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仁德文化阐扬

李可亭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2-21 00:27

“仁”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仁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五常”之首便是“仁”。作为一种德行,仁德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华夏历史文明增光添彩。自古迄今,商丘大地上生成的仁德文化资源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随风飘散,润物无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内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和育人功能。

一、高辛氏帝喾:概念化的仁德文化

高辛氏帝喾在商丘一带活动,今睢阳区高辛镇有帝喾陵。帝喾之子契是商人的祖先,以“火正”之职,居商丘,筑台祀星,安排农时和农事。《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即是对这段历史的记载。

帝喾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之第三帝,前承黄帝、颛顼,后启尧、舜,是我国五帝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急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这一段话,是所有材料中对帝喾最“详细”的记载,其中赫然有“仁而威”三字。但也不难看出,《五帝本纪》的这段话,是空洞而抽象的,并且这空洞而抽象的表述似不单指某一个人,而应是那个时代所有部落首领的化身。

但是,仔细分析,司马迁对帝喾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仁爱之君,“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急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帝喾继承《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履时以象天”“治气以教民”,是指颛顼依靠天象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理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颛顼在黄帝《调历》的基础上继承和完善,被称作《颛顼历》。《国语·周语下》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帝喾继承《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学者许顺湛在其《五帝时代研究》中说:“帝喾能明黄帝之道,能遵颛顼之道,能节用修财,能治序之三辰以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以因民。”都于亳,为商人的远祖。《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皇普谧《帝王世纪》说“帝俈(喾)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见其神灵,自言其名曰岌。阿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又说:“帝喾时人与人之间相亲,饮食相与,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耕以自养,长幼有序,左宗右社,明鬼神而祭之。制礼作乐,政通人和,男有分,女有归,壮有用,老有终,四海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归往,人以乐生,都于亳殷。”帝喾事迹虽少,但他之所以能跻身五帝行列,还由于他后世显赫。据《史记》所载,帝喾有四个妃子,有八子一女,枝繁叶茂,正妃开周之祖先,次妃开商之祖先。

二、商汤“网开三面”:将仁爱之德惠及自然

孔子经常称道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把他们作为所有君王的楷模和典范。《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问“知”(智),子曰“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作了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对此仍不明白,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老师的话内涵太丰富了,“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仁”者“爱人”,言用心之善;“知”者“知人”,言用人之明。用人明,则能辨枉直;用心善,则能远“不仁”。商汤用伊尹,用心既善,用人又明,体现了“仁”与“知”的关系。

从《论语·尧曰》第一章记载的商汤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商汤是一个有仁爱之心、有作为、敢担当的开国之君:“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汤又名履,他以“予小子”自称,用黑色牡牛作牺牲,明明白白地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地: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去赦免他。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来承担。商汤仁民,用伊尹,有担当,有作为,是一个仁爱之君。

为了商人的温饱,商汤“桑林祈雨”,并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吕氏春秋》的这段记载,也证明了商汤的仁民思想和担当意识。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商汤“网开三面”:“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个记载也见于《史记·殷本纪》。它说明商汤布德施惠的政策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不少国家都归附于他。

“汤之德及禽兽矣!”这句话,画龙点睛,说明商汤不仅对商人施以仁爱,而且将这种仁德惠及禽兽、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商汤的这个仁德思想,直接启发了孔子,孔子于是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以及“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话语和行动,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商汤“网开三面”的做法,最直接的效果是“四十国归之”——有40多个部落纷纷加盟商部落,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于是商汤率领大军,先灭掉邻居葛伯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这个故事的辩证法在于:“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有的人张网四面未必能捕到鸟,商汤去掉了三面网,只放置一面,却网罗到了40多个部落的人心。

商汤是一个仁爱之君,他布德施惠,轻徭薄赋,深得民心。他的“网开三面”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微子:仁德文化的复杂化

微子是宋国的开国之君,是商丘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之一。

商朝末年,商纣王实施暴政,微子与箕子、比干进谏,纣王不听,杀比干,箕子装疯,被贬为奴,微子逃跑。

“殷之三仁”苦谏、死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阻止暴政,救民于水火,扶商朝大厦之将倾。微子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于是去(离开)。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访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周朝建立之初,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后武庚叛乱,被周公评定。于是封微子于商丘(宋伯之地),建立宋国,爵位公。“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论语》有《微子》篇,《微子》开头说:“殷朝有三位仁人。”所谓“仁人”或“仁者”,是指有德行的人。孔子所说的“殷之三仁”的事迹便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对“殷之三仁”的事迹做了精辟的描述。

面对商纣王的暴虐,不知有多少人想用“仁”的精神来劝谏他、启发他、感化他,这其中的三个著名人物便是微子、箕子和比干,由于对纣王“数谏,纣不听”,所以,“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无疑,微子、箕子、比干的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殷之三仁”却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他们用自己的举动对这个“仁”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微子是纣王的庶兄,与纣王具有“手足之情”。他对于自己的这位暴君弟弟,没有同流合污,而是想用自己的“仁道”去改造纣王的“恶道”。他反复劝谏,言辞恳切,苦口婆心。但是,纣王对兄长的意见半句也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淫乱于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子痛苦至极。他打算一死了之,或者离开纣王,自己陷于困难的抉择之中。微子说:“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臣子屡次规劝,如果君主不听,那么,从义上讲,臣子只有远离君主了。于是,微子愤然离去,选择了远离暴君的规避性“仁道”。

“殷之三仁”的事迹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以他们与纣王的关系,完全可以名利兼备,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他们三人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一个“仁”字使他们走上了与邪恶抗争的艰危道路。他们虽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但殊途同归,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以“仁”的精神去拯救纣王他那罪恶凶残的灵魂,去拯救在暴君统治下水深火热的百姓,去拯救可能由此而倾倒颠覆的国家。

《论语·宪政》篇中,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不要欺骗他,却可以冒犯他。这个“犯”,就是冒犯,就是犯颜直谏。有个词叫“欺君犯上”,翻阅历史,“欺君犯上”往往是专横跋扈之类的权臣和奸臣的共同特征,然而“欺君”与“犯上”是有区别的。

“欺君”者心怀不轨,有所图谋,此种行为自古至今皆为一大罪状。“犯上”者主要有两类:一是掌握朝政大权的专横跋扈之类的权臣和奸臣,他们或拥兵自重,或权倾朝野,自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把君主放在眼里,甚至产生篡逆之心;二是关心国事,忠于君主之臣,他们对君主所犯的错误敢于犯颜直谏,这表面上也是在“犯上”,然而其忠君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此种行为从古至今皆为正直之人所称许。

微子启身为人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没有像太师、少师那样与殷国共存亡,也没有象箕子和比干那样因谏而死、而装疯,又在周武王伐纣时投降,为什么还被孔子和后人称道呢?

还有,伯夷、叔齐也是殷臣,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的做法为后人所称道。子在《论语》中多次赞颂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并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伯夷叔齐为“圣之清者”。管子说:“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说:“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马迁著《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

由此看来,“仁”在商末周初的政局中,出现了复杂和纠结,但由于纣王暴虐,而武王和文王都是仁义之师,所以,微子的降周也被称为仁者之举。

四、宋襄公:仁德文化坚守中的固执

宋国国君中,宋襄公是商丘仁德文化坚守的典范,但因其固执不能随不同情况而变化,又被人讥为愚蠢。宋襄公继承商朝的仁德传统,有多次仁义之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楚“泓之战”中的做法,他不顾不成列,不擒二毛等做法,使得宋军大败,而且他本人在此次战役中“伤股”,一年后因伤发而死去。

怎么看待宋襄公的仁德行为?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应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站在宋国的角度看问题。宋是商后,商朝与夏朝相比,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朝代,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及其他商王,重祭祀,重仁德,因此,固守商朝的传统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论及各地风俗时,曾感叹地说,宋“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宋国的爵位很高,是“公”位,这是其他小国“候”“伯”“子”位者所不能企及的。宋国是商后,爵位高,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虽然不是大国,但必须有大国形象、大国气象。也正因此,才有诸侯国的多次会盟在宋国举行,而出色的外交家就有华元和向戌。

春秋时期的战争,“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表明双方战争的诚信。钱穆在总结春秋时期的文化状态时曾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即使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道义理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之上”。这就是宋襄公所处的春秋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这种观点,宋襄公在战争中遵守规则理应当受到尊重。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认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司马迁的评价应是我们认识宋襄公仁德思想的一把钥匙。

五、商丘仁德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商丘仁德文化上起帝喾,中经商汤、微子、宋襄公,曲折发展,启发和影响了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学派。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继承之,发展为“仁政”。他们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地剥削,使老百姓能够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孔孟的“仁”和“仁政”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所遵循的往往就是“仁政”的主张。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商丘仁德文化阐扬
2020-02-21 00:27   李可亭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仁”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仁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五常”之首便是“仁”。作为一种德行,仁德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华夏历史文明增光添彩。自古迄今,商丘大地上生成的仁德文化资源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随风飘散,润物无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内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和育人功能。

一、高辛氏帝喾:概念化的仁德文化

高辛氏帝喾在商丘一带活动,今睢阳区高辛镇有帝喾陵。帝喾之子契是商人的祖先,以“火正”之职,居商丘,筑台祀星,安排农时和农事。《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即是对这段历史的记载。

帝喾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之第三帝,前承黄帝、颛顼,后启尧、舜,是我国五帝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急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这一段话,是所有材料中对帝喾最“详细”的记载,其中赫然有“仁而威”三字。但也不难看出,《五帝本纪》的这段话,是空洞而抽象的,并且这空洞而抽象的表述似不单指某一个人,而应是那个时代所有部落首领的化身。

但是,仔细分析,司马迁对帝喾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仁爱之君,“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急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帝喾继承《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履时以象天”“治气以教民”,是指颛顼依靠天象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理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颛顼在黄帝《调历》的基础上继承和完善,被称作《颛顼历》。《国语·周语下》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帝喾继承《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学者许顺湛在其《五帝时代研究》中说:“帝喾能明黄帝之道,能遵颛顼之道,能节用修财,能治序之三辰以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以因民。”都于亳,为商人的远祖。《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皇普谧《帝王世纪》说“帝俈(喾)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见其神灵,自言其名曰岌。阿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又说:“帝喾时人与人之间相亲,饮食相与,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耕以自养,长幼有序,左宗右社,明鬼神而祭之。制礼作乐,政通人和,男有分,女有归,壮有用,老有终,四海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归往,人以乐生,都于亳殷。”帝喾事迹虽少,但他之所以能跻身五帝行列,还由于他后世显赫。据《史记》所载,帝喾有四个妃子,有八子一女,枝繁叶茂,正妃开周之祖先,次妃开商之祖先。

二、商汤“网开三面”:将仁爱之德惠及自然

孔子经常称道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把他们作为所有君王的楷模和典范。《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问“知”(智),子曰“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作了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对此仍不明白,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老师的话内涵太丰富了,“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仁”者“爱人”,言用心之善;“知”者“知人”,言用人之明。用人明,则能辨枉直;用心善,则能远“不仁”。商汤用伊尹,用心既善,用人又明,体现了“仁”与“知”的关系。

从《论语·尧曰》第一章记载的商汤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商汤是一个有仁爱之心、有作为、敢担当的开国之君:“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汤又名履,他以“予小子”自称,用黑色牡牛作牺牲,明明白白地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地: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去赦免他。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来承担。商汤仁民,用伊尹,有担当,有作为,是一个仁爱之君。

为了商人的温饱,商汤“桑林祈雨”,并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吕氏春秋》的这段记载,也证明了商汤的仁民思想和担当意识。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商汤“网开三面”:“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个记载也见于《史记·殷本纪》。它说明商汤布德施惠的政策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不少国家都归附于他。

“汤之德及禽兽矣!”这句话,画龙点睛,说明商汤不仅对商人施以仁爱,而且将这种仁德惠及禽兽、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商汤的这个仁德思想,直接启发了孔子,孔子于是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以及“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话语和行动,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商汤“网开三面”的做法,最直接的效果是“四十国归之”——有40多个部落纷纷加盟商部落,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于是商汤率领大军,先灭掉邻居葛伯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这个故事的辩证法在于:“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有的人张网四面未必能捕到鸟,商汤去掉了三面网,只放置一面,却网罗到了40多个部落的人心。

商汤是一个仁爱之君,他布德施惠,轻徭薄赋,深得民心。他的“网开三面”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微子:仁德文化的复杂化

微子是宋国的开国之君,是商丘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之一。

商朝末年,商纣王实施暴政,微子与箕子、比干进谏,纣王不听,杀比干,箕子装疯,被贬为奴,微子逃跑。

“殷之三仁”苦谏、死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阻止暴政,救民于水火,扶商朝大厦之将倾。微子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于是去(离开)。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访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周朝建立之初,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后武庚叛乱,被周公评定。于是封微子于商丘(宋伯之地),建立宋国,爵位公。“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论语》有《微子》篇,《微子》开头说:“殷朝有三位仁人。”所谓“仁人”或“仁者”,是指有德行的人。孔子所说的“殷之三仁”的事迹便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对“殷之三仁”的事迹做了精辟的描述。

面对商纣王的暴虐,不知有多少人想用“仁”的精神来劝谏他、启发他、感化他,这其中的三个著名人物便是微子、箕子和比干,由于对纣王“数谏,纣不听”,所以,“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无疑,微子、箕子、比干的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殷之三仁”却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他们用自己的举动对这个“仁”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微子是纣王的庶兄,与纣王具有“手足之情”。他对于自己的这位暴君弟弟,没有同流合污,而是想用自己的“仁道”去改造纣王的“恶道”。他反复劝谏,言辞恳切,苦口婆心。但是,纣王对兄长的意见半句也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淫乱于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子痛苦至极。他打算一死了之,或者离开纣王,自己陷于困难的抉择之中。微子说:“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臣子屡次规劝,如果君主不听,那么,从义上讲,臣子只有远离君主了。于是,微子愤然离去,选择了远离暴君的规避性“仁道”。

“殷之三仁”的事迹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以他们与纣王的关系,完全可以名利兼备,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他们三人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一个“仁”字使他们走上了与邪恶抗争的艰危道路。他们虽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但殊途同归,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以“仁”的精神去拯救纣王他那罪恶凶残的灵魂,去拯救在暴君统治下水深火热的百姓,去拯救可能由此而倾倒颠覆的国家。

《论语·宪政》篇中,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不要欺骗他,却可以冒犯他。这个“犯”,就是冒犯,就是犯颜直谏。有个词叫“欺君犯上”,翻阅历史,“欺君犯上”往往是专横跋扈之类的权臣和奸臣的共同特征,然而“欺君”与“犯上”是有区别的。

“欺君”者心怀不轨,有所图谋,此种行为自古至今皆为一大罪状。“犯上”者主要有两类:一是掌握朝政大权的专横跋扈之类的权臣和奸臣,他们或拥兵自重,或权倾朝野,自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把君主放在眼里,甚至产生篡逆之心;二是关心国事,忠于君主之臣,他们对君主所犯的错误敢于犯颜直谏,这表面上也是在“犯上”,然而其忠君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此种行为从古至今皆为正直之人所称许。

微子启身为人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没有像太师、少师那样与殷国共存亡,也没有象箕子和比干那样因谏而死、而装疯,又在周武王伐纣时投降,为什么还被孔子和后人称道呢?

还有,伯夷、叔齐也是殷臣,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的做法为后人所称道。子在《论语》中多次赞颂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并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伯夷叔齐为“圣之清者”。管子说:“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说:“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马迁著《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

由此看来,“仁”在商末周初的政局中,出现了复杂和纠结,但由于纣王暴虐,而武王和文王都是仁义之师,所以,微子的降周也被称为仁者之举。

四、宋襄公:仁德文化坚守中的固执

宋国国君中,宋襄公是商丘仁德文化坚守的典范,但因其固执不能随不同情况而变化,又被人讥为愚蠢。宋襄公继承商朝的仁德传统,有多次仁义之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楚“泓之战”中的做法,他不顾不成列,不擒二毛等做法,使得宋军大败,而且他本人在此次战役中“伤股”,一年后因伤发而死去。

怎么看待宋襄公的仁德行为?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应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站在宋国的角度看问题。宋是商后,商朝与夏朝相比,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朝代,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及其他商王,重祭祀,重仁德,因此,固守商朝的传统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论及各地风俗时,曾感叹地说,宋“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宋国的爵位很高,是“公”位,这是其他小国“候”“伯”“子”位者所不能企及的。宋国是商后,爵位高,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虽然不是大国,但必须有大国形象、大国气象。也正因此,才有诸侯国的多次会盟在宋国举行,而出色的外交家就有华元和向戌。

春秋时期的战争,“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表明双方战争的诚信。钱穆在总结春秋时期的文化状态时曾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即使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道义理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之上”。这就是宋襄公所处的春秋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这种观点,宋襄公在战争中遵守规则理应当受到尊重。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认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司马迁的评价应是我们认识宋襄公仁德思想的一把钥匙。

五、商丘仁德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商丘仁德文化上起帝喾,中经商汤、微子、宋襄公,曲折发展,启发和影响了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学派。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继承之,发展为“仁政”。他们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地剥削,使老百姓能够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孔孟的“仁”和“仁政”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所遵循的往往就是“仁政”的主张。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慢性病门诊如有不便可申请变更定点医院
电缆线坠落 成了“绊马索”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火线入党
爱心捐赠
防控、生产 两不误
梁园区有序引导农业复产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