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庄村:文旅项目助村民脱贫

本报记者 袁正建 刘建谠 丁新举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7-08 01:44

六庄村烟云湖风光。本报记者 袁正建 摄

年过古稀的六庄村网红艺人李金高,吹拉弹唱样样行。  本报记者 袁正建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俺以前是贫困户,这两年乡里带着村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给俺这些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俺两口子一年增加了万把块钱的收入。另外,乡里借助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采摘园,我栽种了四五亩苹果树,去年收入两三万元。这真是党的好政策让俺甩掉了脱贫户的帽子。”近日,虞城县乔集乡六庄村委会刘楼村的脱贫户王长义高兴地对记者说。

王长义家世代生活在位于黄河故道腹地的六庄村。这里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历史故事,西汉时期的三百里梁园,有“七台八景”之说,而第一景——“龙岫烟云”就在这儿。相传,西汉时期的辞赋名家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相聚于此。因此,这里的烟云古寨、龙岫湖、烟云河等名胜古迹远近闻名,妇孺皆知。但是,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开发不够,人们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近年来,在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乔集乡党委、政府带领老百姓重新扛起文化大旗,依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相关产业,逐步让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7月6日,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虞城县乔集乡六庄村。只见这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绿地公园,花团锦簇,果树葱茏,成方连片,俨然一座城外之城。

乡村振兴路千万,文化振兴不可少。该村围绕汉梁文化,按照汉风、汉韵、汉学等文化符号,开发烟云古寨文旅项目,成立了“商丘市烟云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2019年1月,该项目被纳入虞城县优秀文化旅游项目。该村依托废弃地、池塘、沟坡等闲置空间,建成一湖、一街、一馆和四季采摘园等旅游观光点。“一湖”即龙岫湖;“一街”即豫东民俗风情街;“一馆”即民俗博物馆;“四季采摘园”即草莓园、樱桃园、李子园、苹果园等,力争达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该村还改造了空闲房屋,发展与乡村旅游相配套的民宿。还有供游人们参与制作的酒坊、醋坊、油坊、豆腐坊等民间工艺项目。如今,该村占地200亩的汉梁文化绿博园已经建成迎客,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温室盆景园、烟云农庄等已经对游人开放,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动漫城已经成为孩子们游玩的乐园。

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六庄村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绿色庄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激起了村民们的创业热情。2015年春,村里将王长义确定为贫困户之后,对他进行认真细致的帮扶。王长义患有慢性病,子女上学花钱多而家庭收入少,村里安排他两口子参与村里的道路、沟渠绿化项目,使他们每天的家庭收入达到100多元。村里发展采摘园,村干部给王长义买来了优质苹果树苗,去年他就收入两三万元。王长义被乡里评为“脱贫光荣户”,拿到了2000元的奖金。他说:“现在我脱贫了,我要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尽力为他们办点事,减轻政府的负担。”

汉梁文化的挖掘不仅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也促使各种文娱活动的快速健康发展。该村成立了盘古队、舞蹈队。两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盘古队有61人,舞蹈队有200余人。同时,该村的传统项目——唢呐、河南坠子等民间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和谐了村庄,文明了乡风。

漫步村头,我们看到美丽的烟云湖波平如镜,蒙蒙细雨中,机灵的小燕子用尾巴点了一下水然后又飞上了天空。岸边的仿古石亭里,刻着的汉隶秦篆散发着古文化的气息。湖边垂柳随风飘舞,像少女的秀发。同行的乔集乡党委书记王琪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六庄村依靠文化拉动经济发展,给周边村起到了带动作用,是一个好的探索。”据悉,该乡像六庄村这样依靠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助力脱贫攻坚者,还有几例,正在争取、申报的文旅项目正在分门排队。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六庄村:文旅项目助村民脱贫
2020-07-08 01:44   本报记者 袁正建 刘建谠 丁新举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六庄村烟云湖风光。本报记者 袁正建 摄

年过古稀的六庄村网红艺人李金高,吹拉弹唱样样行。  本报记者 袁正建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俺以前是贫困户,这两年乡里带着村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给俺这些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俺两口子一年增加了万把块钱的收入。另外,乡里借助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采摘园,我栽种了四五亩苹果树,去年收入两三万元。这真是党的好政策让俺甩掉了脱贫户的帽子。”近日,虞城县乔集乡六庄村委会刘楼村的脱贫户王长义高兴地对记者说。

王长义家世代生活在位于黄河故道腹地的六庄村。这里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历史故事,西汉时期的三百里梁园,有“七台八景”之说,而第一景——“龙岫烟云”就在这儿。相传,西汉时期的辞赋名家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相聚于此。因此,这里的烟云古寨、龙岫湖、烟云河等名胜古迹远近闻名,妇孺皆知。但是,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开发不够,人们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近年来,在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乔集乡党委、政府带领老百姓重新扛起文化大旗,依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相关产业,逐步让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7月6日,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虞城县乔集乡六庄村。只见这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绿地公园,花团锦簇,果树葱茏,成方连片,俨然一座城外之城。

乡村振兴路千万,文化振兴不可少。该村围绕汉梁文化,按照汉风、汉韵、汉学等文化符号,开发烟云古寨文旅项目,成立了“商丘市烟云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2019年1月,该项目被纳入虞城县优秀文化旅游项目。该村依托废弃地、池塘、沟坡等闲置空间,建成一湖、一街、一馆和四季采摘园等旅游观光点。“一湖”即龙岫湖;“一街”即豫东民俗风情街;“一馆”即民俗博物馆;“四季采摘园”即草莓园、樱桃园、李子园、苹果园等,力争达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该村还改造了空闲房屋,发展与乡村旅游相配套的民宿。还有供游人们参与制作的酒坊、醋坊、油坊、豆腐坊等民间工艺项目。如今,该村占地200亩的汉梁文化绿博园已经建成迎客,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温室盆景园、烟云农庄等已经对游人开放,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动漫城已经成为孩子们游玩的乐园。

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六庄村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绿色庄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激起了村民们的创业热情。2015年春,村里将王长义确定为贫困户之后,对他进行认真细致的帮扶。王长义患有慢性病,子女上学花钱多而家庭收入少,村里安排他两口子参与村里的道路、沟渠绿化项目,使他们每天的家庭收入达到100多元。村里发展采摘园,村干部给王长义买来了优质苹果树苗,去年他就收入两三万元。王长义被乡里评为“脱贫光荣户”,拿到了2000元的奖金。他说:“现在我脱贫了,我要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尽力为他们办点事,减轻政府的负担。”

汉梁文化的挖掘不仅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也促使各种文娱活动的快速健康发展。该村成立了盘古队、舞蹈队。两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盘古队有61人,舞蹈队有200余人。同时,该村的传统项目——唢呐、河南坠子等民间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和谐了村庄,文明了乡风。

漫步村头,我们看到美丽的烟云湖波平如镜,蒙蒙细雨中,机灵的小燕子用尾巴点了一下水然后又飞上了天空。岸边的仿古石亭里,刻着的汉隶秦篆散发着古文化的气息。湖边垂柳随风飘舞,像少女的秀发。同行的乔集乡党委书记王琪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六庄村依靠文化拉动经济发展,给周边村起到了带动作用,是一个好的探索。”据悉,该乡像六庄村这样依靠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助力脱贫攻坚者,还有几例,正在争取、申报的文旅项目正在分门排队。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塌陷两个多月的路面修复了
这处红绿灯 何时才能亮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青春无惧 自信飞扬
尽锐出战 全力冲刺 ...
睢阳区:小区改造 “...
虞城县大侯乡润泰农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