘用村里的邻居们帮忙,而且优先让贫困户来干。“像代玉娥、伏巧莲、廉粉婷等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俺这里一天几十块钱。相互帮帮吧,都是老邻居!”于传斗的妻子董秋云说。

村民吕溥华夸赞说:“要按常理,谁用工都想找年轻的、手脚麻利的,干活效率高,但是人家两口子自己富了还带着大伙儿一起富。”

56岁的脱贫户张兰芝说起眼下的生活,脸上笑开了花:“我长年在这里打工,出了家门进大棚,每天干8个小时能弄60来块钱,一年干上10个月,2万块钱装腰包了。俺老伴是村里的保洁员,一年挣6000块钱,还不耽误种几亩农田。俺家每年总收入少说也得进账3万块钱,花不完的钱!”

66岁的村民陈佩礼有肺心病,身体不好,长年不能劳动。于传斗就主动让老陈的妻子宋崇云来大棚里打工,给陈家每月增加一份收入贴补家用。

眼下,在于传斗这里长年打工的就有七八个人。一到授粉和疏果用工旺季,于传斗就聘用村里20多人来大棚帮忙。

于传斗说:“我帮人,人帮我,得懂感恩。要不是党和政府帮我,我哪有今天的好生活?”

2019年,绿洲街道办事处又帮吴庄村建了150座大棚。于传斗成立了“民权县吴庄润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了“年丰润田”商标,主创了自己的品牌。2019年10月,县里又给其合作社在地头建起了“田间式预冷”系统,采摘下的番茄经过预冷处理可以保鲜耐储存,有利于远途运输。这几年,于传斗的大棚番茄销售额都在10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番茄大王”。

“俺村好事不断,今年上级又给俺村建200座大棚,年底就会达到500座了。俺吴庄村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啊!”董秋云高兴得合不拢嘴。

相关链接

吴庄村村情

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事处吴庄村北依国家生态公园,东临国家湿地公园,辖6个自然村,2601人,耕地2860亩,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该村先后荣获河南省级文明村、商丘市级卫生村、商丘市脱贫攻坚先进村等。

该村地处县城近郊,交通便利,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2016年,吴庄村着力打造有机蔬菜产业园,两个月15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年底开始受益,单棚效益在4万元以上。

2019年建温室大棚150座,2020年又新规划建设温室大棚200座、育苗棚2座、蔬菜交易市场1个,目前正在施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确保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

(闫鹏亮 整理)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吴庄村:“番茄大王”的传奇故事
2020-07-10 05:40   文/图 记者 闫鹏亮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于传斗夫妇在查看番茄长势

俯瞰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事处吴庄村。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在民权县的蔬菜种植圈,只要一提“番茄大王”,人们都知道说的是绿洲街道办事处吴庄村的于传斗。

于传斗之所以得此雅号,是因为他20多年痴心不改种番茄。

于传斗是个大忙人,约了两次他都在外地,第三次终于在吴庄村委会的村室见到了他。7月7日,于传斗向记者道出了近日忙活的事情:“我的大棚番茄已销售完毕,这一段时间主要是在外地跑市场看行情,同时也到郑州和山东寿光等地科研机构选品种。”

说到“番茄大王”的称谓,他说这里面的故事就像他种的“水果番茄”一样一串一串的。

今年49岁的于传斗早年在县城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2000年春,他看到本村距离县城仅5公里的地理优势,考虑种植蔬菜到县城卖肯定能赚钱,于是他东拼西凑几千元在自己的2亩责任田上建了2座塑料大棚,开始了他的大棚致富梦。

于传斗说,刚开始那几年种植大棚番茄真辛苦。200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天降暴雪,于传斗几乎一夜未眠,他担心大棚被压塌。第二天一大早,他和妻子拿着刮板便去给大棚除雪,从早上8点多一直干到下午5点多,才把大棚上30多厘米厚的积雪清完,然后再把大棚的草毡放下,回到家两条腿像灌了铅,拉不动。

于传斗回忆,当时卖番茄也难:“十几年前,我用脚蹬三轮车带了200多斤番茄去县城蔬菜市场卖,凌晨四五点都得起床,5公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我得走1个多小时,到市场后一看车上的番茄,颠簸烂了几十斤,心疼得我半天过不来。”

“俺过上好日子,还是近几年的事。柏油路修到地头,种菜不那么辛苦了,卖菜不出棚,赚钱更轻松,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了当下番茄种植和销售的事情,于传斗的表情“多云转晴”。

吴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平介绍,该村2014年被确定为扶贫重点村,经过上级的帮扶,村里路通了、灯亮了、自来水接过来了。2016年春,在绿洲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150座新型温室日光大棚。

2016年,有了种植经验的于传斗一下子就承包了16座大棚。“这种大棚控温控湿、收放草毡都是自动化的,只需手指轻点按钮就搞定了,省时省工,效果好,效益高。”于传斗说。

大棚多了,自然用工也多了,于传斗夫妇就聘用村里的邻居们帮忙,而且优先让贫困户来干。“像代玉娥、伏巧莲、廉粉婷等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俺这里一天几十块钱。相互帮帮吧,都是老邻居!”于传斗的妻子董秋云说。

村民吕溥华夸赞说:“要按常理,谁用工都想找年轻的、手脚麻利的,干活效率高,但是人家两口子自己富了还带着大伙儿一起富。”

56岁的脱贫户张兰芝说起眼下的生活,脸上笑开了花:“我长年在这里打工,出了家门进大棚,每天干8个小时能弄60来块钱,一年干上10个月,2万块钱装腰包了。俺老伴是村里的保洁员,一年挣6000块钱,还不耽误种几亩农田。俺家每年总收入少说也得进账3万块钱,花不完的钱!”

66岁的村民陈佩礼有肺心病,身体不好,长年不能劳动。于传斗就主动让老陈的妻子宋崇云来大棚里打工,给陈家每月增加一份收入贴补家用。

眼下,在于传斗这里长年打工的就有七八个人。一到授粉和疏果用工旺季,于传斗就聘用村里20多人来大棚帮忙。

于传斗说:“我帮人,人帮我,得懂感恩。要不是党和政府帮我,我哪有今天的好生活?”

2019年,绿洲街道办事处又帮吴庄村建了150座大棚。于传斗成立了“民权县吴庄润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了“年丰润田”商标,主创了自己的品牌。2019年10月,县里又给其合作社在地头建起了“田间式预冷”系统,采摘下的番茄经过预冷处理可以保鲜耐储存,有利于远途运输。这几年,于传斗的大棚番茄销售额都在10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番茄大王”。

“俺村好事不断,今年上级又给俺村建200座大棚,年底就会达到500座了。俺吴庄村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啊!”董秋云高兴得合不拢嘴。

相关链接

吴庄村村情

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事处吴庄村北依国家生态公园,东临国家湿地公园,辖6个自然村,2601人,耕地2860亩,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该村先后荣获河南省级文明村、商丘市级卫生村、商丘市脱贫攻坚先进村等。

该村地处县城近郊,交通便利,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2016年,吴庄村着力打造有机蔬菜产业园,两个月15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年底开始受益,单棚效益在4万元以上。

2019年建温室大棚150座,2020年又新规划建设温室大棚200座、育苗棚2座、蔬菜交易市场1个,目前正在施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确保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

(闫鹏亮 整理)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紫荆路与雪苑路交叉口道路升级改造后 居民盼装红绿灯
碍事电缆线被清理一空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殷商之源”与“ ...
紫薇扮靓街景
文明交通 安全出行
加工美人鱼泳衣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