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心灵体验 夺目的哲理光辉

——品读李清海出版的两本散文集

杨 石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2-28 01:50

李清海同志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天地人间》和《做自己的主人》),情与理交融,美与善统一,不仅有思想性,而且有形象性;不仅有历史性,而且有时代性;不仅有知识性,而且有趣味性。可以说,这两本散文集几乎凝聚了他全部的生活积淀,大千世界,林林总总,莫不在他的笔下灵动而传神。其散文作品里,充盈着时代的精气神,洋溢着生活的色香味,产生了不可小觑的思想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从中可以读出许多思想和艺术的闪光点来,令人开眼界、启智慧、悦心目、长精神。

这两本散文集,彰显出进步健康的审美意识,折射出厚重绵长的家国情怀。书写真善美,讴歌真善美,是李清海散文创作的主旋律,是两本作品集的明亮基调。不管是在军营还是在地方,不管是在岗还是退休,他都以赤子之心、火热之情,把英雄模范、普通群众、风俗人文、山川河流等作为审美对象,细心观察,反复揣摩,去捕捉美、发掘美、创造美,用笔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播健康的审美意识,激励人们提升生活质量与人生品位。《当代愚公》《穷棒子的气魄》,书写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共产党人王国藩带领23户贫农办起合作社,发扬“穷棒子” 精神,奋战20年,造起了200亩旱能灌、涝能排、能机耕的稳产高产田;《高东丽小祭》,书写解放军某部电话守机员高东丽在唐山大地震中坚守岗位,舍生忘死,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而光荣牺牲在总机岗位上的壮举;《博大之爱》,书写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史作善,把赤诚的爱心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美丽情怀;《信仰》,书写虞城县贾寨镇马楼敬老院孙成乐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地先后赡养30多位孤独老人、收养20多名孤儿,共为几十位老人送终的善事……其作品中跳荡着的赤诚之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浩然正气,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无不给人别样的心灵洗礼。

这两本散文集,展示了鲜活的心灵体验和独特的个人感受。钟情于散文的李清海,深谙一代宗师齐白石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在模仿散文大家作品的基础上,破处俯仰随人,勇于探索创新,形成并践行着“取名人之经,写自己之文”的理念,走出了个人的散文创作之路。踏访井冈山,他流连于革命圣地的遗迹之中,感悟到“既是在欣赏风景,更是在阅读历史……巍巍井冈山,用一个个共产党人的浪漫传奇,一次次血雨腥风的艰难战斗,升华、凝结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一笔万古流传的宝贵财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纪行》)。参观遵义会议遗址,他的心灵体验是:“遵义的名字同毛泽东的伟大实践连接在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长廊上一块辉煌的丰碑,世世代代矗立在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心头。”(《遵义抒怀》)看到土地上蠕动的蚂蚁,他悟出蚂蚁精神,“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坚韧不拔”(《崇敬蚂蚁》)。看到由石头而生成的石灰,他悟出“不怕泼泠水的精神” ,“做人要像石灰那样……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看到家中照脸的镜子,他萌生出心灵的体验:“领导、同事、亲朋,都是自己的镜子。大凡以人为镜者,总是聪明一些,能干一些。”(咏物五章)等等,这些心灵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仿佛山涧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清新气息扑面,鲜活而有意蕴。

这两本散文集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意境美。大凡好的散文都有意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一双女人的手》写到,张海迪在农村看到农民缺医少药,学会了针灸。“消息传开,找她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家门口整天挤得黑压压一片。置身于他们中间,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脊柱不能支撑,就靠在轮椅扶手上给病人治疗,一天要扎数百针,浑身不断出冷汗,累肿了一双手。”寓情于景,将乐于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孙女如书》写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收看电视时,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使两个孙女伤心地哭起来。播完新闻,她俩二话没说,各自把存钱罐里的钱倒出,一角一元地数起来,很晚才睡觉……”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两颗幼稚的童心金子般地闪光!再如《树根的伟大》写到,“这些植物的根好厉害啊!有的宛如钻探机,硬是把坚硬的岩石钻出一条缝;有的好像块薄薄的地毯,贴在岩石山吸取所需要的营养;有的恰似好长的绳子,一直延伸到数十丈深的谷底……”表面上是写树根,实际上是在赞美树根所展现出的一种顽强拼搏精神。情景交融所创造出的这种意境,富有浓郁的诗意美,平添了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这两本散文集,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彰显出思想的力量。老调不谈,陈言务去。作者运用法眼,多向思维,极力捕捉个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体认,继而以“文以载道” 的理念为引领,诉诸笔端。比如,他围绕杂话眼睛这个题目,从不同维度审视,生发、铺陈成了《观察事物的学问》《形形色色的看法》《胸怀光明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等四篇文章,引经据典,先后阐明了看人看物不可凭感觉、不可带感情、不可以偏概全,而应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坚持辩证法、力戒有色眼镜的观点,胸怀大志、目光如炬的观点,以及“化内在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摒弃旧我以创造新我”的观点等等,见解深邃,观点新锐。又如,在《做人ABC》一文中,他赞扬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境界。主张与人相处“要有容人之心”,“善良大度,不计较闲言碎语”。同时指出“宽容不是那种无原则的调和,是在处理非原则问题上的大度”、“但是不该宽容的绝对不能宽容”。他称赞“放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放弃的一种至高境界”,“但是,不可放弃追求,不可放弃勤劳,不可放弃诚信,不可放弃善良”。这样,便避免了绝对化、片面性,体现了人生智慧。再如,《人言不可畏》是他对俗语“人言可畏”的逆向思维,主张对人言无理的东西敢于顶住,坚信“身正不怕影子斜”,“有肚量,不理睬,该干的事情照样干”;又主张对人言有理的东西冷静思考,反躬自问,找出不足,知错就改,使自己成熟起来。其结论是不能“一概排斥人言”。这样的文字,便有了温度,便闪耀出哲思之光。

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行走大地,总要寻觅美食享用,又往往是在大快朵颐之后,抹抹嘴巴了之。而李清海却是个有心人,每每对美食细细观察,刨根问底,开掘美食的文化元素,书写出一篇篇推介美食文化的文章。山东大煎饼、洛阳水席宴、西安羊肉汤泡馍、太原刀削面、云南过桥米线、北京穆斯林油香、井冈“四星望月”、桂林园枝腐竹等等,芬芳浓郁,齿颊留香,统统成了美文的主体。文中有人物、有故事、有现场、有传说;有描写、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妙趣横生,令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常用具象,多设比喻,耐人品味,过目难忘。写山东大煎饼是“圆如满月,薄若宣纸”;写南阳小吃店的烙馍是“圆如锅盖,薄似白纸”;写洛阳水席的假燕窝菜是“晶莹剔透,如玉似冰”;写山西刀削面是引用的顺口溜: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读着这些富有张力与质感的文字,仿佛置身于烟火气充盈的氛围里,不禁口舌生津,垂涎欲滴。如此,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传承。

“每一位读者都有权对我的散文横挑鼻子竖挑眼,评头论足”,这是李清海先生在散文集《天地人间》的“自序”中的话,足见其胸怀若谷,亦颇有自知之明。诚然,两本作品集虽然昭示他学养丰厚、成果丰硕,但并非白璧无瑕,如某些文字的驾驭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期待他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多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为读者奉献出更美的精神食粮。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鲜活的心灵体验 夺目的哲理光辉
——品读李清海出版的两本散文集
2020-02-28 01:50   杨 石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李清海同志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天地人间》和《做自己的主人》),情与理交融,美与善统一,不仅有思想性,而且有形象性;不仅有历史性,而且有时代性;不仅有知识性,而且有趣味性。可以说,这两本散文集几乎凝聚了他全部的生活积淀,大千世界,林林总总,莫不在他的笔下灵动而传神。其散文作品里,充盈着时代的精气神,洋溢着生活的色香味,产生了不可小觑的思想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从中可以读出许多思想和艺术的闪光点来,令人开眼界、启智慧、悦心目、长精神。

这两本散文集,彰显出进步健康的审美意识,折射出厚重绵长的家国情怀。书写真善美,讴歌真善美,是李清海散文创作的主旋律,是两本作品集的明亮基调。不管是在军营还是在地方,不管是在岗还是退休,他都以赤子之心、火热之情,把英雄模范、普通群众、风俗人文、山川河流等作为审美对象,细心观察,反复揣摩,去捕捉美、发掘美、创造美,用笔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播健康的审美意识,激励人们提升生活质量与人生品位。《当代愚公》《穷棒子的气魄》,书写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共产党人王国藩带领23户贫农办起合作社,发扬“穷棒子” 精神,奋战20年,造起了200亩旱能灌、涝能排、能机耕的稳产高产田;《高东丽小祭》,书写解放军某部电话守机员高东丽在唐山大地震中坚守岗位,舍生忘死,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而光荣牺牲在总机岗位上的壮举;《博大之爱》,书写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史作善,把赤诚的爱心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美丽情怀;《信仰》,书写虞城县贾寨镇马楼敬老院孙成乐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地先后赡养30多位孤独老人、收养20多名孤儿,共为几十位老人送终的善事……其作品中跳荡着的赤诚之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浩然正气,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无不给人别样的心灵洗礼。

这两本散文集,展示了鲜活的心灵体验和独特的个人感受。钟情于散文的李清海,深谙一代宗师齐白石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在模仿散文大家作品的基础上,破处俯仰随人,勇于探索创新,形成并践行着“取名人之经,写自己之文”的理念,走出了个人的散文创作之路。踏访井冈山,他流连于革命圣地的遗迹之中,感悟到“既是在欣赏风景,更是在阅读历史……巍巍井冈山,用一个个共产党人的浪漫传奇,一次次血雨腥风的艰难战斗,升华、凝结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一笔万古流传的宝贵财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纪行》)。参观遵义会议遗址,他的心灵体验是:“遵义的名字同毛泽东的伟大实践连接在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长廊上一块辉煌的丰碑,世世代代矗立在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心头。”(《遵义抒怀》)看到土地上蠕动的蚂蚁,他悟出蚂蚁精神,“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坚韧不拔”(《崇敬蚂蚁》)。看到由石头而生成的石灰,他悟出“不怕泼泠水的精神” ,“做人要像石灰那样……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看到家中照脸的镜子,他萌生出心灵的体验:“领导、同事、亲朋,都是自己的镜子。大凡以人为镜者,总是聪明一些,能干一些。”(咏物五章)等等,这些心灵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仿佛山涧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清新气息扑面,鲜活而有意蕴。

这两本散文集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意境美。大凡好的散文都有意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一双女人的手》写到,张海迪在农村看到农民缺医少药,学会了针灸。“消息传开,找她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家门口整天挤得黑压压一片。置身于他们中间,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脊柱不能支撑,就靠在轮椅扶手上给病人治疗,一天要扎数百针,浑身不断出冷汗,累肿了一双手。”寓情于景,将乐于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孙女如书》写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收看电视时,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使两个孙女伤心地哭起来。播完新闻,她俩二话没说,各自把存钱罐里的钱倒出,一角一元地数起来,很晚才睡觉……”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两颗幼稚的童心金子般地闪光!再如《树根的伟大》写到,“这些植物的根好厉害啊!有的宛如钻探机,硬是把坚硬的岩石钻出一条缝;有的好像块薄薄的地毯,贴在岩石山吸取所需要的营养;有的恰似好长的绳子,一直延伸到数十丈深的谷底……”表面上是写树根,实际上是在赞美树根所展现出的一种顽强拼搏精神。情景交融所创造出的这种意境,富有浓郁的诗意美,平添了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这两本散文集,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彰显出思想的力量。老调不谈,陈言务去。作者运用法眼,多向思维,极力捕捉个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体认,继而以“文以载道” 的理念为引领,诉诸笔端。比如,他围绕杂话眼睛这个题目,从不同维度审视,生发、铺陈成了《观察事物的学问》《形形色色的看法》《胸怀光明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等四篇文章,引经据典,先后阐明了看人看物不可凭感觉、不可带感情、不可以偏概全,而应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坚持辩证法、力戒有色眼镜的观点,胸怀大志、目光如炬的观点,以及“化内在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摒弃旧我以创造新我”的观点等等,见解深邃,观点新锐。又如,在《做人ABC》一文中,他赞扬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境界。主张与人相处“要有容人之心”,“善良大度,不计较闲言碎语”。同时指出“宽容不是那种无原则的调和,是在处理非原则问题上的大度”、“但是不该宽容的绝对不能宽容”。他称赞“放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放弃的一种至高境界”,“但是,不可放弃追求,不可放弃勤劳,不可放弃诚信,不可放弃善良”。这样,便避免了绝对化、片面性,体现了人生智慧。再如,《人言不可畏》是他对俗语“人言可畏”的逆向思维,主张对人言无理的东西敢于顶住,坚信“身正不怕影子斜”,“有肚量,不理睬,该干的事情照样干”;又主张对人言有理的东西冷静思考,反躬自问,找出不足,知错就改,使自己成熟起来。其结论是不能“一概排斥人言”。这样的文字,便有了温度,便闪耀出哲思之光。

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行走大地,总要寻觅美食享用,又往往是在大快朵颐之后,抹抹嘴巴了之。而李清海却是个有心人,每每对美食细细观察,刨根问底,开掘美食的文化元素,书写出一篇篇推介美食文化的文章。山东大煎饼、洛阳水席宴、西安羊肉汤泡馍、太原刀削面、云南过桥米线、北京穆斯林油香、井冈“四星望月”、桂林园枝腐竹等等,芬芳浓郁,齿颊留香,统统成了美文的主体。文中有人物、有故事、有现场、有传说;有描写、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妙趣横生,令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常用具象,多设比喻,耐人品味,过目难忘。写山东大煎饼是“圆如满月,薄若宣纸”;写南阳小吃店的烙馍是“圆如锅盖,薄似白纸”;写洛阳水席的假燕窝菜是“晶莹剔透,如玉似冰”;写山西刀削面是引用的顺口溜: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读着这些富有张力与质感的文字,仿佛置身于烟火气充盈的氛围里,不禁口舌生津,垂涎欲滴。如此,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传承。

“每一位读者都有权对我的散文横挑鼻子竖挑眼,评头论足”,这是李清海先生在散文集《天地人间》的“自序”中的话,足见其胸怀若谷,亦颇有自知之明。诚然,两本作品集虽然昭示他学养丰厚、成果丰硕,但并非白璧无瑕,如某些文字的驾驭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期待他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多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为读者奉献出更美的精神食粮。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慢性病门诊如有不便可申请变更定点医院
电缆线坠落 成了“绊马索”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疫情无情 人间有爱
员工在生产流水线上 ...
车间生产红红火火
爱心午餐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